图书介绍
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吕鸿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2034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病毒的发现 1
第一章 导论 1
二、病毒的特性 2
三、昆虫病毒与其分类学地位 5
(一)杆状病毒科 6
(二)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属 8
(三)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 8
(四)细小病毒科浓核症病毒属 8
(五)呼肠孤病毒科质型多角体病毒属 9
(六)弹状病毒科西格马病毒属 10
(七)微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10
(一)昆虫病毒与蚕、蜂病害的防治 12
(二)昆虫病毒作为控制害虫的手段 12
四、研究昆虫病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三)昆虫病毒作为基础研究的模型 13
五、昆虫病毒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13
(一)研究昆虫病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3
(二)研究昆虫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过程与细节 13
(三)研究昆虫病毒引起虫体感染发病的生理生化学条件 13
(四)研究昆虫病毒的生态学与病毒病的流行规律 14
第二章 术语与概念 15
一、病毒结构 15
(一)病毒粒子 15
(二)衣壳对称性 16
(三)病毒包涵体 17
二、常用单位 17
(一)长度单位 17
(三)测定方法 18
(二)质量单位 18
(一)化学组成 19
三、病毒核酸 19
(二)结构类型 23
(三)物化性状 25
四、病毒增殖 26
(一)基因复制 26
(二)转录 29
(三)翻译 30
(四)装配 31
五、病毒定量 33
(一)LD50测定法 33
(一)细胞膜 35
(二)线粒体 35
六、细胞器 35
(二)空斑测定法 35
(三)溶酶体 37
(四)高尔基体 38
(五)核蛋白体 38
(六)内质网膜 38
(七)细胞核 39
七、细胞循环 40
(一)有丝分裂 40
(二)有丝分裂器 40
(三)DNA动态 42
(四)细胞分裂同步化 42
(一)发现简史 44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44
第三章 核型多角体病毒 44
(二)宿主范围 45
二、核型多角体病的病理学 45
(一)外部病征 45
(二)潜育期 52
(三)细胞病变 55
(四)靶的组织 56
三、核型多角体的物理性状 60
(一)NPB的形状大小 60
(二)NPB的超微结构 64
(三)NPB的物化特性 65
四、核型多角体的化学组成 66
(一)NPB的多角体蛋白 66
(二)NPB的氨基酸组成 70
(三)NPB的多角体核酸 71
(四)NPB的其他化学组份 72
五、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73
(一)NPV的形状大小 73
(二)NPV的超微结构 75
(三)NPV的囊膜与病毒束 77
六、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化学组成 80
(一)NPV的病毒核酸 81
(二)NPV的病毒蛋白 83
七、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 85
(一)温度与NPV的稳定性 86
(二)日光与NPV的稳定性 87
(三)紫外线与NPV的稳定性 88
(四)pH值与NPV的稳定性 89
(五)化学药品与NPV的稳定性 90
(六)高等动物的消化作用与NPV的稳定性 91
八、中肠核型多角体病毒 92
九、异常核型多角体病毒 92
(一)沼泽大蚊核型多角体病毒 92
(二)蝙蝠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93
第四章 颗粒体病毒 94
一、颗粒体病毒概述 94
(一)发现简史 94
(二)宿主范围 94
二、颗粒体病的病理学 96
(一)外部病征 96
(二)潜育期 97
(三)本病诊断 98
(四)侵袭组织 99
(五)细胞病变 99
三、颗粒体病毒的形态发生 100
四、颗粒体的性状 101
(一)颗粒体的形状大小 102
(二)颗粒体的物理性质 102
(三)颗粒体的化学组成 102
五、颗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104
(一)GV的形状大小 104
(二)GV的超微结构 104
六、颗粒体病毒的化学组成 105
(一)GV的病毒核酸 105
七、颗粒体病毒的稳定性 107
(二)GV的病毒蛋白 107
一、昆虫虹彩病毒 109
(一)沼泽大蚊虹彩病毒 109
第五章 其他DNA昆虫病毒 109
(二)金龟甲虹彩病毒 112
(三)二化螟虹彩病毒 114
(四)伊蚊虹彩病毒 117
二、昆虫痘病毒 118
(一)金龟甲痘病毒 118
(二)盐沼灯蛾痘病毒 119
(三)地老虎痘病毒 122
(四)其他鳞翅目昆虫痘病毒 123
(五)摇蚊痘病毒 124
(一)大蜡螟浓核症病毒 125
三、浓核症病毒 125
(二)家蚕小型软化病病毒 126
四、印度棕榈独角仙病毒 127
五、其他非包涵体DNA病毒 128
第六章 质型多角体病毒 129
一、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129
(一)发现简史 129
(二)宿主范围 129
二、质型多角体病的病理学 133
(一)外部病征 133
(二)潜育期 134
(三)侵袭组织 135
(四)细胞病变 136
(一)CPB的形状大小 137
三、质型多角体的性状 137
(二)CPB的超微结构 139
(三)CPB的溶解特性 139
(四)CPB的化学组成 140
(五)CPB的染色行为 141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 141
(一)CPV的形状大小 141
(二)CPV的超微结构 142
五、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化学 143
(一)CPV的病毒核酸 143
(二)CPV的病毒蛋白 144
(三)CPV的转录酶 145
六、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 148
(二)摇蚊质型多角体病毒 149
七、异常质型多角体病毒 149
(一)库蚊质型多角体病毒 149
第七章 家蚕空头性软化病病毒 150
一、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的发现简史 150
二、空头性软化病的外部病征 151
三、空头性软化病的病理变化 152
(一)病毒侵袭部位 152
(二)细胞病变 153
(三)中肠病变 153
四、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的性状 154
(一)FV的形状大小 154
(二)FV的化学组成 154
(三)FV的血缘关系 154
(三)化学药品与FV的稳定性 155
(二)日光与FV的稳定性 155
五、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的稳定性 155
(一)高温与FV的稳定性 155
(四)其他条件与FV的稳定性 156
六、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的感染发病规律 156
(一)群体饲养与FV的混育感染 156
(二)饲育温度与FV的感染发病 157
(三)影响FV潜育期的诸因素 157
(四)双重感染与FV的并发症 159
(五)蚕体生理状态与对FV的感受性 161
(六)空头性软化病的化学治疗 162
(一)生物学检查法 163
(二)组织化学诊断法 163
七、空头性软化病的诊断方法 163
(三)鼷鼠红血球凝集反应法 164
(四)血清学检查法(沉淀反应法) 164
(五)萤光抗体法 166
第八章 其他RNA昆虫病毒 168
一、蜜蜂急性麻痹病病毒 168
(一)蜜蜂急性麻痹病的病征病变 168
(二)蜜蜂急性麻痹病病毒的分离提纯 169
(三)蜜蜂急性麻痹病病毒的性状 169
二、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 171
(一)蜜蜂慢性麻痹病的病征病变 171
(二)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的分离提纯 171
三、蜜蜂囊雏病病毒 172
(一)蜜蜂囊雏病的病征病变 172
(三)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的性状 172
(二)蜜蜂囊雏病病毒的分离提纯 173
(三)蜜蜂囊雏病病毒的性状 174
四、野田村病毒 174
(一)野田村病毒的性状 175
(二)野田村病毒的病原性 175
五、感染蜜蜂的其他病毒 176
(一)阿肯色蜜蜂病毒 176
(二)蜜蜂X病毒 176
(三)缓慢麻痹病病毒 176
六、西格马病毒 176
七、果蝇C病毒 177
一、昆虫病毒的经口感染 178
第九章 昆虫病毒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178
二、昆虫病毒的创伤感染 179
三、昆虫病毒的经卵感染 180
四、昆虫病毒的交叉感染 182
(一)杆状病毒的交叉感染 182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交叉感染 184
(三)其他昆虫病毒的交叉感染 186
五、昆虫病毒的混合感染 186
六、昆虫病毒的干扰现象 189
七、昆虫病毒的传播方式 189
第十章 昆虫病毒的潜伏性感染问题 191
一、有关潜伏性感染的定义与概念 191
二、昆虫潜伏性病毒感染的现象 192
(一)温度对核型多角体病的诱发作用 193
三、核型多角体病的诱发 193
(二)辐射对核型多角体病的诱发作用 195
(三)化学药物对核型多角体病的诱发作用 195
(四)微生物对核型多角体病的诱发作用 196
四、质型多角体病的诱发 197
五、昆虫病毒病的诱发机理问题 198
第十一章 昆虫生理状态与其对病毒的感受性 201
一、昆虫遗传基础与其对病毒的感受性 201
二、昆虫发育阶段与其对病毒的感受性 203
三、昆虫保护温度与其对病毒的感受性 204
四、昆虫饲料质量与其对病毒的感受性 205
五、昆虫病毒病的诱发机理与微量病毒感染 206
(一)激原作用与中肠含磷化物代谢 211
六、蚕体抗病机理 211
(二)激原作用与胃液pH值变化 213
(三)激原作用与肠壁碱性磷酸酶活性 213
(四)消化液的病毒灭活作用 215
(五)围食膜的防卫功能 216
(六)两类抗病性——侵染抵抗性与发病抵抗性 217
(七)生理修复与自然治愈 217
第十二章 昆虫病毒的增殖 220
一、昆虫病毒增殖的概念 220
二、昆虫病毒的入侵 221
(一)NPV的入侵 222
(二)CPV的入侵 223
(三)其他昆虫病毒的入侵 224
(一)NPV增殖的特征曲线 225
三、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生物学 225
(二)若干生理生态条件与NPV的增殖 226
(三)病毒增殖与病程发展 227
四、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形态学 228
(一)病毒发生基质的形成 228
(二)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 228
(三)多角体蛋白结晶的成长 229
五、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生化学 230
六、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 233
(一)CPV增殖的生物学 233
(二)CPV增殖的形态学 234
(三)CPV增殖的生化学 236
七、家蚕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的增殖 238
八、颗粒体病毒的增殖 240
九、昆虫痘病毒的增殖 241
十、昆虫虹彩病毒的增殖 242
第十三章 病毒增殖与宿主昆虫的物质代谢 245
一、病毒增殖与虫体能量代谢 245
二、病毒增殖与虫体磷代谢 247
三、病毒增殖与虫体DNA代谢 249
四、病毒增殖与虫体RNA代谢 250
五、病毒增殖与虫体蛋白质代谢 253
六、病毒增殖与肠壁磷酸酶活性 257
七、病毒增殖与肠壁细胞核糖核酸酶活性 259
八、病毒增殖与虫体其他生理生化学变化 260
九、病毒增殖的抑制 260
(一)干扰现象 260
(二)高温抑制 261
(三)激素影响 263
(四)化学治疗 264
第十四章 昆虫病毒的感染性核酸 266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及其感染性 266
(一)家蚕NPV-DNA的提取 266
(二)家蚕NPV-DNA的生物活性 267
(三)家蚕NPV-DNA的理化特性 269
二、核型多角体病蚕体内RNA的感染性问题 271
(一)核型多角体病蚕体内RNA的提取 271
(二)核型多角体病蚕体内RNA的感染性 273
(三)核型多角体病蚕体内病毒特异性RNA及其性状 274
三、质型多角体病毒RNA及其感染性 276
(二)家蚕CPV-RNA的感染性 277
(一)家蚕CPV-RNA的提取 277
四、其他昆虫病毒的感染性核酸 278
第十五章 昆虫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80
一、基因表达方式与感染性核酸 280
二、基因突变与病毒小种 281
三、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突变与小种 281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突变与小种 283
(一)家蚕CPV核包涵体小种 283
(二)家蚕CPV核包涵体小种新的突变系 285
(三)家蚕CPV的突变系与可能的进化线索 286
五、其他昆虫病毒的突变与小种 287
六、昆虫病毒的血清学关系 288
第十六章 昆虫与其他动植物病毒的关系 291
一、动物病毒与其昆虫介体 291
二、昆虫传播动物病毒的生物学 292
三、植物病毒与其昆虫介体 293
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生物学 296
(一)机械携带 296
(二)非持久性病毒或口针媒介病毒 296
(三)半持久性病毒或循环型病毒 296
(四)增殖型病毒 297
(五)经卵传递 299
五、动植物病毒对介体昆虫的影响 301
(一)动物病毒对介体昆虫的影响 301
(二)植物病毒增殖与介体昆虫细胞学变化 301
(三)植物病毒对介体昆虫可能的损害作用 302
第十七章 昆虫病毒的组织培养 303
一、组织培养术的发展及其在昆虫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303
二、昆虫组织培养的技术与培养基 304
(一)基本操作技术 305
(二)培养基的改进 306
三、昆虫细胞系的建立 309
四、昆虫病毒对细胞培养的接种方法 313
(一)病虫血液接种 313
(二)组织培养基接种 313
(三)提纯的病毒接种 314
五、昆虫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中的发育 314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体外发育 314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体外发育 315
(三)昆虫痘病毒的体外发育 316
(四)其他昆虫病毒的体外发育 316
(二)培养基 317
(一)温度 317
六、影响昆虫病毒体外发育的生理生态条件 317
(三)细胞的感受性 318
七、体外进行昆虫病毒的定量 318
(一)50%终点滴定法 318
(二)空斑测定法 319
第十八章 昆虫病毒的鉴定与病毒病的诊断 320
一、昆虫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320
二、昆虫病毒病的组织化学检验法 320
(一)核型多角体的染色法 321
(二)质型多角体的染色法 322
(三)家蚕FV病蚕中肠圆筒细胞内球形包涵体的染色法 324
(四)用焦宁-甲基绿染色以区分两类多角体 324
(五)颗粒体的染色法 325
(六)孚尔根反应 326
(七)用天蓝B染色以区分两类核酸 327
三、昆虫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328
(一)杆状病毒的分离提纯 328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提纯 329
(三)昆虫痘病毒的分离提纯 331
(四)家蚕FV的分离提纯 332
(五)家蚕DNV的分离提纯 333
(六)虹彩病毒的分离提纯 334
四、昆虫病毒的鉴定与性状记述 334
(一)感病组织的准备 335
(二)病毒的分离提纯 335
(三)感染性测定 336
(四)电子显微镜检查 336
(六)病毒核酸的分析 337
(五)浮密度测定及沉降速度分析 337
(七)病毒蛋白与多角体蛋白的分析 339
五、超速离心术 339
(一)差速离心 339
(二)密度梯度离心 340
六、电子显微镜技术 342
(一)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42
(二)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344
(三)超薄切片 344
(四)支持膜 349
(五)负染色 351
七、血清学技术 351
(一)微量琼脂免疫扩散法 352
(二)家蚕浓核症病毒的血清学鉴定 353
(三)美国棉铃虫NPV感染的早期诊断 354
(四)家蚕CPV免疫对流电泳法 355
(五)家蚕CPV反向间接血凝法 356
(六)大蜡螟血细胞内CIV酶联抗体检出法 357
第十九章 昆虫病毒与害虫的生物防治 358
一、引言 358
(一)昆虫病毒——害虫生物防治的有力手段 358
(二)当前重点研究、利用的昆虫病毒 363
二、昆虫病毒制剂的生产 364
(一)人工饲料 365
(二)工业生产 369
(三)质量检验 371
(一)机械喷布 372
三、昆虫病毒制剂的大田应用 372
(二)病虫释放 373
(三)与农药结合使用 373
(四)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结合使用 373
(五)大田应用的实际效果 374
四、决定大田病毒防治效果的诸因素 375
(一)病毒的毒力 375
(二)病毒的剂量 376
(三)施用时期与次数 379
(四)潜育期 379
(五)害虫习性 380
(六)病毒的后效作用 381
五、昆虫病毒的宿主特异性问题 383
(一)对昆虫体内感染的特异性 383
(二)对组织培养体外感染的特异性 384
六、昆虫病毒应用的安全问题 385
(一)昆虫病毒对脊椎动物无病原性 385
(二)昆虫病毒对人体安全的实验证据 386
(三)安全使用问题上需要注意考虑的事项 386
七、害虫病毒防治的试验程序 387
(一)病毒的发现与鉴定 387
(二)安全试验与小规模的田间试验 387
(三)大规模生产示范试验 388
第二十章 家蚕病毒性病害的防治 389
一、消灭病毒源,切断病毒感染途径 389
(一)病毒的来源与传播的途径 390
(二)蚕室、蚕具消毒 390
(四)蚕体蚕座消毒 391
(三)卵面消毒 391
(五)病蚕隔离淘汰 393
(六)清洁卫生制度 394
(七)?沙处理 395
(八)防除桑树害虫 395
二、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性 395
(一)抗FV品种选育 396
(二)抗CPV品种选育 397
(三)诱发抵抗性选育 397
三、增强蚕儿体质,降低蚕体对病毒的感受性 398
(一)合理催青保护 398
(二)加强饲养管理 399
(四)杀灭有害细菌 400
(三)防止农药微量中毒 400
四、抑制病毒增殖,降低感染发病率 402
(一)5-氟尿嘧啶对FV感染发病的抑制效果 402
(二)萘啶酮酸对FV,NPV感染发病的抑制效果 403
(三)果糖噁嗪对CPV发病的抑制效果 405
(四)β-丙内酯对NPV发病的抑制效果 405
(五)利用干扰现象抑制蚕病的发生 407
(六)利用高温抑制蚕病的发生 409
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 409
参考文献 411
索引 450
(一)内容索引 450
(二)学名索引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