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微生物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普通微生物学
  • 徐孝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22881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普通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

目录 1

第二节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

一、真核生物细胞的特点 2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特点 2

第三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3

一、微生物的类群 3

二、微生物学 3

第四节 微生物的作用 3

一、微生物与土壤 3

四、食品加工、食用和药用 4

五、微生物在遗传工程的重要作用 4

二、微生物的产物 4

三、生物防治 4

六、其他 5

第二章 原核生物 6

第一节 模式原核细胞的构造 6

一、细胞壁 6

二、细胞质膜 10

三、间体及其他内膜结构 11

五、质粒 12

四、细胞核 12

六、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4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与特殊构造 16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16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 21

第三节 放线菌 28

一、放线菌的个体形态 28

第四节 蓝细菌 30

一、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0

二、放线菌的繁殖和群体形态 30

二、蓝细菌的繁殖 32

第五节 其他代表性原核微生物 32

一、螺旋体 32

二、粘细菌 32

三、鞘细菌 33

四、立克次氏体 33

五、枝原体 34

六、衣原体 34

七、蛭弧菌 35

八、古细菌 36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39

第一节 真菌 39

一、真菌的细胞结构 39

二、菌丝体和菌丝结构 43

三、无性繁殖 46

四、有性繁殖 49

五、真菌菌落 54

六、生活周期 54

第二节 粘菌 55

一、粘菌的形态 55

二、粘菌的生活周期 57

三、粘菌的培养 58

第三节 原生动物 59

一、原生动物的细胞 59

二、原生动物所特有的功能结构 60

三、形态和大小 61

四、繁殖 61

五、原生动物的类群 62

第四节 藻类 64

一、藻的形态与结构 64

二、藻的繁殖与生活周期 65

三、藻的分类 66

第四章 病毒 68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69

一、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69

二、病毒的基本结构 69

三、病毒的包含体 72

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 74

一、Lwoff和Tournier所提出的分类系统的依据 74

二、目前的病毒分类系统 74

第三节 噬菌体 76

一、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77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78

三、蓝细菌噬菌体 82

第四节 动物病毒 83

一、动物病毒的生活周期 84

二、艾滋病毒 87

二、复制 88

一、植物病毒的侵入 88

第五节 植物病毒 88

三、装配和释放 90

第六节 亚病毒和其他伴随疾病的小分子RNA病毒 91

一、亚病毒 91

二、其他伴随疾病的小分子RNA病毒 92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94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求 94

一、微生物细胞的元素组成 94

二、微生物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 95

三、微生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其功能 97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99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 100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 101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 101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 102

一、吞噬作用 103

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 103

二、渗透吸收作用 104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108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 108

一、ATP的结构 108

二、ATP的生成 109

三、微生物氧化的方式 111

四、能量的利用 112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113

一、己糖的分解 113

二、丙酮酸代谢 117

三、多糖分解 118

四、蛋白质的分解 119

五、氨基酸的分解 119

六、脂肪和其他有机物的分解 120

一、蛋白质的合成 121

第三节 微生物的合成作用 121

二、核酸的合成 123

三、细胞壁的合成 126

四、次生代谢产物 127

第四节 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相互关系 127

第七章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128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和测定方法 128

一、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128

二、细胞生长周期 130

三、细菌的群体生长——生长曲线 131

四、二次生长、同步生长和连续培养 133

五、细菌在固体平板上的生长 136

六、真菌的生长 137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38

一、温度 138

二、水分和渗透压 141

三、酸碱度 142

四、O2和Eh值 143

五、辐射 144

六、超声波 145

七、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145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分析和基因重组 152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152

一、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152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153

第二节 基因和基因表达 155

一、基因 155

二、基因表达 156

第三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157

一、转化 158

二、转导 159

三、接合 161

四、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的转移 163

一、有性生殖 165

第四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 165

二、异核现象 167

三、准性生殖 167

四、线粒体遗传 168

第五节 遗传工程 169

一、主要操作步骤 169

二、现状和发展前景 170

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 172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其机制 172

一、基因突变 172

二、突变的表型 173

三、突变的机制 174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特点 176

一、突变率 176

第三节 诱变剂 177

一、化学诱变剂 177

二、回复突变 177

二、物理诱变剂 180

第四节 突变体的选择和检测 182

一、基因突变延迟 182

二、突变细胞的选择 183

三、突变菌落的检测 184

第五节 微生物诱变育种 184

一、自发突变育种 184

二、诱变育种 185

第十章 微生物的调节 187

第一节 酶作用的调节 187

第二节 酶合成的调节 188

一、酶合成的阻遏和诱导 188

二、遗传控制的操纵子理论 188

三、阻遏与诱导的机制 189

四、酶合成的正控制 189

一、细菌芽胞的形成 190

第三节 形态形成 190

二、真菌的形态形成 191

三、粘菌的形态形成 193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 195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95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95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198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201

四、食品中的微生物 202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203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04

一、碳素循环 205

二、氮素循环 207

三、硫素循环 208

四、磷素循环 209

三、协同作用 211

二、偏利作用 211

第一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11

一、中性关系 211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211

四、互惠共生 212

五、竞争关系 212

六、拮抗作用 212

七、寄生关系 214

八、捕食关系 215

第二节 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215

一、植物的根际与根际微生物 215

二、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217

三、植物茎叶和果实上的微生物 220

四、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221

第三节 微生物与人和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223

一、互生关系 223

三、共生关系 224

二、捕食关系 224

四、寄生关系的病原微生物 226

第十三章 侵染与免疫 228

第一节 侵染 228

一、微生物入侵寄主的过程 228

二、对寄主防御功能的抵抗 229

第二节 免疫 230

一、非特异性免疫 231

二、特异性免疫 232

第三节 抗原和抗体 234

一、抗原 234

二、抗体 236

第四节 血清学反应 240

一、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240

二、凝集反应 240

三、沉淀反应 241

一、微生物的多层次分类单位 245

第十四章 微生物的分类 245

第一节 分类单位的多层次性 245

二、种的概念 246

三、双名法和命名法则 247

第二节 细菌分类方法 247

一、传统分类法 247

二、化学分类法 249

三、数值分类法 249

四、遗传学分类法 250

第三节 细菌分类系统和常见的细菌类群 253

一、细菌分类系统 253

二、常见细菌类群的代表 253

第四节 真菌分类 257

一、真菌分类系统 257

二、常见真菌类群的代表 258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利用 266

二、早期发展 266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早期发展 266

第十五章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266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全面发展时期 268

一、医学微生物学 268

二、土壤微生物学 268

三、抗生素的发现 269

四、病毒学 269

五、遗传学 269

六、微生物学技术 270

第三节 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270

一、分子遗传学 270

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71

三、免疫学与单克隆抗体 271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271

微生物学大事一览表 27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