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富强战略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富强战略
  • 袁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800689433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富强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 1

《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前言 1

导言:新世纪的召唤 1

第一章 信息正穿透国界 世界将天翻地覆 1

主要参考文献 1

一、向信息时代进军 2

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世界 3

电脑日新月异 3

“声脑”已经问世,“光脑”试制成功 4

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 5

后记 6

新兴产业欣欣向荣 6

信息速度将高得难以想像 8

“光缆”正日夜兼程伸向远方 10

信息高速公路热浪汹涌 11

中国通讯网络的“脊椎” 13

一次到位是一个契机 14

二、第三次通讯革命 15

电脑、卫星和光导正在汇合 16

“互联网络”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17

WWW前景诱人Home Page周游世界 19

CNN实况转播“8·19事件”意义深远 20

信息正穿透各国的边界 22

“信息渗入”迫使各国政府改变观念 23

第二章 用“脑”制造——作业机制大趋势 26

一、不能满足自己的今天更要看到别人的明天 27

高价劳动优势难以为继 27

“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不能继续下去了 28

我们的作业机制有很多弊端 28

二、用“脑”制造和信息反馈的飞跃 29

您喜欢这样的作业吗? 29

电脑化加速了生产的节奏 30

电脑化加工成本低得惊人 30

“及时”比节省工资更重要 31

无须搬动5公斤以上的东西 31

工人“于”得少了,“想”得多了 32

“蓝领”减少,“白领”增多 32

“知识”代替“劳动” 33

“知识贸易”代替“产品贸易” 34

信息产业冲乱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35

消灭“停工待料”和“有料待工” 36

设计、生产和管理三位一体 36

灵活可变的流水线 37

库存被压到最低限度 37

特别作业班组效率惊人 38

“零仓储”使成本骤减40%! 38

“灵活制造”的新时代 40

一周内“组装”一家工厂 40

东芝公司的“智能工厂” 41

一天内将货物送给28万厂商的花王公司 41

三、作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 43

告别福特制 43

工作岗位重新合成 44

“自来水哲学”已经落后 46

“质量”是一个“服务”问题 47

“高附加值经营”应运而生 47

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 48

制造业的服务化使客户处于中心位置 49

质量的最高标准就是客户满意 49

“弹性生产方式” 50

走向新型的“规模经济” 52

灵活性导致“广度经济” 54

“广度经济”冲击未来 54

四、信息化与“特别作业班组” 55

制造业的大热门 56

让顾客尽快拿到满意商品 57

“完美的生产” 58

“顾客至上”压倒一切 58

生产线就是实验室 59

“劳资关系”,一对难解的矛盾 60

日本的汽车工人不罢工 61

日本人调动了美国人的积极性 62

美国的“职工参与”比日本更民主 62

美式“特别作业班组”的特征 64

“超级班组”成员要接受培训 66

一个班组一年多赚210万美元 67

买主设计的办公设备好销 67

让“超级班组”赶走不尽职的人 69

改组比新建更难 70

“超级班组”需要监控吗? 70

能者多劳,按“能”分配 71

重要的是激励 72

人们向往的是有意义的工作 73

第三章 现代企业制度大趋势 74

一、未来的企业组织机构 75

企业组织体制变革的线索 75

“金字塔”转向“网络型” 76

企业大改组的年代 77

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77

人际关系变化深刻 78

企业面临的直接挑战 79

信息化要求企业机制转型 80

“金字塔”结构,“网络化”的动向 82

未来的企业更像医院、大学和交响乐团 85

网络结构:信息时代的组织 85

别无选择,只有网络化 86

特别作业班组要有更强的自律性 87

激励规则必须明确 88

谁能成为企业领导 88

把权力分散下去 89

未来的企业家更需要学习 89

二、西方企业间合作机制的新动向 90

新型“战略联盟”的特征 91

“战略联盟”的新动向 93

苹果机与IBM,从对抗到合作 97

日本的“系列结构”真可怕 100

日本人在美国培植“系列” 102

系列:争夺未来的重要武器 104

美国从日本进口“系列结构” 106

西方传统不能容忍托拉斯 107

西方传统难以容忍“系列” 108

再也不能无视“系列”的好处了 108

美国的“系列”可能会更好 109

必须向“系列”前进 109

美国式联盟已经具备系列倾向 111

三、“智能资本管理”和未来企业的“新边疆” 113

怎样驾驭“智能资本” 114

从智力资本中获得更多效益 115

关键是把“智力资本”组合起来 116

信息技术使“智能自动共享” 117

美国的五次大迁徙 118

企业总部回归大自然 118

信息技术为企业迁徙提供了条件 119

既要一流的工作,又要安逸的生活 120

“无奸不商”将成为历史 121

在美国“纯洁利润”应运而生 121

“纯洁利润”冲击日本 123

第四章 政企关系大趋势 125

一、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还能一致吗? 126

企业有可能损害本国的利益 126

欢迎“境内外资企业” 128

二、无国界经济 130

跨国公司国际化 130

全球经营者的新逻辑 131

全球经营者——世界公民 132

全球经营者的投资策略 133

全球经营不在于企业大小 134

总部在哪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135

高附加值业务分散到世界各地 135

“世界主义”的管理小组 136

网络代替了金字塔组织 137

日本企业模式也接受改造 138

政企利益有差异 140

谈判对象已经更替 141

新型的贸易谈判模式正在形成 141

跨国公司叫板 143

民族国家的对策 144

因势利导,走向未来 144

第五章 放宽国家宏观干预 转换政府管理职能 146

中国面临的挑战 147

一、新型经济呼唤政府的新功能 147

新型政府、新型产业政策已经成为现实 148

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挑战 149

二、税制:政府的经济形像 150

税制大改革席卷全球 151

退离凯恩斯税制 151

三、信息时代的新型政府机制 153

美国政府拖泥带水 154

政府机构的当务之急 154

必须从激励机制入手 155

传统预算制度的弊端 156

创建允许节余的新预算制度 157

撤销过时的行政规章 157

信息时代“第三者政府”的酝酿 158

用户第一而不是官僚第一 159

四、“知识型政府”的新对策 160

政府下放权力是改革的关键 160

扩散新技术 161

新型产业政策 161

增加教育经费和技术培训的投入 162

第六章 走向全球信息服务型经济 163

一、冷战后世界经济急剧变革 164

高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164

全球信息服务型经济对中国的挑战 165

二、新的货币体系否定传统银行 166

高技术创造出新的货币体系 167

传统的管理杠杆正在失效 168

统一的流动的全球资本社会 169

新体系要求各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加强合作 170

“主要货币机制分权化” 171

中国银行业的三重任务 172

三、美国地方政府向联邦政府争夺外交大权 173

美国对地方性的外交活动已经不能取缔 173

地方参与外交活动的主因 174

地方对外投资活动冲击着国家外交政策 174

电子网络加速了地方参与外交 176

美国政府为什么软弱 177

四、“非政府组织”的“政府” 178

非政府组织的蔓延 179

非政府组织的问题 179

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委员会” 180

五、不需要出纳的电子金融服务 181

多媒体银行的三大成本优势 182

多媒体银行五大便利 182

六、金融机构将经受三次浪潮冲击 183

第一次浪潮是普及自动出纳机和电话服务 183

第二次浪潮是个人电脑和“在线网络服务” 185

最根本的革命:第三次浪潮 186

七、全球金融机构的兼并浪潮 187

双重改造势在必行 187

银行兼并,美国一马当先 188

日本的银行合并别具特色 190

欧洲的银行合并国际性明确 191

八、信息服务技术对传统银行的全方位改造 192

跨国银行规模空前增大 193

全球金融服务产业需求旺盛 194

商业银行向证券投资方向靠拢 195

银行与证券联手 195

证券和投资也向商业银行靠拢 196

头号证券公司美林的“兴趣” 197

世界金融超级市场的障碍已经排除 198

零售、批发、储货、信托、证券、投资等融成一体 199

九、全球银行和国际投资面向“新兴市场” 200

欧美之间的争夺 200

国际大银行争夺银行零售市场 201

对新兴市场的争夺 202

新兴市场繁荣速度令人吃惊 203

十、“全球电子交易执行系统(Globex)” 204

新闻网络和证券网络共创世界纪录 205

同公开拍卖的传统形式并行不悖 206

电子高科技带动高效率 207

交易精确度已经过重大考验 208

十一、美国证券投资组合的全球化态势 210

多元化证券投资组合日益活跃 210

未来20年“好戏”将在新兴市场上演 211

国际证券投资多元化的经营技术 212

第七章 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217

一、中国的战略性思路从哪里开始? 218

富国俱乐部同中国相距还有多远? 219

战略抉择的前提 219

二、国际金融市场变得空前敏感和脆弱 220

投资和投机的界限已日益模糊 221

“套利基金”到处兴风作浪 222

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涌流 223

“衍生资本”要求高级的风险管理技术 224

政治形势同金融市场挂钩紧密 225

三、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资本任重道远 225

富国经济越来越取决于非富国 226

穷国资金缺口巨大 227

建立健全投资市场机制是当务之急 228

贸易赤字同汇率和通货膨胀关系密切 229

利用外资进行经济转轨 230

四、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232

成熟市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 232

西方模式未必适合发展中国家 233

中国同印度的资金竞争 233

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有自身的问题 234

稳定人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 234

国际金融交易的复杂性令人瞠目结舌 235

五、世界经济变革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235

今天的投资诀窍往往是明天的灾难 235

粮食价格翻番的预言全然落空 236

世界市场对原料需求日益下降 236

原料经济的瓦解不影响工业经济 237

不是产业在非工业化 238

而是劳工在非工业化 238

不削减蓝领劳工的企业将没有出路 239

注重信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240

“钱流”同“物流”关系淡化 241

真实经济同虚拟经济能破镜重圆吗? 241

六、国际贸易新趋势 242

四大观念创新 242

工具创新 243

三大贸易经济集团中的欧洲 243

北美正在南下和东进 245

亚太经合组织是特殊的三鼎之一 246

七、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趋势 247

“美洲圈”有可能同“亚太圈”合成一体 247

“世界贸易组织” 249

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250

知识产权的新规则 251

着眼经济全球化趋势 251

争端调解新机制 252

真正的经济联合国 252

八、“世界政府”开始萌动 253

在债务上艰难地前进了一步 254

对美国施加压力 255

美国不支持加利连任 256

“富国的一次政变” 257

“世界政府”一事无成 258

第八章 中国富强战略求索 260

(一)“九五”规划是富国之蓝图 261

一、总体战略刍议 261

中日韩把握“起飞”契机的战略比较 262

倚重纵向合作的弊处 262

“富之,教之”的尚贤思想意义深远 263

日本反思最早,抓住了第一次浪潮 264

韩国反思较迟,但抓住了战后黄金时机 264

“闯关东”成功而“走西口”却失败 265

信息时代:中国将奋起直追 265

拉力和推力 266

中国开发大西北中的政策推力 267

行政动员能替代市场机制吗? 267

改变计划“有余”市场“不足”的对策 268

(二)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转轨的关系 269

以“胀”克“滞”与人性的通病 269

中国经济剩余还有多少? 270

改革的困难与前景 270

(一)世界60多个国家改革税制 271

二、财政金融改革思路探讨 271

在间接税问题上不要亦步亦趋 272

设计好公司所得税任重道远 273

(二)进一步改革的关键——社会保险体制 274

借鉴他国社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275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对策 276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存在的问题 277

“个人退休帐户”能否选择? 278

IRA的推出、波折与新改进 279

IRA的长处 280

IRA的弱点 281

中国改革可否借鉴IRA? 282

三、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索 284

(一)矫正征税宗旨,改变行为方式 284

财务指标设计应当注重竞争 285

税制设计应进一步从经济角度考虑 285

倚重“管理会计” 286

呼唤中国“企业家” 287

企业家与经理的区别 287

提前执行政策的领导 288

不相信失败的“狂妄之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289

只有勇气还不够 289

在创新中保持灵活 290

“把握信息”与“合理分享” 290

(二)一枝独秀的辽河油田 292

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因产业而异 292

四、建设中国市场体制的战略思考 293

(一)“商奥会”:“事业”和“精神”合二而一 294

成熟市场的多元化权威 295

官方权威机构 295

民间权威机构 296

(二)中国消费者能否真正成为“上帝”? 297

“分期付款”中国老百姓认同吗? 297

汽车文化呼唤分期付款 298

令人乐观的灰色地带 298

中国不会越过“汽车文化” 299

老百姓能接受吗? 300

(三)市场机制是文明成果 300

借鉴动力机制 301

借鉴信息机制 302

借鉴压力机制 302

建立市场时要注意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变迁 303

借鉴监控机制 303

第九章 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议 305

一、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有所作为 306

问题非解决不可 306

中国的改革循序渐进 307

稳妥的缓冲机制 308

先易后难:从农村开始 309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310

“市场经济成分” 311

市场经济成分迅速发展 312

打破条条块块,引入市场机制 313

构建市场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314

二、设计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建议 314

从模拟“市场动作系统”开始 315

“搞活经济”总是要“自由流动” 316

深化改革必须强化“自由流动” 317

市场经济的动力是利润 318

减“权”加“钱”促进“自由流动” 318

“政企不分”即“动力不分流” 319

“动力不分流”肯定出“官商” 319

钱权交易——缓冲地带 320

把更新“硬件”提上日程 320

把“人造权威”转变为客观权威 321

增强经济的“可算度” 322

行为不规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23

“抽象负责”等于不要负责 324

重视资源配置信息 325

经济立法迫在眉睫 325

投资规则急需完善 327

商品市场的信息要保质保量 328

劳工市场如何改观? 329

三、“第四条道路”前景展望 330

市场经济化任重道远 33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更加困难 333

加快改革步伐 335

“国有资产管理局”左右为难 336

“国家”作股东,值得权衡 336

必须突破的难点 337

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关键 338

曾经有两个有利条件 338

“双转换”战略深谋远虑 339

“滞胀”风波并非不存在 340

“既定利益”使改革难以达成共识 341

改革不能欲速不达 342

改革难以深化,但不可逆转 343

曙光就在前头 343

第十章 “华南经济圈”将带动中华富强 345

一、港资投入国内的基本格局 346

港商向广东投资 346

房地产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347

开发房地产业 347

资金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 347

着眼于长线大型投资 348

港资进入金融业 348

港资进入各行各业,遍地开花 349

港商投资热潮 349

港资向经济热点转移 350

港资重点向三产转移 350

大型基础设施成为新热点 351

投资方式已经高级化、大型化和多元化 351

香港资金实力雄厚 352

香港经济转型 353

为港商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 353

二、促进“华南经济圈”的形成 354

顺应潮流重视港资 354

完善华南地区的基础设施 355

培育和吸引现代化管理人才 356

建立健全高度现代化金融服务网络 357

三、华南经济圈形成过程中的台湾因素 358

台湾同国内经贸关系的升格有利于华南经济圈 359

台资的态势与动向 359

四、“三地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361

台湾还有种种顾虑 361

台湾对国内经济的依赖日益增长 363

华南经济圈对国内和台湾都有益处 363

五、国际经济共同体影响三地经贸政策 364

加入WTO有利于“华南经济圈” 365

国际经济共同体有利于“华南经济圈” 365

中国政府决心缩小三地差别 366

六、“中国圈”与中国的繁荣富强 366

“中国圈”可怕吗? 367

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368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369

21世纪的中国经济 37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