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轨迹和发展现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丁莉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ISBN:978710603022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93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204页
- 主题词:电影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轨迹和发展现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电影的诞生、开创、探索和繁荣 1
第一节 西洋影戏的传入与中国电影的诞生 1
一、“西洋影戏”传入中国 1
二、“中国影戏”《定军山》 2
三、“亚细亚影戏公司”: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 3
四、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4
五、《黑籍冤魂》的轰动效应 5
六、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6
七、《阎瑞生》:第一部长篇故事片 7
第二节 中国电影:从初创走向繁荣 8
一、“明星”公司升上影坛 8
二、“长片正剧”《孤儿救祖记》 9
三、天一公司发起“古装片”热潮 10
四、武侠片、武侠神怪片的风行 11
第三节 中国电影的革新和鼎盛 13
一、《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3
二、选举最佳电影明星 14
三、左翼电影运动 15
四、《神女》: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 17
五、《风云儿女》:片以歌传 18
第四节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 19
一、《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部抗战电影 19
二、《木兰从军》:“孤岛电影”的精品之作 20
三、《八千里路云和月》:战后中国电影的一块基石 21
四、史诗巨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22
五、《小城之春》:“生不逢时”的不朽经典 24
第二章 新中国电影的开端、发展和萧条 26
第一节 新中国电影的开端与发展 26
一、新中国电影的开端 26
二、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 27
三、“红色经典”:《白毛女》 27
四、引起了大波澜的:《武训传》 29
五、电影改编高潮的形成 30
六、“革命红花”:《红色娘子军》 32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33
一、《纪要》对于中国电影的否定 33
二、“三突出”创作原则 34
三、样板戏电影 34
四、1973—1976年间的故事片创作 36
五、反面教材:《决裂》 38
第三章 中国电影的重生、发展、繁荣 40
第一节 1978—1980:走出“文革电影”的误区 40
一、中国电影:从废墟中重生 40
二、《小花》:初试先声 41
三、“伤痕”电影:《生活的颤音》 41
四、《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反思电影的经典之作 42
第二节 80年代电影:走向繁荣与辉煌 43
一、关于电影本性的讨论 43
二、三代导演同堂 45
三、娱乐片风潮的形成 47
第三节 9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电影格局 47
一、主旋律电影 47
二、“新民俗电影” 50
三、冯小刚的贺岁电影 51
四、都市电影 54
五、新生代电影 55
第四章 “时代的出色歌手”——谢晋 57
第一节 谢晋导演的创作生平 57
一、谢晋导演的创作经历 57
二、《天云山传奇》:第一部“反思电影” 58
三、《牧马人》:“爱国主义的教科书” 60
四、《高山下的花环》:当代军人的赞歌 61
五、《芙蓉镇》: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 61
第二节 谢晋电影的创作特色 63
一、取材于重大社会问题、具有“史诗”意味 63
二、善于表现人情、人性,关注“人”的问题 63
三、采用传统叙述模式,继承了伦理电影传统 64
四、富有魅力的女性群像 65
第三节 关于“谢晋模式”的探讨与争议 65
一、“谢晋模式”的讨论 65
二、“时代有谢晋,谢晋无时代” 66
第五章 第四代电影导演:走向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68
第一节 第四代导演的宣言:“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68
一、第四代导演群体 68
二、《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68
三、张暖忻的《沙鸥》 69
第二节 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内容 70
一、对于过往时光的追怀 70
二、现实热点问题的追踪 71
三、人性的挖掘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73
四、文化反思 76
第三节 第四代导演的文化心理特点 78
一、对传统的固守 78
二、理想主义色彩 78
第四节 “第四代”的重要导演 80
一、吴贻弓 80
二、谢飞 81
三、吴天明 82
第六章 第五代导演:新中国电影的辉煌 84
第一节 “第五代导演”登上中国电影舞台 84
一、“第五代”导演的群体构成 84
二、《一个和八个》:第五代导演的“发轫之作” 85
三、《黄土地》:“第五代”电影的奠基之作 85
第二节 “第五代”电影的艺术特征 87
一、“视觉化”的影像造型 87
二、文化反思的立场 89
三、90年代以来的集体转型 91
第三节 求新求变:张艺谋的艺术之路 92
一、张艺谋:从摄影师到导演的一举成名 92
二、《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新民俗电影的卓越代表 93
三、“纪实电影”:《秋菊打官司》 94
四、黑色幽默片:《活着》 95
五、《英雄》:拉开中国大片序幕 96
第四节 “电影诗人”陈凯歌 97
一、陈凯歌的创作生涯 97
二、深刻的文化反思:陈凯歌电影的核心内容 97
三、人性的剖析:陈凯歌电影的冷峻立场 98
四、影像的开拓:陈凯歌电影的视觉特质 100
第五节 “第五代”的其他重要导演 100
一、黄建新 100
二、田壮壮 102
三、李少红 103
四、吴子牛 104
第七章 第六代导演:中国电影新的可能 106
第一节 第六代导演群体的形成与命名 106
一、第六代导演群体 106
二、夹缝中生长的一代 107
三、“地下电影”的艰难成长 107
四、“三元合一”呼声中的回归之路 108
第二节 第六代导演的艺术特征 110
一、写实性 110
二、视觉化 111
三、个人性 112
第三节 贾樟柯:未来的电影大师 114
一、从山西汾阳走出来的“电影民工” 114
二、《小武》 115
三、《站台》 117
四、《世界》 118
五、《三峡好人》 120
第四节 “第六代”的其他重要导演 121
一、张元 121
二、王小帅 123
三、路学长 124
四、娄烨 125
五、章明 126
六、管虎 127
七、王全安 128
第八章 香港电影 130
第一节 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1898—1966) 130
一、香港电影的传入与萌芽 130
二、《庄子试妻》:香港第一部故事片 130
三、黎民伟兄弟创办民新公司 131
四、粤语片的繁荣 132
五、国语片兴起 134
六、国语片大师朱石麟 134
七、影坛首席导演李翰祥 135
第二节 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1966—1997) 136
一、新派武侠电影的繁荣 136
二、张彻:领导武侠电影新潮流 137
三、胡金铨:开启作者武侠电影新类型 138
四、李小龙及其功夫片 139
五、“冷面笑匠”许冠文及许氏喜剧 140
六、《醉拳》:开创武侠电影史上的“成龙时代” 141
七、香港电影新浪潮 142
八、《投奔怒海》:新浪潮的经典之作 143
九、方育平及其《父子情》、《半边人》 144
十、《少林寺》及其冲击波 145
十一、《英雄本色》:开创男性英雄片 146
第三节 香港电影的新时期(1997—至今) 147
一、“古惑仔”系列电影 147
二、《香港制造》:低成本电影的奇迹 148
三、《无间道》:救市电影 149
四、电影合拍计划“CEPA” 151
第四节 近年来香港电影界的重要导演 152
一、许鞍华:执着的人生体悟者 152
二、百变导演徐克 153
三、动作派掌门人吴宇森 154
四、“女性主义”导演关锦鹏 155
五、“小资教父”王家卫 156
六、“无厘头电影”鼻祖周星驰 158
七、厚积薄发的“北漂”导演陈可辛 159
八、草根导演陈果 161
第九章 台湾电影 163
第一节 台湾电影的起步与繁荣 163
一、《阿里山风云》:开启台湾电影新篇章 163
二、《恶梦初醒》:“反共电影”的开始 164
三、《薛平贵与王宝钏》:引发台语电影新潮流 164
四、《蚵女》:实践“健康写实主义路线” 165
五、《英烈千秋》:开启政宣电影新时代 166
六、琼瑶电影及爱情文艺片的兴起 168
七、新派武侠片的盛行 169
第二节 80年代的台湾电影 169
一、《光阴的故事》:开启台湾新电影运动 169
二、《小毕的故事》:台湾新电影的奠基之作 171
三、《儿子的大玩偶》:“第一部反省台湾社会的电影” 172
四、《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终结 173
五、《悲情城市》:第一部史诗巨片 174
第三节 90年代至今的台湾电影 175
一、台湾新新电影 175
二、《爱情万岁》:绝望的都市呓语 176
三、《少年牯岭街杀人事件》:残酷青春的祭礼 177
四、《一一》:都市人生的浮世绘 179
五、《卧虎藏龙》:武侠电影再造辉煌 180
六、《海角七号》:小人物的不朽梦想 181
第四节 当前台湾电影界的重要导演 182
一、李行:台湾乡土电影的旗手 182
二、侯孝贤:作者电影大师 183
三、杨德昌:台湾社会的手术灯 185
四、李安:中西合璧的电影“推手” 186
五、蔡明亮:都市文明的批判者 189
主要参考文献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