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创作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创作论
  • 孙绍振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640965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612页
  • 主题词:文学创作-创作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创作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假 定论 1

第一节 逼真的幻觉 1

第二节 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结构 3

第三节 真与假的相互制约 3

第四节 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 6

第二章 形 象论 9

第一节 生活的主要特征和作家的主要情趣的猝然遇合 9

(一)在生活和情趣的契合点上化合 9

(二)感情和物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平衡和不平衡 11

第二节 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率五官可感细节 13

(一)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以有特点的细节思维 13

(二)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 14

(三)构成形象的任务首先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18

(四)细节共同体要互相呼应互相制约 20

(五)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 21

第三节 以主要情趣汇合主要特征 24

(一)主要情趣选择主要特征,“同化”次要特征 24

(二)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主要取决于感情的独特性 24

(三)情趣特征的强化、变异和注入 28

(四)捕捉细节对情趣的独特刺激点 30

第四节 直接诉诸心灵的逻辑变异可感的形象 31

(一)非五官可感形象的逻辑变异 31

(二)人物情趣和作家情趣的统一和错位 33

(三)全部效果的统一和集中 35

第三章 智 能论 37

第一节 作家智能的特殊性 37

(一)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 37

第二节 作家的心理素质 38

(一)主体机体及其反应形象刺激的能力 38

(二)对人生奥秘的特殊洞察 40

(三)强烈而奇异的感情活动 42

(四)艺术家心理素质的后天熏陶 47

第三节 作家的观察力 49

(一)通过感官信息超越感官信息 49

(二)通过外在信息透视内在信息 50

(三)从寻求人物的心理区别开始 53

(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互相交织 56

(五)观察的客观性和主观色彩的统一 63

(六)观察生活和观察自我 67

(七)在相异中发现相同和在相同中发现相异 74

(八)异常中的正常 77

(九)扩大对比色调和丰富过渡层次 80

(十)观察的粗细和情趣的粗细 84

(十一)相互反差和自身反差 85

(十二)在生活和感情的变化过程中观察 87

第四节 作家的感受力 88

(一)被个性所净化的一系列独特感觉、知觉和感情 88

(二)“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心理学上的“同化”作用 89

(三)寻找生活特征与寻找自我感情特征的统一 91

(四)独特感受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概括 94

(五)审美和审智的深度交融 99

(六)增强心灵对生活的吸收力 101

(七)净化心灵,提高心灵对感情的辨析力 102

(八)获得阐明内在感受的能力 104

第五节 作家的想象力 105

(一)表象在感情的诱导下变幻 105

(二)从同一向殊异飞跃 107

(三)相似、相近和相反的联想轨道 108

(四)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 111

(五)特殊性的想象和普遍性的想象 113

(六)自发想象的单一性与自觉想象的多元化 120

(七)把自我和非我结合起来 123

(八)对想象的诱发——让人物越出常规 127

第六节 作家的形式感 129

(一)在形式的局限中争取表现生活和情趣的自由 129

(二)驾驭不同形式的不同优越性和局限性 130

(三)发挥不同工具的不同性能 132

(四)辨析同样的工具不同的想象规范 135

(五)不同艺术形式规范的相互渗透 136

第七节 作家的表达力 138

(一)语言的引导、制约,促使表象产生 138

(二)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 141

(三)语义的颠覆和重构 144

(四)静止摹写的沦落和动态描写的兴盛 146

(五)抒情文学的描写和叙事文学的叙述 150

(六)描写向外在特征方向发展 152

(七)描写向内心特征方向发展 160

(八)心理描写的逻辑规范和自由联想的交错迭出 163

(九)作为一种联想程序的意识流 169

(十)排斥描写的冷静叙述的崛起 174

(十一)顺时间程序还是顺人物感知程序 178

(十二)重要因素的突出和隐藏 179

(十三)叙述的情趣和作家的笔调 180

(十四)两种抒情方式 184

(十五)从审美走向审智 188

(十六)在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 191

(十七)对话的随机性和描述的系统性 193

(十八)对话中的性格逻辑与感情逻辑的错位 194

(十九)对话中作者、人物、读者的关系 196

(二十)对话的准确性是一种心口错位的准确性 197

第八节 作家心理素质中的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关系 204

(一)各执一端的天赋说和勤奋论 204

(二)艺术家的意志 205

(三)效果对动机的定量依赖曲线 207

(四)智能因素的主导作用 208

第四章 形 式论 210

第一节 主观情感和客观生活特征统一于形式的审美规范 210

(一)形象是感情特征、生活特征和形式特征的三维一体结构 210

(二)内容有限地决定形式的一般表现性能 213

(三)内容不能决定形式的具体样式 214

(四)形式对内容的强制性同化 215

(五)形式对内容的预期 217

第二节 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作用 219

(一)审美规范在文学形式中积累 219

(二)形式审美规范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221

(三)文学形式审美规范的有机统一原则 224

(四)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趋向律 228

(五)形式规范的多样统一律 230

第五章 诗歌审美规范论 233

第一节 诗歌形象中的感情优势 233

(一)生活特征的普遍化和类型化 233

(二)戏剧性独白及其局限性 239

(三)自我感情的主动化、强化和深化 241

(四)古典的、浪漫的、象征的三种意象符号 247

(五)通向虚伪的可能性 251

第二节 诗的知觉量变和质的转移 253

(一)知觉整体向中心感觉凝聚 253

(二)中心感觉为整体知觉淹没 255

(三)形象意蕴的质变效应 258

第三节 诗的感受的三个层次 260

(一)感觉、感情、智性的三位一体 260

(二)以视觉调动感情和沉思 261

(三)多种感觉的结构 265

(四)感觉的交响和挪移 267

第四节 心灵综合和直接抒情 273

(一)超越感官,心灵综合 273

(二)超越生理、物理感觉的局限 274

(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可能走向散文 279

(四)感情的激活率取决于强化和弱化的统一 280

(五)感情的一极强化 283

(六)感情的二极强化 289

(七)感情的无极强化 292

(八)情大于景,情冲破景 295

(九)从情胜于理到理复归于感觉的历史过程 298

第五节 诗的想象 308

(一)诗歌想象的变形律 308

(二)变形与白描的相互交织 311

(三)通过变形达到感情的准确 313

(四)时间空间关系的变异 314

(五)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 316

(六)诗歌想象的变质律 317

(七)“无理而妙”的变异逻辑 318

第六节 诗的比喻与想象的距离 323

(一)本质相异,一点相通 324

(二)诗的比喻和散文的比喻 326

(三)远取譬和近取譬 329

第七节 诗的整体结构 332

(一)在主导激情和主导意象制约下的统一体 332

(二)对象、动作、感觉、情思的单一化 334

(三)正面展开和侧面切入 338

(四)想象形态超越单纯的焦点 339

(五)意象结构的内在层次和对比度 340

(六)无层次的结构就是无结构 341

(七)外在形式的对比度和内在感情的对比度 343

(八)分立意象的微妙反差 344

(九)统一意象的积累和递进 346

(十)“象外之象”和意境结构的自洽性 347

(十一)意境的蕴藉和激情的倾泻的矛盾 348

第八节 诗的节奏 349

(一)诗的内在节奏和情绪的统一和抑扬顿挫 350

(二)感情性质的确定和强度的变化 351

(三)构成疏密相间的三种方式 352

(四)诗的散文美引起了对外在格律的追求 354

(五)诗的外在节奏包括基本音节组合和韵脚的往复循环 356

(六)行内的平仄交替和行间平仄的相对、相黏 356

(七)韵脚中的同异相交 358

(八)五七言诗行是传统诗歌外在节奏的基础 358

(九)双言结构和三言结构的稳定连续 359

(十)三言结构和双言结构的灵活交替 363

(十一)新诗冲破了传统外在节奏的有限基础 364

第六章 散文审美规范论 367

第一节 散文意象的个体特征优势 367

(一)从智性的思辨和纪实中分化出来 367

(二)思辨、纪实的“审智”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矛盾及其消涨 368

(三)从普遍特征的概括到个体特征的精确感受 370

(四)内在效果与外在渲染的分寸感 373

第二节 情趣依附于特殊的感觉和知觉 375

(一)情趣的统一性是散文内在的凝聚力 375

(二)情趣对叙事的从属性 376

(三)在常规感情以内的感觉艺术 377

(四)在带着量的准确性的感觉(知觉)中找到自己 378

(五)散文的诗化倾向 381

(六)直接抒情超越感觉和知觉 383

(七)通过内在感觉找到新鲜感 385

(八)从感觉运动的层次性转移中找到新鲜感 386

(九)从常态感情到极化感情 388

(十)诗的概括淹没散文的特殊感觉 390

(十一)诗的艺术真实变成散文的感情虚假 391

(十二)诗化想象的程式化 393

第三节 审美——抒情散文 394

(一)抒情和审美感受的深度 394

(二)激情和智性 400

(三)冷峻和审丑 401

第四节 亚审丑——幽默散文 404

(一)审丑和亚审丑 404

(二)审丑的软幽默——自我调侃 406

(三)审美与审丑交融——抒情性软幽默 409

(四)讽刺性硬幽默——激化矛盾和进攻性 410

第五节 审智——学者散文 413

(一)幽默和知性的结合 413

(二)从审美到审智的转化 416

第六节 散文诗 420

(一)散文的内在矛盾和品系分化 420

(二)诗的概括性、想象性与散文的自由句式结构的统一 420

(三)象征性散文诗 422

(四)想象性散文诗 425

(五)写实性散文诗 426

第七章 小说审美规范论 429

第一节 多重情感特征的交织 429

(一)从单层次感情特征到多层次感情特征 429

(二)人际关系的亲近与情感差距作反向运动 431

(三)小说对话中的心心错位 434

(四)在共同情境中拉开心理差距 439

(五)用一个道具作为情境焦点 440

第二节 把人物推出正常轨道以外 444

(一)从冲击静态感觉、知觉到动态的解放感情深层结构 444

(二)把人物推向命运的极端 446

(三)把人物放在相反的两极中考验 449

(四)在情境两极和情感两极的不平衡中揭示心灵差距 450

(五)在顺境和逆境中检验情感的变异 451

(六)让人物越出常规和回归常态 453

(七)让人物进入假定性熔炉 457

(八)调动一个因子,引起情感结构的重组,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461

(九)前提条件的充分和氛围浓度的饱和 465

第三节 情节因果律 469

(一)同层次的情感叠加和多层次的情感因果递进 469

(二)从因果性开始的形式一体化进程 471

(三)造成原因和结果的两极分化 476

(四)审美因果超越实用和理性因果 478

第四节 性格因果律 492

(一)从宿命因果走向情感因果 492

(二)童话情节的因果与小说情节的因果 496

(三)情感的随机变异和逻辑的一贯性 498

(四)找到人物自己的情感逻辑 498

(五)性格就是选择 499

(六)性格的逻辑起点——人物的一点着迷 503

(七)找到人物自己变异了的感觉知觉世界 506

(八)把握人物情感、感觉、知觉与动机、记忆、想象、语言、意志的多维动态变异 509

(九)多元的心理感觉、一元的物理感觉和魔幻的混合感觉世界 511

(十)向人物的潜意识和潜感觉深入 513

(十一)作家的性格逻辑与人物的性格逻辑交融 515

(十二)性格因子的部分转移 517

(十三)性格的外在标志和内在逻辑 520

(十四)从一点着迷到二重组合 524

(十五)从二重组合到三维结构 529

第五节 性格审美规范对情节审美规范的冲击 534

(一)性格因果高于情节因果 534

(二)情节对性格特征的强化递增和深化拓展 535

(三)性格对情节的积极功能 537

(四)环状结构和链状结构 538

(五)从封闭式到开放式 540

(六)从连续性和直线性视角中解放出来 543

(七)从情节的强化到情节的淡化 545

(八)非线性因果结构的崛起 552

第六节 性格与环境的关系 555

(一)性格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 555

(二)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个性就是典型 557

(三)在自然科学理论的冲击下 559

(四)环境的虚化 563

(五)性格的淡化 565

第八章 风格论 569

第一节 形象三维结构的局限性 569

(一)无限的生活和有限的情感自由 569

(二)无限的情感世界与有限的形式规范 571

第二节 风格是对三维结构的超越 572

(一)风格产生于对形式审美规范的超越 572

(二)风格和人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577

(三)从回归自我到超越自我 58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