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
  • 吴国林,肖峰,陶建文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9554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1

二、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4

阅读文献 6

思考题 6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9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9

一、实在的含义 9

二、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 12

三、时间、空间与物质 15

四、量子态:一种新的资源 17

五、人工自然观 18

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0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22

一、系统的含义与描述 22

二、部分、整体与突现 23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6

四、层次的含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 29

阅读文献 32

思考题 32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33

第一节 序、信息与熵 33

一、演化的基本概念 33

二、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 35

三、熵与熵增原理 38

第二节 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39

一、贝纳德对流 39

二、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40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 43

一、混沌及其基本性质 43

二、复杂性的基本特点 46

第四节 历史上的自然观 47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47

二、数学自然观 48

三、机械自然观 50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 54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4

二、生态自然观 56

阅读文献 64

思考题 64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 6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67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特征 67

一、经验特征 67

二、理性特征 69

三、实践特征 72

第二节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74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74

二、整体主义科学观 78

三、证伪主义科学观 80

四、历史主义科学观 83

五、建构主义的科学观 87

阅读文献 88

思考题 88

第四章 技术观 89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 89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 89

二、技术与科学 92

三、技术的本质 100

第二节 技术的演化发展 102

一、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103

二、技术演化的过程 106

阅读文献 114

思考题 114

第五章 工程观 115

第一节 工程的内涵 115

第二节 工程的特征 117

一、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 117

二、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 118

三、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 119

四、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119

五、工程需要最优化 120

六、工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120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121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122

二、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 124

阅读文献 128

思考题 128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 131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131

第一节 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方法 131

一、演绎法与科学约定论 131

二、归纳法及归纳问题 135

三、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 139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方法 142

一、演绎-律则解释模型 143

二、归纳统计解释模型 144

第三节 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 146

一、创新思维方法的起点——怀疑与悬置 146

二、波普尔的问题猜想法 149

三、科学猜想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152

第四节 科学事实 157

一、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 157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158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159

第五节 科学实践 160

一、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160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及类型 161

三、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功能 161

四、基本的科学实验类型 162

五、科学仪器的作用 163

第六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165

一、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 165

二、观察的客观性 167

阅读文献 168

思考题 168

第七章 技术方法论 169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 169

一、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 169

二、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171

第二节 技术活动的方法 174

一、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174

二、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 176

第三节 技术解释 180

一、技术规则的解释 181

二、技术客体的解释 183

阅读材料 188

阅读文献 192

思考题 192

第八章 工程方法论 193

第一节 工程方法的内涵和外延 193

一、工程方法的含义 193

二、工程方法的分类 193

第二节 工程的系统方法 194

一、工程活动的两重性 194

二、工程的系统性 194

第三节 工程系统方法论 195

一、工程系统方法论概述 195

二、工程的系统方法论 196

三、层次分析法 199

四、工程环境分析法 200

五、工程评估方法 202

阅读文献 206

思考题 206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 209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 209

第一节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209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209

二、作为社会建制的技术 211

三、作为社会建制的工程 21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共同体 213

一、科学共同体 213

二、技术共同体 214

三、工程共同体 216

第三节 科技和工程的社会运行 217

一、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中的整体化 217

二、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219

阅读文献 220

思考题 221

第十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222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 222

一、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走向 22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3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 224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 226

一、科技发展的社会推动 226

二、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 227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选择 228

四、科技发展的社会调节 229

五、科技发展的社会制约 230

第三节 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32

一、科技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232

二、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度量分析 233

三、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和谐统一 234

阅读文献 235

思考题 235

第十一章 科技与人文 236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效应 236

一、人猿揖别的标志 236

二、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 237

三、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238

四、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 23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人文问题 240

一、科学技术与人的善与恶 240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尊严 241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 242

第三节 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 243

一、从科技与人文到两种文化 244

二、从分裂到融合 245

三、走向融合的路径 246

阅读文献 247

思考题 247

第十二章 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 248

第一节 工程与社会 248

一、工程的社会性与“社会史” 248

二、工程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250

第二节 工程与人文 251

一、从工程的人文向度到工程善 251

二、工程伦理与工程的人文教育 253

阅读文献 255

思考题 255

第五篇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59

第十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259

第一节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259

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259

二、向科学进军 260

三、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261

四、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61

五、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262

第二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63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63

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263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64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64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64

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265

第三节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265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6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66

三、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266

四、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267

五、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268

六、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69

第四节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270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70

二、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70

三、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271

四、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71

五、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272

六、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272

第五节 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73

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273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 273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274

四、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274

五、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 274

阅读文献 275

思考题 275

第十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276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276

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276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78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280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280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 280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 281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 282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 283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 284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285

一、时代性 285

二、实践性 285

三、科学性 286

四、创新性 286

五、自主性 287

六、人本性 287

阅读文献 288

思考题 288

第十五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 289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289

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289

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290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292

一、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293

二、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293

三、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294

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297

第三节 核心技术及其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300

一、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含义 300

二、核心技术之源 301

三、核心技术驱动产业创新 30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303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04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04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304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305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305

第五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305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305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306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307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307

阅读文献 308

思考题 308

附录 常见逻辑符号与推理 309

主要参考文献 311

后记 31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