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甘肃省志 第59卷 教育志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甘肃省志  第59卷  教育志
  •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甘肃省志教育志编辑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07649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742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7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甘肃省志 第59卷 教育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概述 1

一、古代教育 2

二、近现代教育 3

1、学堂学校的建立 3

2、抗日战争期间教育的发展 5

3、陇东解放区的人民教育 7

三、当代教育 8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8

2、1958年的“教育革命” 9

3、教育事业的调整 11

4、“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校教育 13

5、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4

6、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成就 18

第一章 教育制度 21

第一节 清末以前的地方学制 21

一、地方学制的历史渊源 21

二、地方学制在甘肃的实施 22

三、选举取士制度在甘肃的实施 27

一、普通教育制度 28

第二节 清末新学制 28

二、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制度 29

第三节 民国教育制度 29

一、民国新学制在甘肃的实施 29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 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32

一、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甘肃的实施 32

二、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4

三、“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制度的冲击 35

四、教育体制改革 36

第一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沿革 39

第二章 教育行政管理 39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 40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机构 41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行政机构 44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关的任务和职责 51

一、清末时期 51

二、民国时期 52

三、新中国建立后 53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任免 55

一、省教育厅(局)负责人的任免 55

三、地县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任免 58

二、省教育厅(局)部门负责人的任免 58

第四节 督学的设立与职责 59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视学和督学 60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督导视察 62

第三章 教育法规 67

第一节 教育行政法规 68

第二节 督学视导与办学考成法规 72

第三节 教育经费与助学金法规 73

第四节 教师法规 75

一、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78

第五节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法规 78

二、高等教育 80

三、职业技术教育 81

四、成人教育 83

五、少数民族教育 84

六、私立学校 85

第四章 教育经费 87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教育经费 87

一、学宫、书院经费 8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 89

一、经费来源与支出概况 89

二、学堂经费 89

二、高等教育经费 91

三、中等教育经费 92

四、初等教育经费 93

五、社会教育经费 94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经费 94

一、教育经费管理 94

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 99

三、各地州市教育经费 102

四、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投资 105

五、勤工俭学和集资办学 108

附:静宁县多渠道集资办学 115

第五章 兴学堂以前的学校教育 119

第一节 历代官学私学的发展 119

一、先秦到魏晋十六国时期 119

二、隋唐时期 121

三、五代到两宋时期 122

四、元明清时期 123

第二节 书院 125

一、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125

二、组织和制度 126

四、考课 127

三、教学 127

五、著名书院简介 128

第三节 儒学与科举 129

一、府厅州县儒学 129

二、贡院与试院 130

第四节 社学义学私学 132

一、社学 132

二、义学 132

三、私学 133

第六章 陇东解放区教育 135

一、小学教育 136

第一节 各类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136

二、陇东中学 139

三、社会教育 142

四、干部教育 144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 146

一、教育行政机构 146

二、教育制度 147

三、教育行政机关的任务和职权 150

四、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的任免 151

五、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 151

一、小学教师的来源和培训 154

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 154

二、陇东中学教师队伍建设 155

第七章 幼儿教育 15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57

第二节 园所设置与办园形式 160

第三节 教学 163

一、课程与教材 163

二、教学方法 166

第四节 师资培训 169

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 169

三、短期培训班 170

二、幼师职业教育 170

四、高等幼儿师范教育 171

第八章 小学教育 17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73

第二节 学校设置与管理 178

一、设置办法 178

二、办学形式 179

三、管理体制 180

四、编制 183

第三节 学制 184

一、课程 186

第四节 教学 186

二、教材 192

三、教学改革及实验 193

第五节 德育 195

第六节 劳动教育 197

第九章 普通中学教育 2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01

第二节 领导管理体制 205

一、学制 208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208

二、课程 210

第四节 教学 213

一、教学管理 213

二、教学改革与实验 216

三、学生成绩考核 218

第五节 德育 220

第六节 体育卫生 223

第十章 特殊教育 227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 233

第十一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33

一、清末的实业学堂 234

二、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 234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职业技术学校 238

第二节 学校设置与管理 241

一、学校设置 241

二、办学形式 243

三、领导管理体制 243

四、学校组织机构 246

一、培养目标 249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249

二、学制 250

三、专业设置 251

四、课程 255

第四节 实习 258

一、民国时期的生产实习 258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专业实习 259

第五节 学生 260

一、招生 260

二、学生待遇 264

三、毕业与就业 266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 273

第十二章 中等师范教育 273

第二节 领导管理体制 278

一、管理体制 278

二、学校机构设置 279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279

一、培养目标 279

二、学制 280

三、课程 281

一、教育实习 284

第四节 实习 284

二、专业思想教育 285

第五节 学生 286

一、招生 286

二、学籍管理 287

三、学生待遇 288

四、毕业与服务 289

第十三章 普通高等教育 291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 291

一、艰难创办 292

三、整顿充实 293

二、院系调整 293

四、规模缩小 295

五、稳步发展 295

第二节 组织与管理 296

一、领导管理体制 296

二、学校组织与编制 299

三、民主党派群众团体 304

第三节 系科专业设置 306

一、民国时期的系科设置 306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专业设置 307

一、教育宗旨与培养目标 313

第四节 教育教学 313

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314

三、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317

四、教育教学改革 319

五、德育 322

六、体育 327

七、劳动教育 329

第五节 科学研究 330

一、研究机构与研究队伍 332

二、组织管理 336

三、研究成果 337

四、学术活动与学术刊物 341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 342

一、实施学位制度前的研究生教育 342

二、学位制度的实施 343

第七节 本专科学生 349

一、招生 349

二、学生待遇 351

三、毕业与就业 353

一、派遣留学生 355

第八节 对外交流 355

二、邀请专家讲学 357

三、校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358

第九节 各类高等学校 358

一、综合大学 359

二、工科院校 361

三、农科院校 363

四、医药院校 365

五、师范院校 367

六、财经院校 371

七、政法院校 371

八、民族院校 372

九、其他院校 373

第十四章 成人教育 37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77

第二节 扫除文盲教育 382

一、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384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扫盲教育 387

第三节 成人初等和中等教育 387

一、初中等文化技术教育 387

二、中等专业教育 392

一、职工大学与干部管理学院 395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 395

二、高等函授教育和大学 399

三、广播电视大学 400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02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教育 405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 405

一、少数民族义学 406

二、初等教育 406

三、普通中学教育 409

四、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409

五、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 410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少数民族教育 412

六、陇东解放区的少数民族教育 412

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413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与优惠政策 424

第三节 甘肃境内各少数民族教育 430

一、回族教育 430

二、藏族教育 432

三、裕固族教育 435

四、东乡族教育 436

五、保安族教育 438

六、蒙古族教育 439

七、哈萨克族教育 440

八、撒拉族教育 441

九、土族教育 442

十、满族教育 442

第十六章 电化教育 445

第一节 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445

一、民国时期 445

二、新中国建立后 446

第二节 电化教育活动 448

一、初期电教活动 448

二、电教活动的新发展 448

第三节 电教经费及设备 451

第一节 初中等学校教师 453

一、清末的学堂教员 453

第十七章 教师队伍 453

二、民国时期的学校教员 454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教师队伍 459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师 477

一、民国时期的教师队伍 477

二、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的发展 478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师队伍 481

四、1978年后教师队伍的变化 482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成人教育教师 486

第三节 成人教育教师 486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教师 486

第十八章 教育科学研究 491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机构 491

一、省级教育科研机构 491

二、地县教育科研机构 492

三、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 493

第二节 教育学术团体 493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学术组织 493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学会 494

一、民国时期 497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497

二、新中国建立后 498

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500

一、教育科学论著 500

二、教育资料与教材 501

第五节 教育报刊 502

附录 505

大事年表 505

一、东汉至清末 505

二、民国 50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511

文献辑存 528

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教育改革的指示(1949.7.21) 528

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告(1949.8.30) 532

甘肃省人民政府命令颁布整顿小学方案(1953.12.1) 533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对中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指示(1955.2.20) 538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几项规定(1958.9.21) 541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教工作安排的指示(1961.4) 544

甘肃省教育厅党组关于试行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报告(1963.11.21) 552

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文教卫生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情况报告》(1979.4.25) 556

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积极稳步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报告的通知(1982.4.14) 558

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省文办、教育厅、劳动局、人事局、财政厅关于我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情况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1982.7.28) 563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82.12.20) 568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普通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1.5) 573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发甘肃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等六个教育管理意见及试行方案的通知(1985.10.31) 578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扫除文盲试行条例》的通知(1986.1.19) 578

教育人物 580

一、省级教育行政人物 580

二、高等学校人物 588

三、初等和中等学校人物 678

统计资料选辑 715

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概况 715

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 719

幼儿园概况 721

小学概况 723

普通中学概况 725

农业、职业中学概况 727

中等技术学校概况 728

中等师范学校概况 730

普通高等学校概况 732

成人教育发展概况 736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 739

编后记 74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