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简明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11105·128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68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第一节 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 1
一、战前的中国和世界 1
二、禁烟运动 7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13
一、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13
二、 清政府从组织抵抗到屈膝投降 14
三、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18
四、中国战败的原因 22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24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4
二、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28
三、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32
第四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36
一、反侵略反投降思想 36
二、魏源和《海国图志》 36
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文学 40
四、科学技术 41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43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3
一、战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酝酿 43
二、洪秀全、冯云山的初期活动 45
三、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48
四、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措施 52
五、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53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57
一、《天朝田亩制度》 57
二、政权建设和各项政策 59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64
一、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讹诈 64
二、英法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天津条约》 65
三、英法侵华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67
四、沙俄侵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70
五、中国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71
六、辛酉政变和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74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75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75
二、太平天国力挽危局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78
三、江浙根据地的开辟与太平军的第二次西征 81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84
第五节 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91
一、捻军的抗清斗争 91
二、天地会起义 93
三、西南、西北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94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文化 97
一、出版书籍 97
二、颁行天历 97
三、彩绘壁画 99
四、改革文化 100
第三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列强侵略的加深 101
第一节 半殖民地化的开始加深 101
一、列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加强 101
二、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 104
三、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07
第二节 洋务运动 110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110
二、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112
三、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115
四、筹建新式陆海军 118
五、洋务运动的评价 120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1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121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124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 126
一、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128
第四节 边疆危机 128
二、英国对滇藏的侵略 129
三、沙俄对新疆的侵略 131
第五节 中法战争 134
一、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134
二、中法战争的经过 135
三、中国“不败而败” 142
第六节 甲午中日战争 143
一、日本蓄意侵华与清廷避战求和 143
二、甲午战争的经过 147
三、《中日马关条约》 152
四、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 154
第七节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的思想文化 157
一、早期维新思想 157
二、科学技术 158
第四章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163
第一节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重 163
一、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163
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66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68
第二节 戊戌变法 168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68
二、康有为的变法维新理论 170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73
四、维新与守旧的论战 177
五、戊戌变法的经过 180
六、戊戌变法的意义 185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87
一、反洋教斗争 187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 190
三、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93
第四节 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 196
一、八国联军入侵和义和团的英勇抗击 196
二、清廷“宣战”和“东南互保” 197
三、京津保卫战 199
四、沙俄侵占东北三省 201
五、《辛丑条约》 203
六、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205
第五节 十九世纪末年的思想文化 207
一、康有为的进化论和“大同”学说 207
二、严复与《天演论》 208
三、“诗界革命”和文体改革 209
四、史学的新成就 210
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强 211
第五章 辛亥革命 清王朝的覆灭 211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 211
二、清政府的“新政” 215
三、农村经济的凋敝与民族资本的发展 218
四、抗暴斗争和爱国运动 221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25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25
二、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建立 228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31
四、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234
五、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37
第三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革命时机的成熟 240
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240
二、群众斗争的持续高涨 244
三、同盟会领导的广州起义 246
四、保路运动 249
第四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251
一、武昌起义和全国的响应 251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57
三、帝国主义的破坏和袁世凯窃国 261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65
一、孙中山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267
第五节 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 267
二、新史学的发端 269
三、资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70
四、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成就 272
第六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274
第一节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反袁斗争 274
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和“二次革命” 274
二、白朗起义 280
三、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282
一、军阀割据和张勋复辟 287
第二节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 287
二、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护法运动 290
第三节 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边疆的斗争 293
一、反对沙俄分裂、侵占我国北部边疆的斗争 293
二、反抗沙俄侵略新疆的斗争 296
三、反对英俄侵略西藏的斗争 298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299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299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303
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04
二、新文化运动 307
一、尊孔复古的逆流 307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307
第七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15
第一节 五四运动 315
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15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317
三、六三运动 321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2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25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25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327
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334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36
第三节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的政治和经济 338
一、一次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紧 338
二、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 342
三、“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 344
四、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 346
第四节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349
一、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349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35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 359
一、孙中山奋斗的失败和转变 360
第五节 国共合作的酝酿 360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64
三、中国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进行 367
第六节 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 370
一、新文学社团和新文学主张 370
二、小说、诗歌、戏剧的成就 373
三、胡适的“整理国故” 376
四、教育革新 378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380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380
第八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 380
二、革命形势的发展 383
三、国民会议运动 385
第二节 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388
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388
二、五卅运动 391
三、省港大罢工 394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396
第三节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397
一、国民党的分化 397
二、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00
三、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401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403
五、北方政局的变化 404
第四节 北伐战争 406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06
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410
三、工农革命的大发展 411
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14
第五节 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 417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417
二、蒋介石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418
三、反对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斗争 420
四、“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422
第六节 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 国民革命的失败 425
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425
二、武汉政府走向反动 427
三、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429
四、“七·一五”反革命事变 国民革命的失败 431
第七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434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434
二、反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435
一、南京政府的建立与宁汉合流 438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438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438
二、国民党新军阀的北伐和东北易帜 440
三、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44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始 445
一、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 445
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 448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451
四、毛泽东的红色政权理论 453
五、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455
一、蒋桂战争和蒋冯战争 457
第三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457
二、蒋阎冯中原大战 459
三、国民会议的召开 460
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 462
第四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464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464
二、古田会议 468
三、土地革命的开展 471
四、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 473
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76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争论和“左联”的成立 477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 477
二、国民党的党化教育 480
三、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481
四、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483
第十章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485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485
一、“九·一八”事变 东北三省的沦亡 485
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487
三、“一·二八”上海抗战 489
四、国联调查团的活动 491
五、察绥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事变 493
六、伪满洲国的建立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494
第二节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 497
一、国民党统治的法西斯化 497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498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500
四、“乡村建设”和“县政建设” 504
第三节 苏区各项建设的开展 506
一、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506
二、苏区的各项建设 508
第四节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511
一、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511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512
三、红军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513
四、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和长征的胜利 515
五、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 517
第五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518
一、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518
二、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 521
三、红军的东征和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 522
四、国民党《五五宪草》的公布 524
五、西安事变 525
六、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528
一、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529
第六节 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 529
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530
三、反文化“围剿”的斗争和胜利 531
四、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形成 534
第十一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536
第一节 全国抗战的开始 536
一、抗日战争爆发时的国际形势 536
二、“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抗战 537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540
二、华北抗战和台儿庄战役 543
第二节 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543
一、国民党的抗战路线 543
三、华中抗战和南京陷落 545
四、《抗战建国纲领》和国民参政会 546
五、武汉会战与广州陷落 548
第三节 抗战初期的共产党敌后战场 550
一、洛川会议 550
二、平型关战斗 551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552
四、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554
五、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 556
第四节 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卖国和远东慕尼黑阴谋 558
一、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558
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561
三、远东慕尼黑阴谋 562
四、中共坚持团结抗战 制止反共磨擦 564
第五节 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566
一、日本对解放区的加紧进攻 566
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568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573
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575
五、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576
第六节 国民党统治的更加反动和中国远征军的对日作战 578
一、皖南事变 同室操戈 578
二、国民党统治的更加反动 582
三、中国远征军的对日作战 584
四、顽固派反共磨擦新阴谋的破产 587
第七节 巩固解放区的斗争 591
一、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 591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594
三、解放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597
一、抗战后期两个战场的形势 599
第八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599
二、国统区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 601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605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607
第九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 610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 610
二、解放区的文化 613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617
第一节 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共产党力争和平民主 61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617
二、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620
三、《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623
四、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627
第二节 全面内战的开始 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630
一、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630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殖民地化和政治经济危机 637
三、第二条反蒋战线的形成 640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 644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644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 647
三、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650
四、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和人民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652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655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655
二、蒋介石“和平攻势”的破产 661
三、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664
四、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66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71
六、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674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 677
一、新闻和教育 677
二、革命文艺的成就 67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史学的发展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