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续编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门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021408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177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18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续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史记· 3
秦始皇称皇帝去谥号 3
目录 3
韩信建议刘邦东向争天下 4
吕后欲立诸吕为王 5
宋昌劝孝文帝即位勿疑 6
汉文帝倡导薄葬 8
褒斜道 9
宣房宫 9
京师置平准,贱买贵卖 10
农工商交易路通,龟贝金钱刀布兴 11
专诸刺王僚 12
荀息不负言,立悼子葬献公 14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14
晋文公好士 15
齐女醉重耳,赵衰等车载以行 16
管仲射鉤在前,履鞮斩祛于后 17
楚灵王乐乾溪,卒死申亥家 18
叔向答韩宣子,子比不能有楚国 20
张仪使楚,楚怀王受欺 22
上梁不正岂能正下梁 1 23
范蠡中子囚于楚,日夜望其丧归 24
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 27
赵贪无故之利,卒遇长平之祸 28
唐睢九十岁使秦 30
魏无忌说魏王 31
淳于髡微言,驺忌子若响之应声 32
田氏专齐政 33
秦灭韩,张良狙击秦始皇 34
司马迁评曹参 34
亲君子远小人 11 35
张良智破秦军,刘邦遂至咸阳 35
项伯夜驰霸上访张良 36
梁孝王筑东苑,招延四方豪杰 37
附骥尾而行益显 38
晏婴延越石父为上客 39
庞涓嫉贤,使孙膑致残 39
以优胜劣 40
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4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1
商鞅与秦孝公谈富国强兵 43
须贾嫉贤,范睢遭厄 45
蔺相如强令秦王击缻 46
纸上谈兵 48
廉颇老当益壮 49
忠臣有死名之义 50
物禁大盛,李斯临刑 51
胡宿清谨忠实 51
蒙恬与长城 52
蒯通说范阳令降武臣 53
厮养卒说燕将 54
汉高祖傲慢无礼辱赵王 56
流氓官孔彦舟 1 58
英布被逼反叛 59
悔不听蒯通之计 61
田衡得士 62
为人宽厚不计私仇 62
申屠嘉令斩文帝弄臣邓通 63
张释之不赞成超迁虎圈啬夫 64
万石君家,孝谨闻乎郡国 65
汉文帝称赞孟舒 66
灌夫骂坐 67
韩安国说死灰可以复燃 69
公孙弘的处世为人 70
主父偃上书,朝奏暮召见 71
曹操起兵伐董卓 1 72
主父偃生五鼎食,死五鼎烹 72
狭路相逢勇者胜 11 72
曹操灭吕布 1 73
陆贾使南越,尉佗去帝号 73
廉洁得士拥护的李广 75
李广凭智勇得脱险 75
汲黯指斥张汤 76
盗贼也封侯 77
佞幸邓通 78
王温舒为吏 78
淳于髡使赵 79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80
未有法不立而天下治者 1 82
继承父业的刘歆 85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 85
·汉书· 85
陆贾出谋灭吕氏 86
洛阳才子贾谊 87
逆鳞而谏的汲黯 88
李陵孤军奋战 89
司马迁说真话终受腐刑 91
酷吏张汤 92
《史记》的传布 94
朱买臣衣锦还乡 94
车千秋一言拜相 96
胡建先斩后奏得到武帝赞赏 97
《史记》的最早读者——杨恽 97
汉武帝托孤 98
匈奴族金日?受宠于汉武帝 100
隽不疑谈为吏之道 101
丙吉有功不居功 102
赵广汉政绩中外皆知 104
著名京兆尹张敞 105
盖宽饶作官正直尽责 106
绝代佳人李夫人 108
王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110
贵倾后宫的赵飞燕 110
·后汉书· 115
禁止贵戚奢纵无度 115
光武的身世与性格 115
更始入主长安 116
更始部下 117
抓阄决定谁做皇帝 117
刘盆子当皇帝 118
赤眉军的暴行 119
赤眉军的结局 120
能得众心,百世不忘 121
妄言图谶事,为得人心 121
欲效项羽,反遭惨败 122
李通怀谶投光武 123
刘公一信开城降 123
光武从谶定计起兵 124
下江起义 125
王常降归光武 125
邓禹二十四岁为司徒 126
寇恂率军投光武 127
士卒未集胜敌师 128
冯异威行关中 129
光武困厄于河北 129
冯异用计胜赤眉 130
吴汉以诈起兵 131
岑彭之死 131
吴汉平定公孙述 132
质简强力获君亲 133
战将如是岂有忧 133
度权宜矫诏获胜 134
破敌斩将投光武 135
略施小计安民心 135
围点打援定济南 136
出塞五千里,直奔单于庭 137
王霸以权诈济事 137
祭彤勇力慑鲜卑 138
光武初起时,部下多虏掠 139
焚舍倾族投光武 139
东方正纷乱,窦融据河西 140
窦融定计归顺光武 141
以德理政,吏人信服 142
光武款曲结窦融 142
太刚直者,光武不能容 143
道术亦能有补于时 144
光武不纳谏 144
倾尽全力以报父仇 145
梁竦才高不得志 146
赂金不通清官路 146
外戚梁冀奢侈无度 147
梁冀夫妇淫行 147
梁冀敛财 148
诛杀梁冀,朝廷为空 149
先帝后帝不必相因 150
此真儒生也 151
诚心感人,母子得全 151
江巨孝 152
楚王好佛 152
天下中庸有胡公 153
班超功绩大,皇帝下诏封 154
汉代贵族奢侈无比 154
张纲不战而胜 155
范晔论李固 156
以少击多,大败敌兵 157
欺世盗名之徒 157
何进欲诛宦官,反被其所害 158
袁绍将宦官斩尽杀绝 159
荀彧设计,卒破袁绍 160
孔融性格宽容好士 160
曹操逼死荀彧 161
曹操为报父仇,滥杀无辜 162
袁绍违董卓,悬节 奔冀州 162
曹操专权,任意刑赏 163
班昭、马续终成《汉书》 164
孝女曹娥投江 165
宁死志不屈,后人称“礼宗” 165
巾帼唇齿利,才郎不能屈 166
曹操能安天下 171
三国志·魏书 171
曹操治济南 172
军谯令 173
修学令 174
求贤令 174
整齐风俗令 175
曹操遗令 176
陈寿论曹操 176
曹丕好文 177
曹丕戒后族干政诏 177
刘整、郑像执节 178
董卓好侠 178
袁绍拒谏兵败 179
刘表徒有虚名 181
刘备论陈登 181
臧洪誓守穷城 182
韩浩斩劫持人质者 183
曹洪让马 184
何晏作威 185
曹爽淫逸 185
荀彧死而曹操称魏公 186
国渊智收谤者 187
田畴向导 188
司马朗宽以治民 189
程昱胆壮 189
张辽战合肥 190
张郃取街亭 192
张郃临危安定 192
徐晃智解襄樊之围 193
徐晃知遇图报 194
典韦壮武死效 194
太祖不咎陈琳 195
曹丕论建安作家 196
高柔不以至尊喜怒而毁法 197
毋丘俭讨高句骊 197
司马昭分兵伐蜀 198
轲比能 199
刘焉谋据蜀 202
张松引刘备进蜀 202
三国志·蜀书 202
者葛瞻战死绵竹 204
诸葛瞻溢美过实 204
关羽威震华夏 205
关羽居傲 205
君臣俱失 206
黄忠勇冠三军 206
诸葛亮不咎法正 207
伊籍机对 208
彭?狂疏致祸 208
李平违错 209
刘琰挝妻 210
诸葛亮器重杨仪 211
张裔称许诸葛亮 211
费诗直言谏关羽 212
张裔行义 212
郤正淡于荣利 213
君臣相知 214
诸葛亮荐姜维 215
邓芝临官忘家 216
三国志·吴书 217
孙权引咎自责 217
顾雍规矩 217
兄弟无私 218
孙权不挟刘备 218
天以卿赐我 219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220
孙权论将 220
孙权戒酒后杀人 222
暨艳裁撤庸官而获罪 222
陆逊不举子弟 223
吕岱清身奉公 223
诸葛恪才思敏捷 224
诸葛恪大败胡遵、诸葛诞 225
诸葛恪新城兵败 226
诸葛恪之死 227
后进领袖 231
简文帝处危不惊 231
·晋书· 231
裴楷有知人之鉴 232
宠臣的特权 232
郭槐凶忌 233
韩寿偷香 233
魏舒不图虚誉 234
王戎自幼与众不同 235
君子之交 236
徒有虚名 236
王衍悲儿丧 237
法官镇服权贵 237
阮裕身兼诸美 238
绝代才子陆机 239
刘伶以酒为名 239
士龙鸣鹤妙对 240
孙绰妙语 241
陆云智破谋杀案 241
不畏豪门 242
张方反败为胜 243
孟观擒万年 243
毕垣借刀杀人 244
百世之诫 245
投机者的下场 246
王浑坐失头功 247
明预冒死谏狂人 248
正人不远 248
晋阳恢复生机 249
君子与小人 250
陶侃的远见灼识 250
陶侃不谋私利 251
郗超遗书 252
借酒避祸 252
邪不压正 253
不与奸臣同流合污 254
名士风采 255
误解带来的祸害 256
仅一人应考 257
《抱朴子》 257
三十年不知家有名士 258
季孟之间 259
殷浩终究不如桓温 260
张凭语惊四座 260
身处险境,镇定自若 261
滓秽太清 262
时人效仿谢安 262
《搜神志》 263
王羲之爱鹅 263
刘迈刚直 264
赵凉枹罕大战 265
韩博巧对刁彝 266
踞床指麾 266
宁为下夫,不做功曹 267
孙晷助人为乐 268
鹤立鸡群 268
政平讼理百姓安 269
江东步兵思莼鲈 270
并非真似刘琨 271
不识骐骥 271
直臣不畏死 272
隗仁精忠报国 273
蒯恩起自竖夫 277
·宋书· 277
倪塘密谋 277
张茂度感不杀之恩 278
狡黠逃罪 278
朝臣争权结怨 279
荀伯子以家世自矜 280
待客无礼 280
徐湛之奢豪过度 281
尹嘉不孝,以母还债 281
柳元景守随郡 282
颜师伯居权营私 283
顾琛智答太祖问 283
尚书门规章 284
杀人邀功 285
九品中正之弊 285
戴颙制佛像 286
褚彦回风采倾倒众人 287
平叛淮南 291
·南齐书· 291
新亭之战 292
刺杀苍梧王 294
斩袁粲 295
齐明帝信道术 296
东昏侯被杀 297
裁并郡县 298
世事沉浮话益州 299
文惠太子尚豪华 300
豫章 王行美政 301
良医徐嗣 303
士族唯知保家 304
失人心者亡 305
张瑰智取刘遐 306
垣崇祖巧退敌兵 306
垣崇祖冤死 307
陈显达寻阳起兵 308
君臣俱贪 310
荀伯玉舍身告太子 310
刘?至孝 312
宋明帝夺人美妓 312
齐明帝尽杀武帝诸子 313
兄弟相攻 314
唯宜饮酒 314
不由自主 315
兵败沔北 316
崔慧景起兵围建康 318
萧懿勤王 318
张欣泰起事 319
累世同居 321
徐恪易任,吏民罢市 1 322
·梁书· 325
两空函定一州 325
曹景宗少有胆勇 326
杨公则抱病出征 327
政在用人 328
韦睿挫敌骁勇 329
吕僧珍私具橹数百张 329
合肥之战 330
韦爱独坐读书 331
扬名后世,岂非孝乎 332
梁高祖计安陈伯之 333
迷途知返 334
王瞻习诵如初 335
周捨无一言泄机密 336
王份对答齐世祖 336
傅昭不食牛肉 337
萧琛毛遂自荐 338
裴之横折节 改过 339
陆倕起茅屋读书 339
顾协愿枕石漱流 340
张缅十八岁任太守 340
江革雪夜苦读 341
江革清贫正直 342
何敬容独勤庶务 343
刘览不徇私情 344
朱异折节 从师 344
傅岐宽和治狱 345
傅岐识魏伪和 346
今日何情饮酒 347
沈浚临危不惧 348
巴陵之战 349
明哲妇人 350
严植之性仁慈 351
庾黔娄请书数箧 351
有闲则诵读 352
陶季直独不取银 353
沈?清静有至行 353
沈瑀正人先正己 354
范述曾两袖清风 355
孙谦廉洁有仁义 356
侯景败亡 357
何远秋毫不受 357
·陈书· 361
陈后主因循虚浮 361
吴明彻兵败吕梁 361
鲁悉达终附陈高祖 362
未有板刺,无容拜谒 363
虞寄不为火动 364
孔奂选官公正 365
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 365
萧引不屈权势 367
骨鲠之臣袁宪 368
周弘正十五任太学博士 368
徐陵荐举元帅 369
姚察驱赶行贿者 370
徐陵周济贫困 370
始兴王之变 371
毛喜有远见卓识 372
顾野王慨然平乱 373
萧摩诃勇冠三军 374
谢贞有至孝 375
郑灼以瓜镇心读书 376
黄散之职,须人门兼美 377
阮卓下巡不贪 377
熊昙朗奸诈反复 378
阴铿回敬敬酒者 378
陈高宗纵子行恶 380
道武帝灾年滥杀 383
·魏书· 383
令吏民举告不法 384
波斯国上书贡物 384
输粟授官 385
寇难未平,招贤论事 385
皇位颠覆立可待 386
掩骼行墐 386
元忠好穿歌衣舞服 387
宫人以歌哀主 388
省事清心为治之根本 388
元勰被杀 389
昼以访事,夜以安身 390
刘乞归宽和 391
以白狼免难 391
封回论治政得失 392
偃蹇自大速祸 393
痴昏得保性命 393
患难遇知己 394
陆俟诈醉杀叛贼 395
理世务当举纲维 396
费穆伏击蠕蠕 396
怀蛮以教 397
高允犯颜救千人 398
修沟渠以利战 399
高祖以南伐迁都 399
游雅贵己贱人 400
忠佞论 400
民安得不为盗 1 400
高闾为人 401
崔挺上书去连坐制 402
宋弁不徇私情 402
张始均焚燕人首 403
阳固劝王显重德 404
傅融以三子自负 404
有战思将帅 405
“瞎巴” 405
《行孝论》主节 葬 406
屈孑暴虐 407
苻生无一目 408
侯景围萧衍 408
高句丽与朱蒙 409
法令明白百姓晏然 410
悦般国与蠕蠕国 410
·北齐书· 415
侯景叛东魏 415
高洋敏捷过人 416
天子乃更似吏 416
高浟为政严察 417
尉景一心谋私 418
以云雨借蛟龙 419
耿廷箓陈时政疏 1 420
不追穷寇,留下后患 420
东魏寒山、涡阳大捷 420
高欢放任勋贵贪鄙 421
李绘不事权贵 422
物外司马 423
盲翁保彭城 424
时人重家讳 424
贤明太守 425
炼钢术 426
·周书· 431
宇文泰智破敌兵 431
位不虚加,禄不妄赐 432
周武帝倡节 俭 432
孝闵帝被杀 433
周武帝禁佛道二教 434
周武帝焚九尾狐 435
周武帝释放奴婢 435
周武帝杀宇文护 436
贺兰祥禁掘古墓 437
贤可求,士可择 437
苏绰论教化 438
门资与刀笔论 439
柳庆智断失金案 440
兵务神速,事贵合机 441
柳庆智获劫贼 441
王罴性俭率 442
李远善用间谍 442
长孙绍远创八音 443
宇文深贺敌至 444
何谓伐罪吊民 444
荡定齐陈之计 445
玉壁攻防之术 446
韦孝宽平齐策 447
裴侠抑奸吏 448
薛慎化蛮俗 449
柳虬论史官 450
韩褒捕盗 450
西魏二欹器 451
乐运作《谏苑》 452
寒士风波 453
为治之要,在于选举 454
乐逊论施政 454
名医姚僧垣 455
波斯风俗 456
不专以进献为能 1 457
·南史· 461
晋恭帝甘心禅让 461
宋武帝不忘本 461
多行不义必自毙 462
山阴公主置面首 463
梁元帝爱书成癖 464
宋明帝多忌讳 464
亡国之君陈后主 465
后主尤爱《后庭花》 466
三秦父老苦留宋武帝 467
野老巧斥衡阳王 468
宋文帝惨死 469
刘子业无人性 470
刘景素叹鹊 470
自毁长城 472
唱筹量沙 472
士庶天隔 473
张融善答对 474
不与寒门为伍 474
宋武帝伤古 475
裴昭明不置产业 476
何承天博见古今 476
宋军力战克陕城 477
巾箱《五经》 478
身处朱门,情游江海 479
方言难改 479
谗害范柏年 480
萧憺抗灾 481
廉泉让水 481
穷则思乱 482
羊侃射子 483
男儿当横行天下 487
宋世良治盗贼有方 487
·北史· 487
黍稷为食之先 488
圣朝不贵金玉 488
当刮目视秦王 489
满人做官,多自侍卫、拜唐阿始 1 489
裁绿营,练新军 1 490
神口 490
文成一家风骨 490
·隋书· 495
伴君如伴虎 495
隋文帝晚年无行 495
史臣评隋文帝 496
严惩污吏 496
求雨需行五事 498
北齐武成帝听信邪臣 498
天灾人祸,百姓遭殃 499
北齐武成帝淫暴 499
南朝陈后主荒淫误国 500
北齐后主好色亡国 500
论“取之以道,用之以节 ” 501
隋炀帝大修宫苑 502
隋炀帝穷兵黩武 503
隋炀帝穷奢极欲 503
隋朝之亡 504
隋代的兼并土地 505
生民以食货为本 505
民少耕田 506
隋文帝建仁寿宫 507
建仓储粮 508
长孙平奏请民间互助渡荒 509
开广通渠 509
设义仓,赈灾民 510
隋炀帝修东都 511
隋炀帝游江都 512
隋炀帝对外开拓 513
修长城,引沁水 514
隋炀帝开发西域 515
战乱灾荒,民不聊生 516
隋炀帝镇压杨玄感 517
官逼民反 517
炀帝时战乱纷起 518
饥民惨状 519
隋文帝统一货币 520
隋文帝颁行五铢钱 520
恶币流行 521
隋文帝禁私铸钱 521
隋文帝禁止恶币 522
隋文帝制定新刑法 523
隋后期货币混乱 523
隋文帝的廷杖 524
隋文帝猜忌惩贪污 524
检举者赏 525
滥用死刑 526
社会不安,人人懔懔 526
文帝晚年信鬼神 527
隋文帝六月杀人 527
隋文帝不信二朝臣僚 528
隋文帝不依科律 528
杨素弄权 528
佞臣败法 529
兵赋繁而刑法乱 530
滥用酷刑以致灭亡 530
隋文帝整理典籍 531
隋初收集古书 531
隋文帝重佛 532
隋炀帝整理收藏古书古画 532
争宠吃醋 533
隋炀帝整理佛经 533
隋文献后诋毁高颎 534
宫廷丑闻 534
假装纵酒,以免获罪 536
隋炀帝怒杀传言宫人 536
奢华则不得长久 537
苏威讽谕节 俭 537
苏威奏减赋役 537
引瀵水,开稻田 538
达奚长儒赤手抗敌 539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539
史万岁威名安边 540
宇文?议政被杀 541
史万岁治军 541
正臣系兴亡 542
元岩敢于直谏 542
裴政善察情理 543
判案轻重皆由其口 544
裴政进谏受贬 544
裴蕴结党营私 545
史臣论隋炀帝 546
宇文恺建筑工巧 546
文、炀二帝之兴亡 547
造反的起因 547
隋、秦之比较 548
民意 549
樊叔略为政 549
清吏郑善果 550
役丁之苦 550
唐太宗不移都 555
唐太宗平京城 555
·旧唐书· 555
唐太宗厉兵强国 556
神仙不烦妄求 558
唐顺宗是贤君 559
唐德宗乏知人之明 559
唐宪宗诏官吏询疾问苦 560
李藩谏唐宪宗勿信神仙 560
唐宪宗倚重宰臣 561
唐穆宗滥赏武臣 562
侈靡之风当禁 562
唐文宗禁止奇贡 563
王播以进奉邀宠 563
驸马受罚 564
唐懿宗重用奸佞 564
唐昭宗立意恢复旧业 565
唐僖宗时“王业荡然” 565
杨氏进宫,全家荣升 566
杨贵妃缢死马嵬驿 567
张良娣产期缝战衣 568
为官择人者治 569
柴绍智退虏兵 569
善果母教子为清吏 570
唐高祖识忠良 571
唐高祖不信谮言 572
一言之重,侔于千金 573
断衣为炷 573
唐太宗授官择才行 574
李靖知足不辱 575
李勣守并州,远胜筑长城 576
李勣逝前嘱后事 577
武则天赏识檄己文 579
要知恶而去之 580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 581
行常道而不倦 582
创业既难,守基不易 582
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583
岑羲上疏 584
文本殒逝停严鼓 584
至诚逢知己 585
唐太宗举忠直 585
李百药才行卓异 586
薛收建策破强敌 587
颜师古考定五经 588
令狐德棻谏修史籍 588
高宗问政 589
今见常侍登床 590
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 591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592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593
卿何不自信也 594
卢承庆临终诫子 595
张俭肃边安民 596
刘齐贤岂是觅鹞人 596
张俭治边有方 597
唐太宗喜得薛仁贵 598
刘仁轨刚正惩暴 599
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 599
用人当重谨厚之士 600
佛寺耗费国财 601
韦凑谏唐睿宗 601
马怀素请求编录图书 602
元行冲与狄仁杰 602
韦述撰成《国史》 603
史家论刘知几等人 604
论哥舒翰潼关之败 604
杨隆礼勤谨清廉 605
唐玄宗迷误于李、杨 605
评永王李璘 606
辛云京治太原 607
房琯兵败陈涛斜 607
房琯治邠州 608
宰相张镐 608
崔光远等人节 操可嘉 609
李岘治京兆 609
裴遵庆精于吏事 610
鲁炅履危死节 610
王昂贪纵不法 611
元载赐死无人嗟惜 611
郭子仪为社稷纯臣 612
唐代宗时纲纪大坏 612
刘晏理财远近自不欺 613
仆固怀恩自叙 613
令狐璋治滑州 614
侯希逸治青淄 615
萧复谏唐德宗 615
柳浑与张延赏 616
颜真卿谏唐代宗 616
李诉父子 617
马燧勇而有谋 618
李宪政绩闻名 618
唐德宗不识奸佞 619
裴延龄其人 619
王叔反革新集团 620
唐宪宗任用皇甫镈 620
宰相窦参 621
邵说无节 操 622
陆贽与裴延龄 622
陆贽极言无隐 623
张建封在徐州 623
萧昕不辱使命 624
李吉甫选贤 625
杜黄裳主事朔方 625
归崇敬出使新罗 626
李藩恬谈好学 626
名将范希朝 627
谱学家柳璟 627
马璘镇守泾州 628
袁高上疏 629
李景略治丰州 629
孔巢父义服田悦 630
孔戣在岭南 631
许孟容执法如山 631
吕元膺正直敢言 632
刘栖楚谏唐敬宗 632
穆宁与颜真卿 633
薛放让官 634
李逊谏唐宪宗 634
一代名臣韦弘景 635
郑絪文学进身 636
武元衡洞察奸邪 636
用人得失所系非小 637
佛本夷狄之人 638
路随义不纳贿 638
古文家李翱 639
诗人孟郊 639
刘禹锡与白居易 640
石雄勇而能廉 641
乌重胤与下属同甘苦 641
曹华重儒兴教 642
王遂之死 642
节 度使出于禁军 643
杜元颖治蜀 644
王质清廉方雅 644
李绛尽诚奏论 645
王播长于吏术 645
论卜筮之弊 646
杨於陵守道居正 647
杨於陵避嫌引退 647
柳公绰爱抚士卒 648
韦夏卿知人善任 648
柳公绰诛杀奸吏 649
门地高者不可恃 649
立身当戒五失 650
书法家柳公权 651
殷侑临危不惧 651
长官与士卒同劳苦 652
诗人元稹 653
徐晦送别杨凭 653
诗人白居易 654
学者段成式 655
宋申锡约身谨洁 655
韦温忠鲠救时 656
朝廷有直臣,天下得太平 656
·新唐书· 661
唐代的行政区划 661
唐代取士之法 662
唐代的官制 662
李靖安定江南 664
兵贵神速 664
李勣胜突厥 665
房玄龄临终忧国事 666
房、杜为良相 667
自古帝王纳谏固难 668
王珪论辅政群贤 669
蒋俨义不屈节 670
君王节 俭,百姓安乐 670
武不可玩,玩则无震 671
岑文本贵而不奢 672
岑文本劝孝恭安民 672
虞世南笃学名重 673
虞世南为官峭正 674
二帝敬节 义之臣 674
赵弘智陈《孝经》之要 675
裴光庭献策安边 676
卢承庆能著人善 676
裴稹不荷殊宠 677
杨再思阿谀取容 678
窦怀贞自称“国?” 679
杨再思巧谀无耻 679
一言贤于十万众 680
廉勇之将 681
阿史那社尔征龟兹 681
何力割耳誓不屈 682
将军三箭定天山 683
国安危在于政 684
皇道、霸道不同 684
韩琬谏君救时弊 685
直枉不求自安 686
柳泽劝唐玄宗广示节 俭 686
吾性也,不为苦 687
请先行以示群臣 688
狄仁杰谏止造浮屠大像 688
陆象先为政仁恕 689
设爵待士,才者有之 689
张廷珪劝武后罢役 690
李渤尽职规讽 691
后王乐闻过,罔不兴 691
刘知几论授官 692
刘知几著《史通》 693
吴兢论纳谏 694
王忠嗣用兵有方 695
杨炎制定“两税法” 696
赵憬论用人 697
李绛谈进谏之难 697
阳城宽恕待人 698
欧阳询酷爱索靖书 699
李邕亦注《文选》 700
萧颖士慧眼识妙文 701
孟浩然匿床下避玄宗 701
李贺的锦囊 702
杨烈妇助夫守城 703
李义府杀人灭口 704
李林甫堵塞士人路 705
怀恩母大义灭亲 706
窦良女智灭逆贼 706
赵珝修田坝,兴水利 711
赵岩以勋戚自负 711
·旧五代史· 711
赵克裕保众安民 712
柳璨擅权纵暴 713
鸟尽弓藏 713
五代时淮路不通 714
高劭乔装出关 715
庞师古不听劝谏致败 715
符道昭刚而无操 716
梁晋邺州大战 717
王彦章 骁勇 717
晋王军与契丹军幽州大战 719
李存勖恃勇接战 721
梁晋胡柳陂大战 722
王建及勇破敌船 724
李存勖称帝定制 725
梁晋顺河恶战 726
梁晋杨刘大战 727
不以豪强之乐易穷民之苦 1 728
后唐明宗选用雅儒佐从荣 729
薛志勤之勇 730
王都好聚图书 730
周德威勇破天武军 732
晋少帝论 733
周德威智擒单廷珪 733
为不善者,众必弃之 734
陈保极为人傲而无赖 735
安叔千鄙野而无文 736
后周世宗诏禁左道妖术 736
刘词处惊不慌 737
史弘肇大开告密之门 738
和凝梦五色神笔 739
·新五代史· 743
李克用威胁天子改任命 743
郭崇韬以私贿助公 743
输送军粮苦百姓 744
枢密使之任 745
李存勖不纳老将之谋致败 746
后唐庄宗猜忌良将 747
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 748
刘仁赡善治兵 749
治乱关键在用人 749
五代之士与儒 750
忠贞不二的张敬达 751
晋王军背信杀降卒 751
五代之乱极矣 752
处安乐久必骄怠 753
五代文章 陋矣 753
方镇割据,民众遭殃 754
温韬发掘唐冢 755
厚葬之弊 755
孔循柔佞而险猾 756
后周太祖反厚葬 756
苌从简遣卒夺玉带 757
杀人掠宝二兄弟 758
张廷蕴重文士 759
张彦泽残忍无道 759
郑珏见风转舵 760
宰相李愚清贫廉洁 761
刘昫革除三司蠹敝 761
贾纬撰《唐年补录》 762
王延举人以公 763
天下称冤而汉亡 764
杨行密计诛叛臣 764
杨溥称帝 765
杨行密能得士心 766
南唐和睦之家 767
南唐、吴越和解 767
·宋史· 771
京都地俗 771
洛阳、襄阳为重镇要地 772
河北风尚 773
陕西多游侠之风 774
河东险要 774
两浙人柔慧 775
福建登科第者多 776
扬淮多商贾 776
四川沃土多士 777
两广人稀土旷 778
淛江潮 779
南宋诸朝重礼 780
宋初修明礼仪 780
鼓吹乐 781
诗乐 782
奢荡靡极,虽欲不亡得乎 783
仁宗君臣论古今乐 783
宋之科目 784
欧阳修知贡举 785
理宗朝科举之弊 786
绍定场屋之弊 786
参知政事的设立 787
户部 788
工部 789
御史台 789
县令 790
宋制岁赋种类 791
宋都漕运 792
宋历朝刑治 793
天下之狱不胜其酷 794
历代书籍厄富 795
宋代艺文之胜 795
以民膏血易无用之物 796
忠孝岂两全 796
建功立业保社稷,勿贪钱财扰州民 797
徽宗从肃谏,挖渠治太湖 797
赏罚分明平海盗 798
为邦在于任人 799
王凯治军有方 799
吴廷祚料敌制胜 800
尘埃中难识天子 800
吴元扆之为人 801
吴元扆抗洪救灾 801
郭守文家无余财 802
刘遇割毒 802
下属作恶,乌得不奏 803
选贤任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804
严禁匿名书及言风闻事 804
张宪不?颜求生 805
薛居正护法不阿 806
窦俨上疏禁淫刑 806
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807
内修政事,远人未归 807
明劝惩 808
陈恕论农战 808
侵苦百姓,敛怨速尤 808
王质克己好善 809
“张且斩” 810
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810
骁将解晖 811
王晋卿黩货受辱 811
杨业壮烈殉国 812
忠烈杨业 813
不以私情乱国法 814
矫饰遗笑 814
宋太祖明察民情 815
宋太祖不信谮言 816
刘福不为燕安之谋 816
元达请赦亡命 817
善恶备载,戒世劝后 818
毕士安为寇准辩诬 818
扶正压邪 819
陈尧佐谏保护文物 819
导民之道 820
为政三患 820
王嗣宗晚岁疾甚不思退 820
赵安仁论出师之急务和大要 821
君锡全无执守 822
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822
狄青面涅犹存 823
不以承平自怠 824
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824
卜筮不若以古之治乱为鉴 825
太平用资,未平用才 825
能却五十马,岂肯亏一马价 826
张咏明断家财案 826
张咏事君之道 827
终日读史,不如一日听孙论也 828
太宗学书 828
杜镐日治经史数十卷 829
道辅为士逊所卖 830
马亮知人 831
陈希亮据实办案 831
入吾境须守吾法 832
王臻破陋俗 833
鱼周询论将帅之任 833
贾黯论用人 834
论杜绝进献宦官 835
积薪服豪横 836
谏“闭籴” 836
贤妇人莫荃 837
梁鼎言考课 837
范正辞单骑擒贼 838
变通为民 839
刘筠不奉诏 840
浚湖施粥利百姓 840
谢泌抗疏开言路 841
杨允恭擒江贼 842
太宗戒谕上官正 842
端厚俭约话王曾 843
北宋四贤相 844
文节 ,美谥矣 844
晏殊其人 845
贤相韩公 845
富弼论君子小人之争 847
文彦博与“洛阳耆英会” 847
范仲淹苦学成才 848
从容服盗贼 849
范纯仁以宽治盗 849
正直清廉话吴奎 850
清正老包拯 850
赵?真世人标表 851
一代文学大家欧阳修 852
刘敞治郓州 854
贤边官李允则 855
吕晦死别司马光 855
张亢易帜惑敌 856
孤胆英雄 857
王安石上万言书 858
邓绾入京 859
王安石为人 859
沈括据籍保国土 861
王陶忘恩 861
屯田招兵 862
种世衡治边和羌 863
臣不能为四六 864
司马光辞官并言青苗法之害 865
天下以为真宰相 866
简重清静,识虑深敏 867
范镇上疏退职 868
“惧非三家福” 869
苏轼举旧典 869
长不可掩,天下至公 870
百蛀将由之而出 871
苏颂制浑仪 872
王岩叟论君子小人不可参用 873
妻哭不哀 874
陆佃论如何继承前朝法度 874
母贤子肖 875
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 876
用兵爱为先 877
用人不疑 877
小官论大事 878
崔公度媚附安石 879
陆蕴论事言中时病 880
天下大势五可畏 881
蒋静制巫 882
宽过伤义,猛过伤恩 882
倘使治兵,愿以死报 883
求治之主,尚志为先 883
宗泽国尔忘家 885
协谋剿敌 886
宗泽拔擢将材 886
大战黄天荡 887
夺纛而舞 889
一矢窒之 890
大破拐子马 890
“啼哭郎君” 891
“王夜叉” 891
“铁象可惜” 892
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893
不愿偷生鼠狗间 894
治道本天,天道本民 895
未有枉己而能直人 895
赏既不明,谁肯自劝 896
先振国威,和战在我 897
文简故速,文烦故迟 897
何铸辨岳飞之冤 898
以守令姓名列于屏 898
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命 899
黄龟年重诺娶妻 900
正事修德,变异可消 900
人材出私门,非朝廷美事 901
陈俊卿遗书不祈恩 902
汪澈报国无私 902
利一人害一方 903
初仕敢欺心耶 903
叶颙耻于以利易赏 903
臣下有过,宜显逐之 904
王希吕天性刚劲 905
有赏无罚,不能治天下 905
颜师鲁论立身之节 906
李椿论阍寺之盛 907
李衡临敌不惧 908
出入二门而持两说 908
俾我不夺,蔡公是赖 909
人人如卿,何事不成 909
不当予不予,何怨之有 910
赵善应性纯孝 911
不敢省者在他人,不忍省者在陛下 912
人主有六易六难 913
士大夫趋向之敝 914
胜敌之道 914
辛弃疾杀义端 915
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916
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 917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917
求谏非难而受谏难 918
邦本之固,莫若宽民力 918
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919
用贤转石,去佞拔山 920
昌公论而杜私说 920
忌嫉之根不去,将帅终不可择 920
忠实而有才者,上也 921
法久则易玩,事久则易怠 921
君人之道,贵在执要 922
富民之要术 922
处己应物,壹以诚信 923
毋以私情挠公法 923
杨简廉俭自将 924
得人心难 924
至公始可以服天下 925
为官正自来易 925
刻苦磨厉,改过迁善 926
启迪后进,不敢多逊 926
扬人之善 927
肺腑之言 927
惟一玉杯,余无一物 928
崔立逆言上奏 928
开渠筑堰 928
以圣人为师 929
俯而读,仰而思 930
忠厚之风闻天下 930
罗从彦徒步求学 931
杨时程门立雪 931
读书之要 932
为“均输法”正名 933
天之上何物 933
胡旦喜读书 934
表里洞然,勇于从义 934
四敛一民,部以为军 935
献奉粮救饥民 935
程大昌兴利去害 936
诚斋先生 937
官可弃,记不可作 938
季通读难书易 938
陆九渊讲学白鹿洞 939
幼童废寝求知 939
如松柏挺然独秀 940
陈亮喜谈兵 941
胡寅以十事应诏 941
君子成当世之功 941
母子辛劳孝祖母 942
驱驰非年高德尊者所宜 942
讲荒政,劾贪官 943
真德秀奏疏数十万言 943
公私通济 944
朱昂淡于荣利 945
以讽诵为乐 945
中正精于字学 946
柳开四十请战 946
苏洵大器晚成 947
治国如治家 947
坚壁自守以胜敌 947
世称“苏、黄” 948
严于律己 949
不在拒谏,在纳谏不用 949
惑敌取胜 950
“经总制钱” 950
伏阙上书,请诛六贼 951
志士不忘在沟壑 951
乡人之助不可为他利 952
不求闻达,啸咏终日 953
构思必匿深草中 953
结草为堂,读书其中 954
梁鸿之风 955
刘永一不苟取 955
挚厚的姑嫂情 956
以死相守的至情 956
丹经万卷,不如守 957
王克明妙手回春 958
卫绍钦领旨焚僧 959
抑远族属,意虑深远 959
内臣岂可当将帅之任 960
“隐相”梁师成 961
万俟?助秦桧诬害岳飞 962
作相勿报怨 962
战事若儿戏 963
兵临城下李煜不知 964
主兵者非有功不授 965
李氏绝食而终 965
大丈夫死得其所 966
主帅自免其家,何以治下 967
德威并用以服异域 968
国事重于私怨 968
汝帅真福人也 969
失在恃胜轻出 970
消患于未然 971
秦再雄感恩,誓死报效 972
示怀柔,从宽宥 972
·辽史· 977
辽太宗礼葬唐将张敬达 977
辽以猎习武 977
辽圣宗睦邻严禁犯宋 978
辽穆宗倡切谏 978
辽汉开始通婚 978
高丽一再派学生留学辽国 979
以德报诬手足情深 979
辽国引进汉文化 980
人命关天办案审慎 980
办首恶释胁从 980
官酷民反自食恶果 981
金兵逼临,天祚帝逃亡 981
阿骨打险遭祸端 982
辽乐承袭唐制 983
内乱、暴政必至于亡 983
军国之务,爱民为本 983
灭渤海国立东丹国 984
贵妇不夸艳 984
计设连环谋害皇太子 985
耶律曷鲁助辽太祖平乱伐叛 986
为将当马革裹尸 987
儿皇帝石敬瑭 988
功臣乱纪处以极刑 988
耶律屋质调解皇室内讧 989
耶律屋质计退宋兵 991
岂可为一兽而杀人 992
“富民大王”耶律挞烈 992
嗜杀之君终被弑 993
以蹄迹识骏马 993
陈昭衮打虎救驾 994
为民请命者奖 994
耶律休哥屡立战功 995
耶律学古败潘美,辽宋对峙 996
耶律斜轸擒俘杨继业 996
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997
忠臣遭谗诛,只缘君昏庸 998
治国以制法为先 998
忠谏除奸险遭害 999
用人不限资历 1000
一代雄武之国 1000
重威德不重用兵 1001
昏君信谗言,贬贤误国 1002
明君识忠奸则天下幸 1002
善政廉政美名扬 1003
不听谏练兵,边战屡败 1004
直言不讳者竟遭疏远 1004
昏君信谗招国祸 1005
乘国难而谋权私 1006
奸臣无善终 1006
萧韩家奴论贤劝君 1007
牢骚招祸,贺诗得赦 1008
貌恭心狡,祸国弑君 1009
滑哥反君弑父作乱 1010
金太祖的优恤策略 1013
·金史· 1013
宜将剩勇追穷寇 1013
感召谋叛者仁至义尽 1014
农事不可扰 1014
宋将徐徽言等宁死不屈 1015
金太宗的对外政策 1015
尚生产,倡俭朴 1016
金熙宗阅《贞观政要》 1016
宋使求和画界 1017
金熙宗体谅农民不打猎 1017
海陵篡位 1017
海陵王不信风水 1018
海陵霸占堂姐妹 1019
海陵受尊号废朝政 1019
农民造反此伏彼起 1020
海陵王恶贯满盈 1020
专奏小事的宰相 1021
擢用人才而罢免走狗污吏 1021
莫阿顺取容,莫偷安自使 1022
金世宗尚俭不信佛 1022
借物须还,丢物须赔 1024
荐良举贤兴国事 1024
不以脏数多寡皆除名 1025
金世宗教导子弟孝悌 1025
任人唯贤不唯亲 1026
史书贵实勿谄谀 1026
对儿辈当严教 1026
天子更须俭朴 1027
重廉能不重资历 1028
救灾不力笞罚论罪 1028
金世宗倡直谏 1028
赏罚不滥即宽政 1029
秉公拒谗从政不难 1029
年老退职利国利民 1030
军事训练不可松懈 1030
不可使佞人在侧 1031
奉教读经不如使百姓无冤 1031
明君不夺人之宝 1032
偷工减料侵占公物者治重罪 1032
严禁演历代帝王戏 1033
金世宗论光武与董宣事 1033
金章 宗屡拒尊号 1034
金章 宗训斥送礼者 1034
强令老病官员退职 1034
公开奖惩 1035
人命至重,办案须慎 1036
金章 宗尊孔崇儒 1036
文书禁浮辞 1037
职官腐败,国家何赖 1037
得贤臣而年谷丰为上瑞 1038
保持本民族传统 1038
艰难中保障教育经费 1038
亡国之君自叹自缢 1039
金克宋始有金石之乐 1040
不晓本族文化乃忘本也 1041
金世宗作《君臣乐》曲 1041
海陵王谋杀太后 1042
元妃李师儿 1043
海陵王宫规 1043
慈圣太后斥谄谀之臣 1044
出使受礼遭严惩 1045
功勋老臣欢都 1046
刚愎无知败军丧生 1046
金太祖与迪古乃谋伐辽 1047
高永昌称帝而亡 1048
妥善安置辽国难民 1048
精通文字及契丹文的宗雄 1049
置之死地而后生 1049
金国创女真大、小字 1050
辽兵溃散嫁祸于民 1051
守贞修正礼乐刑政 1051
光庆善书法识大义 1052
良吏康公弼 1052
大臣不协非国家之福 1053
暴君奖谀罚忠 1054
刘仲海察冤案 1055
金国利用汉奸屡设傀儡政权 1055
韩企先世称贤相 1056
金兵锐不可挡,南宋腐败不堪 1057
为民抗捐民敬爱 1059
工程专家张中彦 1060
海陵伐宋败亡 1061
以一臣之身而为三国之祸福 1062
君子不党 1063
智止囚犯越狱 1064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1065
贤相良弼成太平之功 1065
首恶必诛,胁从不究 1066
为君不得干预史官事 1066
知无不言,正人也 1066
好辞章 莫忘武备 1067
会河川一战乃亡金之役 1067
不欺官不害民者方可理财 1068
刘秀优于刘邦 1069
选用人才不可限于口才 1069
知人甚难 1070
勇于当面揭发小人 1070
不搞株连,当奖则奖 1071
李英献策治国 1071
治国有术者不见用 1072
德政须崇俭 1072
再三坐失战机 1073
奸相高琪误国 1074
安国息祸离间敌营 1074
兵须精官须少 1075
禁运不是良策 1076
委任地方官务必从严考察 1076
区别对待私渡者 1077
·元史·减免贫民佃租 1081
备尝艰苦方可有为 1081
君臣共勉以史为鉴 1082
建村社立社长专管农事 1083
《河源志》问世 1083
植树造林法 1084
发展海外贸易 1085
沟通南北海运 1086
钞币的发行、兑换和焚毁 1086
俸禄与考勤 1087
储粮备荒 1088
惠民药局 1089
额外赋税五花八门 1090
赈灾之策 1091
质子充军防反叛 1091
严格军官的升迁继承制 1092
多功能的皇宫护卫军 1092
治军有法者破格重用 1093
滥印纸币之弊 1094
生活检点的正宫娘娘 1095
不谋私不厚亲 1095
伐金一计 1096
百姓安,钱粮何患不足 1096
设身处地,体恤士兵 1097
拖带妃妾远征失败 1098
士卒害民严惩不贷 1098
通婚为盟 1099
诱敌深入伏击取胜 1100
招降一人山东全服 1101
治军宽猛各有所宜 1101
守业应知创业艰 1102
天子居中以控四方 1102
脱脱秉公执政不谋私利 1103
月赤察儿口伐桑哥 1104
通惠河 1105
射箭圈地 1105
速不台出征灭里吉 1106
驿骑专用 1106
军令不容违 1107
国安让职 1108
女仆火中救孤 1108
别的因除虎害 1109
白马奶非宗戚贵胄不得饮 1110
秦玺复出 1110
同饮一江水的阿儿浑军 1111
阔阔不花不嗜杀 1112
游击军以少胜多 1112
不株连无辜 1113
塔本为民办事 1114
欲其不剥民 1114
劝中止佛事保农耕 1115
赛典赤有胆有识 1116
赛典赤政绩卓著后人怀念 1116
尊重邻国互通友好 1117
布鲁海牙慎于用刑 1117
史官的约束力 1118
廉希宪论政 1118
廉希宪不顾情面 1119
廉希宪言受孔子戒 1120
不收受奸人馈赠 1120
伯颜不自居功 1121
恶人先告状 1121
伯颜拥皇孙铁穆耳即帝位 1122
崖山一役南宋灭亡 1123
过当的赏赐不宜受 1123
重财轻教之风不可长 1124
彻里力铲奸党 1125
疏通河道 1126
一语顿开茅塞 1127
对质戳穿谮言 1127
不忽木以天下之重自任 1128
不忽木严正 1128
一代贤相——完泽 1129
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1130
以权谋私者戒 1130
裁冗简政 1131
一意孤行出师无功 1132
与日本商人交易 1133
母教有方自勉成才 1133
被百姓怀念的清官 1134
仕于元朝的叙利亚人 1134
行政与监察分治 1136
严明军纪 1136
瓦解叛军,不攻自破 1137
不应对小技施厚赏 1138
受嫌之举不可行 1138
国丧期间不宜宴乐 1139
拜住有三畏 1139
君臣共勉 1140
有纳谏之君才有敢谏之臣 1140
不避过失承担责任 1141
知法为了用法 1141
重证据不滥施刑具 1142
百姓受益祸害自消 1143
燕铁木儿荒淫无度 1143
皇后兄弟谋逆 1144
治理黄河 1145
拒建生祠不受虚名 1146
别儿怯不花赈济 1147
包装珍贵,索者遂止 1147
太平不与小人共事 1148
不可乘人之险以为利 1149
推荐廉洁奉公的人才 1149
太平监修三史 1149
安定统一不怕刺探 1150
用老臣议政可救偏补弊 1150
轻信叛将终遭杀害 1151
废除株连法 1151
不拘一格征用隐士 1151
以家资赈灾民 1152
结合朝政讲解经传 1152
天朝岂能不设文苑 1153
倡议编修前代史书 1154
力陈儒学之用 1155
不怕权贵报复 1156
维族诗人贯云石 1156
贯云石武勇过人、文德超世 1157
量罪判刑 1158
诬告有罪 1158
想当太上皇的皇帝 1159
精于天文妙算 1159
以法制国 1160
废止野蛮贪暴之风 1160
首创元朝拜礼 1161
设课税所,使国用充裕 1162
野蛮残忍的禁令宜除 1163
禁绝滥杀 1163
制定五户丝税制 1164
高丽使盛赞楚材是神人 1165
发行贷币要适量 1165
帝王岂无过臣子当自重 1166
选拔儒士 1166
不可因一夫之失废常行之道 1167
死都不怕还怕断手吗 1168
杨惟中慨然以儒道济天下 1169
忧天下者治 1169
状元郎得救 1170
张柔侠义深得人心 1170
少小立志方成才 1171
守节 操而拒受污物 1172
制宜体恤民情 1173
兴学重教 1174
守业创业各有所倡 1174
郭时敬授时历超越前古 1179
·新元史· 1179
元代中书省制 1179
治理黄河沿袭宋金旧法 1180
元代大运河 1180
元代官制立法为唐宋不及 1181
元代选官之制的变化 1181
元代学校之始 1182
人才之盛全在国家教育 1182
只知奉法,他不知也 1183
蒙古兵制种类 1183
蒙古拜天之礼最重 1183
国之本,民也 1184
杨惟中除奸 1184
东平文学彬彬称盛 1185
阿散治滹沱河 1185
今争爵者多让爵者少 1186
岂宜厚敛困民 1187
羊死毛又安所得 1187
董文忠为国平刑 1188
张懋诛“十虎” 1188
郭宝玉向成吉思汗献进军策 1189
郭侃向忽必烈献平宋策 1189
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1190
箭穿不透之甲 1190
巧思制新盾 1190
君有过举,臣当直言 1191
改宋弊政,惩不畏法者 1191
国家和民众如同一身 1192
天下未尝无才 1192
数学家李冶之自知 1193
争相引咎 1193
东征日本失败 1194
难得夫妇相敬如宾 1194
姚天福之母识大体 1195
回纥——畏兀儿 1195
逃民者,无奈之民也 1196
功绩簿廉能册 1197
穷而无告者未曾沾惠 1197
被批颊而辩愈力 1198
谢让宽厚 1198
高克恭辞官时人贤之 1199
金履祥默默助人 1199
儒学理一而分殊 1200
《文献通考》的问世 1200
海内并称萧、同 1201
萧?大度 1201
陆文圭切中时弊之论 1202
元代诗文名家 1202
戴表元以振起斯文为己任 1203
王冕自幼好学 1203
《南村辍耕录》之成书 1204
诗人杨维桢 1205
元代四大画家 1205
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 1206
谢翱悲悼文天祥 1206
郑思肖画兰 1206
元代无宦官专权 1207
善始者未必善终 1207
朱元璋大败陈友谅 1211
·明史· 1211
明太祖朱元璋 1211
减膳素食罢女乐 1212
北征元朝的战略 1213
戒后妃勿预政 1214
明太祖拒收贡献 1214
抚恤 1214
免租诏 1215
明太祖论取天下之略 1216
明太祖遗诏 1216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1218
讨安南与将帅诏 1219
明成祖拒封禅 1220
明成祖之功过 1221
刑之不中,民则无措 1221
知尽职而不知有谗人 1222
不克以令名终 1223
明英宗“无甚稗政” 1224
明宪宗时西厂横恣 1225
保泰持盈的孝宗 1226
明武宗耽乐嬉游 1226
“中材之主”世宗 1227
宽恕有余,刚明不足 1228
明熹宗庸懦 1229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1229
明思宗慨然有为,用非其人 1230
天文历算,后胜于前 1231
天有九重 1232
地为浑圆 1233
徐光启定时之法 1234
天道远,人道迩 1236
崇祯朝大饥荒 1237
历法屡改益密 1238
历固未有行之久而不差者 1239
明代精通历法的学者 1240
“在德不在险” 1241
斋戒 1241
祭告之礼 1242
明太祖《婚礼务从节 俭诏》 1243
庶人婚礼 1243
皇帝诏谕公文的种类 1244
庶人相见礼 1245
赐谥 1246
明陵之俭侈 1246
俭约非身先无以率下 1247
明成祖建北京皇宫 1247
明代选举官吏的方法 1249
明代的学校 1250
明太祖《科举取士诏》 1251
孝慈皇后优恤国子监监生 1251
明朝朝觐考核官吏之始 1252
明初的中央集权制 1253
内阁的职掌 1254
黄册白册 1255
明代户籍的种类 1256
明太祖立法多右贫抑富 1257
明代户口增减之由 1258
官田、民田 1259
铁脚诡寄 1260
鱼鳞册 1260
屯田之制 1261
皇庄之害 1262
明代庄田 1263
明代赋役制度 1265
明代赋银加派之始 1266
府库内外匮竭,遂至于亡 1267
明初京军三大营制度 1268
明代团营之弊 1269
崇祯时太监监军之害 1270
明代锦衣卫权盛 1271
明初的卫所制度 1272
明代军政之弊 1273
戚继光治军以精整著称 1274
收复澎湖 1274
明世宗时防倭措施 1275
明代的募兵制 1276
戚继光练兵六法 1278
明代的乡兵、僧兵 1278
明代的炮 1279
明造佛郎机炮 1280
明代的茶马司 1281
明代的马市 1282
明代法律遵沿唐律 1283
法贵简当 1283
《大明律》的制定 1284
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刑 1285
大诰令 1286
明代三法司 1287
严饬官吏枉法获赃 1287
明代的断狱制度 1288
明初严惩诬告者 1289
明代严禁百姓越诉 1290
严禁狱吏苛刻用法 1291
郭桓贪污案及空印案 1292
明武宗以人皮为鞍镫 1293
明代政府的藏书 1293
韩林儿、刘福通红巾起义 1294
常遇春、徐达夜袭太原 1295
明太祖杀李善长 1296
蓝玉之狱 1297
朱元璋重视征聘名贤 1297
朱元璋杀功臣曹震 1298
铲平王邓茂七 1299
左右辅弼大臣多国士 1299
英宗被俘 1300
杨信民与起义军 1301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远近震动 1301
余子俊修长城工事 1303
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 1303
不损国威 1304
邹智上疏谏宪宗任贤 1305
梓溪先生舒芬 1306
无求办事之人,当求晓事之人 1306
昨日毛弘,今日毛弘 1307
岂可徇一人之私情而夺百家恒产 1308
名爵官职宜择人授 1309
爵以待有德,赏以待有功 1310
天下譬之人身 1311
“彭程直言戍隆”庆 1311
忧先于事,可以无忧 1312
谦介持正的丘浚 1313
博学有识鉴的王鏊 1314
臣虽无似,有慕斯人 1315
何乔新却馈赠 1316
博综群籍的何乔新 1317
彭韶为民下诏狱 1317
周、耿争罪 1318
收税多者列下等 1319
贾俊使工役大省 1319
“硬黄”黄绂 1320
曾鉴请省供奉 1321
不节 俭,就会穷困忧叹 1323
李文祥谏孝宗广求直言 1324
张泰归民田 1324
孙磐请定建言者为四等 1325
黄巩上疏被斥为民 1326
刘六等起义军对明朝的打击 1327
毛纪亢直乞骸骨 1328
端亮有学行的毛澄 1329
张翀请罢额外贡献 1330
郑本公劝世宗六思 1331
郭楠驰疏遭削籍 1332
杨淮除弊勤廉 1332
林俊兴学 1333
林俊不畏权奸 1334
令出惟行勿惟反 1335
秦金上疏谏世宗 1336
赵璜除弊 1337
梁材廉而有谋略 1338
大臣法而后小臣廉 1338
内地征讨,不计首级 1339
威猛刚直的彭泽 1340
芟夷绝灭,终为下策 1340
文武全才翁万达 1341
“南都四君子”之一胡世宁 1342
廖纪自谓“不如” 1343
赵炳然上治兵术 1344
寇天叙之应酬周旋 1344
马录为民上疏 1345
马录谏世宗勿遣锦衣 1346
陆粲上疏明世宗延接臣僚 1347
杨名言世宗心偏被下狱 1348
平阳四贤之一王与龄 1349
周思兼为民谋利除害 1350
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 1351
源之弗洁,流何以澄 1351
良将马永、梁震 1352
边将周尚文善用间谍 1353
张同敞与瞿式耜共死难 1354
名将沈希仪深得士心 1354
詹仰庇谏穆宗勿生侈心 1355
端介恬雅陆树声 1356
微公,吾几中法 1357
王家屏罪己救庶僚 1358
黄凤翔论用人、理财 1359
赵焕危言遭帝嗛 1359
海瑞上疏 1360
好讲学的李材 1361
察吏不以催科为殿最 1362
王用汲以天下为己任 1363
人言不足恤 1363
启新先生 1364
东林八君子 1365
明代士林风气 1365
政声大著的魏允贞 1367
李三才严惩矿税使 1368
李三才好用机权 1369
党争源于好同恶异之心胜 1370
神宗喜听邪妄 1371
万历皇帝的“四好” 1372
冗费如此,国何以支 1372
邹维琏大败荷兰侵略者 1373
天下至贵,金玉珠宝至贱 1374
税使陈奉恣意杀人 1375
明室之亡源于兴征不止 1376
一时良将麻贵 1377
张臣用计决围 1378
白沙埚之战 1378
墨山之战 1380
叶向高扶植善类 1381
东林党受祸之始 1382
神宗时天下必乱必危之道 1382
二谏 1383
赵南星陈天下四大害 1384
天下大柄尽归魏忠贤 1386
魏忠贤构陷左光斗 1387
徐市 1387
前林后李,清和无比 1389
刘铎遇害 1389
缙绅之祸烈于前古 1390
刘綎勇抗清兵 1391
刘大刀 1391
“真讲官”文震孟 1392
杨嗣昌操心太苦 1393
刘宗周为东林上言 1394
刘宗周谏思宗行仁义勿自用 1395
念台先生刘宗周 1396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1397
图治之要,在培元气 1397
卢象升捐躯蒿水桥 1398
刘之勃陈东厂三弊 1400
黄得功死难 1401
黄闯子 1402
杨廷麟请治主和者之罪 1402
廉能知县夏允彝 1403
明太祖澄清吏治 1404
贝秉彝改泽造田 1405
吴履沉神像于江 1405
周济禁民侈费 1406
张淳巧计捕巨盗 1406
陈幼学政务惠民 1407
明代儒学大概 1408
明太祖开局修《元史》 1409
林鸿论诗 1410
李梦阳与“前七子” 1411
柯维骐与《宋史新编》 1411
李攀龙与“后七子” 1412
书画家董其昌 1413
公安“三袁” 1414
王恺挞扰民之部将 1415
王恺力谏不止 1415
铁汉朱裒 1416
王祎上疏明太祖施仁政 1416
孙镗疏财抗倭 1417
黄钏宁死不降倭寇 1417
徐学颜啮臂为父申冤 1418
未出仕而除名 1419
蔡道宪捕盗 1419
盛寅冒险为王妃治病 1420
凌云神针治嗽 1421
神针李玉 1421
明太祖不用外戚 1422
明太祖不宠宦官 1422
怀恩忠鲠无所挠 1423
梁芳恃宠枉法 1424
何鼎忠直 1425
刘瑾陷害正直宦官 1426
刘瑾贪求贿赂 1427
刘瑾之死 1428
明代税监制度之始 1430
明世宗约束宦官 1430
“清忠”太监陈矩 1431
崇祯帝定魏忠贤逆党案诏书 1432
“十狗”之一曹钦程 1433
“十狗”之一周应秋 1434
“五彪”之一田尔耕 1435
明代佞幸之祸 1436
四川布政司的设立 1438
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立 1438
大藤峡瑶民起义军入梧州 1439
明太祖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 1440
大破黎季嫠 1441
交趾的建置及治理措施 1441
胡惟庸藉日本为助以谋逆 1443
嘉靖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444
刘荣在辽东大败倭寇 1444
中朝联合抗击日本入侵朝鲜 1445
西班牙、荷兰入侵美洛居 1446
明太祖遣使封占城王 1448
真腊国风俗 1449
三佛齐盛衰 1450
天方国及回回教 1451
默德那国——回回祖国 1452
·清史稿· 1455
秉志公诚,励精图治 1455
发帑赈民 1455
不得横征以充私囊 1456
移奉上之心以抚百姓,岂不善乎 1456
侵占民房仍还民 1456
清查库款,不以严急而累民 1457
一夫失所,罪在朕躬 1458
举劾属员,勿以空言 1458
整躬率属,力戒因循 1459
议员于地方利弊当切实指陈 1459
求直言,核减宫廷用款 1459
改制天文六仪 1460
改进天象观测 1461
“时宪”之定名 1462
汤若望掌钦天监 1462
汤若望封“通玄教师” 1463
梅文鼎学贯中西 1464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