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导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导论
  • 张怀瑾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ISBN:7348·268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文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文学导论的性质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一)性质 1

(二)对象 3

(三)任务 4

二、文学导论的指导思想及其意义 5

(一)指导思想 5

序言 1— 7

目 录 7

(二)意义 9

三、文学导论的内容及其方法论的运用 10

(一)内容 10

(二)方法论 11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17

一、唯心主义的文学观 17

第一章 文学的艺术本质 17

第一编 作品论 17

二、唯物主义的文学观 21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 24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4

(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26

第二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28

一、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 28

(一)形象释义 28

(二)形象的特征 33

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38

(一)典型释义 39

(二)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42

第三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49

一、文学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49

二、文学反映对象的审美意义 51

三、形象的塑造是美的创造 53

第二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57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 57

一、文学作品内容释义 57

二、文学作品内容构成诸因素 59

(一)题材 59

(二)主题 65

(三)题材和主题的关系 72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 73

一、文学作品形式释义 73

二、文学作品形式构成诸因素 73

(一)文学语言 73

(二)结构 81

(三)情节 86

(四)文学体裁 90

第三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8

一、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09

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112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精神气质 114

第一节 文学作品精神气质的构成 114

一、情志 114

(一)“言志”说 115

(二)“缘情”说 117

二、意象 119

(一)释“意象” 119

(二)意象的产生 120

(三)意象的特征 121

三、气势 122

(一)释“气势” 122

(二)气势的表现 122

(三)气势的形成 126

第二节 文学的精神风貌 127

一、神韵 127

(一)释“神韵” 127

(二)神韵的表达 128

二、韵味 129

(一)释“韵味” 129

(二)韵味的审美特征 131

三、意境 131

(一)释“意境” 131

(二)意境的审美特征 134

第三节 文学的精神品格 136

一、风骨 137

(一)释“风骨” 137

(二)风骨的形成 138

(三)风骨的特征 139

二、俊秀 140

(一)释“俊秀” 141

(二)俊秀的特征 141

第四章 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143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143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文学起源论 143

(一)神话说 143

(二)宗教说 145

(三)摹仿说 146

(四)游戏说 148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起源论 149

(一)文学起源于劳动 149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54

一、文学发展的动力 155

(一)生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55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 155

(二)人民群众是文学发展的动力 160

二、文学发展的传统和革新 162

(一)文学发展的继承性 162

(二)文学发展的革新和创造 168

三、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171

四、文学自身的矛盾运动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175

(一)文学语言的变迁 176

(二)生于民间,死于庙廊 177

第二编 创作论 183

第五章 创作的准备和创作的思维 183

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 183

一、丰富的生活积累 184

二、渊博的文化知识 185

三、独创的艺术技巧 187

四、进步的艺术思想 189

五、自由的创作环境 190

第二节 文学的创作过程 191

一、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创造 191

二、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 192

(一)蓄积阶段 192

(二)开掘阶段 193

(三)凝聚阶段 193

(四)传达阶段 193

三、文学的艺术创造 194

(一)文学的创新追求 194

(二)文学的典型化创造 195

第三节 创作过程的思维方式 198

一、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 198

(一)形象思维的存在根据 198

(二)形象思维释义 199

(三)形象思维的构成因素 200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 204

(五)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作用 208

二、文学创作中的潜意识或潜思维 210

(一)潜意识或潜思维 211

(二)文学创作的潜思维 213

第六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 222

第一节 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手段的集中体现 223

一、作家对创作方法的把握和运用 223

(一)创作方法释义 223

(二)创作方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224

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26

(一)创作方法的历史制约性 226

(二)创作方法的可变性和相对稳定性 229

一、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制约作用 231

第二节 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 231

二、创作方法的能动作用 235

第三节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237

一、现实主义 237

(一)现实主义释义 237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239

(三)现实主义的历史形态 244

二、浪漫主义 249

(一)浪漫主义释义 249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251

(三)浪漫主义的历史形态 252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259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59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59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261

(一)革命现实主义的客观基础 263

二、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中的革命现实主义 263

(二)革命现实主义的历史任务 264

(三)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65

第七章 风格、流派、思潮 267

第一节 文学风格 267

一、风格释义 267

(一)修辞说 269

(二)媒介说 269

(三)形式说 270

(四)内容与形式统一说 270

(五)个性说 271

二、风格的特征 273

(一)独特性 273

(二)丰富性 275

(三)稳定性 276

(四)可变性 277

三、风格美的类型 278

四、风格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81

(一)风格的时代性 281

(二)风格的民族性 283

第二节 文学流派 286

一、文学流派释义 286

二、文学流派的历史制约性 288

三、文学流派的作用 289

第三节 文学思潮 290

一、文学思潮释义 290

二、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291

(一)社会变革的产物 291

(二)哲学思想的影响 291

(三)审美风尚的需要 292

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293

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 293

(四)文学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293

第三编 实践论 299

第八章 文学鉴赏 299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对象和意义 299

一、文学鉴赏的对象 299

二、文学鉴赏的意义 302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过程 306

一、文学鉴赏的审美认识过程 306

(一)美的形象系统的再创造 306

(二)从形式美到内容美的飞跃 307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09

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310

(一)形象思维的丰富性 310

(二)形象思维的独特性 312

(三)形象思维的可变性 315

三、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感情色彩 316

(一)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感情体验 316

(二)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的感情交流 317

(三)感情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318

第三节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 321

一、共鸣现象的存在根据 321

(一)共鸣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21

(二)永久的艺术魅力 323

二、共鸣现象的原因 324

(一)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传统 324

(二)道德情操的普遍要求 324

(三)人的共同心理机制 325

(四)特定感情的触发和交融 326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329

(一)文学批评释义 329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329

第九章 文学批评 329

(二)文学批评和创作、鉴赏的关系 332

二、文学批评的任务 337

(一)评价作家作品,繁荣文学创作 337

(二)开展文艺斗争,发扬艺术民主 337

(三)总结文学经验,推动文学运动 338

(四)加强理论建设,提高批评素质 339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339

一、批评标准的相对性和阶级历史的制约性 339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341

(一)思想标准 342

(二)艺术标准 344

三、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 347

第三节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 349

一、提高自觉性,加强科学性 349

二、尊重艺术规律,发扬优秀传统 350

三、提倡评论自由,促进文学繁荣 351

第十章 文学实践 353

第一节 文学实践的意义 354

一、文学实践是一种社会消费 354

(一)文学实践释义 354

(二)扩大社会消费,促进文学生产 356

二、检验文学的尺度 358

(一)时代风貌的窗口 358

(二)社会生活的缩影 358

(三)鉴赏和批评的尺度 359

第二节 文学实践的作用 360

一、审美认识作用 360

二、审美教育作用 362

(一)描绘“四化”建设的彩图 363

(二)谱写社会主义新人的乐章 364

后记 36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