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美)L.R.森德尔(Lloyd R.Snyder)等著;张玉奎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文出版社
- ISBN:750751184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6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7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开始前应知道 2
1.2.1 样品的性质 2
1.2.2 分离的目的 4
1.3 样品的预处理与检测 5
1.4 建立分离 6
1.4.1 选择HPLC分离模式与起始条件 6
1.4.2 开始方法建立 9
1.4.3 改善分离 12
1.4.4 可重观的分离 14
1.5 完善HPLC方法 15
1.5.1 定量与方法论证 15
1.5.2 解决出现的问题 16
1.5.3 方法的普适性 17
第2章 分离的基础 21
2.1 引言 21
2.2 分离度:总论 21
2.2.1 分离度的测量 23
2.2.2 最小的分离度 25
2.3 分离度与各种条件的关系 28
2.3.1 溶剂强度的影响 30
2.3.2 选择性的影响 33
2.3.2.1 改变流动相 33
2.3.2.2 更换色谱性 38
2.3.2.3 改变温度 38
2.3.3 色谱柱理论板数的影响 39
2.3.3.1 色谱柱的条件与分离 42
2.3.3.3 柱外效应 45
2.3.3.2 理论板数与各种条件的关系 45
2.4 进样量的影响 50
2.4.1 体积超载:样品体积对分离的影响 50
2.4.2 质量超载:样品重量对分离的影响 53
2.4.3 避免由于样品量太大引起的问题 54
2.4.3.1 样品浓度太大 54
2.4.3.2 痕量分析 55
第3章 检测灵敏度与选择性 59
3.1 引言 59
3.2 UV检测 60
3.2.1 总论 60
3.2.2 波长的选择 62
3.2.2.1 样品吸收值与其分结构的关系 64
3.2.2.2 流动相吸收值与其组分的关系 68
3.2.3 信号、噪音与检测精度 71
3.2.4 提高信噪比,以获得更好的检测精度 74
3.2.5 检测器的线性范围 76
3.2.6 二极管阵列UV检测器 77
3.3 其它HPLC检测器 81
3.3.1 通用型检测器 81
3.3.2 荧光检测器 83
3.3.3 电化学检测器 86
3.3.4 质谱检测(LC-MS) 91
3.3.5 选择质谱检测器 98
3.3.6 不常用类型检测器 100
第4章 样品的制备 105
4.1 引言 105
4.2 样品的类型 107
4.3.1 降低样品粒粒度 113
4.3.2 干燥样品 113
4.3 固体与半固体样品的预处理 113
4.3.3 滤过 115
4.4 液体样品的预处理 115
4.4.1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117
4.4.1.1 理论 119
4.4.1.2 实践 120
4.1.1.3 问题 123
4.4.2 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125
4.4.2.1 SPE与LLE 125
4.4.2.2 SPE与HPLC 126
4.4.2.3 SPE的应用 126
4.4.2.4 SPE装置 127
4.4.2.5 SPE仪器 131
4.4.2.6 SPE方法建立 132
4.4.2.7 用柱色谱预处理样品 146
4.4.3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s, MS) 148
4.5 固体样品的预处理 152
4.5.1 传统的萃取方法 152
4.5.2 新型的萃取方法 154
4.5.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154
4.5.2.2 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法(Microwave-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MASE) 159
4.5.2.3 加速溶剂萃取法(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 162
4.5.3 固体萃取的方法比较 163
4.6 柱切换 163
4.6.1 操作原理 163
4.6.2 建立一种柱切换方法:总的考虑 169
4.6.3 以柱切换清除样品杂质的示例 169
4.7 衍生化 170
4.7.1 可检测性 172
4.7.1.2 荧光检测 174
4.7.1.1 UV检测 174
4.7.2 柱前与柱后衍生化 175
4.7.2.1 柱前衍生 175
4.7.2.2 柱后衍生 177
4.7.2.3 用衍生化进行手性分析 178
第5章 色谱性 185
5.1 引言 185
5.2 色谱柱与柱填料的特性 186
5.2.1 柱填料 186
5.2.1.1 硅胶填充微粒 188
5.2.1.2 多孔聚合物 193
5.2.1.3 其它无机填料 195
5.2.2 色谱性的构型 197
5.2.3 固定相 200
5.2.3.1 键合硅胶 200
5.2.3.3 RPC中键合相的保留行为 204
5.2.3.2 其它固定相 204
5.2.4 保留值与选择性变化的原因 216
5.3色谱柱的性能指标 218
5.3.1 理论塔板数 218
5.3.2 不对称与拖尾峰 222
5.3.3 色谱柱失效:色谱柱寿命应有多长? 223
5.3.4 保留值的重现性 224
5.3.5 压力降 224
5.3.6 键合相浓度(覆盖率) 225
5.4 色谱柱问题与解决方案 226
5.4.1 保留值与分离度重现性不好 226
5.4.2 谱峰拖尾 232
5.4.3 色谱柱寿命 237
5.4.3.1 色谱柱滤板问题 238
5.4.3.3 填充不良的色谱性 239
5.4.3.2 强保留的样品组分 239
5.4.3.4 压力影响 240
5.4.3.5 化学影响 240
5.4.3.6 其他因素 240
5.4.4 方法建立推荐的色谱性 243
第6章 中性样品:反相与正相HPLC(235) 247
6.1 引言 247
第一部分 反相色谱 247
6.2 反相色谱的保留 248
6.2.1 流动相的影响 249
6.2.1.1 %B的选择 250
6.2.1.2 流动相强度 253
6.2.2 色谱柱和柱温的影响 254
6.3.1 溶剂强度的选择性 256
6.3 反相色谱的选择性 256
6.3.2 溶剂类型的选择性 259
6.3.3 柱类型的选择性 262
6.3.4 温度的选择性 264
6.4 反相色谱中非离子样品分离条件的优化 266
6.4.1 开始 266
6.4.2 优化选择性 267
6.4.2.1 溶济强度(%B)的影响 268
6.4.2.2 溶济类型与%B的影响 268
6.4.2.3 混合有机溶剂的使用 269
6.4.2.4 柱类型与%B的影响 273
6.4.2.5 不同溶剂与柱类型的结合使用 274
6.5 非水反相HPLC 278
第二部分 正相色谱 280
6.6.1 一般情况 283
6.6.1.1 样品和溶剂的定位 283
6.6 正相色谱的保留 283
6.6.2 流动相的影响 285
6.6.2.1 溶剂的强度 285
6.7 正相色谱中非离子样品分离条件的优化 285
6.6.2.2 流动相的选择性 288
6.6.3 柱类型的影响 290
6.6.4 温度的影响 292
6.6.5 亲水样品的分离中水溶液流动相的应用 293
6.7.1 初始条件 295
6.7.1.1 色谱柱的选择 297
6.7.1.2 流动相溶剂 297
6.7.2 调整保留值 298
6.7.3 优化选择性 300
6.7.4 其它考虑 302
6.7.4.1 缓缓柱平衡和溶剂分层 302
6.7.4.2 固定相中水含量的变化 303
第7章 离子样品:反相,离子对和离子交换HPLC 309
7.1 引言 309
7.2 酸性和碱性样品 309
7.2.1 酸碱平衡与反相保留 310
7.2.2 缓冲液的选择 313
7.2.2.1 缓冲容量 314
7.2.2.2 缓冲液的紫外吸收 316
7.2.2.3 缓冲液的其它性质 316
7.2.2.4 合适的缓冲液 317
7.2.3 pKa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318
7.2.3.1 合适的流动相pH 319
7.2.4 对于离子样品适宜的HPLC分离模式 320
7.3 离子样品反相分离的优化 320
7.3.1 初始实验 320
7.3.2.1 pH 321
7.3.2 选择性的控制 321
7.3.2.3 溶剂类型 324
7.3.2.2 溶剂强度(%B) 324
7.3.2.4 柱温 325
7.3.2.5 缓冲浓度 326
7.3.2.6 胺改性剂 326
7.3.2.7 柱型 328
7.3.3 特殊问题 328
7.3.3.1 pH敏感度 328
7.3.3.2 硅羟基效应 329
7.3.4 总结 331
7.3.3.3 温度选择性 331
7.4 离子对色谱 334
7.4.1 保留机制 334
7.4.1.1 pH和离子对 337
7.4.1.2 离子对试剂的浓度 337
7.4.1.3 离子对试剂的类型 340
7.4.2 初始实验 342
7.4.3 控制保留值范围和选择性:改变%B、pH离子对试剂浓度 343
7.4.3.1 保留值范围 345
7.4.3.2 选择性 346
13.4.5 异常等温线行为 348
7.4.4.1 溶剂强度(%B) 350
7.4.4 其它因素对选择性变化的影响 350
7.4.4.2 温度 351
7.4.4.3 缓冲液浓度 351
7.4.4.4 溶剂的类型 351
7.4.4.5 缓冲液或添加盐的类型 353
7.4.4.6 胺改性剂 353
7.4.5 特殊问题 355
7.4.5.1 人工峰 356
7.4.5.2 柱平衡缓慢 356
7.4.6 总结 357
7.4.5.3 峰形较差 357
7.5 离子交换色谱 359
7.5.1 保留机制 360
7.5.1.1 pH影响 361
7.5.1.2 盐或缓冲液的类型 361
7.5.2 方法建立 362
7.5.3 混合模式分离(mixed-mode separation) 362
7.5.1.4 柱型 362
7.5.1.3 有机溶剂 362
7.5.4 硅胶柱 363
第8章 梯度洗脱 369
8.1 引言 369
8.2 梯度洗脱的应用 370
8.2.1.1 样品的保留值范围 372
8.2.1 梯度洗胶用于常规分析 372
8.2.1.2 大分子样品组分 374
8.2.1.3 晚流出组分 374
8.2.1.5 稀样品溶液 374
8.2.1.4 增强检测灵敏度 374
8.2.1.6 梯度洗脱的替代法 376
8.2.2 梯度洗脱用于方法建立 377
8.2.2.1 用等度还是梯度分离 377
8.2.2.2 估计最佳等度条件 380
8.2.2.3 估计最佳梯度条件 381
8.3 梯度洗脱的原理 381
8.3.1 梯度与等度的原理 383
8.3.2 梯度变化速率的影响 385
8.3.3 梯度范围的影响 387
8.3.4 梯度形状的影响 389
8.3.4.1 同系物或低聚样品 389
8.3.4.2 含组峰的色谱图 391
8.4 建立梯度分离 392
8.4.1 选择梯度条件 393
8.4.1.1 梯度变化速率 393
8.4.1.2 梯度范围 394
8.4.1.3 梯度形状 394
8.4.2 改变峰间距 394
8.4.2.1 梯度变化速率 395
8.4.2.2 溶剂类型 398
8.4.2.3 其它条件 398
8.4.3 调整色谱柱条件 400
8.5 实验问题 403
8.5.1 设备对分离的影响:系统的滞留体积 404
8.5.1.1 设备差异 404
8.5.1.2 不同PHLC系统分离效果的差异 405
8.5.1.3 减少设备滞留体积的影响 408
8.5.1.4 滞留体积的测定 409
8.5.2 可重现的分离 411
8.5.2.1 柱再生 411
8.5.2.2 柱平衡 411
8.5.2.3 不准确的梯度 412
8.5.3 基线问题 413
8.5.3.1 漂移 413
8.5.3.2 人工峰 414
8.6 梯度洗脱方法建立的总结 414
8.6.1 系统方法 415
8.6.2 计算机模拟 416
第9章 常规样品反相分离的系统方法 421
9.1 概论 421
9.1.1 一些指导原则 424
9.1.1.1 样品分类 424
9.1.1.2 初始分离条件:色谱柱和流速 425
9.1.1.3 初始分离条件:流动相 426
9.1.1.4 其它初始分离条件 427
9.1.1.5 确保准确的保留数据 427
9.1.1.6 确保好的性能 428
9.1.1.7 峰跟踪 429
9.2 开始 429
9.2.1 初始条件 429
9.2.2 调整保留值范围 430
9.2.2.1 等度分离 431
9.2.2.2 梯度分离 433
9.2.2.3 弱或强保留组分 435
9.2.2.4 强疏水性阳离子 435
9.2.2.5 复杂样品 436
9.2.2.6 无样品峰 437
9.2.3 评价峰型和柱效 438
9.3 完成等度方法建立 438
9.3.1 优化保留值和选择性 440
9.3.1.1 样品A:简单分离 440
9.3.1.2 样品B:典型的分离 442
9.3.1.3 样品C:难分离的情况 442
9.3.1.4 进一步改善分离 448
9.3.1.5 以后样品方法的改变 448
9.3.2 优化柱条件 449
9.4 等度方法建立的另一途径 451
9.5 完成梯度方法建立 452
第10章 计算机辅助方法建立 457
10.1 引言 457
10.1.1 商品化与方法建立的软件概述 458
10.2 计算机模拟软件 459
10.2.1 改变%B和柱条件的等度分离 459
10.2.1.1 利用其它变量改变选择性 464
10.2.2 其它应用 469
10.2.2.1 分段梯度 472
10.2.3 其它应用 472
10.3 溶剂类型优化软件 473
10.4 网络—搜索软件(PESOS) 477
10.5 基于分子结构的预测软件 478
10.5.1 ELUEX 480
10.5.2 CHROMDREAM 482
10.5.3 特殊目的的程序 482
10.6 方法的普适性 482
10.7 峰跟踪 484
10.7.1 标准品进样 487
10.7.2 保留值与峰面积的比较 489
10.7.4 光谱辨别 490
10.7.3 保留值趋势 490
10.8 缺陷 492
11.1 引言 496
第11章 生化样品:蛋白质,核酸,粮类及其有关化合物 497
11.1.1 一级结构 499
11.1.1.1 肽和蛋白质 499
11.1.1.2 低聚核苷酸与核酸 503
11.1.1.3 改性低聚核苷酸 505
11.1.2 生化HPLC的特殊要求 505
11.1.2.1 色谱柱 505
11.1.2.2 样品分子的构象 511
11.1.2.3 样品回收:质量和生物活性 512
11.1.2.4 样品预处理 512
11.1.2.5 样品检测 514
11.2 肽与蛋白质样品的分离 515
11.2.1 反相分离HPLC 515
11.2.1.1 初始分离的较好条件 516
11.2.1.2 用于改变选择性的参数 520
11.2.1.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525
11.2.2 离子交换HPLC 527
11.2.2.1 初始分离的优先条件 530
11.2.2.2 改变选择性的参数 534
11.2.2.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535
11.2.3 疏水作用色谱 535
11.2.3.1 HIC分离的优选条件 535
11.3 低聚核苷酸的分离 537
11.3.2 离子交换HPLC 539
11.3.1 离子对HPLC 539
11.4.1 SEC保留的基础 542
11.4 尺寸排阻色谱法 542
11.4.2 应用 545
11.4.3 SEC分离的优先条件 548
11.4.4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549
11.4.5 蛋白折叠 550
第12章 手性分离 557
12.1 引言 557
12.1.1 手性衍生化 558
12.1.2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560
12.1.3 手性固定相(CSP) 561
12.1.4 手性识别原理 562
12.1.5 手性HPLC方法建立概论 563
12.1.5.1 样品信息 563
12.1.5.2 制备分离 564
12.1.6 手性柱的选择 565
12.2 固载化蛋白手性固定相 566
12.2.1 引言 566
12.2.2 本底 567
12.2.3 手性作用机理 567
12.2.4 蛋白质手性柱的性质 568
12.2.5 由流动相调整保留值和选择性 570
12.2.5.1 流动相有机调节剂 571
12.2.5.2 pH,离子强度,离子对效应 573
12.2.6 实验参数 576
12.2.6.1 流动相的影响 576
12.2.6.2 样品荷载及进样 577
12.2.6.4 柱型 578
12.2.6.5 柱维护及稳定性 578
12.2.6.3 柱温 578
12.2.7 应用及特殊技术 580
12.2.8 系统方法的建立 584
12.3 我聚糖(碳水化合物)柱 586
12.3.1 引言 586
12.3.2 商品化多聚糖固定相的性质 586
12.3.2.1 一般性质 587
12.3.2.2 效用 588
12.3.3 手性分离机理 590
12.3.4 实验参数 592
12.3.4.1 流动相的选择 592
12.3.4.2 柱温和压力的影响 599
12.3.4.3 柱型和操作 599
12.3.4.4 进样量 599
12.3.5 应用 600
12.3.6 方法建立策略 600
12.4 给体-受体柱(Pirkle) 602
12.4.1 引言 602
12.4.2 商品化的给体-受体CSP的性质 602
12.4.3 流动相条件 606
12.4.3.1 溶剂 607
12.4.4 Pirkle CSP的方法建立 607
12.4.4.1 柱 607
12.4.4.2 流动相 607
12.4.4.3 衍生化 610
12.4.4.4 温度和流速的影响 610
12.5 空穴型柱 614
12.5.1 引言 614
12.5.2.2 反相模式 618
12.5.2.1 分离模式 618
12.5.2 使用未衍生化的CD柱分离方法的建立 618
12.5.2.3 极性—有机模式和正相模式 622
12.5.3 使用未衍生化的球糊精的方法建立 622
第13章 制备HPLC的分离 631
13.1 引言 631
13.2 建立制备HPLC分离法 633
13.2.1 一般考虑 633
13.2.2 进样量的影响,切触谱带分离 635
13.2.3 优化制备HPLD条件 637
13.2.4 梯度分离 640
13.2.5 痕量回收 640
13.3 制备HPLC的实际方面 642
13.3.1 样品溶解度 642
13.4.1 一般关系式 643
13.3.2 设备要求 643
13.4 制备HPLC分离的定量预测 643
13.4.2 色谱柱的饱和容量 645
13.4.3 梯度洗脱分离 645
13.4.4 严重超载条件下的分离 646
13.5 制备HPLC方法建立的总结和示例 650
13.5.1 批量制备HPLC他离1221 654
第14章 定量(包括痕量分析) 659
14.1 引言 659
14.1.1 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范围 659
14.1.2 检测限和定量限 660
14.2 信号的测量 662
14.2.1 噪音 662
14.2.3 峰面积 664
14.2.2 峰高 664
14.2.4 峰高与峰面积定量 666
14.3 定量方法 668
14.3.1 归一化法 668
14.3.2 外标校正 669
14.3.3 内标校正 671
14.3.4 标准加入法 673
14.4 定量误差的来源 674
14.4.1 样品和样品处理 675
14.4.2 色谱过程的影响 677
14.4.3 数据系统的影响 678
14.5 痕量分析 679
14.5.1 样品制备 680
14.5.2 柱分离度 681
14.5.3 进样 686
14.5.4 检测 688
14.5.5 校正 691
14.5.6 总体策略 692
第15章 完善方法:论证和移植 699
15.1 引言 699
15.1.1 方法论证的一般方案 700
15.2 准确度(Accuracy) 701
15.2.1 与标准品比较 701
15.2.2 被测物的回收测定 702
15.2.3 标准品加入法 703
15.3 精密度(Precision) 703
15.4 线性(Linearity) 705
15.5 范围(Range) 707
15.6 检测限和定量限(Limit of Detection Limit of Quantitation) 708
15.7 专属性(Specificity) 710
15.7.1 掺入潜在干扰物 711
15.7.2 样品降解研究 711
15.7.3 峰收集与分析 712
15.7.4 附加在线检测 713
15.7.5 色谱交叉检测 713
15.7.6 改变HPLC条件 715
15.8 普适性(ruggedness) 716
15.9 强健性(Robustness) 716
15.10 稳定性(Stability) 717
15.11 系统适用性(System Suitability) 718
15.12 论证结果和最终方法的文件形成 719
15.13 实验室的交叉研究(可移植性) 721
15.13.1 测定等同性 721
15.14 方法论证方案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