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健康心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钱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8991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心理卫生-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健康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 1
一、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与任务 1
二、健康心理学的相关学科或领域 2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的出现 4
一、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 4
二、健康心理学出现的背景 4
三、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6
四、健康心理学家的培养 7
五、健康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8
第三节 健康和健康状况的测量 8
一、什么是健康和疾病 8
二、健康评估方法 9
第二章 健康信念和健康促进理论 11
第一节 行为、健康信念和影响因素 11
一、行为与健康 11
二、健康行为 11
三、健康疾病信念的差异 12
第二节 动机与行为 14
一、自我效能理论和应用 15
二、归因理论和应用 17
三、控制源和健康控制源理论 18
四、非现实乐观 19
第三节 健康行为连续变化理论 19
一、健康信念理论 19
二、理性和计划行为理论 21
第四节 健康行为转变的阶段性理论 22
一、跨模式理论 22
二、健康行动进程理论 25
三、预警采用进程理论 26
第三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基础 28
第一节 神经系统 28
一、神经细胞及其信息传递 28
二、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29
三、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控 32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 33
一、激素 33
二、内分泌的调控作用 34
第三节 免疫系统 35
一、概述 35
二、免疫系统的结构 36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37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7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免疫活性物质 37
第五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 39
一、心血管反应性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反应性的关系 39
二、急性应激与免疫 40
三、慢性应激与免疫 41
第四章 心理干预技术 43
第一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 43
一、心理支持的基本方法 43
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44
三、心理支持中的交谈及倾听技巧 45
四、交谈中的注意事项 46
五、非言语性技巧的使用 46
第二节 行为治疗 47
一、采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矫正不良行为 47
二、行为矫正方法 47
第三节 认知治疗 49
一、理性-情绪疗法 49
二、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50
三、有效促进态度与信念转变的有关问题 52
第四节 危机干预 54
一、概述 54
二、个人危机干预:自杀 56
三、社会重大事件的危机干预 57
第五节 药物治疗 57
第五章 中国健康心理学 59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观 59
一、历代养生理论 59
二、七情与养生 61
三、中国文化中的迷信、忌讳与巫术及其批判 62
四、报应、缘与命定思想与养生的关系 63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64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养生模式 64
二、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的养生模式 64
三、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整体养生模式 65
四、性命全修的养生模式 65
五、保持心身健康、明心见性的养生模式 65
六、保持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养生模式 66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健康促进理论与原则 67
一、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理论 67
二、《内经》的健康标准 68
三、促进健康的原则 69
第四节 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0
一、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70
二、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71
第六章 应激和应对 75
第一节 应激概述 75
一、应激的种类 75
二、应激源 76
三、应激与健康 78
第二节 应激的理论 81
一、生物应激理论 81
二、社会应激理论 81
三、心理应激理论 82
第三节 应激的调节、中介因素 82
一、人口学因素 82
二、认知评价 83
三、社会支持 85
四、人格 87
第四节 应对和应激管理 89
一、应对 90
二、心理防御机制 92
三、应激管理 94
第七章 微环境与健康 97
第一节 家庭与健康 97
一、家庭与健康关系概述 97
二、家庭应激与应对 98
三、家庭与健康习惯与行为 101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健康 102
一、学校环境变化与学生健康 102
二、校园应激和应对 102
三、校园健康促进 104
第三节 职业环境与健康 105
一、职业与健康 105
二、职业倦怠 105
三、职业生涯发展 108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和自然环境与健康 109
一、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种族 109
二、社区环境与健康 110
三、社会文化变迁 112
四、自然环境 112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115
第一节 饮食 115
一、食品与健康 115
二、饮食行为与健康 115
第二节 影响饮食的因素 116
一、情绪 116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 117
三、家庭影响 119
四、体型和身体满意度 119
五、与食物相关的因素 120
第三节 肥胖和肥胖症 120
一、什么是肥胖和肥胖症 120
二、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121
三、肥胖的机制 122
四、肥胖预防和治疗 124
第四节 进食障碍 126
一、神经性厌食症 126
二、神经性贪食症 127
三、进食障碍的病因 127
四、进食障碍的治疗 128
第九章 成瘾行为 129
第一节 烟草与吸烟 129
一、烟草的历史与传播 129
二、烟草与健康 131
三、成瘾理论 134
四、戒烟 135
第二节 酒精与酗酒 138
一、酒精与人类 138
二、酒精对健康的影响 139
三、如何控制饮酒 143
第三节 网络与网络成瘾 144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综合征 145
二、网络成瘾原因及治疗 146
第十章 艾滋病与性行为 148
第一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 148
一、概述 148
二、流行状况 149
三、传播途径 149
四、分期 150
五、影响 151
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艾滋病流行 152
一、心理因素 152
二、个人生活方式 153
三、社会环境因素 155
第三节 行为预防和心理支持 156
一、行为预防 157
二、药物治疗 158
三、心理治疗 158
第四节 性行为与性传播疾病 159
一、性行为特征 159
二、性取向 160
三、性行为模式 161
四、性传播疾病 162
第十一章 锻炼与休闲 164
第一节 锻炼及其意义 164
一、什么是锻炼 164
二、锻炼对生理的影响 165
三、锻炼对心理的影响 165
第二节 锻炼与疾病 166
一、锻炼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166
二、运动与疾病 168
三、科学锻炼,提高健康水平 168
第三节 促进锻炼 169
一、影响锻炼的因素 169
二、锻炼生活方式的培养 170
第四节 体闲 171
一、休闲和休闲方式 171
二、文化与休闲 172
三、休闲与健康 173
四、学会休闲 173
第十二章 慢性疾病 175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 175
一、原发性高血压 175
二、冠心病 177
三、心血管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问题 180
四、心理干预 181
第二节 糖尿病 183
一、流行病学特征 183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83
三、心理社会干预:自我效能与饮食行为控制 185
第三节 睡眠障碍 186
一、睡眠概述 186
二、睡眠障碍 187
三、睡眠障碍的心理干预 189
第四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189
一、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189
二、危险因素和后果 190
三、心理干预 191
第十三章 癌症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一、流行病学特征 192
二、生物物理因素 193
第二节 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193
一、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194
二、心理社会因素对癌症影响的机制 197
第三节 预防和心理干预 198
一、癌症的预防 198
二、癌症的心理社会干预 199
第十四章 疼痛 201
第一节 疼痛概述 201
一、什么是疼痛 201
二、急性和慢性疼痛 201
三、疼痛治疗的简史 202
四、疼痛的临床意义 203
第二节 疼痛的生理基础和理论 203
一、疼痛的生理基础 203
二、疼痛理论 204
第三节 疼痛的测量 205
一、莫克吉尔疼痛问卷 206
二、简明疼痛量表 206
三、描述及类比法 206
第四节 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 207
一、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207
二、心理干预 212
第十五章 病人行为和医患关系 213
第一节 病人 213
一、病人的概念 213
二、病人的心理需要 213
三、病人的权利与义务 214
四、病人的角色转变障碍和解决策略 214
五、病人接受疾病的心理适应 216
第二节 求医行为 217
一、求医行为的类型 217
二、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218
三、筛查、体检、免疫接种与健康管理 219
第三节 遵医行为 220
一、什么是遵医行为 220
二、影响遵医行为因素 221
三、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223
第四节 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 223
一、医患关系 224
二、医师角色 225
三、医患沟通模式 225
四、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 226
五、医患沟通的改善 228
第十六章 特殊人群 230
第一节 儿童健康心理学 230
一、培养健康行为 230
二、儿童疾病与健康促进 234
第二节 女性健康心理学 237
一、概述 237
二、健康的性别差异和原因 237
三、女性生殖健康 238
四、妇科疾病 240
第三节 老年健康心理学 241
一、概述 241
二、老年护理 242
三、死亡和死亡的心理过程 243
四、临终关怀 244
五、居丧 246
参考文献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