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杂交粳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杂交粳稻
  • 邓华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264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95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646页
  • 主题词:粳稻-杂交育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杂交粳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粳稻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 3

一、世界粳稻生产概况 3

二、中国粳稻生产概况 4

三、粳稻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 7

第二节 杂交粳稻的特点及地位 9

一、杂交粳稻的特征特性 9

二、杂交粳稻的优势水平 10

三、杂交粳稻的地位 11

第三节 国外杂交粳稻的历史和现状 12

一、藤坂5号不育系的选育 12

二、“台中65”不育系(BT型)的选育 12

三、其他不育系的选育 13

四、国外杂交粳稻的现状 13

第四节 中国杂交粳稻的历史和现状 13

一、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 14

二、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 15

三、中国杂交粳稻研究成就 15

四、杂交粳稻存在的问题 18

五、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21

六、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目标 23

第二章 杂交粳稻种质资源 26

第一节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及分类 26

一、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26

二、中国栽培稻的分类 33

第二节 中国粳稻种质资源 44

一、中国稻种资源的基本情况 44

二、中国粳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 45

第三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 49

一、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 49

二、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 51

三、两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 54

第四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 56

一、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 56

二、中国两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 62

第五节 杂交粳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的技术 65

一、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收集技术 65

二、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 67

三、杂交粳稻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共享 71

四、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72

五、构建杂交粳稻核心种质资源 76

第六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 77

一、不育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 77

二、恢复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 78

三、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 80

四、野生资源和地方种质资源在杂交粳稻中的开发利用 82

五、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在杂交粳稻中的开发利用 82

六、加强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 83

第三章 中国杂交粳稻区划 88

第一节 杂交粳稻的生态特性 88

第二节 中国杂交粳稻各种植区域的生态特点 89

第三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植区划及种植制度 91

一、东北稻作区 92

二、京、津、冀稻作区 98

三、黄淮稻作区 100

四、长江中下游稻作区 103

五、云贵高原稻作区 107

六、台湾稻作区 108

七、西北稻作区 108

八、种植制度 111

第四章 杂交粳稻的遗传学基础 114

第一节 杂种优势理论 114

一、杂种优势现象 114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17

三、粳稻杂种优势的表现 119

第二节 粳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121

一、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类型 122

二、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123

第三节 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 125

一、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 125

二、水稻不育系的类型 127

第四节 杂交粳稻雄性不育恢复系 135

一、恢复基因的来源 135

二、杂交粳稻恢复系选育 135

三、杂交粳稻恢复基因的定位及分子研究 137

第五章 杂交粳稻栽培生理基础 140

第一节 形态生理 140

一、株型的组成因子 140

二、株型的栽培调控 148

第二节 光合生理 149

一、光合特性 149

二、提高杂交粳稻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161

第三节 结实生理 167

一、同化产物的运转与分配 167

二、“源”“库”生理特点 168

三、杂交粳稻“源”“库”关系 171

四、影响“源”“库”协调性的环境因子 171

五、“源”“库”关系的调控 173

六、籽粒灌浆 174

第四节 营养生理 176

一、水稻必需的矿质元素 176

二、水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与运转 177

三、杂交粳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181

四、杂交粳稻施肥原则 188

五、营养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190

第五节 根系生理 193

一、水稻根的形态解剖特点 193

二、根端分生组织和根的生长 194

三、发根能力与根群量 195

四、根系的伤流强度与根系活力 196

五、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过程 197

六、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 198

第六章 生物技术与杂交粳稻育种 205

第一节 组织培养技术 205

一、花药培养 205

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207

三、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210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 213

一、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概况 213

二、转基因主要方法 214

三、水稻转基因育种 218

四、水稻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性 219

五、水稻转基因的应用情况 221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23

一、水稻常用的分子标记 223

二、全基因组作图 225

三、QTL定位 229

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31

五、我国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实践 234

下篇 243

第七章 三系杂交粳稻育种 243

第一节 不育系选育 243

一、滇一型不育系选育 243

二、BT型不育系选育 246

三、其他类型的不育系 254

第二节 粳稻恢复系的选育 255

一、恢复系选育的特点 255

二、恢复系的选育理论 255

三、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特点 256

四、恢复系特征特性 257

五、恢复系人工创制方法 257

六、恢复系选育难度较大的原因 260

七、恢复系的提纯复壮 260

八、同质恢复系及其作用 261

九、恢复系的基本性状 261

十、恢复系选育程序 262

第三节 组合选配 265

一、育种目标 265

二、配组原则 266

三、育种程序 268

四、育种技术及路线 271

第八章 两系杂交粳稻育种 274

第一节 不育系选育 274

一、粳稻光、温敏雄性不育资源的发现 274

二、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简况 276

三、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光温作用模式 277

四、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 278

五、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标准 282

六、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方法 284

七、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鉴定 290

八、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抗性、异交特性和米质鉴定 295

第二节 恢复系(父本)选育 300

一、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恢复特性 300

二、优良两系恢复系(父本)标准 301

三、恢复系(父本)选育方法 301

第三节 杂交组合选配 302

一、两系杂交粳稻组合选育目标 302

二、不育系选用 304

三、两系杂交粳稻组合选育 305

第九章 杂交粳稻超高产育种 310

第一节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310

一、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提出 310

二、亚种间杂种优势表现 310

三、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313

四、配合力对籼粳亚种间杂种1代经济性状的影响 313

五、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314

六、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316

第二节 株型育种 324

一、水稻株型育种概况 324

二、株型与产量的关系 327

三、株型与环境的关系 332

四、水稻超高产株型 337

第三节 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343

一、水稻远缘杂交 343

二、外源DNA直接导入水稻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348

三、多倍体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349

四、远缘物种可利用性状 349

第十章 杂交粳稻品质育种 357

第一节 优质粳米质量标准 357

一、稻米品质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357

二、我国优质粳米质量标准 367

三、国外优质粳米质量标准 369

第二节 杂交粳稻品质 372

一、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遗传 372

二、杂交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375

三、杂交粳稻品质的影响因素 377

四、我国杂交粳稻的品质现状 384

第三节 杂交粳稻品质改良途径 385

一、亲本的品质改良途径 385

二、优质组合测配 388

第四节 杂交粳稻品质育种实践 388

一、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 388

二、云南高原稻作区优质两系杂交粳稻的品质改良 393

第十一章 杂交粳稻抗性育种 401

第一节 杂交粳稻抗病育种 401

一、抗稻瘟病育种 401

二、抗白叶枯病育种 410

三、抗纹枯病育种 417

四、抗条纹叶枯病育种 419

五、抗稻曲病育种 421

第二节 杂交粳稻抗虫育种 422

一、抗螟虫育种 422

二、抗飞虱育种 424

三、抗叶蝉育种 427

四、抗虫品种选育 428

第三节 杂交粳稻抗逆育种 429

一、抗盐碱性育种 429

二、耐冷害育种 431

三、耐旱育种 434

第十二章 杂交粳稻种子生产 438

第一节 杂交粳稻制种技术 438

一、亲本异交特性 438

二、制种基地的选择 453

三、高产制种群体结构及花期预测与调节 463

四、防杂保纯 471

第二节 不育系繁殖及提纯技术 474

一、不育系繁殖 474

二、不育系提纯 477

第三节 种子质量检测 480

一、种子检验程序 481

二、田间检验 481

三、室内检测 483

四、种植鉴定 487

五、人工气候室鉴定 488

六、杂交种子质量定级 490

第四节 种子的收割、精选加工与储藏 490

一、种子收割 490

二、种子精选加工 491

三、种子保管与储藏 492

第十三章 杂交粳稻栽培 495

第一节 杂交粳稻栽培研究概况 495

一、杂交粳稻栽培技术研究的成就 495

二、杂交粳稻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496

三、杂交粳稻栽培技术发展对策 499

第二节 育苗技术 500

一、北方育苗技术 500

二、云贵地区温室小苗、两段育秧技术 503

三、长江和太湖流域薄膜覆盖水育秧技术 505

第三节 高产群体构建 507

一、高产群体的动态结构 507

二、叶面积指数与群体颖花量及灌浆质量关系 508

三、高产群体的构建 516

第四节 杂交粳稻肥水管理 520

一、施肥技术 520

二、水分管理 525

第五节 杂交粳稻病虫害防治 527

一、主要病害防治 528

二、主要虫害防治 541

第六节 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 550

第十四章 杂交粳稻主要不育系及组合 553

第一节 杂交粳稻主要不育系 553

一、三系主要不育系 553

二、两系主要不育系 566

第二节 杂交粳稻主要组合 570

一、东北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 570

二、京津冀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 574

三、黄淮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 576

四、长江中下游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 584

五、云贵高原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 588

六、西北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 59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