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与分析化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无机与分析化学
  • 陈若愚,朱建飞主编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13764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无机化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无机与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4

2.1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4

2.2 标准平衡常数 5

2.3 多重平衡规则 6

2.4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7

2.4.1 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 7

2.4.2 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 8

2.4.3 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的组成 8

2.5 化学平衡的移动 10

思考题 11

习题 11

第3章 定量分析概论 13

3.1 概述 13

3.1.1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3.1.2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14

3.1.3 分析结果的表示 17

3.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18

3.2.1 误差的分类 18

3.2.2 误差与准确度 20

3.2.3 偏差与精密度 21

3.2.4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2

3.2.5 测量误差的减免 23

3.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4

3.3.1 确定有效数字的原则 24

3.3.2 有效数字的修约 25

3.3.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5

3.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6

3.5 滴定分析法概述 28

3.5.1 滴定分析法分类 28

3.5.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28

3.5.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29

3.5.4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31

思考题 34

习题 35

第4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37

4.1 酸碱理论 37

4.1.1 酸碱电离理论 37

4.1.2 酸碱质子理论 37

4.1.3 酸碱电子理论 39

4.2 酸碱离解平衡 40

4.2.1 一元弱酸 40

4.2.2 一元弱碱 40

4.2.3 水的离解平衡 41

4.2.4 共轭酸碱对K?与K?之间的关系 41

4.2.5 多元酸(或碱)的离解平衡 42

4.2.6 离解度和同离子效应 43

4.3 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 45

4.3.1 一元弱酸(碱)溶液 45

4.3.2 多元弱酸溶液 46

4.4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8

4.4.1 质子条件 48

4.4.2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9

4.4.3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0

4.4.4 多元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2

4.4.5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53

4.5 酸碱缓冲溶液 55

4.5.1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原理 55

4.5.2 缓冲溶液的pH 55

4.5.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56

4.5.4 缓冲溶液的选择 57

4.6 酸碱指示剂 58

4.6.1 酸碱指示剂 58

4.6.2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59

4.6.3 混合指示剂 60

4.7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1

4.7.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62

4.7.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64

4.7.3 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的滴定 67

4.8 终点误差 70

4.8.1 一元酸碱的滴定 71

4.8.2 多元酸碱的滴定 72

4.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及计算示例 73

4.9.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3

4.9.2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74

4.9.3 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 77

思考题 82

习题 83

第5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86

5.1 溶解度和溶度积 86

5.1.1 溶解度 86

5.1.2 溶度积 86

5.1.3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87

5.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89

5.2.1 溶度积规则 89

5.2.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90

5.2.3 沉淀的溶解 92

5.3 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97

5.3.1 分步沉淀 97

5.3.2 沉淀转化 99

5.4 沉淀滴定法 100

5.4.1 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 100

5.4.2 几种沉淀滴定法 100

5.4.3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103

5.5 重量分析法 103

5.5.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03

5.5.2 沉淀反应的条件 104

5.5.3 共沉淀现象及其减免 104

5.5.4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误差 105

5.5.5 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 106

思考题 110

习题 111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114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14

6.1.1 氧化数 114

6.1.2 氧化还原反应 115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17

6.2.1 氧化数法 117

6.2.2 离子-电子法 117

6.3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118

6.3.1 原电池 118

6.3.2 电极电势 120

6.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23

6.4.1 能斯特方程 123

6.4.2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25

6.5 电极电势的应用 127

6.5.1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127

6.5.2 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28

6.5.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28

6.5.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29

6.5.5 测定溶度积常数 130

6.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31

6.6.1 元素电势图 131

6.6.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31

6.7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2

6.7.1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 132

6.7.2 条件电极电势与条件平衡常数 133

6.7.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34

6.7.4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138

6.7.5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139

6.8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141

6.8.1 高锰酸钾法 141

6.8.2 重铬酸钾法 144

6.8.3 碘量法 145

6.9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48

思考题 153

习题 153

第7章 原子结构 156

7.1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概况 156

7.1.1 原子结构的早期发展 156

7.1.2 原子的玻尔模型 157

7.2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158

7.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58

7.2.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159

7.3 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65

7.3.1 多电子原子能级 165

7.3.2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166

7.3.3 元素周期系 169

7.4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171

7.4.1 元素有效核电荷的周期性变化 171

7.4.2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172

7.4.3 元素电离能和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 173

7.4.4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175

7.4.5 元素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176

思考题 178

习题 179

第8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81

8.1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181

8.1.1 离子键 181

8.1.2 离子晶体 184

8.1.3 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186

8.2 共价键和原子晶体 187

8.2.1 价键理论 187

8.2.2 杂化轨道理论 191

8.2.3 分子轨道理论 194

8.2.4 原子晶体 200

8.3 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200

8.3.1 分子间作用力 200

8.3.2 氢键 204

8.3.3 分子晶体 206

8.4 金属键 206

8.4.1 金属键理论 206

8.4.2 能带理论 206

思考题 211

习题 211

第9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213

9.1 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213

9.1.1 配合物的组成 213

9.1.2 配合物的命名 216

9.1.3 配合物的磁性 217

9.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19

9.2.1 价键理论 219

9.2.2 晶体场理论 222

9.3 配位平衡 228

9.3.1 配位平衡常数 228

9.3.2 配位平衡的计算 230

9.3.3 配位平衡的移动 230

9.4 螯合物 237

9.4.1 螯合物的组成 237

9.4.2 螯合物的特性 238

9.5 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 238

9.5.1 EDTA的性质 239

9.5.2 EDTA配合物的特点 240

9.6 影响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41

9.6.1 主反应和副反应 241

9.6.2 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242

9.6.3 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243

9.6.4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244

9.7 配位滴定曲线 245

9.7.1 配位滴定曲线 245

9.7.2 准确滴定的条件 248

9.7.3 酸效应曲线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249

9.8 金属指示剂 251

9.8.1 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251

9.8.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252

9.8.3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252

9.9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253

9.9.1 单组分含量的测定 253

9.9.2 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255

9.9.3 预先分离 258

9.9.4 其他配位剂 258

习题 262

第10章 s区元素 265

10.1 s区元素概述 265

10.2 氢和氢的化合物 265

10.2.1 氢 265

10.2.2 氢的同位素 266

10.2.3 氢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266

10.2.4 氢化物 267

10.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71

10.3.1 通性 271

10.3.2 单质和化合物 273

10.4 元素的ROH规则和对角线关系 284

10.4.1 元素的ROH规则 284

10.4.2 对角线关系 285

思考题 288

习题 289

第11章 p区元素 291

11.1 p区元素通性 291

11.2 卤素 292

11.2.1 概述 292

11.2.2 卤素单质 292

11.2.3 卤化氢、氢卤酸和卤化物 295

11.2.4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297

11.3 氧族元素 299

11.3.1 氧、臭氧、过氧化氢 300

11.3.2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303

11.4 氮族元素 309

11.4.1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309

11.4.2 磷及其重要化合物 315

11.4.3 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 318

11.5 碳族元素 321

11.5.1 碳族元素的单质 321

11.5.2 碳的重要化合物 322

11.5.3 硅的重要化合物 324

11.5.4 锡、铅及其重要化合物 327

11.6 硼族元素 329

11.6.1 硼的重要化合物 330

11.6.2 铝的重要化合物 333

11.7 稀有气体 335

11.7.1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35

11.7.2 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 336

11.7.3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336

11.8 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小结 337

11.8.1 p区元素的氢化物 337

11.8.2 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338

11.8.3 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338

11.8.4 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338

习题 340

第12章 d区元素 343

12.1 d区元素的通性 343

12.1.1 原子半径 344

12.1.2 物理性质 345

12.1.3 氧化态 347

12.1.4 单质的化学活泼性 348

12.1.5 配位性和磁性 348

12.1.6 水合离子的颜色 349

12.2 钛族、钒族元素 350

12.2.1 钛族、钒族元素概述 350

12.2.2 钛的重要化合物 351

12.2.3 钒的重要化合物 355

12.3 铬族元素 358

12.3.1 铬族元素概述 358

12.3.2 铬的重要化合物 359

12.4 锰族元素 364

12.4.1 锰族元素概述 364

12.4.2 锰的重要化合物 364

12.5 铁系元素 367

12.5.1 铁系元素概述 367

12.5.2 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369

12.6 铜族元素 374

12.6.1 铜族元素概述 374

12.6.2 铜的重要化合物 376

12.6.3 银的重要化合物 379

12.6.4 铜的冶炼、金的提取、银的回收 381

12.7 锌族元素 383

12.7.1 锌族元素概述 383

12.7.2 锌、镉、汞的重要化合物 385

习题 393

第13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 398

13.1 溶剂萃取分离法 398

13.1.1 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效率、分离因数 398

13.1.2 萃取体系的分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400

13.1.3 有机物的萃取分离 402

13.2 色谱分离法 402

13.2.1 纸上萃取色谱分离法 402

13.2.2 薄层萃取色谱分离法 403

13.3 离子交换分离法 404

13.3.1 离子交换树脂法 404

13.3.2 离子交换色谱法 405

13.4 沉淀分离法 406

13.5 其他方法 408

附录  409

附录1 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常数 409

附录2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411

附录3 标准电极电势 412

附录4 条件电极电势 414

附录5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415

附录6 部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16

附录7 元素周期表 418

参考文献 4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