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 上 广播电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  上  广播电视
  • 刘洪才,邸世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523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 上 广播电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广播中心 1

1.1 新中国前后广播电台的初创与发展&阎凤仑 1

1.1.1 新中国成立前广播电台的发展状况 1

1.1.2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台的发展 3

1.2 20世纪60年代广播中心工艺流程&孙迎年 9

1.2.1 20世纪60年代广播节目的录放方式 9

1.2.2 20世纪60年代文艺节目录制方式 10

1.2.3 广播剧的制作工艺 11

1.2.4 外出实况转播与拾音方式 12

1.2.5 广播节目播出工艺流程&王泽祥 14

1.3 20世纪70~90年代广播中心设备的半导体、集成化&王泽祥 17

1.3.1 广播中心专业音频设备半导体、集成化稳步推进 17

1.3.2 电子管设备优势仍存 18

1.3.3 播出程控化的初始——电子程控替代机械程控 18

1.4 20世纪80年代立体声广播工程全面发展 19

1.4.1 立体声录音与多声道录音技术的演变过程&孙迎年 19

1.4.2 交换矩阵的演变&王泽祥 21

1.4.3 数字微波传输节目系统 24

1.5 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台进入全面数字化发展阶段 26

1.5.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台和国际台独立建设广播中心&孙迎年 26

1.5.2 国际台新建广播中心&于纪恺 27

1.5.3 中央台新建广播中心&孙迎年 30

1.5.4 国际广播电台计算机工作发展史&杨宁军 32

第二章 电视中心 36

2.1 黑白电视广播发展历程&章之俭 36

2.1.1 中国电视广播的诞生 36

2.1.2 实现天安门实况转播 38

2.1.3 早期的教育电视 39

2.1.4 毛主席题词激发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39

2.1.5 “北京电视台”扩大覆盖的种种努力 41

2.1.6 电视电影设备走出国门 42

2.1.7 单磁头录像机下马 42

2.2 彩色电视广播发展历程&李倜 殳家骐 43

2.2.1 初试彩色电视 43

2.2.2 四磁头录像机的研制 44

2.2.3 彩电会战拉开序幕 45

2.2.4 会战告捷 46

2.2.5 彩电制式继续攻关 47

2.2.6 发布我国彩色电视制式 48

2.2.7 由直播向直、录播方式过渡 48

2.2.8 彩色电视的发展促进电子工业发展 49

2.2.9 新建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中心&刘宜勤 50

2.2.10 中央电视台建台35周年后全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历程 53

2.3 数字电视广播&章之俭 61

2.3.1 我国广播电视向数字化过渡的重要意义 61

2.3.2 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情况 61

2.3.3 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研究制定 62

2.3.4 关于我国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的测试和应用 63

2.3.5 我国电视广播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现状 64

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 68

3.1 电缆传输&潘哲昕 68

3.1.1 传音电缆 68

3.1.2 电视同轴电缆 71

3.1.3 电缆的管理与维护 71

3.2 光缆传输&祝祯祥 72

3.2.1 光缆初期建设(1988~1992) 72

3.2.2 大发展时期(1996~2002) 72

3.2.3 地球站间的环路光缆 74

3.2.4 光缆的管理和维护 75

3.3 微波传输&祝祯祥 75

3.3.1 战备微波 75

3.3.2 京郊台微波 76

3.3.3 租用邮电干线微波 76

3.3.4 上行站地面微波 78

3.4 MMDS&金国钧 80

3.4.1 引言 80

3.4.2 MMDS缘起 81

3.4.3 MMDS在中国 81

3.4.4 MMDS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 82

3.5 调频广播和差转传输&张胜民 84

3.5.1 我国调频广播研究实验的起步阶段 84

3.5.2 我国调频差转广播的发展阶段 85

3.6 单边带传输&张金城 87

3.6.1 单边带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87

3.6.2 单边带传输的优缺点 88

3.6.3 单边带信号的产生和接收 89

3.6.4 单边带用于广播节目传送 91

3.6.5 单边带的未来 92

3.7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刘洪才 93

3.7.1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93

3.7.2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95

3.8 广播影视地球站&余英 99

3.8.1 我国广播电视地球站的基本配置 99

3.8.2 广播电视卫星模拟传输 101

3.8.3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 102

3.8.4 地球站节目源引接电路 105

3.8.5 广播电视地球站自动化 105

3.8.6 电影卫星传输及地球站配置 106

3.8.7 地球站射频设施的技术发展 106

3.9 广播影视VSAT网&余英 107

3.9.1 广播影视VSAT网概述 107

3.9.2 广播影视VSAT网系统定位 107

3.9.3 广播影视VSAT网的网络功能 107

3.9.4 广播影视VSAT网的技术体制 108

3.9.5 网络频带占用情况 112

3.9.6 网络组网方式 113

3.9.7 网络扩容的方式 113

3.9.8 广播影视VSAT网的网络构成 114

第四章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与覆盖 115

4.1 中、短波广播发射&张金城 刘可真 张学田 115

4.1.1 广播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

4.1.2 旧中国的中、短波广播 116

4.1.3 解放区的无线电广播 118

4.1.4 全国解放初期的中、短波广播 118

4.1.5 20世纪50年代的中、短波广播 119

4.1.6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短波广播发射技术 122

4.1.7 20世纪80~90年代的无线广播发射技术 125

4.1.8 大规模扩展广播发射实力(1995~2005) 130

4.1.9 “西新工程” 133

4.1.10 无线电广播技术理论和运行维护水平的提高 134

4.2 电视(TV)和调频(FM)广播发射&胡久深 孙秀荷 135

4.2.1 我国第一座黑白电视发射台的诞生 135

4.2.2 月坛电视发射台电视广播 136

4.2.3 中央广播电视塔(中央塔)的筹建 138

4.2.4 中央电视塔(中央塔)的电视广播发射 140

4.2.5 调频(FM)广播发射 140

4.2.6 中央广播电视塔发射机自动化 142

4.2.7 移动电视 145

4.3 广播电视天线 146

4.3.1 中、短波天线&张学田 146

4.3.2 中、短波天线的结构工艺特点&刘茂盛 150

4.3.3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 153

4.4 调幅波段的数字广播(DRM)&刘洪才 158

4.4.1 模数同播 159

4.4.2 国外模拟调幅广播向数字广播的过渡 160

4.4.3 我国中、短波广播由模拟向数字过渡 160

4.5 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邹峰 161

4.5.1 DAB产生的国际背景 162

4.5.2 DAB在中国的发展 163

4.5.3 T-DMB进展和应用 165

4.5.4 目前DAB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167

4.6 无线覆盖网&张金城 168

4.6.1 无线电广播的基本概念 168

4.6.2 无线电广播的频段 169

4.6.3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170

4.6.4 我国的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171

4.6.5 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管理 174

第五章 数据广播 175

5.1 图文电视数据广播系统&杨健雄 175

5.2 数据广播中心 176

5.3 数据广播网 178

5.3.1 数据广播信息扶贫网 179

5.3.2 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服务网 180

5.3.3 数据广播教育信息服务网 181

5.4 数据广播平台 182

5.5 数据广播联盟 183

第六章 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 186

6.1 有线广播&贾存金 刘洪才 186

6.1.1 有线广播的技术体制 186

6.1.2 有线广播的传输方式 187

6.1.3 有线广播简史 187

6.2 有线电视&金乃辉 188

6.2.1 前言 188

6.2.2 北京饭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 189

6.2.3 有线电视加速发展 189

6.2.4 企业有线电视台 191

6.2.5 行政区域有线电视台 192

6.2.6 “2号令”与“5号令”的出台 196

6.2.7 有线电视城域网迅猛发展 197

6.2.8 省级、全国有线电视干线传输网 202

6.2.9 有线电视数字化 207

第七章 广播电视监测 211

7.1 广播电视监测事业的发展历程&刘玉琢 211

7.1.1 上海553台广播电视监测台的诞生 211

7.1.2 北京573台广播电视监测台的成立 214

7.1.3 积极开展对外广播收听效果的反馈工作 216

7.1.4 设立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219

7.1.5 国内广播监测站的建立 219

7.1.6 设立国外广播监测站 221

7.1.7 开展远洋、商展和到我驻外使馆进行流动收测 223

7.1.8 开展中央电视台海外电视监测和反馈工作 224

7.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和业务发展历程&陈德泽 225

7.2.1 概述 225

7.2.2 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发展 227

7.2.3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 228

7.2.4 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 235

第八章 广播电视科学研究 242

8.1 初创时期&李英杰 242

8.1.1 黑白电视广播系统和设备 242

8.1.2 《广播技术》创刊 243

8.1.3 人民大会堂电视转播站工程 243

8.1.4 广播大楼音响工程 243

8.2 发展时期 243

8.2.1 彩色电视广播系统和设备 243

8.2.2 北京广播四型磁带 244

8.2.3 微波节目传送设备系统 244

8.2.4 黑白电视电影设备 245

8.2.5 调频广播 245

8.3 调整时期 245

8.4 “文化大革命”时期 246

8.4.1 卫星传送和卫星广播 246

8.4.2 2.5英寸投影管和投影电视接收机 247

8.4.3 彩色电视制式“攻关会战” 247

8.5 改革开放时期 248

8.5.1 广播卫星规划 248

8.5.2 确定C频段卫星传输参数 249

8.5.3 Ku频段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和卫星广播收测试验 249

8.5.4 彩色电视测试图 249

8.5.5 1英寸广播级录像机三项关键技术 250

8.5.6 硒砷碲摄像管 250

8.5.7 图文电视广播系统 251

8.5.8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 252

8.6 广播科学研究院时期 252

8.6.1 数据广播的调研与分析 253

8.6.2 NICAM—728卫星数字副载波广播传输系统 253

8.6.3 数字音频广播(DAB) 253

8.6.4 高清晰度电视(HDTV) 254

8.6.5 广播电视标准化和规划 255

第九章 广播电视工业生产 257

9.1 广播电视中心设备&武士鹏 257

9.1.1 广播电台播控中心设备与录音机 257

9.1.2 广播电视演播室与摄像机 258

9.1.3 电视转播车 259

9.1.4 数字化广播电视设备与新发展 260

9.2 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赵宗儒 261

9.2.1 中波广播发射机 261

9.2.2 短波广播发射机 262

9.2.3 调频广播发射机 263

9.2.4 电视发射机 263

9.2.5 数字广播电视发射设备 264

9.3 广播电视天线&赵宇就 265

9.3.1 天馈线及塔桅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265

9.3.2 中波天馈线 266

9.3.3 短波天馈线 268

9.3.4 电视、调频天线 268

9.3.5 发射塔和天线支持结构 269

9.4 有线电视设备&薛长俊 272

9.4.1 从共用电视天线到有线电视 272

9.4.2 有线电视前端设备 273

9.4.3 有线电视网络设备 273

9.4.4 数字有线电视设备 274

9.5 微波传输设备&薛长俊 275

9.5.1 移动微波设备 275

9.5.2 固定微波传输设备 277

9.5.3 微波设备的数字化 277

第十章 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279

10.1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王益洪 279

10.1.1 解放初期 279

10.1.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79

10.1.3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280

10.1.4 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280

10.1.5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281

10.1.6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281

10.1.7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281

10.1.8 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282

10.1.9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282

10.1.10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 282

10.2 广播电视工程设计的开创和发展&袁文博 283

10.2.1 设计事业的开创 283

10.2.2 早期的发射台和十年大庆工程 283

10.2.3 60年代的战备工程 284

10.2.4 援外工程设计 284

10.2.5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85

10.2.6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286

10.2.7 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 287

10.3 广播电视工程&袁文博 287

10.3.1 广播电视中心工程 287

10.3.2 广播电视塔工程 290

10.3.3 广播电视网络与卫星地球站 292

10.3.4 技改工程 293

10.3.5 西新工程 294

10.3.6 其他工程 296

10.3.7 设计院历年设计获奖项目(国家及省、部级) 297

附录 新中国广播电视(影视)机构沿革&袁文博 3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