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 文兴吾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7445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发展-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科学与技术概论 3

第1章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3

1.1 什么是科学 3

1.2 什么是技术 6

1.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8

1.3.1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8

1.3.2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9

1.3.3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1

第2章 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4

2.1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2.1.1 科学革命 14

2.1.2 技术革命 14

2.1.3 产业革命 15

2.2 历史上的两次科学革命 15

2.2.1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15

2.2.2 20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 21

2.3 历史上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23

2.3.1 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24

2.3.2 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25

2.3.3 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26

第3章 当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29

3.1 当代科技革命即第四次技术革命 29

3.2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30

3.2.1 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 30

3.2.2 主导技术群落整体相关 30

3.2.3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31

3.2.4 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1

3.3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32

3.3.1 科学技术呈加速化发展趋势 32

3.3.2 科学技术呈综合化发展趋势 34

3.3.3 科学技术呈社会化发展趋势 35

3.3.4 科学、技术、生产呈一体化发展趋势 36

第4章 “第一生产力论”与“科学技术动力观” 41

4.1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41

4.1.1 “知识就是力量”,对科学技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41

4.1.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科学技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42

4.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44

4.2 关于“科学技术动力观” 45

4.2.1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的社会发展观 46

4.2.2 全面地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47

4.2.3 完整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多重职能 48

4.2.4 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态 49

4.3 以自主创新为基点,建设创新型国家 50

4.3.1 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50

4.3.2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52

4.3.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规划与战略 54

4.3.4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契合 56

第5章 关于社会科学技术 60

5.1 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纵向结构 60

5.2 社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61

5.3 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 63

5.4 “四个同样重要”“两个不可替代”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68

第二编 20世纪基础科学的革命性发展第6章 相对论 75

6.1 狭义相对论建立的历史背景 75

6.1.1 电磁场理论在经典力学的基本框架中发展 75

6.1.2 物理学的新经验与既有的范式框架存在种种冲突 78

6.1.3 牛顿绝对时空观受到来自哲学方面的激烈批判 79

6.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结构 80

6.2.1 假说演绎法与狭义相对论 80

6.2.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81

6.2.3 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结构 82

6.3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85

6.4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与引力场方程 88

6.4.1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88

6.4.2 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 88

6.5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90

6.5.1 水星近日点进动 91

6.5.2 太阳附近光线的偏转 92

6.5.3 引力场中时钟变慢 93

第7章 量子力学 94

7.1 普朗克能量子概念的提出 94

7.1.1 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 94

7.1.2 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 95

7.2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96

7.2.1 光电效应及其与经典物理学的冲突 96

7.2.2 光量子理论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诠释 96

7.3 玻尔的量子化原子结构理论 98

7.3.1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98

7.3.2 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98

7.4 德布洛意的物质波 99

7.5 海森堡、薛定谔的量子力学方程 101

7.6 关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 102

7.7 关于量子运动几率性质的争论 103

7.7.1 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 103

7.7.2 隐参数解释 103

第8章 分子生物学 105

8.1 孟德尔学说的再发现 105

8.2 染色体—基因遗传理论 106

8.3 分子生物学与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 107

8.4 DNA的结构与基因 110

8.5 DNA分子的复制 111

8.6 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112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116

9.1 大陆漂移学说的产生与存在的问题 116

9.2 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 119

9.3 板块构造学说实现综合 120

9.4 板块构造与运动 121

9.4.1 地球的分层结构 121

9.4.2 地核与地幔的状态 122

9.4.3 板块构造与分界类型 123

9.4.4 板块运动及动力 124

9.4.5 大陆漂移的当代诠释 124

9.5 板块构造学说的革命性意义 126

第10章 系统科学 127

10.1 系统论 127

10.2 控制论 130

10.3 信息论 132

10.4 自组织理论 136

10.4.1 耗散结构理论 137

10.4.2 协同学 139

10.4.3 超循环理论 141

10.5 系统工程 142

10.5.1 问题定义 144

10.5.2 目标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145

10.5.3 系统综合 146

10.5.4 系统分析 146

10.5.5 系统的评价和最优系统的选择 147

10.5.6 计划实施和方案修正 147

10.6 系统科学的革命性意义 148

10.6.1 系统科学的建立实现了科学思维方式的重大突破 148

10.6.2 系统科学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 148

10.6.3 系统科学的方法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49

第11章 现代宇宙学 151

11.1 现代宇宙学的兴起 151

11.2 大爆炸宇宙学说 154

11.3 宇宙早期的图像 155

11.4 恒星演化理论 156

11.5 宇宙的未来 158

第12章 基本粒子理论 161

12.1 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161

12.2 原子核内强、弱相互作用理论 163

12.3 基本粒子群的发现 165

12.4 基本粒子的分类 167

12.5 夸克模型 169

12.6 “基本粒子”的当代概念 171

第三编 当代高技术 175

13.1 信息技术及相关概念 175

13.1.1 信息技术 175

13.1.2 信息产业 177

13.1.3 信息化 178

第13章 信息技术 175

13.2 微电子技术 179

13.3 电子计算机技术 181

13.3.1 计算机的基本构成 182

13.3.2 计算机的应用 185

13.3.3 计算机的特点 186

13.4 通信技术 188

13.4.1 微波接力通信 188

13.4.2 卫星通信 189

13.4.3 移动通信 190

13.4.4 光纤通信 191

13.4.5 信息高速公路 192

第14章 新材料技术 194

14.1 新的金属材料 195

14.1.1 非晶态合金 195

14.1.2 形态记忆合金 196

14.1.3 贮氢合金 196

14.1.4 超塑性合金 197

14.2 先进陶瓷材料 197

14.2.1 先进结构陶瓷 198

14.2.2 先进功能陶瓷 198

14.3 高分子材料 200

14.3.1 高分子结构材料 200

14.3.2 功能高分子材料 202

14.4 电子与光电子材料 204

14.4.1 电子材料 204

14.4.2 光电子材料 204

14.4.3 超导材料 205

14.4.4 光敏高分子材料 205

14.5 纳米材料 206

14.5.1 纳米材料与纳米微粒 206

14.5.2 纳米材料的奇异性 207

15.1 能源分类 209

15.2 洁净煤技术 210

第15章 能源新技术 209

15.2.1 煤炭洁净燃烧技术 211

15.2.2 煤炭洁净转化技术 212

15.3 原子核能技术 212

15.3.1 核裂变能的和平利用 213

15.3.2 受控热核聚变能 216

15.4 新能源利用技术 218

15.4.1 太阳能利用技术 218

15.4.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220

15.4.3 地热能利用技术 221

15.4.4 氢能利用技术 222

15.4.5 风能利用技术 222

第16章 海洋开发技术 224

16.1 海洋探测技术 225

16.1.1 海洋调查船 225

16.1.2 海洋浮标 225

16.1.3 卫星遥感 226

16.1.4 潜水器 226

16.1.5 水声技术 227

16.2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228

16.2.1 海洋水产资源开发技术 228

16.2.2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 229

16.2.3 海水资源开发技术 230

16.2.4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 232

16.2.5 海洋能源开发技术 232

16.3 海洋开发的复杂性与海洋环境保护技术 234

16.3.1 海洋开发的复杂性特征 234

16.3.2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 235

第17章 空间技术 237

17.1 空间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238

17.1.1 空间技术的兴起 238

17.1.2 空间技术的发展 239

17.2 空间技术系统 241

17.3 主要航天器种类及其应用 242

17.3.1 人造地球卫星 242

17.3.2 空间探测器 245

17.3.3 载人飞船 245

17.3.4 航天飞机 246

17.3.5 空间站 248

第18章 激光技术 251

18.1 受激辐射与激光器 251

18.1.1 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 251

18.1.2 激光器的发明及结构 253

18.2 激光的特点 256

18.2.1 方向性极强 256

18.2.2 亮度极高 257

18.2.3 颜色极纯 257

18.2.4 相干性极好 258

18.2.5 闪光时间可以极短 258

18.3 激光的应用 258

18.3.1 激光加工 259

18.3.2 激光测量 260

18.3.3 激光武器 261

18.3.4 激光在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262

18.3.5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 263

18.3.6 激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265

第19章 生物技术 268

19.1 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 268

19.1.1 传统生物技术 268

19.1.2 现代生物技术 269

19.2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270

19.2.1 基因工程及其基本程序 270

19.2.2 基因工程的应用 272

19.2.3 蛋白质工程 273

19.2.4 人类基因组计划 273

19.3 细胞工程及其应用 274

19.3.1 细胞融合技术 275

19.3.2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275

19.3.3 植物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 276

19.3.4 细胞器移植与克隆动物 276

19.4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278

19.4.1 发酵技术体系 278

19.4.2 现代发酵工程的应用 280

第20章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284

20.1 制造技术及其发展阶段 284

20.2 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 285

20.2.1 自动化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285

20.2.2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85

20.3 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基础 289

20.3.1 数控技术 289

20.3.2 工业机器人技术 290

20.3.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291

20.4 先进制造模式 293

20.4.1 柔性制造系统 293

20.4.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95

20.4.3 准时生产制 296

20.4.4 并行工程 297

20.4.5 敏捷制造 298

20.4.6 虚拟制造 299

第四编 当代软科学 305

第21章 软科学的兴起 305

21.1 软科学的内涵 305

21.2 软科学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306

21.3 软科学的学科群结构 308

21.4 软科学的功能与地位 309

21.4.1 软科学的基本功能 309

21.4.2 软科学的重要地位 311

22.1 系统理论 313

22.1.1 广义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314

第22章 软科学的理论基础 313

22.1.2 系统与要素 317

22.1.3 结构与功能 319

22.1.4 系统理论与软科学研究 322

22.2 复杂理论 323

22.2.1 复杂性与简单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324

22.2.2 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及发展 326

22.2.3 复杂理论概要 326

22.2.4 复杂理论与软科学研究 332

22.3 决策理论 332

22.3.1 管理就是决策 333

22.3.2 有限理性理论 333

22.3.3 满意型决策 335

22.3.4 决策程序论 336

22.3.5 决策的分类 337

22.3.6 现代化决策的新体制 339

第23章 软科学研究方法论及方法体系 341

23.1 软科学研究方法论 341

23.2 软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343

23.2.1 定性综合集成 343

23.2.2 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 344

23.2.3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 345

23.2.4 综合集成方法的基本特点 345

23.3 软科学研究的程序 346

23.4 软科学研究的工具 348

第24章 战略研究 351

24.1 战略研究的特点 351

24.2 全球战略研究 352

24.3 国家战略研究 354

24.3.1 经济增长战略研究 355

24.3.2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56

24.4 区域战略研究 357

24.4.1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问题 357

24.4.2 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358

24.5 企业战略研究 360

第25章 规划研究 363

25.1 规划的基本性质 363

25.1.1 规划的主要属性 363

25.1.2 规划的基本功能 364

25.1.3 规划的基本类型 365

25.2 规划研究的基本问题 366

25.3 规划研究的一般流程 367

25.4 规划研究、编制与实施一体化过程 370

第26章 政策研究 372

26.1 政策的基本性质 372

26.1.1 政策的本质 372

26.1.2 政策的基本特性 373

26.1.3 政策的功能 375

26.2 政策研究的主要过程 377

26.2.1 政策问题的分析 377

26.2.2 政策目标的确定 378

26.2.3 政策方案设计 379

26.2.4 对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 381

26.3 政策实验 382

26.3.1 政策实验及其意义 382

26.3.2 政策实验的步骤 382

第27章 管理研究 385

27.1 管理研究的历史发展 385

27.1.1 经典管理理论 386

27.1.2 现代管理理论 389

27.2 现代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396

27.2.1 研究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396

27.2.2 研究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397

27.2.3 研究管理手段的自动化 397

27.3 不同类型的现代管理研究 398

27.3.1 战略管理 398

27.3.2 项目管理 401

27.3.3 人力资源管理 402

27.3.4 公共管理 404

27.3.5 知识管理 405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目 4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