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浙江中医药大学编者;范永升著;郑小伟,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6775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辨证论治 6
自学指导 7
第一篇 中医理论基础概论 9
第一章 阴阳五行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阴阳的概念、属性和归类 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5
一、五行的概念 15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自学指导 21
第二章 藏象 23
第一节 五脏 25
一、心(附:心包络) 25
二、肺 28
三、脾 30
四、肝 33
五、肾(附:命门) 37
第二节 六腑 42
一、胆 43
二、胃 43
三、小肠 44
四、大肠 44
五、膀胱 45
六、三焦 45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6
一、脑 46
二、髓 47
三、女子胞(附:精室) 47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4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2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3
自学指导 55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58
第一节 精 58
一、精的基本概念 58
二、精的生成 59
三、精的主要功能 59
第二节 气 60
一、气的基本概念 60
二、气的生成 60
三、气的主要功能 61
四、气的运动 62
五、气的分类 63
第三节 血 64
一、血的基本概念 64
二、血的生成 64
三、血的主要功能 65
四、血的运行 65
第四节 津液 6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66
二、津液的代谢 67
三、津液的功能 68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68
一、气与血的关系 6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69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70
四、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70
自学指导 71
第四章 经络 74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74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74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75
第二节 经脉 76
一、十二经脉 76
二、奇经八脉 84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88
一、联络形体官窍 88
二、通行气血阴阳 88
三、感应与传递信息 88
四、调节功能活动 88
自学指导 88
第五章 体质 90
第一节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 90
一、体质的构成要素 90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91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93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93
一、病因的易感性及发病的倾向性 93
二、病理变化和疾病传变 94
三、辨体诊断和因人制宜 94
自学指导 95
第六章 病因 96
第一节 六淫 97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97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97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98
第二节 疠气 103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103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03
三、疠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104
第三节 七情内伤 104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104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之间的关系 105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05
第四节 饮食失宜 106
一、饮食不节 106
二、饮食不洁 107
三、饮食偏嗜 107
第五节 劳逸过度 107
一、过劳 107
二、过逸 108
第六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08
一、痰饮 108
二、瘀血 110
第七节 其他病因 111
一、外伤 111
二、诸虫 111
三、药邪 111
四、医过 111
五、先天因素 112
自学指导 112
第七章 病机 114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14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15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16
三、发病形式 117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18
一、邪正盛衰 118
二、阴阳失调 121
三、气血失常 124
四、津液代谢失常 127
五、内生五邪 129
自学指导 131
第八章 养生防治康复 133
第一节 养生 133
一、养生的意义 133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134
第二节 预防 135
一、未病先防 135
二、既病防变 136
第三节 治则 136
一、扶正祛邪 136
二、标本先后 137
三、调整阴阳 138
四、正治反治 138
五、调理脏腑 140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141
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142
第四节 康复 143
一、康复的意义 143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143
自学指导 144
第二篇 中医诊断基础概论 146
第一章 望诊 146
第一节 望神 147
一、望神的原理 147
二、神的主要内容 147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148
第二节 望色 149
一、常色和病色 150
二、五色主病 150
第三节 望形态 151
一、望形体 152
二、望姿态 153
第四节 望头面五官 154
一、望头部 154
二、望面部 155
三、望五官 156
第五节 望皮肤 160
一、望水痘 160
二、望斑疹 160
三、望痈疽疔疖 161
第六节 望小儿示指络脉 161
一、观察方法 161
二、临床意义 162
第七节 望排出物 162
一、望痰涕 163
二、望涎唾 163
三、望呕吐物 164
四、望二便 164
第八节 望舌 165
一、舌诊概说 165
二、望舌质 166
三、望舌苔 168
四、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 170
自学指导 172
第二章 闻诊 175
第一节 听声音 175
一、正常声音 175
二、病变声音 176
第二节 嗅气味 178
一、病体气味 178
二、病室气味 179
自学指导 179
第三章 问诊 180
第一节 问寒热 181
一、恶寒发热 182
二、但寒不热 182
三、但热不寒 182
四、寒热往来 183
第二节 问汗 184
一、无汗 184
二、有汗 184
第三节 问疼痛 185
一、疼痛的性质 185
二、疼痛的部位 187
第四节 问头身胸腹 188
一、头晕 188
二、目眩 189
三、目昏、雀盲、视歧 189
四、目痛 189
五、耳鸣 189
六、耳聋 189
七、胸闷 190
八、心悸 190
九、胁胀 190
十、脘痞 190
十一、腹胀 190
十二、身重 190
第五节 问饮食口味 191
一、口渴与饮水 191
二、食欲与食量 191
三、口味 192
第六节 问二便 193
一、大便的异常表现 193
二、小便的异常表现 195
第七节 问睡眠 196
一、失眠 196
二、嗜睡 196
第八节 问妇女 197
一、月经的异常表现 197
二、带下的异常表现 199
自学指导 199
第四章 切诊 202
第一节 脉诊 202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202
二、诊脉的部位 203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03
四、正常脉象的特点 204
五、脉象的生理变异 205
六、常见脉象 206
七、诊小儿脉 208
八、相兼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209
九、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的从舍 210
第二节 按诊 211
、按诊的手法和临床意义 211
二、按诊的主要内容 212
自学指导 214
第五章 八纲辨证 215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 215
一、表里辨证 215
二、寒热辨证 217
三、虚实辨证 218
四、阴阳辨证 219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221
一、证候相兼 221
二、证候错杂 222
三、证候转化 224
四、证候真假 225
自学指导 227
第六章 气血津液辨证 229
第一节 气病辨证 229
一、气虚证 229
二、气陷证 230
三、气滞证 230
四、气逆证 230
第二节 血病辨证 231
一、血虚证 231
二、血瘀证 231
三、血热证 231
四、血寒证 232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232
一、气滞血瘀证 232
二、气虚血瘀证 232
三、气血两虚证 233
四、气不摄血证 233
五、气随血脱证 233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233
一、津液不足证 234
二、水停证 234
三、痰证 235
四、饮证 235
自学指导 236
第七章 脏腑辨证 238
第一节 心病辨证 238
一、心气虚证 239
二、心阳虚证 239
三、心阳虚脱证 239
四、心血虚证 239
五、心阴虚证 240
六、心火亢盛证 240
七、心脉痹阻证 240
八、痰蒙心神证 240
九、痰火扰神证 241
第二节 肺病辨证 241
一、肺气虚证 241
二、肺阴虚证 241
三、风寒犯肺证 242
四、风热犯肺证 242
五、燥邪犯肺证 242
六、痰热壅肺证 243
七、痰湿阻肺证 243
第三节 脾病辨证 243
一、脾气虚证 243
二、脾虚气陷证 244
三、脾不统血证 244
四、脾阳虚证 244
五、寒湿困脾证 244
六、湿热蕴脾证 245
第四节 肝病辨证 245
一、肝气郁结证 245
二、肝火上炎证 246
三、肝血虚证 246
四、肝阴虚证 246
五、肝阳上亢证 246
六、肝风内动证 247
七、寒滞肝脉证 247
第五节 肾病辨证 248
一、肾阳虚证 248
二、肾虚水泛证 248
三、肾阴虚证 249
四、肾精不足证 249
五、肾气不固证 249
六、肾不纳气证 250
第六节 腑病辨证 250
一、胃阴虚证 250
二、食滞胃脘证 251
三、胃寒证 251
四、胃虚寒证 251
五、胃热证 251
六、小肠实热证 252
七、大肠湿热证 252
八、大肠津亏证 252
九、膀胱湿热证 252
十、胆郁痰扰证 252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 253
一、心肾不交证 253
二、心肺两虚证 253
三、心脾两虚证 254
四、肺脾两虚证 254
五、脾胃湿热证 254
六、肝火犯肺证 254
七、肺肾阴虚证 255
八、肝脾不调证 255
九、肝胆湿热证 255
十、肝胃不和证 255
十一、脾肾阳虚证 256
十二、肝肾阴虚证 256
自学指导 256
《中医学基础概论》教学大纲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