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
  • 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4780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 1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1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3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5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7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7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1

一、文学活动论 12

二、文学反映论 12

三、艺术生产论 14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15

五、艺术交往论 16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17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18

二、中国特色 19

三、当代性 20

第二编 文学活动 23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23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23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24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25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28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29

一、世界 30

二、作者 31

三、作品 32

四、读者 34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37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37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41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5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45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45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47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49

四、文学与非文学 50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52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52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5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57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64

一、文学与话语 64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68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71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74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74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79

一、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79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81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 83

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4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86

一、科学发展观: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南 86

二、继承与创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89

三、借鉴与创造: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93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95

第三编 文学创造 97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97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97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98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102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04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104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112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18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18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19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23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23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123

二、艺术发现 126

三、创作动机 128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30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30

二、构思方式 139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143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143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46

三、即兴与推敲 149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51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 151

一、文学中的求真 151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53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158

第二节 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161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161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62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167

第三节 美的创造 170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170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172

三、文学形式之美 176

第四编 文学作品 179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7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179

一、现实型文学 180

二、理想型文学 182

三、象征型文学 183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85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192

一、诗 192

二、小说 193

三、剧本 195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196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00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00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200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01

第二节 文学典型 208

一、典型论的发展 208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209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13

第三节 意境 216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216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217

三、意境的分类 222

第四节 文学意象 223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224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25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230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232

第一节 叙事界定 232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232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233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234

四、叙事的构成 236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37

一、故事 237

二、结构 242

三、行动 244

第三节 叙述话语 246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246

二、视角 249

第四节 叙述动作 251

一、叙述者与作者 251

二、叙述者与声音 252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253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256

第一节 抒情界定 256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256

二、抒情与现实 258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259

四、抒情与宣泄 261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262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262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265

第三节 抒情方式 270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270

二、抒情角色 274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277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277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277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278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279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280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281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281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283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284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289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289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291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292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292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293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294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296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299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299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99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301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304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307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309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313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313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315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318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319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324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324

一、期待视野 324

二、接受动机 326

三、接受心境 328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329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331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331

二、还原与异变 333

三、理解与误解 335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337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338

一、共鸣 339

二、净化 340

三、领悟 342

四、余味 343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346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346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346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350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355

一、传统批评模式 355

二、现代批评模式 360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366

一、了解对象 367

二、选点切入 368

三、确定要旨 369

四、布局安排 370

五、力求创见 371

初版后记 373

修订版后记 374

修订二版后记 376

第四版后记 37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