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宜春市志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宜春市志  上
  • 宜春市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978780238841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98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1078页
  • 主题词:宜春市-地方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宜春市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 1

概述 1

卷一 政区 11

第一章 建置 11

第一节 境域 11

第二节 沿革 11

第二章 各县(市、区)行政区划 17

第一节 袁州区 17

第二节 樟树市 24

第三节 丰城市 28

第四节 靖安县 33

第五节 奉新县 36

第六节 高安市 39

第七节 上高县 42

第八节 宜丰县 46

第九节 铜鼓县 49

第十节 万载县 52

第三章 市直属管理区 55

第一节 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 55

第二节 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 56

第三节 宜阳新区 57

卷二 地质地貌 61

第一章 地质 61

第一节 地层 61

第二节 构造 65

第三节 岩浆岩 67

第四节 地质遗迹 69

第二章 地貌 71

第一节 地貌类型 71

第二节 地形特征 72

卷三 自然资源 77

第一章 土壤 77

第一节 成土母质 77

第二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78

第三节 土壤理化性状 81

第二章 森林植被 89

第一节 植被类型 89

第二节 森林植被分布 91

第三章 土地资源 92

第一节 土地资源总量 92

第二节 土地类型及其分布 92

第四章 森林资源 97

第一节 林木资源总量 97

第二节 树木种类 97

第三节 野生动物、植物 102

第五章 矿产资源 104

第一节 能源矿藏 104

第二节 金属矿藏 105

第三节 非金属矿藏 107

第六章 水资源 108

第一节 地表水 108

第二节 地下水 111

第三节 地热水 111

第四节 水资源总量 113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 113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 115

第一节 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5

第二节 省级自然保护区 117

第三节 玉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 117

第四节 县级自然保护区 118

卷四 水文 121

第一章 水系 121

第一节 赣江及其主要支流 121

第二节 修河及其主要支流 125

第三节 清丰山溪 126

第四节 药湖 127

第二章 水文监测 129

第一节 水文测验 129

第二节 水环境监测 129

第三章 水文服务 130

第一节 水文情报预报 130

第二节 汛期预报 131

第三节 专业咨询 132

第四章 水文机构 13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33

第二节 站点设置 134

卷五 气象 139

第一章 气候 139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39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40

第三节 重要天气与气候现象 143

第四节 农业气候区划 146

第二章 气象观测 148

第一节 观测站 148

第二节 地面常规气象观测 150

第三节 农业气象观测 151

第四节 雷达气象观测 152

第三章 气象预报 152

第一节 气象通讯 152

第二节 常规预报 153

第三节 农业气象预报 155

第四章 气象服务 155

第一节 气象预报服务 155

第二节 气象情报资料服务 156

第三节 其他服务 156

第五章 气象管理机构 158

第一节 宜春市气象局 158

第二节 各县(市)气象机构 158

卷六 灾异 163

东晋 163

南北朝 163

唐 163

五代十国 163

北宋 163

南宋 163

元 164

明 164

清 166

中华民国 170

中华人民共和国 172

卷七 环境保护 191

第一章 环境状况 191

第一节 水环境 191

第二节 大气环境 194

第三节 声环境 198

第二章 环境污染源 202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202

第二节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区域 203

第三章 环境监测 210

第一节 地表水监测 210

第二节 大气监测 211

第三节 噪声监测 212

第四章 环境综合整治 213

第一节 水污染治理 213

第二节 大气污染治理 216

第三节 噪声污染治理 218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治理 219

第五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19

第五章 环境管理 220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统计 220

第二节 环境法规执法检查 221

第三节 排污费征收 224

第四节 建设项目环境监管与辐射环境管理 224

第五节 污染投诉与事故处理 226

第六节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 226

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 227

第一节 生态城市创建 227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228

第七章 环境保护机构 230

第一节 宜春市环境保护机构 230

第二节 各县(市、区)环境保护机构 230

卷八 城市建设 235

第一章 古代城池 235

第一节 袁州古城 235

第二节 各县(市)古城垣 236

第二章 城市道路 238

第一节 中心城区道路 238

第二节 各县(市)城区道路 242

第三章 城市重点工程建设 256

第一节 中心城区建设工程 256

第二节 各县(市、区)城区建设工程 261

第三节 宜阳新区建设 269

第四节 城市建设投资开发 271

第四章 城市规划 274

第一节 中心城区规划 274

第二节 各县(市、区)城区规划 277

第五章 规划建设机构 282

第一节 宜春市规划建设机构 282

第二节 各县(市、区)规划建设机构 282

卷九 城市管理 287

第一章 公用事业 287

第一节 公共交通 287

第二节 城市供水 290

第三节 燃气供气 294

第四节 中心城区公共照明与景观设施 296

第二章 园林绿化 298

第一节 公园 298

第二节 城市绿化 301

第三章 环境卫生 306

第一节 环卫设施与设备 306

第二节 公共环卫服务 307

第三节 垃圾处理 310

第四节 污水处理 312

第五节 余土管理 314

第四章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316

第一节 市容市貌管理与环境卫生监管 316

第二节 综合执法 317

第五章 城市品牌创建 319

第一节 全国绿化模范城 319

第二节 国家园林城市 319

第三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19

第四节 国家卫生城市 319

第五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320

第六节 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 320

第六章 管理机构 320

第一节 宜春市城市管理局 320

第二节 各县(市)城市管理机构 321

卷十 人口 325

第一章 人口规模 325

第一节 人口总量 32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332

第三节 人口密度 335

第二章 人口变动 337

第一节 自然变动 337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 340

第三章 人口构成 342

第一节 民族构成 342

第二节 性别与年龄构成 344

第三节 职业构成 346

第四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351

第四章 人口素质 353

第一节 身体素质 353

第二节 文化素质 361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363

第一节 婚姻状况 363

第二节 家庭规模 365

第六章 人口调查 367

第一节 人口普查 367

第二节 人口抽样调查 370

第七章 人口控制及政策 372

第一节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概述 372

第二节 生育政策 373

第三节 奖励与扶助措施 374

第四节 处罚与限制规定 375

第八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375

第一节 社会宣传 375

第二节 新闻宣传 376

第三节 文艺宣传 377

第四节 对外宣传与交流 377

第五节 干部培训与理论研究 377

第九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 378

第一节 人口规划 378

第二节 生育管理与服务 379

第三节 检查督查与评比考核 381

第十章 节制生育与优生优育 383

第一节 节制生育 383

第二节 终止妊娠 384

第三节 技术服务网络 384

第四节 优生优育 384

第十一章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385

第一节 市级机构 385

第二节 基层机构与组织 385

第三节 人口计划生育协会 386

卷十一 苏区 389

第一章 地方苏维埃政权 389

第一节 地区苏维埃政权 389

第二节 县苏维埃政权 389

第二章 军事机构与武装斗争 392

第一节 军事领导机构与军事力量 392

第二节 武装斗争 395

第三节 地下交通线 399

第四节 三年游击战争 400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01

第一节 工会组织 401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402

第三节 妇女组织 403

第四章 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404

第一节 分田运动 404

第二节 生产运动与苏区贸易 405

第三节 财政金融 405

第五章 教育、文化与卫生 406

第一节 教育 406

第二节 文化 407

第三节 卫生 407

卷十二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411

第一章 组织机构沿革 41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方党组织 411

第二节 地、市委组织沿革 419

第三节 地、市委工作机构 423

第四节 县(市、区)委员会 424

第二章 组织建设 426

第一节 基层组织 426

第二节 党员队伍建设 427

第三节 干部管理 430

第四节 人才工作 432

第三章 纪检监察 432

第一节 案件审查处理 433

第二节 监督检查 434

第三节 党风廉政建设 436

第四章 宣传工作 438

第一节 理论学习 439

第二节 社会宣传 440

第三节 新闻宣传 442

第四节 干部人事管理 443

第五章 理论教育与研究 444

第一节 在职干部理论教育 444

第二节 理论研究 446

第六章 精神文明建设 446

第一节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46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 449

第七章 统一战线工作 451

第一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51

第二节 落实政策 453

第三节 民主党派工作 454

第四节 党外人士安排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454

第五节 社会主义学院 456

第六节 经济统战与海外统战工作 456

第七节 民族宗教工作 457

第八章 农村工作 458

第一节 农口部门综合协调 458

第二节 重大事项组织实施 459

第三节 农村调查研究 460

第四节 农村经营管理 461

第九章 老干部工作 462

第一节 落实待遇 462

第二节 老干部党建 463

第三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 463

第四节 老年大学与老干部活动中心 464

第十章 政策研究 464

第一节 课题调研 465

第二节 承办刊物 466

第十一章 台湾工作 467

第一节 涉台人员调查登记 467

第二节 对台宣传 467

第三节 联络交流 468

第四节 对台经贸工作 469

第十二章 政法工作 469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70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 471

第三节 执法协调监督 472

第十三章 党政干部培训 473

第一节 干部培训 474

第二节 教学工作 474

第三节 科研工作 476

第十四章 机关党务 476

第一节 思想建设 477

第二节 组织建设 478

第十五章 党史工作 479

第一节 资料编研 479

第二节 党史宣传 481

卷十三 人民代表大会 485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85

第一节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宜春地区联络处 485

第二节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宜春地区工作委员会 485

第三节 宜春市人民代表大会 485

第四节 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 486

第二章 人大代表与人大会议 490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90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491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 495

第三章 人大工作 506

第一节 地区人大联络处工作 506

第二节 地区人大工委工作 506

第三节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507

卷十四 政府 519

第一章 晚清时期地方行政机构 519

第一节 府署 519

第二节 县署 520

第二章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机构 520

第一节 道署、镇守使署、督察专员公署 521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 521

第三章 人民政府机构 522

第一节 地区行政机构 522

第二节 宜春市人民政府机构 528

第三节 县(市、区)人民政府机构 529

第四章 法制工作 532

第一节 行政复议工作 532

第二节 行政执法监督与协调 532

第三节 依法行政工作 533

第五章 人民信访 534

第一节 来信来访 534

第二节 案件处理 536

第六章 外事侨务 537

第一节 涉外管理 538

第二节 对外交往 538

第三节 侨务及港、澳事务 539

第七章 老龄工作 542

第一节 老年权益 542

第二节 养老助老 543

第三节 老有所为 544

第四节 老年人协会 545

第八章 民族宗教事务 545

第一节 民族事务 546

第二节 宗教事务 547

第九章 扶贫开发 548

第一节 老区分布 548

第二节 帮扶工作 549

第三节 包村驻点扶贫与社会捐助 551

第十章 行政服务 552

第一节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553

第二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554

第三节 招投标交易中心建设 556

第十一章 无线电管理 557

第一节 无线电台站建设 557

第二节 无线电台站审批与监管 558

第三节 监测检测 559

第十二章 档案管理 559

第一节 馆藏档案 560

第二节 馆库设施建设 561

第三节 档案接收、征集、整理、鉴定 561

第四节 档案保管与编研、利用 562

第十三章 地方志工作 563

第一节 地方志编纂 563

第二节 服务社会 565

第十四章 机关事务管理 566

第一节 后勤保障与管理 567

第二节 后勤服务 570

第三节 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572

第四节 财务管理 572

第五节 房产财物管理 573

卷十五 人民政协 57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577

第一节 政协江西省宜春地区联络处 577

第二节 政协江西省宜春地区工作委员会 577

第三节 政协宜春市委员会 578

第四节 各县(市、区)政协 579

第二章 政协会议 580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 580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 582

第三章 政协工作 585

第一节 学习宣传 585

第二节 提案工作 587

第三节 专题协商 588

第四节 调研视察 590

第五节 联谊活动 593

卷十六 党派 597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地方组织 597

第一节 组织沿革 597

第二节 参政议政 598

第三节 组织活动 599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地方组织 600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00

第二节 参政议政 601

第三节 组织活动 602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地方组织 603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03

第二节 参政议政 604

第三节 组织活动 605

第四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地方组织 605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05

第二节 参政议政 606

第三节 组织活动 607

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地方组织 607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07

第二节 参政议政 609

第三节 组织活动 610

第六章 九三学社地方组织 611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11

第二节 参政议政 612

第三节 组织活动 613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614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宜春县党部 614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万载县党部 615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宜丰县党部 615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上高县党部 616

第五节 中国国民党奉新县党部 617

第六节 中国国民党靖安县党部 617

第七节 中国国民党铜鼓县党部 618

第八节 中国国民党丰城县党部 619

第九节 中国国民党清江县党部 620

第十节 中国国民党高安县党部 620

卷十七 社会团体 625

第一章 职工组织 625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2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26

第二章 农民组织 629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2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30

第三章 共青团组织 631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31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32

第四章 妇女组织 634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3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36

第五章 工商业联合会 63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39

第二节 会员发展工作 640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41

第六章 文学艺术团体 64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4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44

第七章 社会科学团体 645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4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46

第八章 科学技术团体 647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4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48

第九章 残疾人团体 649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4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49

第十章 归侨团体 65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5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53

第十一章 台胞台属联谊团体 653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53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54

第十二章 红十字会 65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54

第二节 主要工作 655

第十三章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656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5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57

第十四章 消费者协会 658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5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59

第十五章 宗教团体 659

第一节 道教团体 660

第二节 佛教团体 660

第三节 基督教团体 660

第四节 天主教团体 661

卷十八 人事 665

第一章 人员录用安置 665

第一节 国家干部招录 665

第二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667

第三节 军官转业安置 667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 668

第二章 国家干部与公务员管理 668

第一节 业绩考核 668

第二节 职务任免 669

第三节 干部调配与人才交流 670

第四节 干部队伍构成 673

第五节 培训教育与奖惩 674

第六节 落实政策 675

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676

第一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676

第二节 农民与乡镇企业人员技术职称评定 678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构成 678

第四节 专家管理 682

第五节 智力引进与专业技术人员调配 682

第四章 机构编制管理 683

第一节 管理措施 683

第二节 管理体制调整 686

第三节 党政机构改革 688

第四节 部门体制改革 689

第五节 事业单位改革 690

第六节 乡镇机构改革 691

第五章 工资 692

第一节 基本工资制度与改革 692

第二节 工资调整 693

第三节 奖励工资 696

第四节 津贴与补贴 697

第五节 工资水平 697

第六章 福利待遇 698

第一节 福利费、丧葬费与抚恤费 698

第二节 公费医疗 699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 699

第四节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700

第七章 人事管理机构 701

第一节 宜春市人事管理机构 701

第二节 各县(市、区)人事管理机构 702

卷十九 劳动和社会保障 705

第一章 劳动就业 705

第一节 就业制度 705

第二节 就业形式 706

第三节 特殊人员安置 708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回城安置 709

第五节 统筹城乡就业 710

第六节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711

第七节 职业介绍服务 712

第八节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712

第九节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 713

第二章 职业培训 714

第一节 技术工人培训 714

第二节 下岗失业人员培训 714

第三节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 714

第四节 创业培训 715

第三章 劳动力管理 715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 715

第二节 工人调配 717

第三节 劳动用工管理 718

第四节 精简职工 719

第五节 劳动制度改革 719

第六节 劳动合同管理 720

第七节 劳动监察 720

第八节 劳动争议仲裁 722

第四章 劳动工资 723

第一节 工资制度 723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 724

第三节 工资调整 725

第四节 岗位技能工资制与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729

第五节 计件工资与津贴、补贴 730

第六节 最低工资标准 730

第七节 工资计划管理 731

第五章 劳动保险与职工福利 732

第一节 劳动保险制度 732

第二节 职工福利制度 732

第六章 社会保险 734

第一节 社会保险体制 734

第二节 基本养老保险 734

第三节 失业保险 736

第四节 医疗保险 737

第五节 女职工生育保险 739

第六节 工伤保险 730

第七节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740

第七章 管理机构 741

第一节 宜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 741

第二节 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 742

卷二十 民政 747

第一章 基层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 747

第一节 基层行政组织 747

第二节 基层自治组织 748

第三节 社区建设 750

第二章 行政区划管理 750

第一节 行政区划审批 750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变更 751

第三节 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与管理 754

第三章 优抚 756

第一节 拥军优属 756

第二节 烈士褒扬 759

第三节 抚恤补助 760

第四节 光荣院 762

第四章 退役安置 763

第一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763

第二节 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安置 764

第五章 自然灾害救助 767

第一节 救灾管理 767

第二节 灾民转移安置 768

第三节 生活救助 769

第四节 倒房重建 771

第六章 社会救助 774

第一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774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775

第三节 医疗救助 777

第四节 农村五保供养 778

第五节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780

第六节 专项救助 781

第七章 社会福利 782

第一节 社会福利院 782

第二节 孤儿养育 783

第三节 福利彩票 785

第四节 慈善捐赠 786

第八章 社会事务管理 788

第一节 地名管理 788

第二节 水库库区移民扶持 789

第三节 收养登记 790

第四节 民间组织登记 790

第五节 农村养老保险 791

第六节 婚姻登记 792

第七节 殡葬管理 794

第九章 管理机构 79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机构 7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管理机构 796

卷二十一 公安 80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801

第一节 清末警务机构 801

第二节 民国时期警政机构 801

第三节 人民公安机关 802

第二章 剿匪肃敌 803

第一节 剿匪反霸 803

第二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 804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804

第三章 惩治刑事犯罪 805

第一节 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805

第二节 打击严重经济犯罪 806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专项行动 807

第四章 预审、看守与收审 808

第一节 预审起诉 808

第二节 收押看守 809

第三节 收容审查 811

第五章 治安行政管理 811

第一节 查处涉黄、赌博案件 811

第二节 禁烟禁毒 813

第三节 特种行业管理 814

第四节 爆炸物品管理 815

第五节 枪支弹药管理 815

第六节 公共娱乐场所管理 816

第七节 治安联防 817

第八节 治安案件查处 818

第九节 劳动教养审批 819

第六章 安全保卫 820

第一节 经济保卫 820

第二节 文化保卫 821

第三节 警卫工作 822

第四节 铁路安全保卫 822

第七章 道路交通管理 8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23

第二节 交通管理设施 824

第三节 交通秩序管理 824

第四节 机动车辆管理 825

第五节 交通事故 826

第八章 户籍管理 827

第一节 户政机构 827

第二节 常住人口管理 828

第三节 暂住流动人口管理 830

第四节 居民身份证管理 831

第九章 出入境管理 832

第一节 中国公民因私出入境管理 832

第二节 境外人员签证、居留管理 832

第三节 往来港、澳、台地区管理 833

第十章 森林治安 83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34

第二节 案件查处 835

第三节 护林联防 835

第十一章 公安技术装备 836

第一节 通信指挥与计算机技术装备 836

第二节 刑事科学技术装备 837

第三节 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装备 838

第十二章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83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39

第二节 内卫勤务 840

第十三章 消防管理 84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41

第二节 消防装备与设施 842

第三节 火灾预防与消防监督管理 842

第四节 火灾损失与责任查处 844

卷二十二 检察 849

第一章 机构沿革 84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检察机构 84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检察机构 849

第二章 刑事检察 852

第一节 审查逮捕 852

第二节 审查起诉 856

第三章 反贪污贿赂工作 860

第一节 查处贪污案件 860

第二节 查处贿赂案件 863

第四章 渎职侵权检察 866

第一节 案件查处 866

第二节 预防渎职侵权犯罪 868

第五章 民事行政检察 868

第一节 民事审判检察 868

第二节 行政诉讼检察 869

第六章 监所检察 870

第一节 刑罚执行监督 870

第二节 社会改造检察与对监外罪犯执行的监督 871

第七章 控告申诉检察 872

第一节 来信来访的受理、审查和处理 872

第二节 控告检察 873

第三节 刑事申诉与刑事赔偿 874

第四节 历史旧案复查 875

第八章 宜春新华地区人民检察院 875

第一节 派出检察 87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876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检察 877

卷二十三 审判 881

第一章 审判机构 88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审判机构 881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审判机构 88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构 883

第二章 刑事审判 886

第一节 反革命案件的审判 888

第二节 普通刑事案件的审判 889

第三节 二审刑事案件的审判 892

第四节 监督案件的审判 893

第五节 减刑、假释案件的审判 894

第六节 特赦及宽大释放案件的审判 895

第三章 民事审判 89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民事审判 8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事审判 896

第四章 民商事审判 902

第一节 经济纠纷审判 902

第二节 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的审判 904

第三节 经济损害赔偿案件的审判 907

第四节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 908

第五节 企业破产案件的审判 909

第六节 经济纠纷上诉案件的审判 909

第七节 民商事申诉案件的审判 910

第八节 民商事案件的执行 911

第五章 行政审判 912

第一节 案件审判 912

第二节 行政审判监督 914

卷二十四 司法行政 91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9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司法机构 91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司法机构 917

第二章 法制宣传 91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宪政”宣传 91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宣传 918

第三章 公证 92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921

第二节 公证业务 922

第四章 律师 9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923

第二节 律师管理 924

第三节 律师业务 925

第五章 基层司法工作 926

第一节 人民调解组织 926

第二节 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 927

第六章 法律援助与司法鉴定 928

第一节 法律援助 928

第二节 司法鉴定 929

第七章 劳动改造与劳动教养 92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929

第二节 管教工作 930

卷二十五 军事 933

第一章 驻军 933

第一节 明代驻军 933

第二节 清代驻军 933

第三节 民国时期驻军 934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 940

第二章 兵役 944

第一节 兵役制度 944

第二节 兵员征集 945

第三章 民众武装与民兵 94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众武装 94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 948

第四章 战备与国防动员 955

第一节 战备 955

第二节 国防动员 956

第三节 国防教育 957

第四节 人民防空 958

第五章 拥政爱民活动 961

第一节 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 961

第二节 帮困扶贫与军民共建 962

第三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963

第四节 抢险救灾 963

第六章 历代重要兵事辑录 96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