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上
  • 梅新林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10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 1

序&黄霖 1

导论 1

一、选题宗旨 1

二、学术回顾 3

三、理论构想 10

四、体系建构 14

五、研究方法 19

第一章 本土文学的地理变迁 23

第一节 先秦文学地域化的渐进历程 24

一、族团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 25

二、集体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 30

三、个体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 40

第二节 秦汉至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42

一、秦与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43

二、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48

三、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54

四、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58

五、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63

六、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68

第三节 隋唐至南宋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75

一、隋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75

二、唐代前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78

三、唐代后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85

四、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94

五、北宋与辽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97

六、南宋与金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107

第四节 元明清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123

一、元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124

二、明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134

三、清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 148

第二章 流域轴线与文学地理 166

第一节 本土文学地理与流域轴线 167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文学轴线 173

一、黄河流域文学轴线的先发优势 173

二、自西徂东之第一波 178

三、自西徂东之第二波 182

四、自西徂东之第三波 186

五、自西徂东之第四波 191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文学轴线 196

一、长江流域文学轴线的次发优势 196

二、中游突破之第一波 199

三、聚合下游之第二波 204

四、聚集下游之第三波 209

五、聚集下游之第四波 212

第四节 珠江流域文学轴线 215

一、珠江流域文学轴线的后发优势 215

二、以非本土文学家为主体之第一波 219

三、以本土文学家为主体之第二波 225

第五节 运河流域文学轴线 229

一、运河流域文学轴线的“交通”优势 230

二、南北分叉之第一波 236

三、南北直贯之第二波 243

第六节 流域文学轴线与滨海连线 248

第三章 城市轴心与文学地理 258

第一节 流域文学轴线与城市轴心 259

一、流域文学轴线与城市分布 259

二、城市轴心体系的模式与层级 262

第二节 双都文学轴心之一:首都 274

一、首都在文学地理中的主轴心功能 275

二、黄河流域东西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 280

三、两河流域交互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 286

四、运河流域南北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 289

第三节 双都文学轴心之二:陪都 291

一、陪都在文学地理中的副轴心功能 292

二、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一 302

三、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二 307

四、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三 316

五、与首都呈南北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 320

第四节 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学轴心功能 328

一、诸侯国各都城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 330

二、州郡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 332

三、道路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 342

四、行省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 354

第五节 边地城市的发展与文学“边界”的拓展 360

一、边地城市与文学“边界”:全方位拓边型 361

二、边地城市与文学“边界”:局部性拓边型 370

第六节 江南市镇的文化积累与文学活动 379

一、江南市镇的商—士转型途径 381

二、江南市镇的文人群体聚合 385

三、江南市镇的文学活动空间 388

四、江南市镇文学的特点与意义 396

第七节 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学活动舞台 401

一、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实践变化 402

二、城市文学活动的空间分布与重心转移 405

下册 429

第四章 文人流向与文学地理 429

第一节 城市文学轴心与文人群体流向 430

一、“京都情结”与文人群体流向 431

二、文人群体流向的趋势、动力与图式 436

第二节 向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 441

一、求学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441

二、应举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458

三、仕进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473

四、授业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480

第三节 离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 506

一、隐逸与离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506

二、流贬与离心型文人群体流向 519

第四节 交互型的文人群体流向 548

一、游历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 549

二、迁居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 555

第五节 文人群体组合与文学流派 567

第五章 文学地理的区系轮动 580

第一节 文人群体流向与文学区系轮动 581

第二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一次区系轮动 596

第三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二次区系轮动 607

一、西周时期三秦—中原区系的连动 608

二、春秋时期向齐鲁核心区系的东迁 611

三、战国时期齐鲁与荆楚核心区系的呼应 617

第四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三次区系轮动 631

一、秦西汉三秦—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 632

二、东汉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与扩散 643

三、三国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 655

四、西晋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继续内聚 662

五、东晋时期向吴越核心区系的南迁 667

六、南朝时期吴越核心区系的内聚 678

七、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外区系的三向流动与东西对应 693

第五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四次区系轮动 731

一、唐代前期三秦—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与外扩 731

二、唐代后期三秦—中原区系连动的调整与南移 752

三、五代时期核心区系的南移与扩散 764

四、北宋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高度内聚与频繁外移 771

五、南宋时期向吴越核心区系的再次南迁 787

六、辽金时期“外圈”文学区系的拓展与内移 805

第六节 东西向南北的第五次区系轮动 825

一、元代燕赵—吴越核心区系的对峙、对流与南移 825

二、明代吴越—燕赵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与南移 856

三、清代燕赵—吴越核心区系的继续连动及东迁 887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书目 1018

后记一 1030

后记二 103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