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西通史 卷1 先秦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泽民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4276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6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6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山西通史 卷1 先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记述 3
第一章 远古时代山西的地理环境与气候 3
第一节 概况 3
第二节 早更新世时期 4
第三节 中更新世时期 6
第四节 晚更新世时期 7
第二章 山西远古人类文化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12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12
一、早期的人类遗址 12
二、西侯度遗址 13
三、匼河遗址 16
四、丁村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18
五、古交盆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
六、大同青瓷窑旧石器遗址 22
七、南海峪洞穴遗址和垣曲盆地的旧石器地点 23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 24
一、丁村遗址群 24
二、许家窑遗址 28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31
一、小石器文化系列 31
二、细石器文化系列 34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形态 38
第三章 氏族社会的繁荣和华夏文明的形成 42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概况 42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44
第三节 仰韶文化时期 48
一、仰韶时期早期的文化 48
二、仰韶时期中期的文化 53
三、仰韶时期晚期的文化 58
四、仰韶时期的文化成就与社会形态 59
第四节 庙底沟二期文化 71
第五节 龙山文化时期 75
一、龙山时期的文化概况 75
二、龙山时期的文化成就 81
第六节 关于华夏文明起源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的踪迹 90
一、关于华夏文明起源的传说 90
二、陶寺文化与唐尧文化 94
三、虞舜文化与晋西南的考古遗存” 97
四、华夏文明的形成 99
第四章 夏朝与夏部族文化 101
第一节 夏朝的范围和年代 101
第二节 夏朝的社会结构 105
第三节 考古学上的夏文化 108
一、何谓“夏文化” 108
二、二里头文化 110
三、东下冯文化 113
第四节 夏朝的经济和文化成就 117
一、农业生产和历法 117
二、手工业生产 119
三、刻画符号、占卜与音乐舞蹈 120
第五章 殷商文化与商代方国文化 122
第一节 商族的崛起和成汤灭夏 122
第二节 山西境内丰富多彩的商代方国文化 130
一、与商朝关系友好的方国文化 130
二、与殷商相对峙的方国文化 133
第三节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138
第四节 商代的社会经济 141
一、农业和家畜的饲养 141
二、手工业 143
三、商业和交通 147
第五节 商代的文化、科技 148
一、文字 148
二、历法和星象知识 150
三、雕塑与乐舞 151
第六章 晋国的创立与勃兴 152
第一节 姬发灭商与周朝初年的统治 152
第二节 晋国的创立与初步发展 155
一、叔虞封唐 155
二、“晋”的来历 157
三、早期晋都“翼”与“绛” 159
四、文侯勤王 162
第三节 旁支代宗与晋国的勃兴 164
一、“曲沃”代“绛” 164
二、晋国的勃兴 169
三、骊姬之乱 172
四、韩原之战与晋惠公的失败 174
第七章 晋国的霸业 179
第一节 重耳的流亡生涯与归国执政 179
第二节 晋文公的改革与霸业 182
一、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 182
二、平叛与勤王 183
三、晋楚城濮之战 185
第三节 晋与秦、楚、齐之间的关系 190
一、历史背景 190
二、晋秦之间的关系 191
三、晋与楚国的关系 194
四、晋齐鞍之战 199
第四节 卿大夫专政与迁都新田 201
一、赵盾专政与下宫之役 201
二、诛杀三郤的车辕之役 207
第五节 晋悼公的改革与晋国的复兴 209
一、晋悼公的即位 209
二、晋悼公在国内的改革 210
三、晋悼公的对外政策 213
第八章 六卿专政与三家分晋 216
第一节 铲除公室旧族 216
第二节 晋公室的腐化堕落 219
第三节 封建因素的成长 221
一、人殉制度的衰落 221
二、土地私有化和伍税制 224
三、成文法的颁布 227
四、郡县制的形成与发展 228
第四节 三家分晋 229
一、六卿执政与兼并前的准备 229
二、范和中行氏的灭亡 233
三、三家灭智 238
第九章 韩、赵、魏三国的政治形势以及秦对三晋的崇并 243
第一节 三晋各国的疆域 243
第二节 三晋的变法改革 245
第三节 战国前期的魏、赵、韩三国 252
一、魏国的崛起 252
二、赵国和韩国的发展 256
第四节 秦对三晋的兼并 259
一、魏国河东的失陷与最后灭亡 259
二、韩国的灭亡 263
三、秦对赵国的兼并 265
第十章 晋及三晋的社会形态和各种制度 272
第一节 晋及三晋的社会形态 272
第二节 晋及三晋的法律制度与法制思想 280
一、法律制度 280
二、法制思想 285
第三节 晋及三晋的军事制度 292
一、军队编制 292
二、将领与士兵 294
三、兵种、兵器、战术与防御工事 297
第四节 晋国的其他制度 304
一、宗法制度 304
二、职官制度 307
三、婚姻制度 310
第五节 晋及三晋的都城 314
一、晚期晋国的都城——侯马新田 314
二、赵国的晋阳与邯郸 321
三、魏国的安邑与大梁 324
四、韩国的都城 326
第十一章 晋及三晋经济的发展 329
第一节 农业和畜牧业 329
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29
二、农作物种类和材木林 334
三、畜牧业与狩猎 337
第二节 手工业和营造建筑 341
一、概况 341
二、青铜器铸造和冶铁业 343
三、制革与车船制造 350
四、纺织和印染 355
五、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的制造 357
六、玉器、石圭等礼仪品的制作 360
七、营造和建筑业 362
第三节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兴起 364
第四节 交通道路与关税 369
第十二章 晋及三晋时期的文化 373
第一节 哲学思想 373
一、从“以德配天”到“重民轻天” 373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376
第二节 史学、文学和音乐艺术 377
一、文字 377
二、史学和文学 380
三、音乐、舞蹈和绘画 384
第三节 科技文化 387
一、天文历法 387
二、数学、物理和化工 392
三、医药和生物、植物学 394
第十三章 晋及三晋与戎狄游牧部落的关系 397
第一节 概说 397
第二节 与晋毗邻的戎狄诸部 398
第三节 晋及三晋的戎狄政策 404
第四节 晋文化与戎狄文化的相互影响 407
下编·专论 411
从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氏族社会与铜石并用文化 411
一、铜石并用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他 411
二、母系氏族社会与我国铜器的起源 413
三、父系氏族社会与铜石并用文化 420
四、氏族制度的解体与青铜时代的到来 426
从临汾陶寺墓地的发现看中国古代的氏族部落联盟 432
一、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贫富分化状况和等级观念 432
二、部落联盟阶段的人祭与人殉 435
三、古代文献记载的部落联盟阶段 436
四、唐尧与陶寺墓地的关系 439
五、部落联盟晚期的概况 441
山西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443
一、关于创立华夏文明的古史传说 444
二、山西在华夏文明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455
晋作爰田、作州兵考释 465
一、晋作爰田、作州兵的横向考瘵 465
二、晋作爰田、作州兵的内涵 471
侯马陶范艺术研究 483
一、概述 483
二、侯马陶范简说 493
三、侯马陶范分期 503
四、侯马陶范的艺术特点 509
春秋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 523
一、分铸法 524
二、造型设计 526
三、后加工技艺 529
四、纹饰制作 530
五、青铜合金的比例 534
晋国鸟纹鸟造型铜器研究 538
一、乌纹、鸟造型铜器举例 538
二、艺术特征 543
三、产生的原因 545
中原地区春秋战国墓葬浅析 550
一、族葬制的“公墓”与“邦墓” 551
二、墓圹形制的变化 553
三、从“人殉″到“人俑”的变化 558
四、随葬陶器的组合及演变 563
五、墓葬变化的原因及所反映的社会面貌 565
从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发现看中国国家形成的过程 568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69
二、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574
三、专职巫师和巫师集团的形成 580
四、国家的最后形成 586
春秋时代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先轸 590
一、先轸具有忠于国事、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 591
二、先轸具有多谋善断的过人胆略和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594
三、先轸对春秋时期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602
三晋文化的一朵奇葩——名家文化 605
一、名家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606
二、名家学说的特点 610
三、名家的贡献与影响 625
论战国时期三晋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 633
一、春秋时期晋、秦文化的特点 633
二、战国时期三晋文化向秦的传播 637
三、三晋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 641
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646
一、晋文化的概念 646
二、晋文化的形成 648
三、晋文化的特点 652
四、晋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