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 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6385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8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3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3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3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6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9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12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2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1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18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18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2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27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27

二、中国特色 29

三、当代性 30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37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37

一、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 38

二、作品与作者——文学的表现活动 40

三、作品与形式——文学的创造活动 41

四、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再创造活动 44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45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47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定性分析 47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50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54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56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56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63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69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 69

一、文学概念三义 69

二、文学作为文化 71

三、文学作为审美 73

四、文学作为惯例 75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79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81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81

二、文学与话语 84

三、文学与社会 86

四、文学与反映 89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92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92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 95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98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00

第四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

一、话语含蕴 102

二、文学的定义 105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107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107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1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14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115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117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119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1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124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24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128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1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37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137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137

二、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144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146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147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157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67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67

一、材料(信息)储备 167

二、艺术发现 171

三、创作动机 173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75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75

二、构思方式 183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187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187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89

三、即兴与推敲 191

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 195

第一节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195

一、艺术真实 195

二、艺术概括 202

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210

一、情感把握 210

二、形式创造 217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227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227

一、现实型文学 227

二、理想型文学 230

三、象征型文学 232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234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243

一、诗 243

二、小说 245

三、剧本 247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249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54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54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254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56

第二节 文学典型 265

一、典型论的发展 265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265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73

第三节 文学意境 277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277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279

三、意境的分类 285

第四节 文学意象 287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287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89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294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296

第一节 叙事界定 296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296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297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299

四、叙事的构成 301

第二节 叙述内容 302

一、故事 302

二、结构 309

三、行动 312

第三节 叙述话语 314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314

二、视角 316

第四节 叙述动作 319

一、叙述者与作者 319

二、叙述者与声音 320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322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325

第一节 抒情界定 325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325

二、抒情与现实 328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329

四、抒情与宣泄 332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334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334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337

第三节 抒情方式 345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345

二、抒情角色 350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353

第一节 风格概念 353

一、风格界定 353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357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 360

四、风格的特性 364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367

一、简约与繁丰 368

二、刚健与柔婉 370

三、平淡与绚烂 373

四、谨严与疏放 376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379

一、风格的时代性 380

二、风格的民族性 381

三、风格的地域性 383

四、文学流派的风格 384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389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390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390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395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398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402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406

一、认识属性与认识者 406

二、审美属性与审美者 408

三、文化价值与阐释者 410

四、文学接受的整体性 412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415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415

一、期待视野 415

二、接受动机 418

三、接受心境 420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422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424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425

二、还原与异变 427

三、理解与误解 431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433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435

一、共鸣 435

二、净化 437

三、领悟 440

四、延留 441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444

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 444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444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447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449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449

二、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46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462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463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466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 469

一、批评家的职责 470

二、批评家的态度 472

三、批评家的素养 474

初版后记 478

修订版后记 48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