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上海声调实验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上海声调实验录
  • 朱晓农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9639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吴语-声调-方言研究-上海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上海声调实验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费国华序 1

第一章 导言 1

1.1研究目标和范围 1

1.2关于上海方言 2

1.2.1方言系属 2

1.2.2内部变体 2

1.3以往的研究 4

1.4本项研究的理由 5

第二章 上海音系 9

2.0导言 9

2.0.1音节作为基本音韵单位 9

2.0.2音节结构的常规分析 10

2.1五类音节 12

2.2音节成分 13

2.2.1声母 13

2.2.2韵母 17

2.2.2.1介音 19

2.2.2.2韵基 19

2.2.2.3韵核 19

2.2.2.4韵尾 21

2.2.2.5对转写和韵母的某些考虑 21

2.2.3声调 23

2.2.4音节配列 25

2.3词几何 27

2.3.0引言 27

2.3.1声域和哞声 28

2.3.1.0引言 28

2.3.1.1发声域不能仅以[±浊]来定义 29

2.3.1.2声域不可能属于声调 30

2.3.1.3声域不能是声母辅音的属性 30

2.3.1.4声域不能是声母的属性 31

2.3.1.5声域不能是元音/韵基/韵母的属性 33

2.3.1.6声域不能是音节的属性 33

2.3.1.7声域作为音韵词的属性 34

2.3.2音节的层级 35

2.3.3介音的音节地位 36

2.3.5小结 39

2.4音位在上海话音系学中是必要的吗? 40

2.4.0引言 40

2.4.1上海话音位处理的麻烦 40

2.4.1.1两个调位还是五个? 40

2.4.1.2长度区别还是韵尾区别? 41

2.4.1.3是否需要“半辅音”? 42

2.4.2求音位的三种取向 42

2.4.2.1实用取向 42

2.4.2.2音节取向 43

2.4.2.3最小音位库取向 44

2.4.3小结 45

第三章 方法和程序 46

3.1实验程序 46

3.1.1测试字表 46

3.1.2发音人 47

3.1.3录音 48

3.1.4声学仪器和测量步骤 49

3.2归一化 50

3.2.0引言 50

3.2.1基频归一化 52

3.2.1.0引言 52

3.2.1.1六种基频归一化策略 52

3.2.1.2标准指数和离散系数 56

3.2.1.3定义频域的策略 57

3.2.1.4选择用于归一化的采样点(标准点) 58

3.2.1.5再论半音LD转换法 61

3.2.1.6对数z-score法与线性z-score法比较 62

3.2.1.7 LZ转换法的参数和步骤 65

3.2.2音强的归一化 66

3.2.3时长归一化 67

3.2.4小结 69

第四章 阴平T1的声学性质 71

4.1时长 71

4.1.0引言 71

4.1.1时长和元音高度 72

4.1.2时长和性别 77

4.1.3时长归一化 77

4.1.4小结 78

4.2基频 79

4.2.0引言 79

4.2.1基频高低和元音高度 79

4.2.1.0引言 79

4.2.1.1 IF0总体差异 83

4.2.1.2个人IF0指数 84

4.2.1.3小结 85

4.2.2调头干扰 85

4.2.3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86

4.2.4 T1的基频 曲拱 86

4.2.5基频分布 88

4.2.5.0引言 88

4.2.5.1频域 88

4.2.5.2起点 89

4.2.5.3基频最高值Fmax、最低值Fmin和调域之间的关系 90

4.2.5.4小结 93

4.2.6基频归一化 93

4.2.6.1结果 93

4.2.6.2讨论 97

4.2.6.3小结 105

4.2.7总结 106

4.3音强 106

4.3.0引言 106

4.3.1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107

4.3.2音强形状 112

4.3.3音强分布 113

4.3.4音强归一化 113

4.3.5基频和音强 115

4.3.6小结 116

第五章 阴去T2的声学性质 117

5.1时长 117

5.1.0引言 117

5.1.1时长和元音高度 118

5.1.2时长和性别 119

5.1.3时长归一化 120

5.1.4小结 121

5.2基频 121

5.2.0引言 121

5.2.1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124

5.2.1.1 IF0的总体区别 124

5.2.1.2个人 IF0指数 125

5.2.1.3小结 125

5.2.2基频形状与元音 125

5.2.3 T2的基频曲拱 126

5.2.4基频分布 129

5.2.4.0引言 129

5.2.4.1基频分布 129

5.2.4.2起点、谷点、峰点处基频以及频域之间的关系 130

5.2.4.3小结 132

5.2.5基频归一化 133

5.2.6小结 134

5.3音强 134

5.3.0引言 134

5.3.1音强和元音高度 139

5.3.2音强形状 140

5.3.3音强的分布 140

5.3.4音强归一化 141

5.3.5基频和音强 142

5.3.6小结 143

第六章 阳去T3的声学性质 144

6.1时长 144

6.1.0引言 144

6.1.1时长和元音高度 145

6.1.2时长和性别 146

6.1.3时长归一化 146

6.1.4小结 147

6.2基频 147

6.2.0引言 147

6.2.1基频和元音高度 150

6.2.1.1 IF0总体区别 150

6.2.1.2个人IF0指数 151

6.2.1.3小结 151

6.2.2基频曲线和元音 151

6.2.3T3的基频曲拱 152

6.2.4基频分布 154

6.2.4.1基频分布 154

6.2.4.2起点、谷点、峰点处基频以及频域之间的关系 156

6.2.5基频归一化 157

6.2.6小结 160

6.3音强 160

6.3.0引言 160

6.3.1音强和元音高度 165

6.3.2音强形状 166

6.3.3音强分布 166

6.3.4音强归一化 167

6.3.5基频和音强 168

6.3.6小结 169

第七章 阴入T4的声学性质 170

7.1时长 170

7.1.0引言 170

7.1.1时长和元音高度 171

7.1.2时长和性别 172

7.1.3时长的归一化 172

7.1.4小结 173

7.2基频 173

7.2.0引言 173

7.2.1基频和元音高度 176

7.2.1.1 IF0总体区别 176

7.2.1.2个人IF0指数 176

7.2.1.3小结 176

7.2.2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177

7.2.3 T4基频曲线 177

7.2.4基频分布 179

7.2.4.1频域和调头 179

7.2.4.2起点/最高值、终点处基频以及频域之间的关系 180

7.2.5基频归一化 181

7.2.6小结 184

7.3音强 184

7.3.0引言 184

7.3.1音强和元音高度 187

7.3.2音强形状 188

7.3.3音强分布 188

7.3.4音强归一化 189

7.3.5基频和音强 190

7.3.6小结 190

第八章 阳入T5的声学性质 192

8.1时长 192

8.1.0引言 192

8.1.1时长和元音高度 193

8.1.2时长和性别 193

8.1.3时长归一化 194

8.1.4小结 194

8.2基频 194

8.2.0引言 194

8.2.1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197

8.2.1.1 IF0的总体差别 197

8.2.1.2 IF0的个人指数 197

8.2.1.3小结 197

8.2.2基频形状和元音 198

8.2.3T5的基频曲线 198

8.2.4基频分布 200

8.2.4.1频域和起点 200

8.2.4.2起点、谷点、峰点和频域之间的关系 201

8.2.5基频归一化 203

8.2.6小结 206

8.3音强 206

8.3.0引言 206

8.3.1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207

8.3.2音强曲线形状 209

8.3.3音强分布 209

8.3.4音强归一化 211

8.3.5基频和音强 213

8.3.6小结 213

第九章 单字调总说 215

9.1时长 215

9.1.1时长和性别 215

9.1.2时长和基频形状 215

9.1.3元音内在时长IVD 217

9.2元音内在基频IF0 217

9.2.1 IF0总体差别 217

9.2.2 IF0指数 217

9.3基频和音强 218

9.4分域四度标调制 221

9.4.1引言 221

9.4.2分域的必要性 222

9.4.3四度的充分性 223

9.4.4分域四度制的优越性 224

9.4.5分域四度制的理论预测 230

9.4.6可能的不利证据 231

9.4.7二四制设想的历史渊源 231

9.4.8小结 232

9.5上海话声调的音韵表达式 232

9.6连续性的声调表达法 234

第十章 两字组连调的声学性质 237

10.0导言 237

10.0.1吴语连调的类型 237

10.0.2上海话两字调模式 241

10.0.3连调模式与重音位置 242

10.1实验程序 244

10.1.1字表 244

10.1.2发音人 244

10.1.3录音 245

10.1.4测量程序 245

10.2两字调时长 245

10.2.0引言 245

10.2.1前字调时长 249

10.2.2词间C2的时长 251

10.2.3后字调时长 255

10.2.4整个两字调的时长 257

10.2.5时长的归一化 258

10.2.6时长和重音:前后字调的时长比较 262

10.2.7两字调和单字调的时长比较 263

10.2.7.1人际差异比较 263

10.2.7.2时长比较 265

10.2.8总结 267

10.3两字调基频 268

10.3.0引言 268

10.3.1前字为T1的两字调基频 280

10.3.1.1前字基频 281

10.3.1.2后字基频 281

10.3.2前字为T2的两字调基频 282

10.3.2.1前字基频 282

10.3.2.2后字基频 283

10.3.3前字为T3的两字调基频 284

10.3.3.1前字基频 285

10.3.3.2后字基频 285

10.3.4前字为T4的两字调基频 286

10.3.4.1前字基频 286

10.3.4.2后字基频 287

10.3.5前字为T5的两字调基频 287

10.3.5.1前字基频 288

10.3.5.2后字基频 288

10.3.6总结 289

10.3.6.1前字基频 289

10.3.6.2后字基频 289

10.3.6.3后字基频模式和前字基频变异 290

10.4两字调归一化 292

10.4.1程序和结果 292

10.4.2观察 295

10.4.2.1前字LZ转换的基频 295

10.4.2.2 T1后的后字LZ转换的基频 296

10.4.2.3高标两字调的后字LZ转换的基频 296

10.4.3坐标平移 296

10.4.4前字调的平均LZ曲线 300

10.4.5坐标平移后的后字调LZ曲线 302

10.4.5.0引言 302

10.4.5.1同样的前字调十不同的后字调 303

10.4.5.2不同的前字调+相同的后字调 304

10.4.5.3前字为高标调并重读的T2/3/4/5后的后字调的语音目标 306

10.4.5.4 16条后字曲线的四条语音实现规则 308

10.4.5.5 16条后字曲线分为五型 309

10.4.5.6小结 311

10.4.6两字组中的陡降短调 312

10.5两字组连调模式 313

10.5.0引言 313

10.5.1程序和结果 316

10.5.2讨论 321

10.5.2.1降调辖域:T1和T1+X 322

10.5.2.2长升调辖域:T2/3和T2/3+X 324

10.5.2.3短升调辖域:T4/5和T4/5十X 325

10.5.2.4定量评估C2,前字声域,后字截度和重音的影响 328

10.5.3余论 331

10.5.4小结 332

10.6总结 332

10.6.1两字调时长 332

10.6.2两字调基频 333

第十一章 总结 335

参考文献 342

附录 360

省略符号和主要术语对照 367

道谢 36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