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第二版) (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胡经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06173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69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82页
- 主题词:文艺理论-西方国家-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第二版) (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主潮 1
一现代文论转型与语言学转向问题 2
二作家心理奥秘的内在把握 5
三文学作品的本体论研究 9
四读者中心转移与作品阐释接受 13
五社会批判与历史诗学之维 17
六“后学”思潮与文化研究的思维取向 26
七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论转型意义 36
第一章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美学 45
第一节 生命意识与历史理性批判 45
第二节 生命“体验”与艺术意义 49
第三节 “表达”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互通性 53
第四节 “理解”及其解释学循环 57
第五节 审美想象与人生诗化 62
第二章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69
第一节 对《悲剧的诞生》的阐释 70
1.日神和酒神 70
2.合唱 73
3.音乐·神话 76
4.悲剧之毁灭 78
5.悲剧之再生 80
第二节 对《悲剧的诞生》的反思 82
1.生命的不死鸟 82
2.科学与悲剧 85
3.艺术与人生 88
4.尼采与叔本华 90
第三节 简单的结语 92
第三章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 99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和人格结构学说 99
第二节 艺术是原欲的升华与《诗人与幻想》 104
第三节 弗洛伊德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109
第四章 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及其文艺思想 113
第一节 荣格的生平和分析心理学构架 113
第二节 象征作为艺术意象背后的原始意象 120
第三节 艺术家的人格类型与创作动力 125
第四节 《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对艺术奥秘的揭示 131
第五节 艺术与现代人灵魂的拯救 137
第六节 简单的结语 143
第五章 拉康的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 148
第一节 无意识话语与主体理论 149
1.镜像阶段 150
2.想象·象征·现实 152
3.问题与争论 154
第二节 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155
1.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156
2.无意识作为他者的话语 157
3.欲望的分析 158
4.分析与批评 160
第三节 《被窃的信》与叙事抑制 161
第六章 什克洛夫斯基及其《关于散文理论》 166
第一节 文艺自主性 167
第二节 反常化 173
第三节 艺术程序 179
第四节 艺术形式 183
第五节 简单的结语 187
第七章 瑞恰兹与英美新批评 191
第一节 新批评派的背景、流变和性质 191
1.新批评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193
2.新批评派的基本特征及理论来源 195
第二节 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 197
第三节 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及其对新批评的影响 202
1“两种判然有别的语言用法” 202
2.“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204
3.“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 205
第四节 新批评派对瑞恰兹的批评 207
第五节 简单的结语 209
第八章 巴赫金的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215
第一节 巴赫金的生平 215
第二节 交往、对话哲学 219
第三节 超语言学 227
第四节 交往美学、复调、狂欢化 233
第五节 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 251
第六节 简单的结语 256
第九章 洛特曼的文艺符号学思想 263
第一节 塔尔图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263
1.塔尔图学派与塔尔图大学 263
2.塔尔图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洛特曼 264
第二节 洛特曼的《艺术文本的结构》 268
1.美就是信息:艺术文本的审美价值所在 268
2.信息的载体:语言与结构 270
3.信息的产生:重新编码与外文本 273
4.信息量的区别:同一美学与对立美学 277
5.分析作品信息的步骤:聚合体研究与结构段研究 280
第三节 洛特曼的影响及地位 283
1.对艺术独立理论的发展 284
2.对文艺批评实践的重要导向 285
3.综合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典范 286
第十章 马利坦的文艺思想 289
第一节 出发点:艺术与诗 289
第二节 创造性直觉——艺术创作的源泉 291
第三节 诗性经验与灵感 295
第四节 诗性意义与朦胧诗 298
第五节 简单的结语 301
第十一章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305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305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分析 309
第三节 作品的形式与质料 314
第四节 作品与真理 317
第五节 生成与开端 320
第十二章 萨特的《什么是文学》 326
第一节 现象学存在论与人的生存 326
第二节 画、音乐与诗:物与义的二位一体 328
第三节 散文:词与义的剥离及其文学“介入” 332
第四节 写作与阅读:境况中的自由 336
第十三章 杜夫海纳与其《审美经验现象学》 343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与现象学还原 343
第二节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347
第三节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 350
第四节 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 355
第五节 现象学美学与诗学思想 358
第十四章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文论 363
第一节 从心理学到知觉现象学 363
第二节 《知觉现象学》与理性批判 368
1.语言问题 369
2“我思”与“反思” 372
3.主体性和自由 373
第三节 美学:《意义与非意义》与《眼睛与心灵》 375
第四节 简单的结语 380
第十五章 伽达默尔的《美的现实性》 383
第一节 艺术的文化哲学阐释 383
第二节 “游戏” 388
第三节 “象征” 392
第四节 “节日” 394
第五节 解释的职能:解释、辩护、批判 398
第十六章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406
第一节 挑战:接受美学的宣言 406
第二节 突破口:文学史悖论 411
第三节 方法论问题:期待视野 416
第四节 走向文学解释学 420
第五节 向导:穿越荆棘与荒野 425
第十七章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431
第一节 从现象学美学到文学交流现象学 431
第二节 追索文本的动力全程 434
第三节 审美响应理论的特点与缺失 441
第四节 伊泽尔的其他理论建树 445
第十八章 马尔库塞的文艺观 450
第一节 科技理性与一维社会 451
第二节 新感性与人的审美解放 460
第三节 艺术应成为现实的形式 472
第十九章 阿多尔诺的文艺美学思想 482
第一节 阿多尔诺生平及其辩证法思想 482
第二节 对传统美学的诘难 486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与艺术的蜕变 490
第四节 现代艺术与审美救赎 494
第五节 人文美学与人间情怀 498
第二十章 女权主义文艺理论话语 502
第一节 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 502
第二节 身体书写的语言主体 507
第三节 创造力传统和阅读经验 512
第四节 女性文论的两难处境 517
第二十一章 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 523
第一节 巴特的生平及主要著述 523
第二节 零度写作与语言符号 530
第三节 叙事作品的三层次 535
第四节 读者与批评 537
第二十二章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论 543
第一节 解构主义的兴起 543
1.拉康的思想和影响 543
2.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 545
3.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546
第二节 作为事件的德里达 549
第三节 关于《论文字学》的解读 555
1.文字观 556
2.文本观 558
第四节 简单的结语 563
第二十三章 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567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源起与文化语境 567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的新历史观 573
第三节 文化诗学的价值取向 580
第四节 对新历史主义的基本评价 583
第二十四章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与诗学理论 587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哲学背景 587
第二节 后现代问题及其逻辑起点 591
1.现代与后现代 591
2.创造性重写 593
第三节 “崇高”的后现代性开放形式 595
1.形式的伦理要求 596
2.先锋的姿态 598
3.形式本体 600
4.情操的倾听 603
第四节 简单的结语 605
第二十五章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与《东方学》 609
第一节 后殖民理论概述 609
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的旗手 613
第三节 《东方学》解读 618
1.何谓东方主义 618
2.知识—权力与异文化表述 621
3.他者形象与“东方化东方” 623
4.文化霸权与现代性批判 626
第四节 东方主义问题及评述 628
1.异文化表述中的文化霸权与方法论问题 628
2.自我身份改写与“东方人的东方主义”问题 629
3.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拓展 630
4.话语分析与文化批评的困境 631
第二十六章 博德里亚《消费社会》与文化理论 637
第一节 现代性问题与“完美的罪行” 638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精神颓败 641
第三节 商品拜物教中的人文审美生态危机 649
第四节 白色社会中的后现代镜像 655
第五节 博德里亚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659
第二版后记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