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胡亚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2956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8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诞生 8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8
二、“比较文学”的萌芽 10
三、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11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发展 12
一、法国学派 12
二、美国学派 14
三、俄苏学派 17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19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19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兴起 21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再度兴起 22
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23
第四节 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 25
一、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 25
二、全球化时代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 26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29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相关概念 29
一、民族文学 29
二、世界文学 30
三、总体文学 32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33
一、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33
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34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37
第一节 影响研究 37
一、何谓“影响” 37
二、影响产生的条件 40
三、影响的类型 41
四、影响研究的范围 43
五、影响研究的局限 44
第二节 平行研究 45
一、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45
二、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 49
三、平行研究的特点与局限 51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立场 53
一、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 53
二、开放的民族主义 55
第四章 流传学 58
第一节 流传学研究类型 58
一、中国文学在国外 58
二、外国文学在中国 61
三、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63
第二节 流传的方式 64
一、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 64
二、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 66
第三节 流传中的变异 67
一、变异的现象 67
二、变异原因初探 69
第五章 渊源学 71
第一节 渊源学研究类型 71
一、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 71
二、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 72
三、渊源的国际性循环 74
第二节 渊源研究的途径 74
一、西方渊源研究理论 74
二、渊源研究:文献与文本 75
第三节 创造性误读 79
一、误读与期待视野 79
二、创造性误读 81
第六章 媒介学 83
第一节 媒介的历史与承担者 83
一、传媒的变迁 83
二、媒介的承担者 85
第二节 翻译 87
一、翻译理论初述 87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92
三、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95
四、翻译的负影响 97
第三节 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 97
一、改编 97
二、评介 98
三、借用与仿效 99
第七章 主题学 100
第一节 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 100
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 100
二、主题学的定义 101
三、主题的概念 102
四、主题史的研究 104
第二节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105
一、题材史研究 105
二、主题学(狭义)研究 107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价值 110
一、主题学与作家研究 110
二、主题学与作品研究 111
三、主题学与文化研究 112
第八章 文类学 113
第一节 文类学的特征 113
第二节 文类理论的发展 114
一、西方文类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115
二、中国的文类理论 116
三、文类观念的发展 117
第三节 文类学的研究类型 118
一、文类的历时研究 118
二、文类的共时比较 119
三、缺类研究 121
第四节 研究文类学的意义 122
一、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 122
二、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 123
三、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124
第九章 比较诗学 125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126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 126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128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 130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 131
一、对比研究 132
二、阐发研究 134
第十章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147
第一节 文学与绘画 148
一、从绘画中获取技法 149
二、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 150
三、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 151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 152
一、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153
二、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 154
三、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 155
第三节 文学与影视艺术 156
一、文学和影视的联姻 156
二、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 157
三、文学的魅力 157
第十一章 文学与社会科学 159
第一节 文学与宗教 159
一、文学史与宗教 160
二、文学创作与宗教 161
三、文学批评与宗教 163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 164
一、哲学对文学的滋养 165
二、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 166
三、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167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 168
三、流变研究 137
第三节 比较诗学的意义和前景 140
一、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 140
二、理论模式的建构 142
一、文学心理学 168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 170
第四节 文学与现代语言学 173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173
二、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 174
第十二章 文学与科学技术 176
第一节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176
一、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 177
二、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177
三、文人与科学家 178
第二节 科学发现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 179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文学发展观 180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181
三、电子计算机与文学革命 183
第三节 科技优位下的文学与批评 184
一、文学对科学的崇尚与反思 184
二、文学艺术对科学的忧虑和恐惧 186
第十三章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189
第一节 中西古典小说比较 189
一、中西小说概念比较 189
二、中西古典小说结构比较 191
三、中西小说人物塑造比较 193
四、中西小说情景描写比较 196
第二节 中西现当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199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外国因素 199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 201
第十四章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204
第一节 中西诗歌的基本特点 204
一、抒情诗传统与叙事诗传统 204
二、超世主题与现世主题 205
第二节 中西诗歌题材比较研究 206
一、中西爱情诗比较 206
二、中西自然诗比较 209
第三节 中西诗歌文体比较研究 217
一、中国诗歌的语言特点 217
二、中西古典诗歌的音律和格式比较 219
第十五章 中西戏剧文学比较研究 221
第一节 中西戏剧发展概述 221
一、中国戏曲发展概略 221
二、西方戏剧发展概略 223
三、中国戏曲发展特征之探源 226
第二节 中西传统戏剧特点异同 228
一、不同的戏剧结构 228
二、不同的艺术风格 231
第三节 中西戏剧的互相渗透 234
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代结语)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