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2版
  • 任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56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生态系生态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恢复生态学概论 1

1.1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

1.1.1 生态恢复的定义 1

1.1.2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3

1.1.3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3

1.1.4 生态恢复与其他生态实践 4

1.2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7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简史 7

1.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0

主要参考文献 12

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5

2.1 基础生态学理论 15

2.1.1 限制因子理论 15

2.1.2 群落演替理论 16

2.1.3 生态位理论 18

2.1.4 物种共生理论 19

2.1.5 生态适宜性理论 20

2.1.6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20

2.1.7 生物多样性理论 21

2.1.8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25

2.2.1 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 25

2.2.2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26

2.2.3 集合规则理论 27

2.2.4 恢复的概念模型 27

2.2.5 适应性恢复 29

2.2.6 护理植物理论 30

主要参考文献 33

3 退化生态系统 36

3.1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36

3.2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 36

3.3 全球及中国的退化生态系统 37

3.3.1 中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38

3.3.2 各类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39

3.3.3 水土流失问题 44

3.3.4 生物多样性问题 45

3.3.5 中国当前的退化生态系统问题 46

3.3.6 生态恢复的地带性问题 47

3.3.7 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趋势 48

主要参考文献 48

4 生态系统恢复 51

4.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模式 51

4.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 52

4.3 恢复成功的标准 53

4.4 生态恢复的方法 54

4.5 生态恢复的时间 56

4.6 生态恢复工程管理指南 57

4.6.1 引言 57

4.6.2 概念规划 57

4.6.3 预备工作 60

4.6.4 规划实施 61

4.6.5 实施工作 62

4.6.6 实施后的工作 62

4.6.7 评价与宣传 62

4.7 生态恢复的监测和评估 63

4.8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64

4.8.1 生物特征 64

4.8.2 非生物特征 67

4.9 中国森林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68

主要参考文献 69

5 生态恢复实践 72

5.1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适应性管理 72

5.1.1 引言 72

5.1.2 重大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72

5.1.3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 76

5.1.4 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84

5.1.5 草地生态系统持续管理原则 85

5.1.6 中国北方温带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 88

5.2 退化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94

5.2.1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94

5.2.2 湿地恢复的概念 95

5.2.3 湿地恢复的理论 96

5.2.4 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100

5.2.5 湿地恢复的策略 101

5.2.6 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102

5.2.7 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 104

5.3 极度退化的热带季雨林恢复 105

5.3.1 实验地小良定位站概况 105

5.3.2 森林恢复前后的生态效应对比 106

5.3.3 主要启示 110

5.4 南亚热带退化草坡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111

5.4.1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 111

5.4.2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成分变化 113

5.4.3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水文变化特征 114

5.4.4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草坡生物量和生产力 115

5.4.5 南亚热带草坡恢复的一些问题讨论 115

5.5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恢复 121

5.5.1 实验样地概况 121

5.5.2 物种多样性变化 121

5.5.3 群落生物量变化 123

5.5.4 凋落物变化 124

5.5.5 土壤肥力变化 125

5.5.6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的生态特征 126

5.6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127

5.6.1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 127

5.6.2 退化农田恢复的程序及措施 129

5.6.3 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指标 129

5.6.4 复合农林业 130

5.6.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可持续性农业 136

5.7 潮间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137

5.7.1 红树林概论 137

5.7.2 实例——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 138

5.7.3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 141

5.8 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 144

5.8.1 海岛恢复概论 145

5.8.2 海岛的干扰 145

5.8.3 海岛恢复的限制性因子 146

5.8.4 海岛恢复的利益与过程 147

5.8.5 海岛恢复中的注意事项 147

5.8.6 实例——广东南澳岛的植被恢复 148

5.9 红壤退化及其植被恢复 148

5.9.1 红壤退化的原因与过程 148

5.9.2 红壤退化的防治及恢复 150

5.1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152

5.10.1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152

5.10.2 恢复策略 152

5.10.3 恢复技术问题 153

5.10.4 植被恢复技术 154

5.11 干旱区的植被恢复 156

5.11.1 干旱区的植被及其恢复概况 156

5.11.2 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应考虑的问题 157

5.12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 160

5.12.1 喀斯特研究概况 160

5.12.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制 162

5.12.3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164

5.12.4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趋势 166

5.13 废弃矿地的植被恢复 166

5.13.1 矿业废弃地恢复概论 167

5.13.2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方法 168

5.13.3 矿业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模式 170

主要参考文献 171

6 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 179

6.1 外来种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179

6.1.1 植物外来种与退化生态系统 179

6.1.2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子 182

6.1.3 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184

6.1.4 对植物外来种的管理 188

6.2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190

6.3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0

6.3.1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2

6.3.2 大气臭氧损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6

6.3.3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9

6.3.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01

7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205

7.1 生态系统管理 205

7.1.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205

7.1.2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 207

7.1.3 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 207

7.1.4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 208

7.1.5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209

7.2 南非的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管理 210

7.2.1 稀树草原主要植物种类的形态与生理 210

7.2.2 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评估 211

7.2.3 稀树草原自然演替与退化 212

7.2.4 稀树草原的水土流失 214

7.2.5 火及其对稀树草原的影响 214

7.2.6 灌木入侵并丛生 215

7.2.7 稀树草原管理原则 216

7.3 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17

7.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 217

7.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简史 218

7.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 221

7.3.4 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比较 226

7.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 227

7.3.6 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策略与途径 228

7.4 生态系统健康 229

7.4.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229

7.4.2 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 230

7.4.3 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232

7.4.4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 233

7.4.5 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234

7.4.6 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 234

7.4.7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 235

7.4.8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 235

7.5 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 236

7.5.1 沿岸边生态恢复——社会价值的角色 236

7.5.2 生态决策的人文价值观目标 238

7.6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的环境政策 247

7.6.1 生态系统的保护 247

7.6.2 重建 247

7.6.3 生态恢复的采用 248

7.6.4 生态系统管理 248

7.6.5 景观整合 248

7.6.6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248

7.6.7 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 248

7.6.8 环境恢复的战略价值 248

7.6.9 全球植被重建项目 249

7.7 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249

7.7.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有关背景 249

7.7.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252

7.7.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恢复生态学 253

7.7.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254

7.7.5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255

主要参考文献 256

8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 260

8.1 当前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260

8.1.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260

8.1.2 参考生态系统及其构建 261

8.1.3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262

8.1.4 生态系统的构建规则 262

8.1.5 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263

8.1.6 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264

8.1.7 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完整性 264

8.1.8 新兴生态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 265

8.2 恢复生态学实践面临的挑战 267

8.2.1 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267

8.2.2 极端地区的生态恢复 267

8.2.3 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269

8.2.4 生态恢复的复杂性 270

8.3 面临挑战的恢复生态学 270

主要参考文献 271

第一版后记 275

第二版后记 27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