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北史 第1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62632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735页
- 主题词:东北地区-地方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东北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东北史》序&关山复 1
前言&编者 1
再版前言&编者 1
第一章 原始时代东北的古人类及其文化 1
第一节 东北南部的原始人群 1
跨向氏族的门槛 1
早期智人 2
生活环境 6
物质文化特征 8
工具与火 8
文化特征 11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早期 13
古文化遗址分布 14
南部地区 15
中部地区 17
北部地区 18
晚期智人及其物质文化 21
晚期智人 22
生活环境 24
石器工具 27
骨陶工具 31
古人类的大规模远徙 33
在朝鲜半岛 34
走向东北亚 35
冰川期陆桥 37
迁居日本列岛 39
美洲人类之源 41
第三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 42
母系氏族社会的持续发展 43
文化区域分布 43
氏族制度的发展 49
与中原的联系 54
人类的生活居住状况 59
居室的建筑 59
衣着的缝制 62
第四节 氏族公社经济的新发展 64
农牧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66
分布与发展 66
农业生产工具 71
渔猎经济的新发展 78
渔猎生产工具 79
主要渔猎区域 83
原始制陶业的产生、发展与技术水平 86
初期的陶器 87
制陶的发展 89
后期的陶器 91
窑室的建筑 93
第五节 文化艺术的萌芽 95
科学知识与图画文字 96
原始科学知识 96
图画文字符号 98
陶塑艺术与各种雕刻 100
陶塑人、兽像 101
木骨角玉雕刻 107
彩绘图案与刻画花纹 113
陶器彩绘图案 113
陶器刻画花纹 117
宗教观念与装饰习俗 122
原始宗教观念 123
装饰品与习俗 127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东北的古民族与青铜文化 130
第一节 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及社会发展 130
夏商周对东北的统辖管理 130
尧舜禹与东北 131
夏商时代 134
周代东北 135
从父系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 138
青铜文明的出现 139
社会制度的变革 141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古民族 149
辽西古商族 149
商人遗迹 149
古燕族 153
孤竹与令支 155
箕与古朝鲜 158
西部的山戎 161
山戎与东胡 161
屠何与俞人 163
南貊与北? 165
貊人各部 166
?人各部 168
东北部的肃慎 170
与中原关系 170
社会状况 172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73
农牧业和渔猎业 173
生产工具的进步 173
经济分布区域 178
青铜冶铸业的出现与发展 181
青铜冶铸业的出现 181
青铜冶铸业的发展 182
青铜采冶矿址 185
制陶业的技术水平 185
制陶技术的进步 186
各地的制陶业 189
纺织生产 192
第四节 青铜时代的文化 195
岩画与彩绘 195
白岔河岩画 196
陶器彩绘 199
雕塑与刻纹 200
陶塑艺术 200
骨片刻纹 202
陶器刻纹 204
青铜艺术 206
音乐与文字 210
音乐 210
文字 212
石祖与卜骨 214
石祖 214
占卜 215
装饰与居室 217
装饰 217
居室 219
第三章 燕秦对东北南部的统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22
第一节 燕的逐渐强大与对东北南部的开拓 222
燕的建立与内政改革 222
周初的燕 223
禅位之乱 224
昭王图强 226
燕向东北南部的发展 228
齐伐山戎 228
燕击东胡 232
燕巩固在东北统治的措施 234
东北设郡 234
燕北长城 235
城鄣构筑 237
第二节 秦王朝对东北南部地区的统治 239
秦对东北南部管辖的确立 239
秦之东进 240
燕的灭亡 241
秦加强统治东北南部的措施 243
设立郡县 243
统一法令 245
秦代长城 247
第三节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251
封建制、奴隶制与氏族制并存 251
长城以南地区 252
长城以北地区 257
农牧渔猎业的发展 261
农业概况 261
铁制农具的出现 262
畜牧渔猎 266
手工业生产发展水平 268
冶铁和铁器制造业的崛起 269
冶铸技术 269
铁器制作 271
青铜冶铸业的持续发展 272
铜的冶炼 272
制造工艺 274
制陶业和纺织业 275
陶器生产 276
纺织生产 278
其他手工业生产 279
石器制造 279
骨器和玉器 280
各种编织业 280
第四节 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兴起 281
土特产品与金属铸币 281
土特产品的输出 281
金属铸币的出土 283
燕秦币制状况 285
城镇的兴起与规模 287
兴起与分布 288
城镇的规模 289
第五节 文化与风习 290
科技与文字 291
科学技术 291
字体衍变 294
青铜艺术 297
青铜饰品 297
青铜短剑 302
饰品与葬俗 306
各种饰品 306
各地葬俗 308
第四章 两汉时代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 311
第一节 消除割据势力与郡县制的巩固发展 311
割据局面的结束与辽东等三郡的建立 312
割据的出现 312
三郡的设置 314
征服卫氏朝鲜及苍海等五郡的设立 316
对匈奴的战争 316
征服卫氏朝鲜 318
汉代东北长城 321
王莽的民族高压政策与东汉的再统一 324
民族高压政策 324
东北的政治形势 326
少数民族的逐渐归附 328
民族矛盾再度激化 329
地方机构设置的变迁 331
第二节 ?貊各部的发展与夫余国的建立 333
?貊的融合与分布 333
汉代?貊称谓 334
各部分化组合 336
夫余国的建立与发展 340
夫余建国 340
统治机构 342
与汉的关系 344
第三节 乌桓、鲜卑的南下 347
乌桓、鲜卑南迁过程 348
乌桓的南下 348
鲜卑的南迁 351
与汉王朝之间的关系 353
乌桓与汉王朝关系 354
鲜卑与汉王朝关系 356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60
农业政策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 361
农业政策 362
技术的进步 364
牧渔盐业 368
金属冶制和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 369
金属采冶 369
制陶和制砖 373
其他手工业 378
东北各族的社会发展水平 379
汉族地区 380
?貊地区 383
东胡地区 387
挹娄地区 392
第五节 各族文化的发展 393
与中原内地文化联系的加强 394
发展的因素 394
文化的传播 396
辽东地区的墓葬壁画艺术 400
陶塑与青铜浮雕 406
陶塑制品 406
青铜雕制 408
封建儒家文化的传入 410
民间风习与宗教迷信 412
衣着服饰 412
婚丧嫁娶 414
宗教信仰 416
第五章 魏晋对东北的短期统一和北朝时期的割据政权 418
第一节 汉末的辽东与曹魏对东北的统一 418
乌丸的征服与鲜卑的溃散 419
三郡乌丸 419
曹操北征 422
东部鲜卑 425
公孙氏之割据及其覆亡 428
割据辽东 428
割据条件 430
魏吴角逐 432
公孙氏之亡 438
毌丘俭之东征高句丽 440
高句丽部 440
两次东征 441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东部鲜卑的南迁 443
西晋对东北的统治 444
军政分立 445
辽东动乱 449
鲜卑南迁与慕容部的崛起 454
鲜卑南迁 455
汉化政策 460
尊晋勤王 467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前燕等地方割据政权 470
前燕政权 471
统一东北 472
对赵战争 475
前燕政权 478
前燕覆亡 480
前秦与后燕 484
苻洛之乱 484
后燕统治 488
燕的衰亡 490
鲜卑化汉人政权北燕 493
冯跋据燕 494
政治建树 497
第四节 北朝时期对东北的统治与各民族的发展 499
拓跋鲜卑的西迁和对北中国的统一 500
拓跋西迁 500
吞并北燕 502
管辖设置 505
民族关系 507
人民反抗斗争和东魏北齐对东北的统治 509
反抗斗争 510
东魏高欢 513
北齐时代 514
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 518
勿吉的崛起 519
夫余的衰亡 520
豆莫娄部 523
库莫奚部 524
契丹初起 525
地豆于部 527
室韦各部 528
乌洛侯部 529
第五节 社会生产状况 530
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 531
前燕的农业成就 531
北燕对辽西的开发 534
北部地区各族的经济生活 536
西侧各族的经济生活 536
中、东侧各族经济状况 537
金属制造业的进步 538
铁器的制作 539
铜器的制造 541
马具的制造 542
金银器制作 544
制陶业的发展及瓷器的出现 545
制陶技术 545
瓷器的出现 547
各族间的贸易往来 548
交通条件的改善 548
贸易互市 550
第六节 各族文化概况 552
儒学与史学 553
儒家教育 554
史学著述 557
文学艺术 558
诗文歌舞 558
墓室壁画 562
石刻雕像 565
石刻书法 567
宗教风习 569
宗教信仰 569
民俗风习 573
第六章 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其逐渐强盛 579
第一节 高句丽的族属与建国 579
?貊后裔 579
高句丽非古朝鲜 580
高句丽与夫余的关系 580
先代世系 581
始祖邹牟立国 582
琉璃王迁都国内城 583
太武神王的武力扩张 584
闵中王与慕本王 585
太祖王的统一与扩张 586
广开土王的武功 588
向南扩展 590
称雄辽东 591
长寿王迁都平壤 592
放弃丸都的历史背景 592
迁都平壤及其发展 593
第二节 高句丽的社会发展 595
中原文化的积极影响 596
奴隶制的阶级结构 598
社会发展阶段 599
奴隶来源 599
奴隶主各阶层 602
平民阶层 605
统治机构及官吏设置 606
汉魏时代的机构设置 606
晋南北朝时的机构设置 607
唐时的机构设置 608
封建制因素的出现与发展 608
第三节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611
王莽的高压政策 612
反抗王莽暴政的斗争 612
东汉时期关系的和缓 614
助曹魏击溃公孙氏 615
与公孙政权的冲突 615
助曹魏灭公孙 616
毌丘俭攻打高句丽 617
战争的背景 617
从纪功残石看东征 618
与慕容氏矛盾的激化 621
前期的矛盾与斗争 622
高句丽的进入辽东 625
第四节 经济文化的繁荣 627
自然经济的发展 627
农业生产 628
手工业生产 629
牧业与渔猎 631
建筑与绘画的成就 632
城镇 632
宫殿 634
寺院 634
古墓 635
住宅 636
绘画 637
音乐与舞蹈 639
歌舞传统 639
壁画中反映的歌舞情景 640
宗教信仰 641
原始宗教 641
佛教的传入 642
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643
与辽东及内地的交流 643
与日本间的交往 644
与新罗等族的交往 645
附录1:大事记 646
附录2:历史纪年对照表 669
后记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