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北史 第4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东北史  第4卷
  • 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62632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99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1033页
  • 主题词:东北地区-地方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东北史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章 明代东北地区各族经济的发展 983

第一节 辽东地区的军屯与土地开发 984

屯田的兴起与发展 985

屯田的兴起 986

军屯的发展 988

军屯的破坏与衰落 991

军屯的抛荒 992

屯田的侵占 997

营田的再兴及民田的进一步发展 1000

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1000

再次推行营田之法 1002

东部民田的开垦 1004

作物及农田分布 1010

第二节 女真族农业生产的发展 1015

明代中前期的女真农业生产 1016

南下后农耕的发展 1016

农耕区域及其特点 1020

后金政权建立前后女真的农业生产 1026

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1026

屯田与庄园 1029

开垦区域及单产水平 1031

进入辽沈地区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035

计丁授田 1035

按丁编庄 1039

八旗土地 1041

奴隶庄园 1044

农业生产水平及主要农作物 1046

粮食生产 1047

土地单产数量 1048

主要作物 1049

烟草种植的引进 1055

烟草从朝鲜传入东北的年代 1055

烟草自中国内地向东北的传入 1059

各渠道传入年代的比较 1063

清初的烟草种植与烟禁 1066

东北地区的烟草贸易 1072

第三节 蒙古族地区牧业及农业的发展 1074

游牧地区的向南扩展 1075

牧业生产 1075

游牧区域 1077

农耕的出现与发展 1080

农业的兴起 1081

农耕特点 1083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085

冶铁及铁器制造 1085

辽东地区各卫炒铁 1085

辽东地区铁器制造 1091

女真族的铁器制造 1093

采银与煮盐 1098

金银开采 1098

煮盐生产 1100

纺织与造纸 1105

纺织生产 1106

造纸 1110

造船等其他手工业生产 1112

船只制造 1112

窑造等手工生产 1116

生产的组织与特点 1119

第五节 商品交流的活跃与兴盛 1121

辽东地区的马市与木市 1122

创立与分布 1122

机构与管理 1130

规模与作用 1134

马市贸易中的斗争 1143

马市的衰落与关闭 1147

少数民族的京师贡市 1149

京师贡市的创立 1150

京师贡市管理制度 1152

京师贡市贸易状况 1154

女真族与朝鲜的边境互市 1156

进献与回赐 1156

边境互市 1157

贸易商品 1160

辽东地区与内地商业往来渠道 1165

陆路商业往来 1166

海路商业往来 1171

辽东地区与朝鲜之间的贸易活动 1173

官方贸易 1173

民间贸易 1175

皇太极时代后金(清)的贸易活动 1179

与明在北边的互市 1180

与蒙古部落的贸易 1181

与女真各部的贸易 1184

第十一章 各族文化习俗 1186

第一节 各族文化习俗互相影响的发展趋势 1186

各族文化习俗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187

辽东地区的汉文化 1187

少数民族习俗的汉化趋势 1189

后金(清)统治下满汉文化融合发展趋势 1193

“以意创行” 1193

“参汉酌金” 1197

第二节 学校建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2

辽东地区各城儒学 1203

儒学设置发展过程 1203

儒学的教官与生员 1209

学习内容 师生待遇 1213

社学、书院及医学等专科学校 1216

初等学校——社学 1216

儒学尖子班——书院 1217

医学及阴阳学 1220

私塾、讲学与女真族的八旗学校 1222

民间私塾 1222

学者讲学 1225

女真族的学校教育 1227

第三节 文史著作与女真新文字 1230

文入学者及有关著作 1231

文人学者 1231

学术著作 1235

满文著作与翻译 1239

诗歌创作 1245

女真文的废弃与新、老满文的创制 1251

书写工具 1252

女真文的逐渐废弃 1255

蒙古回鹘文的借用 1259

满文的创制与改进 1261

满文的历史渊源 1265

第四节 服装、饮食与居室 1268

服装与饮食 1268

发式、帽式与装饰 1269

服装 1273

主要食品 1276

居室、村落与城池 1278

蒙族的毡幕与板升 1279

女真人之山野结幕 1279

村落分布与规模 1281

居室建筑 1284

城池建筑 1288

第五节 婚姻、丧葬及其他习俗 1296

婚姻 1296

前期女真婚俗特点 1297

婚姻习俗的变化 1300

丧葬 1302

蒙汉等族丧葬之俗 1302

女真族的葬俗 1304

女真人其他习俗 1306

血亲复仇 1307

行抱见礼 1311

渔猎骑射 1312

歌舞娱乐 1315

第六节 各族宗教活动 1318

辽东地区的佛教与道教 1319

佛教 1319

道教 1322

女真与蒙古族的宗教 1325

女真族中的佛教 1325

蒙古族的喇嘛教 1329

后金政权与喇嘛教 1332

女真族之祭天 1333

第十二章 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辖管理 1339

第一节 盛京地区的设治与管辖 1339

盛京将军衙门与盛京五部侍郎 1340

清入关后的盛京管理 1340

盛京五部侍郎 1345

奉天府尹所属各府州厅县 1347

顺康年间州县之设 1348

雍正年间州县建设 1351

乾嘉年间四直隶厅 1352

第二节 吉林地区的设治与管辖 1354

设治沿革与管辖 1354

吉林将军衙门之设 1354

宁古塔与吉林乌拉 1356

三姓之设立副都统 1359

阿勒楚喀副都统 1360

三个直隶厅的设置 1362

打牲乌拉两衙门 1365

噶珊制度与贡纳貂赋 1368

噶珊制度 1368

姓乡数目与首领任命 1370

贡纳貂赋与赏乌林 1373

贡貂地点的变动 1374

贡貂与赏乌林数字 1377

第三节 黑龙江地区的设治与管辖 1382

独立设治与管辖体制 1382

永戍抗俄独立设治 1382

地方管理体制 1384

各城设治沿革 1387

黑龙江城 1387

墨尔根城 1388

齐齐哈尔 1390

布特哈 1391

呼伦贝尔 1394

呼兰 1396

布特哈贡纳貂赋 1397

贡貂地点与赏赐 1398

牲丁及贡貂数 1401

第四节 蒙古东三盟的盟旗划分及州县析置 1404

盟旗制度及与东部邻区的关系 1405

盟旗制度 1405

东三盟与东三省 1406

东三盟的盟旗划分与州县析置 1407

三盟之部旗佐组成 1407

六个直隶厅的析置 1411

第五节 清代东北的驿路交通 1414

盛京地区驿路开辟与站铺配置 1415

山海关至开原驿路 1415

盛京东路驿路干线 1416

辽南地区的急递铺 1417

其他干线 1418

吉林地区的驿路开辟与驿站配置 1419

宁古塔至鹦哥关线 1419

宁古塔至开原驿路 1421

吉林北部两条干线 1422

宁古塔至珲春等线 1424

黑龙江境内的驿路开辟与台站配置 1425

通向北部两条干线 1425

至呼伦贝尔、呼兰线 1427

其他交通线路 1428

驿站管理及道路特点 1430

管理机构 1430

驿站的使用与作用 1432

道路的条件与特点 1433

第六节 柳条边与内地卡伦 1447

柳条边墙 1447

柳边的构筑与防守 1447

修筑年代及展边 1450

设置柳条边的目的 1455

内地卡伦 1457

卡伦的种类与任务 1458

康乾时期卡伦设置 1459

嘉道年间卡伦状况 1462

第十三章 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 1465

第一节 鄂伦春族及奇楞、满珲等部 1465

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鄂伦春族 1466

摩凌阿与雅发罕 1467

玛涅格尔与毕喇尔 1468

黑龙江下游地区的鄂伦春族 1469

奇楞部与鄂伦绰部 1470

满珲又称山丹 1472

满珲即使犬鄂伦春 1474

第二节 赫哲各部及其南邻库尔喀与恰喀拉等部 1475

赫哲各部与部分部众的内迁 1476

赫哲两部的区分 1476

国外记载两部之分 1480

赫哲之内迁与编旗 1481

南海边地的库尔喀与恰喀拉 1485

库尔喀的出现 1486

库尔喀的自发南迁 1491

对库尔喀人的强行内迁 1498

康熙年间的内迁编旗 1501

恰喀拉人在南海边地 1507

关于族属问题的争论 1515

第三节 索伦与达斡尔 1518

索伦 1518

索伦族名 1519

部落迁徙 1520

达斡尔 1521

族名与原居地 1521

南迁后的达斡尔族 1522

第四节 东北地区蒙古族的迁徙 1524

察哈尔部的迁出 1524

巴尔虎之迁往东北 1525

厄鲁特蒙古之迁入 1527

第五节 锡伯与卦尔察的南迁 1529

原住地 1529

南迁过程 1531

第六节 费雅喀、库野、回族及朝鲜族 1536

费雅喀与库野 1536

加强对费雅喀管理 1537

费雅喀的东西两部 1539

库野 1541

回族与朝鲜族重新进入东北 1543

回族重返东北 1543

朝鲜族的少数居民 1546

第十四章 农业发展及畜牧、狩猎、采集经济概况 1548

第一节 辽东招民开垦与东北地区的封禁 1548

辽东招民开垦令的推行 1549

招垦令颁行初期 1549

招民开垦初见成效 1554

东三盟土地的开垦 1556

封禁政策的实施与结果 1558

实行封禁的原因 1559

封禁的宣布与内容 1563

内地流民来势难阻 1566

奉天地区流民洪流 1569

吉林的流民与开垦 1572

封禁后的东三盟 1575

第二节 一般旗地的开垦与分布 1580

盛京、吉林、黑龙江的一般旗地 1580

盛京一般旗地的开拓 1582

吉黑两地一般旗地 1586

旗地经营及土地典卖 1587

经营方式与田租 1587

旗地典卖 1591

吉林境内的京旗屯田 1593

拉林阿勒楚喀屯田 1594

双城屯田 1597

伯都讷屯田 1599

第三节 皇庄、王庄与官庄 1601

盛京皇庄与盛京户、礼、工三部官庄 1601

皇庄的设置 1602

庄丁、地亩与额粮 1606

八旗贵族的王庄 1608

户、礼、工部官庄 1611

吉林官庄 1612

康熙年间三十二庄 1613

吉林官庄发展变化 1615

黑龙江官庄 1618

康熙年间官庄之设 1618

官庄的进一步发展 1620

养育兵之公田 1622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几种作物的种植 1624

农业耕作技术 1625

粗放的抛荒耕作法 1625

农耕技术水平的提高 1627

几种作物种植及养蚕业的发展 1629

玉蜀黍种植的传入 1629

盛京水稻种植 1631

稗为五谷之首 1632

黍类作物 1633

烟草与棉花 1634

柞蚕养殖 1636

第五节 多种多样的畜牧生产 1637

民间畜牧生产 1638

家畜养殖 1638

满族养马业之衰微 1641

黑龙江地区养马业 1642

盛京官营牧场 1644

大凌河牧场 1645

养息牧牧场 1648

第六节 东北内地的狩猎业 1650

狩猎活动 1651

打围与鹰猎 1651

猎鹿方法 1654

东北围场 1656

官兵围猎 1656

各地围场 1657

第七节 人参的采集与人工培植 1660

人参的采集生产 1660

官采人参 1661

民采人参 1664

栽培人参的出现与发展 1667

清廷增产人参措施 1667

秧参、籽参的栽培 1669

人参贸易 1671

八旗专卖与私贩人参 1671

人参价格的暴涨 1673

第八节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采捕活动 1675

打牲组织与牲丁地位 1676

打牲组织 1676

牲丁地位 1679

采珠与捕鱼 1680

采捕东珠 1680

捕养鳇鱼 1683

其他采捕活动 1684

采参与捕貂 1685

采蜂蜜与松子 1686

第十五章 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 1688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状况 1688

采矿业 1689

盛京地区煤窑 1689

蒙古、吉林之煤窑 1693

其他矿藏开采 1694

盐业 1696

采木与造船业 1697

林木采伐 1698

船舶制造 1701

纺织业 1704

棉纺织业 1704

丝纺织业 1706

酿酒等其他手工业 1707

酿酒 1707

粮油加工 1710

玉石雕刻 1710

其他手工业 1712

第二节 东北内地的商业贸易发展 1714

盛京地区的商业贸易 1715

三省商业经济枢纽 1715

粮谷与土特产贸易 1717

集市及商业管理 1719

汉蒙两族间的贸易 1721

吉林地区的商业贸易 1723

宁古塔的貂参贸易 1724

百货鳞集的吉林城 1727

貂皮贸易中心三姓 1730

德楞等地的集市 1732

黑龙江地区的商业贸易 1736

与外省的商业联系 1736

楚勒罕时节的贸易 1739

其他商业贸易活动 1740

第三节 与沿海各地的海上贸易 1742

海上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1743

海上贸易发展原因 1743

海上贸易的兴盛 1746

盛京沿海的主要贸易港口 1748

锦州与牛庄 1749

盖县等港口 1750

与沿海各地的贸易联系 1752

天津航线 1752

山东航线 1754

南洋航线 1755

第四节 与朝鲜、日本、俄国的边境贸易 1757

与朝鲜的边境互市 1758

会宁互市 1758

庆源互市 1760

中江互市 1762

与日本的山丹贸易 1764

贸易背景 1765

贸易途径 1766

与俄国的边境贸易 1767

早期边境貂皮贸易 1768

签约后的边境互市 1769

第十六章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771

第一节 文化流人与流人文化 1771

流人及其安置 1772

流民与流人 1772

流人安排 1774

文化流人及其活动 1777

无差徭不为奴 1777

文化流人活动中心 1779

文化流人主要活动 1781

第二节 流人诗歌的繁荣 1784

诗僧函可及冰天诗社 1784

流放辽东 组织诗社 1785

生当长歌 死有余威 1788

吴兆骞与七子之会 1793

放逐宁古 参加诗社 1793

冰雪诗歌 秋笳凄怆 1796

方拱乾及其诸子 1800

第二代流人诗人 1803

耕烟老人戴梓 1804

辽东三老之戴亨 1806

方登峄的风俗诗画 1809

方式济父子塞上诗 1811

陈梦雷与讷尔朴等 1813

乡土诗人的出现 1815

多山林气的缪公恩 1816

有田园风的沈承瑞 1817

第三节 方志与笔记之盛 1819

地方志书的编纂 1819

编志高潮的兴起 1819

方志的订补与定稿 1822

五修《盛京通志》 1824

《吉林志书》 1827

两部官修东北图考 1829

私家笔记撰著 1831

笔记综述 1832

有关吉林地区的笔记 1834

有关盛京等地的笔记 1838

第四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 1841

府州县儒学 1842

盛京儒学 1842

吉林儒学 1844

社学与义学 1845

各地书院 1848

八旗官学 1853

官学设置 1854

宗室学与觉罗学 1856

八旗义学 1857

私塾教育 1861

盛京私塾 1862

吉林私塾 1864

黑龙江私塾 1866

第十七章 各族习俗与宗教 1868

第一节 各民族习俗的互相影响 1868

习俗的互相濡染 1869

四个层次两条路线 1869

汉化之风北渐过程 1871

满族的“国语骑射” 1876

满语文的荒疏废弃 1877

骑射技艺逐渐生疏 1880

第二节 各族习俗 1882

各族服饰 1882

满、汉两族的服装 1883

鱼皮服 1886

其他民族服饰 1888

居室 1892

满汉两族居室 1892

其他民族居住情况 1896

节庆与婚丧 1898

灯官与走百病 1899

歌舞戏曲 1902

婚姻 1903

丧葬 1905

其他习俗 1907

相见待人之礼 1907

盛行吸烟 1908

摇车与雪爬犁 1910

第三节 宗教信仰 1913

民间信仰及佛、道教的发展 1913

民间信仰纷然兴起 1913

佛道两教势力发展 1916

多教一庙与一人多教 1921

萨满教及回教等其他宗教 1923

满族的祭杆与跳神 1923

其他民族之萨满教 1927

回教等其他宗教 1929

附:历史纪年对照表 1932

后记 199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