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庄福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950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61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1
奠基篇(1840-1895) 19
第一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19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19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19
二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 22
三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23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26
一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26
二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33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6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36
二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40
三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4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48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48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49
二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53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 55
四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6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65
一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65
二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72
三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75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76
一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77
二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8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8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87
一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88
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96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101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济学的诞生 101
二 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106
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 11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116
一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117
二 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119
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124
四 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128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 136
第一节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36
一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137
二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51
三 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5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159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160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167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172
四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178
五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185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 190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191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191
二 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198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201
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202
二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204
三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206
四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207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208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 209
二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212
三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214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216
一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216
二 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221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228
一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228
二 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31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239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239
开拓篇(1895-1917) 239
一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40
二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242
三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246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252
一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252
二 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257
三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260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265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 266
二 拉法格的理论批判 269
三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273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278
一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 278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278
二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83
三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287
四 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290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295
一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295
二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309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314
第一节 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14
一 揭露机会主义,阐明两种发展观 314
二 批判继承辩证法的丰富遗产 319
三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324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327
一 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 327
二 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329
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伟大意义 3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344
一 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提出 344
二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新贡献 345
三 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347
发展篇(1917-1956) 357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357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357
一 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 357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62
三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365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67
一 最初的构想 368
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 370
三 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 373
四 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374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384
第一节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384
一 斯大林的理论 384
二 若干争论的问题 386
第二节 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89
一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 389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391
三 农业集体化理论 395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399
一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399
二 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400
第四节 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403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商品货币关系 403
二 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405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40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408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08
二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412
第二节 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15
一 突破“城市中心论” 415
二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416
三 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418
四 党内路线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19
第三节 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424
一 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 424
二 关于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理论 427
三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431
一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437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43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战略转变的思想 437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 439
三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444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447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447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4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452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452
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55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60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464
第一节 卢卡其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464
一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 464
二 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 467
三 阶级意识理论 469
第二节 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472
一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472
二 反对科学主义方法 474
三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结构 477
第三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 478
一 实践哲学 478
二 西方革命道路理论 480
第四节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83
一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483
二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486
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489
一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严重后果 497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 497
创新篇(1956-1997) 497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497
二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498
三 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 501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505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505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 508
三 改革的特点和局限 509
第三节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510
一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510
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512
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515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 519
一 “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 519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519
二 “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5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 524
一 法兰克福学派 524
二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528
第三节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 530
一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530
二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533
三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53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 540
一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理论趋向 540
二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544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547
第一节 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547
一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考 547
二 对超常规建设方法的尝试和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548
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发展战略日益趋“左” 550
四 中国发展走入歧途 551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 553
一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 553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555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构想 557
第三节 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559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559
二 艰难曲折的历史分析 561
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563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565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65
一 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565
二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570
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7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582
一 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82
二 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586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59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90
一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590
二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600
第二节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形象 605
一 旗帜的历史考察 605
二 历史的选择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607
第三节 新世纪的呼唤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使命 610
一 新世纪对精神力量的呼唤 611
二 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邓小平理论 614
后记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