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南京大学地理系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13010·1015
- 出版时间:1961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土壤及其肥力的概念 1
目录 1
二、土壤在农业生产上和其他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四、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
五、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5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20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20
第一篇 土壤学基础 20
二、土壤矿物质的粒级和土壤质地 25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32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性质 32
二、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34
三、土壤腐殖质 50
四、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54
五、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57
第三章 土壤的水分、空气和热量 59
一、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59
二、各类土壤水分的分布及其意义 65
三、土壤的水分常数及其农业意义 67
四、土壤水分平衡 71
五、土壤水分的管理和调节 72
六、土壤空气的组成和数量 73
七、土壤的通气性 75
八、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 75
九、土壤空气的重要性 77
十、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78
十一、土壤的热学性质 78
十二、土壤中的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状况 81
十三、土壤热状况的调节与控制 84
第四章 土壤的吸收性 86
一、土壤吸收性的基本概念 86
二、土壤胶体的构造和性质 86
三、土壤吸收性的种类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95
第五章 土壤溶液 103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 103
二、影响土壤溶液组成变化的原因 103
三、土壤溶液中的氧化还原作用 105
四、土壤溶液的反应 106
五、土壤溶液的缓冲性 109
六、土壤反应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111
七、土壤溶液的调节和管理 113
第六章 土壤结构性及物理性质 115
一、土壤的结构 115
二、土壤的一般物理性 131
第七章 土壤养分 139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及其存在状态 139
二、土壤养分的转化 140
三、土壤养分的损失和固定 151
一、土壤肥力概念的发展 156
第八章 土壤肥力 156
二、土壤的自然肥力和有效肥力 158
三、土壤肥力递减律”及其反动本质 160
四、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 163
第二篇 土壤地理学 171
第九章 土壤形成因素 171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及其发展现状 171
二、各自然成土因素与土壤发生发展的关系 176
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200
第十章 土壤的发生和发展 ” 207
一、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207
二、自然界主要的成土过程 216
三、农业土壤的生成发育 218
四、土壤剖面的发育 222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25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 225
二、土壤分类的发展和现状 225
第十二章 土壤分布及土壤区划 ” 241
一、土壤的地带性 241
二、土壤区划 246
第十三章 冰沼土 255
一、冰沼土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条件 255
二、冰沼土及其形成过程 256
三、冰沼土的改良和利用 259
第十四章 灰化土类(附白浆土) ” 261
一、灰化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261
二、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的形成过程 263
三、灰化土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 269
四、土壤的分类 273
五、生草灰化土的生产特征及利用改良 274
附白浆土 275
一、白浆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276
二、白浆土的形成过程和性态特征 278
三、白浆土的利用和改良 282
第十五章 棕壤及褐土 283
棕壤 283
一、棕壤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283
二、棕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284
三、棕壤的性态特征 288
四、棕壤的利用改良 291
褐土 291
一、褐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特点 292
二、褐土的分类和性态特征 294
三、褐土的利用改良 296
第十六章 黄褐土和黄棕壤 298
黄褐土 298
一、黄褐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298
二、土壤形成特点和性态特征 298
三、黄褐土的分类及其利用 301
黄棕壤 303
第十七章 红壤、黄壤和砖红壤 306
一、红壤、黄壤、砖红壤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306
二、砖红壤、红壤和黄壤的形成特点 308
三、红壤、黄壤和砖红壤的分类和性态特征 315
四、红壤、黄壤和砖红壤的利用改良 320
第十八章 黑土 324
一、黑土的地理分布及形成条件 324
二、黑土的形成过程 325
三、黑土的性状和分类 328
四、黑土的农业利用 335
第十九章 栗钙土 337
一、栗钙土的地理分布 337
二、栗钙土的形成条件 337
三、栗钙土的形成过程 338
四、栗钙土的性状和分类 340
五、栗钙土的农业利用和改良 347
第二十章 灰褐土(黑垆土) 349
一、灰褐土的分布和自然地理特征 349
二、灰褐土的成土过程、性态特征和分类 351
三、灰褐土的农业生产特性 357
第二十一章 棕钙土和灰钙土 359
棕钙土 359
一、棕钙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359
二、棕钙土的形成过程和性态特征 360
一、灰钙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366
灰钙土 366
三、棕钙土的利用和改良 366
二、灰钙土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性质 368
三、灰钙土的分类 371
四、灰钙土的农业生产特性 374
第二十二章 荒漠土壤 376
一、荒漠土壤分布概况 376
二、我国的荒漠土壤类型 376
三、我国改造沙漠的经验 382
一、盐渍土的地理分布与自然条件 383
第二十三章 盐渍土 383
二、盐渍土的形成过程 385
三、盐渍土的性状和分类 394
四、盐渍土的改良利用问题 402
第二十四章 草甸土 410
一、草甸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特点 410
二、草甸土的利用问题 415
第二十五章 沼泽土 417
一、沼泽土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条件 417
二、沼泽土形成过程的特点 419
三、沼泽土的性质 421
四、沼泽土的类型 422
五、沼泽土的排水和利用 423
第二十六章 水稻土 426
一、水稻土的地理分布 426
二、水稻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427
三、水稻土的组成及性态特点 428
四、水稻土的类型 431
五、水稻土的利用问题 433
六、肥沃水稻土的性状及其培育 433
一、山地土壤的概念 438
二、山地区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性 438
第二十七章 山地土壤 438
三、山地区土壤及其特征 440
四、我国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443
五、山地区土壤的利用和管理 447
第二十八章 土壤调查与制图 449
一、土壤调查与制图的目的 449
二、土壤调查的准备工作 449
三、 野外工作 451
四、土壤图的测制方法 458
五、室内工作 466
主要参考书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