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义动态分析方法探索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彭玉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439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俄语-语义分析-分析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义动态分析方法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语义集成描写方法论 1
第一节 “看”的集成描写 2
一 概述 2
二 “看”的语义功能 2
(一)认知隐喻 3
(二)认知转喻 4
(三)语义游移 5
三 “看”的句法描写 7
(一)看1句法描写 7
(二)看2句法描写 10
(三)看3句法描写 12
(四)看4句法描写 13
(五)看5句法描写 15
(六)看6句法描写 16
(七)看7句法描写 17
(八)看8句法描写 18
(九)看9句法描写 19
四小结 21
第二节 动宾构造的集成描写 22
一 概述 22
二 动宾构造集成描写 23
(一)语义描写 24
(二)句法描写 28
三 小结 32
第三节 汉语词汇语义集成描写 33
一 概述 33
二 集成描写理论的词汇语义方法 33
(一)词汇分析的理论目标 33
(二)词汇语义与语法行为 34
三 汉语词汇语义集成描写 34
(一)汉语词汇语义相关研究 34
(二)汉语词汇语义集成描写 35
四 小结 41
第四节 词汇转义的集成描写 42
一 概述 42
二 动词转义集成描写 42
(一)表示心理感受 43
(二)表示命题态度 48
(三)表示言说活动 51
(四)表示静态事件 54
(五)表示其他行为 58
三 小结 60
第五节 多义语义的集成描写 60
一 概述 60
二 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 60
(一)题元结构关系 62
(二)语义层级关系 63
(三)形式结构关系 64
三 小结 68
第六节 语义变异的多元阐释 69
一 概述 69
二 语义变化与语义游移 69
(一)语义纵向游移 70
(二)语义横向游移 72
三 语义变化的形式表征 76
(一)形态句法特征变异 76
(二)句法转换特征变异 76
四 语义变化与语用性能 76
(一)交际焦点的变化 76
(二)语用功能的变化 77
五 小结 79
第二章 语义认知分析方法论 80
第一节 语义变异的认知机制 80
一 概述 80
二 题元构造认知机制 82
(一)动作过程转喻动作事件结果 82
(二)动作方式转喻动作事件本身 84
三 小结 91
第二节 认知凸显与认知域转移 91
一 概述 91
二 认知凸显的语义功能 92
(一)关于认知凸显 92
(二)区分动词语义 92
(三)区分句法语义 95
(四)区分题元关系 97
三 认知域转移的语义功能 98
(一)关于认知转移 98
(二)调整语义组构 98
(三)实现语义跨域 99
四 余论 102
五 小结 103
第三节 语义主体的认知分析 104
一 概述 104
二 “主体”的认知定位 104
三 动词隐喻语义主体的认知分析 105
(一)隐喻主体的辨析 105
(二)隐喻主体与主位 108
(三)主体的分析层次 109
四 动词本义语义主体的认知分析 110
(一)感情反应类主体 110
(二)关系事件类主体 111
(三)主体分析层级性 112
五 小结 112
第四节 语义结构的认知空缺 113
一 概述 113
二 存在动词的认知语义空缺 115
(一)“动态”存在和“静态”存在动词 115
(二)“静态”存在动词的认知语义空缺 117
(三)“动态”存在动词的认知语义空缺 119
(四)语义空缺的解除 125
三 小结 126
第五节 “多质行为集”认知分析 126
一 概述 126
二 多质行为集动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127
(一)动作行为的认知无尽性 127
(二)动作行为认知非实义化 132
(三)动作行为认知评价意义 135
三 小结 138
第三章 语义义素分析方法论 140
第一节 语言的义素分析 140
一 概述 140
二 关于义素分析 141
三 施为动词的义素分析 142
(一)施为动词语义内涵 142
(二)施为动词义素解构 142
(三)施为动词语义预设 144
四 同义动词的义素分析 145
(一)同义动词语义预设 145
(二)同义动词框架义素 146
(三)同义动词客体指称 148
五 不同体动词义素分析 149
(一)预设以及陈说义素 149
(二)义素以及情态算子 150
六 小结 151
第二节 动词预设义素分析 151
一 概述 151
二 动词的语法语义预设 152
(一)动词体偶语法预设 152
(二)动词构词语法预设 153
三 动词多义与语义组合预设 154
(一)语义组合预设的变化 154
(二)组合预设变化的类型 155
(三)内部语义参数的变化 158
四 动词语义次类的组合预设 158
(一)“叙实”动词的组合预设 159
(二)“非叙实”动词组合预设 159
五 预设与其他义素间的转化 159
(一)稳定的义素转化 160
(二)言语性义素转化 162
六 语义相关的不同动词的预设 162
(一)预设具体内容不同 162
(二)预设分布方式不同 163
七 小结 164
第三节 词汇隐性义素分析 165
一 概述 165
二 语义变异条件下的隐性义素 166
(一)词义中的语义变异 166
(二)句法语义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167
(三)共时因素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170
(四)范畴转化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172
(五)功能转换制约的语义变异义素 174
二 小结 176
第四节 语义辖域及其转移 177
一 概述 177
二 关于语义辖域 177
三 语义辖域的作用方式 178
(一)作用于语义成分 178
(二)作用于句法组合 181
四 语义辖域与动词体语义描写 182
五 语义辖域与情态一语用意义 183
六 语义辖域与句子的歧义现象 184
七 语义辖域转移 185
(一)“否定”辖域转移 186
(二)虚词语义辖域转移 189
(三)辖域的转移与歧义 191
八 小结 193
第五节 命题语义否定义素 193
一 概述 193
二 命题否定义素作用机制 194
(一)中立否定与普遍否定 194
(二)否定的语义作用域 195
(三)否定参与交际建构 196
(四)否定与命题述体语义 197
(五)否定的语法语义功能 198
三 命题否定下的从属命题 198
(一)命题否定与真值意义 198
(二)命题否定与间接疑问 201
四 小结 202
第四章 语义题元分析方法论 203
第一节 题元构造的语义分化 203
一 概述 203
二 反使役动词题元构造语义分化 205
(一)关于使役与反使役动词 205
(二)“非宾格”反使役动词的语义分化 207
(三)“自足意义”反使役动词语义分化 209
(四)“反身意义”反使役动词语义分化 211
二 小结 217
第二节 副题元句法语义分析 217
一 概述 217
二 关于“副题元” 217
三 副题元的句法语义性能 219
(一)对动词(情景)进行语义次范畴化 219
(二)区分动词一词多义(排除动词歧义) 224
(三)参与谓词的配价合并 228
(四)实现语义辖域的转移 228
(五)反映情态—评价内容 229
(六)区分句法范畴及句式 231
四 余论 231
第三节 题元分析“角色观” 233
一 概述 233
二 不同语义模式的题元角色实现 235
(一)命题态度语义类型 236
(二)关系事件语义类型 237
(三)情感意义语义类型 239
(四)物理作为语义类型 240
三 语义转化模式的题元角色实现 242
(一)转义表示其他物理作为意义 245
(二)转义表示各种抽象行为意义 245
四 反义动词模式的题元角色实现 250
(一)“逆对应”机制 250
(二)“原对应”机制 251
五 小结 255
第四节 题元分析“重合观” 256
一 概述 256
二 关于“题元重合” 257
三 题元重合的“格式塔”参数分析 259
(一)题元重合与“格式塔” 259
(二)题元格式塔重合的分析 260
(三)题元格式塔的重合度 263
(四)题元格式塔重合的推论 264
(五)题元格式塔重合的句法后果 265
四 小结 266
第五节 题元分析“层级观” 266
一 概述 266
二 题元“层级观” 267
(一)概括题元 267
(二)角色题元 268
(三)变元 269
(四)论元 270
三 句式分析题元“层级观” 271
(一)题元层级总体共性 272
(二)题元层级总体差异 274
四 小结 277
语义分析方法探索(代结束语) 278
参考文献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