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2版
  • 王玢,左明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94282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1

二、生理学的门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一)生理学的门类 2

(二)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三、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3

(一)古代和中世纪的生理学知识 3

(二)近代生理学的发展 4

(三)中国现代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5

四、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及生理机能的调节 7

(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 7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 8

(三)稳态 9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11

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11

一、神经和肌肉属于可兴奋组织 11

(一)活组织可对刺激作出反应 11

(二)神经和肌肉的反应表现为兴奋 11

(三)兴奋的引起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机能状态和刺激的特征 12

(四)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 13

二、神经和肌肉细胞具有跨膜电位 14

(一)生物电现象的研究 14

(二)损伤电位是跨膜电位的表现 14

(三)静息电位是膜在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位 14

(四)可兴奋细胞兴奋时跨膜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 15

三、锋电位是兴奋过程的必然表现 16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 17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式: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各种蛋白分子 17

二、细胞通过跨膜物质转运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9

(一)单纯扩散遵循单纯的物理学规律 19

(二)易化扩散须由载体或通道介导 19

(三)主动转运以细胞本身耗能实现逆浓度梯度转运为特征 20

(四)大分子物质团块经由入胞和出胞机制转运 21

三、大多数化学性调节因子藉助跨膜信号传递功能引起靶细胞的功能变化 21

(一)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质完成跨膜信号传递 21

(二)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及其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22

(三)原癌基因可作为第三信使参与跨膜信号传递 24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4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 24

(一)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通过K+通道扩散形成的 24

(二)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K+通道介导跨膜信号传递而形成的 25

(三)通道电流可应用电压钳技术和膜片钳技术进行观察 27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一系列复杂的电反应过程 27

(一)阈下外向电流引起电紧张性局部反应 27

(二)局部反应随刺激强度增强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爆发冲动 29

(三)冲动一旦产生即能向远处作非递减性传导 29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电活动成分的总和 31

(一)神经干包含各类显示不同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 31

(二)神经纤维可根据其电生理特性或纤维直径进行分类 32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可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显示单相或双相两种形式 32

第四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35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机能特征表明它属于化学性突触 35

二、神经肌肉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复杂转换过程 37

(一)终板电位是介于神经冲动和肌锋电位的中间过程 37

(二)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作用于终板膜而产生的 38

(三)微终板电位的发现导致“量子释放”理论的提出 41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 42

一、骨骼肌纤维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构成 42

(一)肌原纤维由高度有序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43

(二)肌原纤维为膜状微管结构所环绕 44

二、肌肉收缩是Ca2+触发肌丝滑行的结果 44

(一)Ca2+是骨骼肌兴奋-收缩的偶联因子 44

(二)两种肌微丝所含蛋白质的不同分子特性是肌丝滑行的分子基础 45

(三)肌丝滑行导致肌小节缩短 46

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肌肉收缩的不同外在表现 47

(一)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48

(二)肌肉收缩具有空间和时间总和的特性 48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功取决于负荷量和收缩速率 49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51

第一节 总论 51

一、概述 51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 51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及整合作用 52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53

(一)神经元 53

(二)突触 55

(三)中枢递质 57

(四)神经胶质的机能 60

三、反射活动 63

(一)反射 63

(二)反射弧 63

(三)反射的分类 64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64

(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65

(六)反射活动的协调 6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 69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69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69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76

(三)姿势反射 79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80

(五)基底神经节的机能 83

(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84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86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86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 91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93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99

一、概述 99

(一)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99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00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105

(一)外周的感觉神经 105

(二)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 105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107

(四)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07

(五)丘脑的感觉机能 108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09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109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10

四、躯体和内脏感觉 112

(一)躯体感觉 112

(二)内脏感觉 115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116

一、概述 116

(一)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的范畴 116

(二)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的研究方法 116

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117

(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 117

(二)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117

(三)脑电波形成的原理 119

(四)皮层诱发电位 120

三、条件反射学说 121

(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121

(二)条件反射的建立 121

(三)暂时联系的接通 122

(四)条件反射的抑制 122

(五)动物的神经型与神经症 123

(六)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124

四、觉醒与睡眠 126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126

(二)睡眠及其发生原理 127

五、学习与记忆 128

(一)研究学习与记忆的意义 128

(二)学习与记忆的定义 128

(三)学习的类型 129

(四)记忆的类型及特征 134

(五)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 134

(六)记忆障碍 135

(七)学习和记忆的原理 135

第四章 感觉器官 140

第一节 视觉器官 140

一、眼是由多个折光界面和折光介质组成的折光系统 140

(一)眼的折射系统可用简约眼模型表述 141

(二)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可因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而改变 141

二、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43

(一)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均具有相同的组构模式 143

(二)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构成不同的感光系统 144

三、感光换能机制的第一步: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 147

四、视网膜的信息处理:由感受器电位到编码的神经冲动 149

(一)脊椎动物的光感受器电位显示为分级的超极化电位 149

(二)cGMP是光感受器光电换能的信使 150

(三)视网膜对图像信息进行了初步处理 150

五、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各类细胞对光照的总和电反应 154

六、视觉的中枢机制 155

第二节 听觉器官 157

一、声音刺激、听力和听阈 157

二、声音的传递 159

三、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160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 160

(二)耳蜗对频率分析的机制 161

(三)基底膜的振动和毛细胞的作用 162

(四)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微音器电位与耳蜗神经动作电位 162

四、听觉中枢生理 164

(一)听觉上行传导路 164

(二)听觉的传出控制 164

(三)听觉中枢细胞的音频区域定位 165

(四)听觉中枢细胞功能活动 165

第三节 前庭器官 165

一、前庭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165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它的作用 166

三、眼震颤及其他有关反射 168

第四节 嗅觉与味觉器官 168

一、嗅觉 169

二、味觉 170

第五章 血液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一、体液和内环境 172

二、血量 173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 173

(一)运输机能 173

(二)防御机能 174

(三)止血机能 174

(四)维持稳态 174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174

一、血液的组成 174

二、血液的物理特性 175

(一)颜色 175

(二)密度 175

(三)粘滞性 175

(四)红细胞沉降率 175

三、血浆 175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175

(二)血浆渗透压 176

(三)血浆的酸碱平衡 176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177

一、红细胞 177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177

(二)红细胞脆性和溶血 178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78

二、白细胞生理 180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180

(二)白细胞功能 181

(三)白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183

三、血小板 183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183

(二)血小板的生成调节 183

第四节 血液凝固 184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84

(一)血小板参与了全部血凝过程 184

(二)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 184

二、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185

(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185

(二)抗凝系统 186

三、纤维蛋白溶解 188

第五节 免疫系统 189

一、免疫防御机能 189

(一)非特异性免疫 189

(二)特异性免疫 190

二、B细胞的功能 191

(一)抗体 191

(二)补体系统 192

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93

(一)主动免疫 193

(二)克隆选择理论 193

(三)被动免疫 194

四、T细胞的功能 194

(一)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194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195

(三)抗原的递呈和识别 195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197

一、人类的血型 197

二、ABO血型 198

三、Rh血型 198

四、白细胞血型 199

五、输血的意义及输血原则 200

第六章 血液循环 201

第一节 心脏生理 201

一、心肌的电活动 202

(一)心肌电活动的离子基础 202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204

(三)心电图 208

二、心动周期 210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210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 210

(三)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和心音的关系 211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12

(一)心输出量 212

(二)搏出量的调节 212

第二节 血管生理 214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 214

(一)动脉 215

(二)毛细血管 215

(三)静脉 215

二、血流动力学和血压 216

(一)泊肃叶定律 216

(二)血压 216

三、动脉血压 217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217

(二)收缩压和舒张压 217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18

(四)动脉脉搏 22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221

(一)静脉血压 221

(二)静脉血流 221

(三)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221

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 222

(一)微血管系统 223

(二)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224

(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225

六、淋巴循环 228

(一)淋巴液的生成 228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其生理意义 228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229

一、神经调节 229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229

(二)心血管中枢 233

(三)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 234

二、体液调节 238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38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39

(三)血管升压素 239

(四)血管活性物质 239

三、局部血流调节 240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240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 241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241

第四节 器官循环 241

一、冠脉循环 242

(一)冠状动脉血流特点 242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43

二、脑循环 244

(一)脑血液循环特点 244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244

(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245

(四)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245

第七章 呼吸 248

第一节 呼吸道与肺泡 248

一、呼吸道的功能 248

二、肺泡 249

(一)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249

(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250

第二节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251

一、呼吸运动 251

二、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 252

(一)肺内压 252

(二)胸内压和肺的弹性回位 252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254

(一)肺容量 254

(二)肺通气量 255

四、肺通气的阻力 256

(一)弹性阻力 256

(二)非弹性阻力 257

(三)呼吸功 257

五、人工呼吸 257

(一)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 258

(二)压背举臂操作法 258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258

一、呼吸气体的分压和溶解度 258

二、气体在肺和组织的交换 259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量的相互关系 261

四、肺换气的扩散容量 261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62

一、氧的运输 263

(一)氧的化学结合 263

(二)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63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265

(一)二氧化碳的化学结合 265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266

(三)血液二氧化碳运输与酸碱平衡 267

第五节 呼吸的调节 268

一、各级呼吸中枢及其相互关系 268

(一)脑干各级呼吸中枢 268

(二)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71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72

(一)肺牵张反射 272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272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272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73

(一)化学感受器 273

(二)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273

(三)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274

(四)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 274

(五)缺氧、二氧化碳和氢离子影响呼吸的相互关系 275

第六节 肺的非呼吸功能 275

一、肺和肺循环的防御功能 275

二、肺的代谢功能 275

第八章 消化 277

第一节 总论 277

一、消化的意义 277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77

(一)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277

(二)消化管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 278

(三)消化管平滑肌的功能合胞体特征 278

三、消化管的运动 278

四、消化腺的分泌 279

五、消化与吸收活动的调节 280

(一)神经调节 280

(二)体液调节 281

六、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 282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283

一、唾液腺及唾液 283

(一)唾液腺的进化 283

(二)唾液的组成与特性 283

(三)唾液的作用 283

(四)唾液分泌的调节 284

二、咀嚼 285

三、吞咽 286

第三节 胃内消化 286

一、胃的机能分区 287

二、胃的运动 287

(一)容受性舒张 287

(二)紧张性收缩 288

(三)蠕动 288

三、胃运动的调节 288

(一)神经性调节 288

(二)体液性调节 288

(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288

(四)呕吐反射 290

四、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290

(一)胃液的分泌 290

(二)胃酸的形成 291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292

五、胃黏膜屏障 294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295

一、小肠的运动 295

(一)分节运动 295

(二)蠕动 295

(三)摆动 296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296

(一)神经调节 296

(二)体液调节 296

三、胰液的成分与作用 296

(一)水与电解质 297

(二)碳酸氢盐 297

(三)胰淀粉酶 297

(四)胰脂肪酶 297

(五)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 297

四、胰液分泌的调节 298

(一)促进胰液分泌的调节 298

(二)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 299

五、小肠的分泌与调节 299

六、肝的功能 300

(一)消化与吸收功能 300

(二)代谢功能 300

(三)清除功能 301

(四)解毒和排泄功能 301

七、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301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与作用 301

(二)胆汁分泌的调节 302

(三)胆囊的排空 302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302

一、大肠的运动 302

(一)袋状往返运动 303

(二)集团运动 303

(三)排粪 303

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 303

第六节 吸收 304

一、吸收的部位 304

二、吸收的机制 306

(一)被动转运 306

(二)主动转运 306

(三)交换扩散 306

三、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306

(一)水、电解质和维生素的吸收 306

(二)糖的吸收 308

(三)蛋白质的吸收 309

(四)脂肪的吸收 309

第七节 摄食的调节 309

一、摄食的意义与进化 309

二、饥饿、饱感、食欲的概念 310

三、食欲中枢(摄食中枢与饱中枢) 310

四、摄食的调节 312

(一)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 312

(二)激素对摄食的调节 312

(三)进食活动对摄食的调节 312

(四)神经递质对摄食的影响 312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314

第一节 能量代谢 314

一、能量在体内释放、贮存和利用 314

(一)三种营养物质代谢放能 314

(二)腺苷三磷酸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315

二、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316

(一)用大型呼吸热量计直接测热 316

(二)利用耗氧量间接换算代谢热量 317

(三)以体表面积为标准衡量能量代谢率 318

三、能量代谢受多个因素影响 319

(一)食物有特殊生热作用 319

(二)肌肉活动能明显地影响能量代谢 320

(三)环境温度对能量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320

(四)精神因素不可忽视 320

四、排除影响因素,确定基础代谢 320

第二节 体温调节 321

一、人体体温相对稳定,但也正常地变动 321

二、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322

(一)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影响下产热得到控制 322

(二)散热有物理过程,也有生理过程 323

三、体温受反馈调节控制 326

(一)温度感受器分布广泛 326

(二)信息在体温调节中枢整合 327

四、体温调节受障碍可致体温过高或体温过低 328

(一)发热是体温过高的一种形式 328

(二)人体体温低于36℃称体温过低或低体温 329

第十章 排泄 331

第一节 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331

一、脊椎动物肾结构的特点 331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332

(二)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 333

(三)近球小体 334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334

三、肾的神经支配 336

第二节 尿的生成 336

一、尿的性质与成分 336

(一)尿量 336

(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 336

(三)尿的理化特性 336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37

(一)滤液的形成 337

(二)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338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339

(四)肾清除率试验 340

(五)肾血流量的测定 341

(六)影响滤过率的因素 342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43

(一)重吸收的方式 343

(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344

四、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347

(一)H+的分泌与H+-Na+交换 348

(二)K+的分泌与K+-Na+交换 348

(三)NH3的分泌 349

第三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349

一、水的重吸收与尿的浓缩或稀释 350

二、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逆流系统学说 350

(一)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逆流倍增作用 351

(二)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逆流交换作用 353

(三)髓袢升支粗段内低渗液体的形成 354

(四)稀释尿或浓缩尿的最后形成 355

(五)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355

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355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356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56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356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357

(一)抗利尿素的分泌及作用 357

(二)醛固酮的作用 358

第五节 脊椎动物的肾外渗透调节器官 360

一、鱼类的鳃为肾外渗透调节器官 360

二、爬行类和鸟类的盐腺为肾外渗透调节器官 361

(一)爬行类的盐腺 361

(二)鸟类的盐腺 361

(三)盐腺分泌的调节 361

第六节 排尿活动及其调节 363

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 363

二、膀胱贮尿与生理性容量 364

三、排尿反射 364

四、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作用 365

第十一章 内分泌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一、激素的分类 367

(一)含氮激素 369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369

(三)固醇类激素 370

二、激素的作用特征 370

(一)激素-受体特异性 370

(二)信号放大系统 370

(三)反馈调节 370

(四)多样化效应 371

(五)激素的协同与拮抗 371

三、激素的生物合成和释放 371

(一)激素的生物合成 371

(二)激素的释放 374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377

(一)肽类和胺类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377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379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 381

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 381

二、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 382

第三节 垂体 383

一、腺垂体 383

(一)生长素 383

(二)催乳素 384

二、神经垂体 385

(一)催产素 385

(二)抗利尿激素 385

三、促黑[素细胞]激素 386

第四节 甲状腺 386

一、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运输和代谢 386

(一)释放 386

(二)运输 386

(三)代谢 386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387

(一)对代谢的影响 387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87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87

(四)其他作用 387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388

第五节 肾上腺 388

一、肾上腺皮质 388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38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390

二、肾上腺髓质 392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392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393

第六节 胰岛 393

一、胰岛素 393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393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394

二、胰高血糖素 394

(一)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95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395

三、胰岛的其他激素及其相互关系 395

(一)胰多肽 395

(二)生长抑素 395

(三)胰岛激素的相互作用 395

第七节 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及降钙素 396

一、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 396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396

(二)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396

二、降钙素 396

(一)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397

(二)降钙素的分泌调节 397

第八节 其他内分泌腺和激素 397

一、松果体 397

二、生长因子 398

三、胸腺 398

四、前列腺素 398

五、神经甾体 398

第十二章 生殖 400

第一节 雄性的生殖机能 400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401

(一)精子的发生 401

(二)支持细胞的作用 403

(三)睾酮对生精过程的影响 403

二、睾丸的内分泌作用 404

(一)间质细胞的作用 404

(二)睾酮的合成调节及生理功能 404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405

(一)GnRH神经元分布在下丘脑的不同部位 405

(二)GnRH对LH和FSH释放的调节 407

(三)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相互作用 407

四、雄性附性器官的功能 408

(一)精子在附睾中进一步成熟 408

(二)精子的储存 408

(三)精液 408

(四)阴茎的勃起和射精 409

第二节 雌性的生殖机能 409

一、卵巢的生卵作用 410

二、卵巢的内分泌机能 411

(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及其调节 411

(二)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412

(三)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413

三、雌性生殖系统的调节 414

(一)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 414

(二)催乳素对雌性生殖机能的作用 415

(三)催产素对雌性生殖机能的作用 415

(四)生殖周期 416

第三节 受精、妊娠与授乳 419

一、受精和着床 419

(一)精子和卵子向输卵管的转运 419

(二)受精过程中的细胞内事件 421

(三)着床 421

二、妊娠 422

(一)妊娠的维持 422

(二)性类固醇激素与胎盘单位 423

三、分娩 424

四、授乳 425

五、生殖控制 426

(一)避孕 426

(二)不孕症 427

第十三章 生长和发育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一、生长发育的意义 429

二、研究人体生长发育的意义 429

第二节 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30

一、身体的总发育 431

二、生殖系统的发育 431

三、神经系统的发育 431

四、淋巴系统的发育 431

第三节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432

一、青春期的生长突增 432

二、青春期性器官和性征的发育 440

三、青春期的启动依赖于下丘脑GnRH波动发生器的成熟 446

四、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和近百年来各国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趋势 448

第四节 衰老 451

一、衰老的定义 451

二、衰老的生理学特征 451

三、衰老的各种学说 453

附录1 人体正常生理数值 455

附录2 英汉名词索引 46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