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峨眉县志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峨眉县志
  • 四川省峨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13833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76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8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峨眉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 1

第一篇 大事记 4

第二篇 建置沿革 30

第一章 历史沿革 31

第一节 秦汉时期 31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 32

第三节 峨眉建县 32

第四节 县名由来 3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34

第一节 宋明时期 34

第三节 民国时期 35

第二节 清朝时期 35

第四节 建国以后 37

第三章 县城 镇 45

第一节 绥山镇 45

第二节 九里镇 47

第三节 罗目镇 47

第四节 龙池镇 48

第五节 乐都镇 48

第三篇 自然地理 49

第一节 地质研究 50

第一章 地质 50

第二节 地层 51

第三节 构造 56

第四节 矿产资源索引 62

第二章 地形 64

第一节 简述 64

第二节 地貌类型 65

第三节 主要山脉 67

第三章 水系 67

第二节 水资源 68

第一节 河流与湖泊 68

第三节 水能资源 70

第四章 土壤 70

第一节 形成特点与分布规律 70

第二节 土壤类型 73

第五章 生物 73

第一节 植物基本特征及分布 74

第二节 珍稀动物 75

第一节 气温 76

第二章 气象要素 76

第一章 气象站 76

第四篇 气候 76

第二节 气压 78

第三节 降水 78

第四节 风 80

第五节 云量 日照 80

第六节 蒸发 81

第七节 空气湿度 81

第八节 地面温度 82

第九节 天气现象 83

第二节 南部地区 85

第三章 农业气候 85

第一节 东北地区 85

第三节 中部山区 86

第四节 西部地区 86

第四章 灾害性天气 87

第一节 洪涝 87

第二节 雷暴 88

第三节 干旱 89

第四节 大风、冰雹 89

第二节 解放以后人口 91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人口 91

第五篇 人口 91

第一章 数量变化 91

第二章 人口构成 93

第一节 人口分布 93

第二节 人口变动 95

第三节 民族 95

第四节 年龄 性别 96

第五节 文化程度 97

第一节 机构 98

第三章 计划生育 98

第二节 计划生育 99

第三节 宣传晚、稀、少 100

第六篇 党群 10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102

第一节 党的地下组织 10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县委和部门设置 104

第三节 中心工作 107

第四节 党务工作 117

第一节 工会 126

第二章 群众团体 126

第二节 共青团 127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128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129

第五节 民协 130

第三章 民主党派——民盟 130

第四章 其他党派和民众团体 131

第一节 国民党 131

第三节 青年党 132

第四节 民社党 132

第二节 三青团 132

第五节 民众团体 133

第七篇 政权 134

第一章 议会 134

第一节 议会 134

第二节 临时参议会 134

第三节 县参议会 135

第四节 国大代表选举 135

第二章 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县人民代表大会 136

第一节 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 136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138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42

第三章 行政 143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43

第二节 建国以后 145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151

第四章 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52

第八篇 人民政协 157

第一章 各届人士学习委员会 15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57

第二章 政协峨眉县委员会 158

第二节 业余政治学校 158

第三节 其它活动 158

第三章 常务工作 162

第一节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162

第二节 协助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162

第三节 其它工作 163

第四章 委、组工作 164

第九篇 政法 166

第一章 公安 166

第一节 机构 166

第二节 实施专政职能 167

第三节 治安管理 170

第四节 户籍管理 173

第五节 消防 174

第二章 检察 176

第一节 机构 17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77

第三节 经济检察 179

第四节 法纪检察 180

第五节 监所检察 18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182

第三章 审判 183

第一节 机构 183

第二节 审判工作 184

第三节 复查 186

第四节 人民陪审 186

第五节 人民来信来访 18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87

第一节 机构 187

第二节 法制宣传 187

第三节 调解 188

第五节 律师 189

第四节 公证 189

第十篇 民政 191

第一章 机构及职能 19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91

第二节 职能 192

第二章 救济 192

第一节 灾害救济 192

第二节 社会救济 195

第一节 优抚 198

第三章 优抚 安置 198

第二节 安置 202

第四章 婚姻登记 204

第五章 殡葬改革 205

第六章 收容、遣送 207

第七章 地名普查 208

第十一篇 劳动 209

第一章 机构 209

第一节 县劳动局 209

第二节 安全办公室 209

第四节 劳动服务公司 210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210

第二章 就业 211

第一节 1950—1966年间的安置工作 211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劳动就业 211

第三节 1977—1985间的安置工作 212

第三章 工资 214

第一节 工资 214

第二节 奖金、津贴 216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217

第二节 安全生产 218

第一节 劳动保险 218

第四章 劳保福利 218

第五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19

第十二篇 军事 221

第一章 兵役 221

第一节 征兵机构 221

第二节 兵员征集 222

第二章 驻军 223

第一节 民国时期 223

第二节 建国以后 223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人民武装 224

第三章 地方武装 224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224

第四章 要事记略 225

第一节 民国时期 225

第二节 建国以后 226

第十三篇 城建 环保 228

第一章 规划 228

第一节 城市规划 228

第二节 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229

第三节 环境保护规划 230

第一节 城市建设 231

第二章 建设 231

第二节 场镇建设 233

第三节 住宅建设 234

第四节 沼气村建设 237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 237

第一节 城市防洪排污 237

第二节 城市坏境卫生 238

第三节 城市消防 238

第五节 城市供水 239

第四节 城市交通 239

第四章 管理 240

第一节 房地产管理 240

第二节 城市综合管理 241

第三节 城市建设管理 242

第五章 环境保护 243

第一节 环境质量 243

第二节 环境保护 244

第三节 污染治理 245

第一章 机构 247

第十四篇 农业 247

第二章 生产条件 248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48

第二节 灌溉 251

第三节 作物资源 251

第三章 农作物 252

第一节 粮食 252

第二节 大宗经济作物(含林木) 256

第三节 商品蔬菜 257

第四节 推广农业科技 258

第一节 作物栽培 260

第四章 耕作技术 260

第三节 植物保护 261

第二节 施肥技术 261

第五章 农业机械 263

第一节 农机 263

第二节 机耕 264

第六章 生产关系变革 265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265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66

第三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269

第一章 机构 273

第十五篇 林业 273

第二章 林业概况 275

第一节 林业生产 276

第二节 资源分布 276

第三节 主要树、竹 277

第四节 野生动物 278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79

第一节 造林 279

第二节 树种引进 284

第一节 护林 285

第四章 森林保护及林政管理 285

第二节 封山 286

第三节 防治虫害 287

第四节 竹木管理 287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 288

第十六篇 水利 水电 291

第一章 机构 291

第一节 水利委员会 291

第一节 历史上的水利建设 292

第二章 水利建设 292

第二节 县水电局 292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水利建设 294

第三节 骨干工程 294

第三章 水土保持 295

第四章 水电事业 296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能利用 296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水电事业 297

第三节 县级电站简介 297

第四节 河系电站 298

第五章 渔业 301

第五节 市属以上电站 301

第十七篇 畜牧 303

第一章 机构 303

第二章 畜牧概况 304

第一节 家庭饲养 304

第二节 集体饲养 305

第三章 良种选育 308

第一节 本地良种 308

第二节 引进良种 309

第一节 自然饲料 311

第四章 饲养 311

第二节 人工饲料 312

第五章 病疫防治 313

第一节 常见病疫 313

第二节 防疫设施 313

第三节 治疗效果 314

第十八篇 工业 316

第一章 管理 317

第—节 机构 317

第二节 调整 317

第一节 制碗业 320

第二章 工业门类 320

第二节 印刷业 321

第三节 食品加工业 322

第四节 机械、化工、冶炼 323

第五节 煤炭工业 324

第三章 市属以上企业 324

第一节 电力、机械工业 325

第二节 建材工业 326

第三节 轻化工业 326

第四节 煤炭、冶金工业 327

第四章 革新成果 328

第十九篇 二轻工业 330

第一章 民国时期手工业 330

第一节 金属 330

第二节 竹木、棕藤、草席 331

第三节 陶瓷 331

第四节 制革、服装、纺织、洗染 331

第五节 造纸、建筑、修理、印刷 332

第二章 民国时期手工业行会 333

第一节 同业工会 333

第二节 工会 333

第四节 师徒 334

第三节 行会 334

第一节 领导机构 335

第三章 建国后的二轻工业 335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 336

第三节 产值及劳动生产率 340

第四章 经营管理 344

第五章 职工队伍 345

第一节 职工数量 345

第二节 文化结构 345

第六章 主要工厂 346

第一节 组建 347

第七章 街道工业 347

第二节 主要街道工业企业 348

第三节 1955年时企业数 348

第二十篇 乡镇企业 350

第一章 机构 3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50

第二节 县专业公司 351

第二章 门类 352

第一节 食品工业 352

第二节 能源工业 354

第三节 建材工业 355

第四节 冶炼工业 356

第五节 化学工业 357

第六节 运输业 358

第七节 饮食服务及其他企业 358

第三章 管理 360

第二十一篇 名特产品 362

第一章 小吃 362

第二章 蔬菜 副食品 364

第三章 果品 367

第四章 饮料 369

第五章 药材 372

第六章 林产品 378

第七章 手工艺品 383

第二十二篇 交通 386

第一章 道路 386

第一节 古道 386

第二节 公路 387

第三节 铁路 390

第二章 桥梁 390

第一节 古桥 390

第二节 公路桥涵 392

第三章 道路桥梁的修建和养护 393

第一节 修建、养护形式 393

第二节 修建、养护组织 393

第四章 运输 394

第一节 运输工具 394

第二节 乡镇运输 394

第三节 县汽车队 395

第四节 水路运输 396

第二节 县交通监理站 397

第一节 县交通运输管理站 397

第五章 运输管理 397

第二十三篇 邮电 398

第一章 机构 398

第一节 邮政 398

第二节 电信 399

第三节 邮电局 400

第二章 邮政 402

第一节 邮路与设备 402

第二节 邮政业务 404

第一节 网路与设备 407

第三章 电信 407

第二节 电信业务 412

第四章 经营管理 414

第二十四篇 商业 417

第一章 建国前后商业概况 417

第二章 经济成分 42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20

第二节 集体商业 421

第三节 国营商业 423

第四节 国营商业部门的变化 425

第三章 经营网点 426

第四章 商品购销 427

第一节 流通渠道 427

第二节 商业利润 429

第二十五篇 供销 433

第一章 供销合作情况综述 433

第二章 机构 434

第一节 公司 434

第二节 基层供销社 435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436

第三章 经营 436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销 437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437

第四章 多种经营 440

第一节 措施 440

第二节 引进良种、推广新技术 441

第五章 代购代销 442

第一节 田赋管理处 443

第二节 县粮食局 443

第一章 机构 443

第二十六篇 粮食 443

第二章 田赋 购销 444

第一节 田赋 444

第二节 农村购销 445

第三节 城市粮食供应 447

第四节 票证管理 448

第三章 储运 449

第一节 调运 449

第二节 仓储 449

第四章 加工 450

第一节 粮油加工 450

第五章 油料购销 451

第二节 饲料生产 451

第二十七篇 综合管理 453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53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 453

第二节 商品流通计划 455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 457

第二章 统计管理 458

第一节 统计机构 458

第二节 统计调查 459

第四节 统计台帐 460

第三节 统计报表 460

第五节 统计分析 461

第六节 统计监督 461

第三章 物价管理 462

第一节 机构 462

第二节 物价变化 462

第三节 物价控制 464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466

第一节 民国时期概况 466

第二节 工商管理机构 468

第三节 分项管理 470

第四节 集市贸易 475

第五章 计量管理 476

第一节 推行新制 476

第二节 统一计量 477

第三节 标准器配备 478

第四节 计量检查 478

第五节 血压计和电度表检修 479

第六节 标准化管理 479

第一节 民国时期 481

第二章 财政收支 481

第一章 财政机构 481

第十八篇 财政 税务 481

第二节 建国以后 484

第三节 公债、国库券 489

第三章 财政管理 489

第一节 财政监察 489

第二节 企业管理 490

第三节 清产核资 491

第四节 公产管理 491

第五节 支农 492

第一节 税捐征收处 493

第四章 税务机构 493

第五章 税种 494

第一节 民国时期 494

第二节 县税务局 494

第二节 建国以后 497

第三节 税率 501

第四节 征收管理 501

第六章 监察 检查 502

第一节 税务监督 502

第二节 利润监交 50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机构 504

第二十九篇 金融 504

第一章 机构 504

第二节 建国以后的金融机构 506

第二章 货币 508

第一节 币种 508

第二节 流通 509

第三节 现金管理 510

第三章 结算 510

第二节 整顿结算 511

第三节 农村结算 511

第一节 结算方式 511

第四节 结算收费 512

第四章 信贷 512

第一节 工商信贷 512

第二节 农业贷款 517

第三节 基建拨款、贷款 518

第五章 储蓄 519

第一节 单位存款 519

第二节 储蓄 520

第一节 财产保险 522

第六章 保险 522

第二节 人身保险 523

第三节 耕牛保险 523

第三十篇 教育 524

第一章 机构 524

第二章 普通教育 525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2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25

第三节 中等教育 528

第四节 大专教育 532

第二节 建国后的招生考试 533

第三章 招生 533

第一节 民国时期招生考试 533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34

第一节 农民教育 534

第二节 职工教育 536

第五章 教师队伍 537

第一节 发展变化 537

第二节 生活待遇 538

第三节 文化水平 539

第二节 教学仪器与电化教学 541

第六章 教研 541

第一节 教研机构 541

第七章 其它 542

第一节 经费 542

第二节 勤工俭学 542

第三十一篇 科技 543

第一章 机构和队伍 543

第一节 机构 543

第二节 队伍 546

第一节 科技成果 547

第二章 科技工作 547

第二节 情报咨询 551

第三章 科普和群众性科技活动 551

第一节 科学普及 551

第二节 群众性科技活动 552

第四章 测报工作 554

第一节 水文测报 554

第二节 地震测报 554

第二节 下属机构 556

第一节 县文化局 556

第一章 机构 556

第三十二篇 文化 体育 556

第二章 文化 艺术 559

第一节 文化活动 559

第二节 电影放映 559

第三节 戏剧 560

第四节 文艺创作 560

第五节 民间艺术 561

第六节 民间文学 562

第七节 美术 摄影 562

第二节 阅览 563

第一节 发行 563

第三章 图书 563

第四章 文物古迹 564

第五章 县志编修 568

第一节 准备 569

第二节 编修 570

第六章 体育 571

第一节 机构 571

第二节 体育设施 572

第三节 体育活动 572

第一节 县属机构 575

第三十三篇 医药 卫生 575

第一章 机构 575

第二节 区乡卫生所 578

第三节 峨眉县卫生进修学校 578

第二章 医药 579

第一节 中医药铺 579

第二节 西医传入 579

第三节 中药资源 580

第四节 药品管理 580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581

第三章 卫生防疫 581

第一节 民国时期卫生防疫 581

第三节 治理城镇脏、乱、差 582

第四节 建设卫生村 583

第五节 防疫工作 584

第四章 妇幼保健 584

第一节 设备与技术 58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85

第三节 儿童保健 585

第五章 市属以上工矿医院 586

第一节 医院办学 587

第六章 职工培训 587

第二节 学校教育 588

第三节 函授进修 588

第四节 中医带徒 588

第三十四篇 广播 电视 590

第一章 机构设置 59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收音室 590

第二节 建国后的广播机构 590

第一节 有线广播站 591

第二节 普及有线广播网 591

第二章 有线广播网 591

第三节 标准化整网 592

第三章 电视、录像 593

第一节 电视 593

第二节 录像 593

第四章 收音宣传 594

第五章 广播站 594

第一节 宣传中心工作 594

第二节 新闻节目 595

第三节 旅游宣传 596

第四节 用稿情况 597

第六章 管理 597

第一节 县广播设备管理 597

第二节 公社广播管理 598

第三节 报刊 598

第三十五篇 民俗 599

第一章 风俗 599

第一节 婚嫁 599

第二节 丧葬 600

第三节 庆贺 601

第四节 生活 602

第五节 神会 604

第六节 陋习 605

第二章 方言 607

第一节 语音 608

第二节 词汇 609

第三章 谚语 611

第一节 生产气象谚语 611

第二节 生活谚语 612

第四章 山歌 612

第二节 谜语 614

第一节 歇后语 614

第五章 其它 614

第三十六篇 宗教 615

第一章 佛教 615

第一节 流传历史 616

第二节 宗派源流 619

第三节 帝王赐敕 620

第四节 名僧传略 620

第五节 历代寺庙 624

第六节 僧众组织 625

第一节 第七洞天 626

第七节 佛教现状 626

第二章 道教 626

第二节 流传简况 627

第三节 派别礼仪 629

第三章 天主教 630

第四章 基督教 631

第五章 伊斯兰教 632

第六章 峨山之神 633

第一节 文化游踪 634

第一章 旅游项目 634

第三十七篇 旅游 634

第二节 朝山拜佛 638

第三节 科技旅游 638

第四节 旅游人数 639

第二章 旅游管理 639

第一节 行政管理 639

第二节 治安管理 641

第三节 森林管理 641

第一节 交通 642

第二节 景点的维修与扩建 642

第三章 旅游设施 642

第三节 旅舍 643

第三十八篇 峨眉山 644

第一章 概况 644

第二章 植物、动物简述 645

第三章 峨眉猴群 646

第四章 寺庙、文物、景观 647

第五章 金顶风光 659

第六章 舍身岩奇景 660

第一章 传略 662

第三十九篇 人物 662

第二章 英名录 687

第三章 地方名人录 689

第四章 峨眉县令知县名录(宋至清代) 691

第四十篇 附录 697

一、楹联选 697

二、诗选 702

三、游记选 710

四、史辑(部分) 727

五、书目选 753

六、峨眉撤县设市记略 75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