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翻译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当代翻译理论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0010575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翻译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0.0 概述 1

0.1 翻译理论的职能 2

0.2 基本指导原则 4

0.3 中国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5

0.3.1 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 5

0.3.2 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6

0.3.3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 8

0.3.4 重传统研究,立意于开拓 9

0.3.5 重论证,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 11

0.3.6 重综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12

前言 12

第一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14

1.0 概述 14

1.1 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 15

1.2 翻译学的性质 16

1.3 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 17

1.4 翻译学学科架构:外部系统 19

1.5 结语 20

2.0 概述 22

2.1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 22

第二章 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22

2.2 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 26

2.3 中国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 27

2.4 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 31

2.5 形式对应的功能观 34

2.6 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 38

2.7 结语 40

第三章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41

3.0 概述 41

3.0.1 概念意义 43

3.0.2 语境意义 44

3.0.3 形式意义 45

3.0.4 风格意义 46

3.0.5 形象意义 46

3.0.6 文化意义 47

3.1 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翻译的标准 48

3.1.1 翻译的社会效益观 48

3.1.2 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 50

3.2 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 52

第四章 翻译的原理: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56

4.0 概述 56

4.1 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 57

4.2.1 语言结构层次 60

4.2 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 60

4.2.2 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 62

4.2.3 表意手段 63

4.2.4 文字结构 64

4.3 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 65

4.3.1 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 66

4.3.2 语感机制 67

4.4 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 70

4.4.1 接受者因素 70

4.4.2 文化因素 72

4.4.3 语境因素 74

4.5.1 语际转换的行为模式及条件 75

4.5 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 75

4.5.2 结论 80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 82

5.0 概述 82

5.1 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 84

5.2 换码的思维过程 85

5.3 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 86

5.3.1 词语形态分析 86

5.3.2 语法层次分析 87

5.3.3 文体修辞分析 89

5.3.4 词义色彩分析 90

5.3.5 文化历史分析 91

5.4 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 93

5.4.1 句子 93

5.4.2 语段 94

5.5 结语 96

第六章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 98

6.0 概述 98

6.1 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99

6.1.1 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 99

6.1.2 思维形式的同一性 100

6.1.3 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 101

6.1.4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 102

6.2 可译性限度 104

6.2.1 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 104

6.2.2 语际转换中的障碍 107

6.2.2-1 语言文字结构障碍 107

6.2.2-2 惯用法障碍 111

6.2.2-3 表达法障碍 115

6.2.2-4 语义表述障碍 128

6.2.2-5 文化障碍 129

6.3.2 外域文化与语言表达法可容性的扩大 133

6.3.1 思维的深化 133

6.3 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 133

6.3.3 方法论的发展潜势 134

6.3.4 接受者因素的强化 134

第七章 翻译的程序论 135

7.0 概述 135

7.1 程序论中的分析 136

7.2 程序论中的综合 137

7.3 语法结构是翻译动作的依据 139

7.4 翻译的步骤 141

7.4.1 紧缩主干 142

7.4.2 辨析词义 144

7.4.3 分析句型 150

7.4.4 捋清脉络 158

7.4.5 调整搭配 158

7.4.6 润饰词语 159

7.5 程序论的“终端检验” 160

第八章 翻译的方法论 162

8.0 概述 162

8.0.1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 162

8.0.2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 164

8.1 方法论的分类原则 165

8.2.1 对应 166

8.2 常规手段 166

8.2.1-1 完全对应 168

8.2.1-2 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 169

8.2.1-3 无对应 171

8.2.2 同步 172

8.3 变通手段 173

8.3.1 分切 173

8.3.2 转换 175

8.3.2-1 词性转换 175

8.3.2-2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176

8.3.2-3 句式的转换 177

8.3.2-4 语态转换 179

8.3.2-5 时态转换 180

8.3.2-6 语气转换 180

8.3.2-7 名词及代词数的转换 181

8.3.3 转移 181

8.3.3-1 否定部位转移 181

8.3.3-2 主语转移 182

8.3.3-3 重心转移 183

8.3.4 还原 184

8.3.5 阐释或注释 185

8.3.6 融合(或糅全)及缀合 186

8.3.7 引申 187

8.3.8 反转(复位) 188

8.3.9 替代 189

8.3.10 折离 192

8.3.11 增补、省略与重复 194

8.3.12 重构 197

8.3.13 移植 197

第九章 翻译美学概论 199

9.0 翻译学的美学渊源 199

9.1.1 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 204

9.1 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204

9.1.2 翻译的审美客体 205

9.1.3 翻译的审美主体 208

9.1.4 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 210

9.2 翻译的美学标准 216

第十章 翻译风格论 218

10.0 概述 218

10.1 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 220

10.1.1 对文体的结构分析 220

10.1.2 风格的符号体系:形式标记 221

10.1.3 风格的符号体系:非形式标记 230

10.2 风格的可译性 236

10.2.1 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 238

10.3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 242

10.4 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 245

10.4.1 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 247

10.4.2 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 248

10.4.3 结语 250

第十一章 论翻译的技能意识 252

11.0 概述 252

11.1 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 253

11.1.2 从实践的需要来分析 254

11.1.1 从翻译理论的职能来分析 254

11.1.3 从教学的需要来分析 255

11.1.4 从学习的规律来分析 255

11.2 翻译技能意识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257

11.3 技能与技巧 258

11.4 关于翻译理论教学 264

11.4.1 翻译教学的目的性 264

11.4.2 翻译基本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问题 265

参考书目 269

Ⅰ. 中文著作 269

Ⅱ. 英文著作 271

Ⅲ. 与翻译研究有关之语言学著作 27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