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
  • 奚旦立主编(东华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62011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016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10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污染与污染源 1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1

Ⅰ内容目录 1

第一章 概述 1

§1.1 环境污染的特征 1

§1.2 环境监测 3

Ⅲ插图目录 4

图1-1监测系统示意图 4

一、监测目标 5

二、监测对象 5

三、监测的程序和技术 5

四、监测机构 6

主要参考文献 6

第二章 环境监测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 7

§2.1 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字特征 7

一、随机事件及其数字特征 7

表2-1常用的样本统计特征值 7

Ⅱ表格目录 7

二、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特征值 8

表2-3常用的分布函数及其数字特征 9

表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9

图2-2对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11

三、直方图和理论概率曲线的估算 11

图2-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11

频率比较 12

一、区间估计 12

图2-3直方图与近似理论概率曲线 12

§2.2 环境参数的统计推断 12

表24某地空气中TSP实测频率与理论 12

图2-4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的关系 13

二、统计假设检验 16

表2-5氨氮浓度分布的正态性检验 22

表2-6NO?的样本观测值 23

一、真值与误差 25

图2-5算术概率坐标纸上的累计频率曲线 25

§2.3 误差运算和可疑数据取舍 25

图2-6对数概率坐标纸上的累计频率曲线 25

四、误差的运算 26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 26

三、有效数字和数值修约 26

五、可疑数据的取舍 27

§2.4 方差分析 29

一、名词和条件 29

表2-7狄克逊检验统计量D的计算公式 29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30

表2-8单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 31

三、双因素方差分析 32

表2-9双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 33

§2.5 回归分析 35

表2-10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rc)表 35

一、相关系数 35

二、一元线性回归 36

表2-1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表格 37

三、二元线性回归 38

表212例2-30的原始数据及二元回归计算表 40

§2.6 聚类分析 41

一、原始数据的均匀化和聚类统计量 41

二、Q型聚类分析 42

表2-15距离系数矩阵 43

表2-13原始数据表 43

表2-14数据正规化表 43

表2-18第三次刷新后的距离系数矩阵 44

表216第一次刷新后的距离系数矩阵 44

表2-17第二次刷新后的距离系数矩阵 44

三、非参数性聚类分析 45

图2-7聚类树图 45

表2-19聚类综合表 45

表220小城镇卫生基础设施状况调查结果 45

四、模糊聚类法 46

图2-8模糊聚类树图 49

五、主成分分析法 49

§2.7 时间序列分析 54

一、平稳时间序列与非平稳时间序列 54

图2-9监测区域聚类图 54

二、时间序列的分析 55

表2-21用移动平均法求NH3-N变化趋势 56

表2-22某水井年平均Ca2+浓度变化趋势 57

图2-10实测值与趋势线拟合 58

表2-23标准正态分布表 62

表2-24t分布的双侧临界值表 64

表2-25x2分布临界值表 65

表2-26F检验的临界值(1)α=0.10 66

表2-27F检验的临界值(2)α=0.05 67

表2-28F检验的临界值(3)α=0.01 68

表2-29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的百分位点表 69

表2-30格拉布斯检验的临界值(双侧检验) 70

表2-31狄克逊检验的临界值(双侧检验) 70

主要参考文献 71

表2-32极差比值法方差齐次检验临界值表 71

表3-1水污染源种类 72

§3.1 水质监测系统 72

一、污染源监测 72

第三章 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的设计 72

表3-4污染源监测的目标和对象 73

表3-2水污染物的类型 73

表3-5城市污水监测的项目 73

表3-3水污染参数的层次及参数 73

表3-6工业废水监测的项目 74

表3-7污染源监测的采样频率和水样种类 76

三、水体水质监测 77

表3-8各种类型水样的采样方式及其适用 77

情况 77

二、用水水质的监测 77

表3-9用水水质监测的对象和采样要求 78

表3-10地表水常规监测项目 80

表3-11水质监测系统矩阵 81

表3-12不同水体所需收集的水文资料 82

表3-14一般河流、感潮河流和河口的监测断面布设原则 83

表3-13Pb值法确定的7大水系监测断面数 83

表3-15湖泊监测控制的采样垂线数目 84

表3-16水库监测控制的采样垂线数目 84

图3-1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84

图3-3某水系的累计等标负荷和监测站位 86

图3-2某水系的累计支流数和监测站位 86

表3-18垂线上采样站数目和水深的规定 88

表3-17水面宽度和垂线数的规定 88

表3-19某水系11个监测站监测数据的统计 92

表3-20按数据平均值大小分配采样次数 93

表3-21按数据变异系数大小分配采样次数 93

图3-4自相关函数[(τ)]与时间间隔(τ)的关系 95

图3-5图解法选择采样周期 95

图3-6某卫生填埋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网 96

四、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 97

图3-8多层地下水采样井组 98

图3-7典型的采样井剖面 98

表3-2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 99

表3-24各类水体在不同评价等级时的水质 100

监测时期 100

表3-23环境影响评价的地表水环境监测范围 100

表3-25湖泊(水库)中每条垂线的控制面积和评价等级 101

表3-26分层采样位置 101

表3-28海湾环境监测的范围 103

表3-27海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 103

表3-29海湾采样点的布设与评价等级 104

五、水体沉积物监测 105

表3-30废水测流技术 106

六、测流和采样技术 106

图3-9巴氏计量槽各部分尺寸(m) 107

表3-31巴氏计量槽各部分尺寸 107

图3-10带观测井的计量槽(喉宽为250mm) 108

表3-32咽喉式计量槽的喉宽与流量关系式 108

表3-33一般咽喉式计量槽流量 109

图3-11倒梯形P-B槽 110

图3-12倒梯形P-B槽透视图 110

表3-35倒梯形P-B槽尺寸和最大流量 111

图3-13倒梯形P-B槽的构造尺寸 111

表3-34倒梯形P-B槽的各部分尺寸 111

图3-16矩形堰和三角堰 112

图3-14倒梯形P-B槽流量与上游水深关系 112

图3-15P-B槽安装简图 112

图3-17闸下出流装置示意图 113

图3-18重力圆管的水位关系 114

图3-19测杆及锥形头 114

图3-20测杆法测流操作示意图 114

图3-21过水断面与测量垂线 115

表3-36常规测速垂线数目 115

表3-37大断面的最少测深垂线数目 115

表3-38流速测点的分布 116

表3-39流速仪的型号和测速范围 116

表3-40岸边流速系数(α)值 117

图3-22浮标投放深度示意图 117

表3-41国内常用的采样器 118

图3-23自动水质采样器结构示意图 119

图3-25改良的凯末尔(Kemmerer)采水器 119

图3-24简易采水器 119

图3-26单层采水瓶 120

图3-27深层采水器 120

表3-42水样的容器和保存方法 121

表3-43水样标签 126

表3-44地表水采样记录表 126

表3-45地下水采样记录表 126

图3-28手工直接采样操作 127

图3-290.025m2掘式采泥器 127

表3-48柱状样品送样单 128

表3-46表层沉积物采样记录表 128

表347柱状样品采样记录表 128

表3-49空气污染源种类 129

图3-30手动活塞式钻式沉积物采样器 129

一、污染源监测 129

§3.2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129

表3-51人为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130

表3-50天然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130

表3-54监测目标、对象和项目 131

表3-52空气污染物分类 131

表3-53颗粒物分类 131

表3-55圆形烟道的分环数和各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 132

图3-32矩形烟道采样点的布设 133

图3-33拱形烟道采样点的布设 133

图3-31圆形烟道采样点的布设 133

二、空气质量监测 133

表3-56矩形烟道的分块和测点数 133

表3-57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134

图3-35采样孔防喷装置 134

图3-34采样孔结构 134

表3-58空气监测范围的尺度 135

表3-59监测目标和样品代表性范围之间的关系 135

表3-60不同污染物的监测目标与空间范围特征 135

表3-61我国空气采样站设置数目的原则 136

表3-63USEPA按人口和污染物种类确定最少站数的准则(1975) 137

表3-62WHO对设置空气质量趋势采样站 137

数目的建议 137

采样站数(1976) 138

表3-64USEPA确定指定污染源周围的最少 138

表3-66监测网调整后采样站的数目 139

表3-65某监测网的5年监测数据 139

列线图(α=0.10) 140

图3-37扇形布点法 140

图3-36在给定的误差限内估计采样站数的 140

图3-38放射式布点法 141

表3-67最大地面浓度的位置与气象条件、烟囱高度的关系 141

表3-68频率聚类分析原始矩阵 142

表3-69各采样站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数据 143

图3-39监测点位模糊聚类图 144

图3-40识别点源下风向地面中心线最大浓度的潜在区域 147

图3-42观察到地面最大浓度必需的覆盖比 148

图3-41对应于图3-40中表示的一个潜在 148

区域 148

表3-70监测频率和时间 149

三、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 150

表3-71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一) 150

表3-72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二) 151

四、污染源采样技术 152

图3-43重量法测定烟气含湿量装置 152

图3-45干湿球测量装置 154

图3-44冷凝器 154

图3-46标准皮托管与U形压力计连接方法 155

图3-47测压连接方法 155

图3-48普通型烟尘采样系统 158

图3-49动压平衡烟尘采样系统 158

图3-51注射器采样系统 159

图3-50吸收瓶采样系统 159

图3-52几种加热式采样管 160

表3-73有害气体使用的采样管道材料和滤料 160

五、空气质量监测和采样技术 161

图3-53真空采气瓶的抽真空装置 162

图3-54低温冷凝浓缩采样 163

表3-74常用冷冻剂 163

图3-56恒温恒流采样器工作原理 165

图3-55携带式采样器工作原理 165

图3-57大流量采样器结构示意图 165

图3-61多段向心式采样器原理示意图 166

图3-58旋风分尘器原理示意图 166

图3-59撞击式切割器原理示意图 166

图3-60向心式切割器原理示意图 166

§3.3 固体废物监测 167

一、监测目标、对象和项目 167

表3-75监测目标和对象 168

表3-76城市垃圾的监测项目 168

二、监测网的设计 168

图3-62某污泥填埋场的取样条件 170

图3-63槽罐内的三维网格 172

三、采样的设备和质量控制 172

图3-64混合废液采样器 173

图3-65重瓶采样器 173

图3-66舀式采样器 173

图3-67套管采样器 174

图3-68长铲采样器 174

表3-77适用于不同废物的采样设备 175

图3-69沟槽式渗水计的结构 175

§3.4 噪声监测系统 176

一、噪声源及环境噪声的监测 176

表3-78噪声的特征 176

表3-81固定噪声源调查表 177

表3-79噪声监测的目标和对象 177

表3-82流动噪声源调查表 177

表3-80我国已颁布的有关噪声测量的标准 177

表3-83噪声源监测的设计要求 178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噪声监测 179

表3-84环境噪声监测的设计要求 179

表3-85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要求 180

表3-86不同等级评价项目监测调查工作的 180

要求 180

表3-87采样站的布设原则及测量时间 180

主要参考文献 181

一、监测数据的整编 183

第四章 监测信息处理与数据库系统 183

§4.1 监测数据的整编与分析 183

表4-2底部沉积物采样记录表 184

表4-3废水采样记录表 184

表4-1水质采样记录表 184

表4-6河流(湖泊)监测断面和垂线记录表 185

表4-4气象数据记录表 185

表4-5河流监测断面基本情况记录表 185

表4-9空气监测数据汇总表 186

表47河流水样送检表 186

表4-8底部沉积物送检表 186

表4-10降水酸度数据汇总表 187

表4-11河流水质监测结果汇总表 188

表4-12湖泊(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 190

表4-14空气监测日报统计表 191

表4-13空气监测日报表 191

表4-16降水监测综合表 192

表4-15降水监测值报表 192

表4-17空气日均值月报表 193

表4-19降尘监测数据年统计表 193

表4-18空气监测数据月报表 193

表4-20硫酸盐化速率监测数据表 194

表4-21空气监测数据年报表 194

表4-22河流水质监测结果年度统计表 195

表4-23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年度统计表 196

统计表 197

表4-24湖泊(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年度 197

表4-26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统计表 198

表4-27河流特征、水文参数年度统计表 198

表4-25入河(湖)废水排放统计表 198

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 199

图4-1某河流断面NH3-N浓度多年变化盒?图 199

表4-28湖泊特征及主要参数统计表 199

图4-21984年全国降水等pH值线分布 201

变化 201

图4-4长江重庆段氨氮浓度历年变化 201

图4-31992年8月黄浦江BOD5平均值沿程 201

图4-5某市空气污染分类 202

图4-6区域性酸雨因果图 202

一、任务与方法 203

二、分项对照法 203

§4.2 用监测数据解释环境状况 203

表4-29用监测数据解释环境状况的任务和 204

方法 204

表4-30河流各河段水质功能和超标倍数评价 205

表4-31河流各河段各类参数的水质类别统计 206

三、环境质量指数法 207

表4-32某市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 209

表4-34某市大气指数变化 209

四、环境质量的模糊评价法 209

表4-33大气指数的评价标准及分级系统 209

图4-7升半梯形隶属函数分布图 210

表4-35某河流水质分级标准 210

表436DO的隶属度 211

一、统计法 212

表4-37各因子的权值 212

§4.3 环境污染的预测与预报 212

图4-8风向数量化示意图 213

二、数学模型法 214

表4-38常用河流和湖泊的数学模型 216

表440空气中污染物扩散模型分类 220

表4-39某些河流水质模型k1、k2和kn参考值 220

表4-41污染物在空气中扩散的数学模型 221

§4.4 环境质量报告书 226

一、工作程序 226

二、基本内容 227

图4-9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工作程序 227

§4.5 环境监测数据库(DB)系统 228

图4-10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9

一、数据库的特点和结构 229

二、环境监测数据库设计的系统分析 230

图4-11网状模型的数据结构示意图 230

图4-12污染预报功能树 230

图4-14河流水质功能和类别评价 231

图4-13水质监测数据树 231

三、数据库的软硬件条件设计 232

图4-15基本的局域网络拓扑结构 232

四、总控系统设计 233

图4-16环境监测数据库逻辑模型 234

图4-17主模块与一级子系统逻辑关系 235

表4-42四种用户界面特点比较 235

图4-18总控功能树 236

图4-19总控框图 236

表4-43监测数据库数据的主要来源 237

五、数据库结构设计 237

图4-21工业污染源评价所需数据 238

图4-20工业污染源监测数据库数据支持功能 238

表4-46垂线和采样点基本情况编码 239

表4-47采样点监测数据编码 239

表4-45断面基本情况编码 239

表4-44断面与垂线基本情况与监测数据混合编码 239

表4-50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示例 240

表4-49空气常规监测布点编码 240

表4-48空气监测布点编码与质量标准 240

图4-22数据库的校对、修改和删除功能 241

图4-23格式查询条件 242

六、监测数据库的模块结构 242

表4-51数据字典的内容示例 242

表4-52模块名称示例 243

图4-24应用程序子系统模块结构 244

图4-25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块结构 244

七、制图与文档编制 244

图4-26图形功能的逻辑关系 245

图4-27城市空气监测点位显示 246

图4-28城市TSP污染程度网格显示 246

八、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247

图4-29软件可维护性因素 248

表4-53系统管理员界面的功能 248

表4-54软件的维护工作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49

表5-1有关水质的标准和规范 250

第五章 水质监测 250

§5.1 水质标准 250

一、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其他生活用水标准 252

二、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 253

表5-3几个国家和组织的生活饮用水 253

水质标准 253

表5-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253

表5-4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质标准 255

表5-5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 256

表5-7锅壳锅炉水质标准 256

表5-6人工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56

表5-8水管锅炉、水火管组合锅炉水质标准 257

表5-9热水锅炉水质标准 257

表5-10直流锅炉水质要求 258

表5-12冷却用水中碳酸盐硬度的最大 258

允许值 258

表5-13冷却用水水质要求(美国) 258

表5-11冷却用水水质要求 258

表5-15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用高纯水水质 259

要求 259

表5-14一些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259

表5-1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 260

三、农业用水和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260

表5-16实验室用水水质标准(GB6682—86) 260

四、水体污染控制标准 261

表5-1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262

表5-18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262

表5-20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 264

表5-21地面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264

表5-23河水水质标准(法国) 265

表5-22地面水的用途分类和水质标准 265

(美国) 265

表5-2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266

表5-25用于制取饮用水的地面水水质要求(欧洲联盟) 267

五、污水排放标准 269

表5-26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 269

表5-27海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270

表5-28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71

表5-29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71

表5-30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定额及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72

表5-31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278

表5-32日本的废水排放标准 278

表5-34日本的下水道接纳污水的水质标准 279

表5-3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水质排放标准 279

表5-33德国的废水排放标准 279

表5-37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中有害物质 280

允许浓度 280

表5-36污水最终处理厂排放水标准(日本) 280

§5.2 水的感官物理性状测定 281

一、温度 281

表5-38医院污水氯化消毒要求 281

图5-1深水温度计 281

二、臭 282

表5-40臭和味强度等级 282

表5-39臭气测定方法比较 282

三、味 283

四、肉眼可见物 283

表5-41四种味觉的代表物质 283

五、色 283

表5-42各种色的测定方法比较 284

表5-43各种主波长范围的色调 284

图5-2色度图 285

六、浑浊度 286

图5-3烛光浊度计 286

表5-44浑浊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287

表5-45浑浊度读数精度 288

图5-5塞氏盘 289

七、透明度 289

图5-4透明度计 289

表5-46透明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289

八、固体 290

图5-6各种固体的关系 291

图5-7易沉固体锥形筒 291

表5-47不同浓度氯化钾的电导率(25℃) 294

九、电导率 294

表5-49pH值测定方法的比较 295

§5.3 水的一般化学性能指标测定 295

一、pH 295

表5-48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 295

表5-50国产酸度计的性能 295

表5-52六种标准缓冲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 296

表5-51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 296

pH值 296

二、酸度 296

表5-53酸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297

图5-8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诺模图 298

三、碱度 299

表5-54碱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300

表5-55水中碱度的组成 301

图5-9pH值与碱度离子存在的关系 301

图5-10氢氧化物碱度诺模图 303

四、硬度 303

图5-11碳酸盐碱度诺模图 304

图5-12重碳酸盐碱度诺模图 305

表5-56硬度测定方法 306

表5-57各种阳离子换算为硬度的系数 306

表5-58几种硬度单位及其换算 308

五、总含盐量(矿化度) 308

六、氧化还原电位 309

图5-13氧化还原电位测试装置示意图 309

§5.4 水中溶解气体的测定 310

表5-59不同温度下饱和甘汞电极电位表 310

表5-61各种气体在水中的亨利定律常数 311

表5-60溶解于水中普通气体的吸收系数 311

一、溶解氧 312

表5-62不同温度下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312

(干空气含氧20.90%) 313

图5-14溶解氧饱和百分率诺模图 313

表5-63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压 313

表5-64溶解氧测定方法的比较 314

图5-15溶解氧瓶 316

表5-65臭氧测定方法的比较 318

二、臭氧 318

三、二氧化碳 320

表5-66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321

表5-67不同pH下总碳酸的浓度分布系数 322

图5-16隔绝二氧化碳的碱滴定管装置 323

图5-17隔绝二氧化碳的移液装置 323

表5-68侵蚀性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324

二氧化碳理论值 325

表5-69重碳酸盐二氧化碳所对应的游离 325

表5-70侵蚀性二氧化碳计算表 326

表5-71硫化氢系数 327

四、硫化氢 327

表5-72H2S的pK1值 328

图5-18溶解的硫化物中H2S和HS-的百分比 328

表5-73甲烷测定方法的比较 329

五、甲烷 329

图5-19可燃气体指示器 330

六、污泥消化气体 331

表5-74甲烷的亨利常数 331

表5-75污泥消化气体测定方法的比较 331

§5.5 水中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 332

一、银 332

表5-76银测定方法的比较 333

二、砷 334

表5-77砷测定方法的比较 335

表5-78铍测定方法的比较 337

三、铍 337

表5-79石墨炉加热程序 339

四、钙 339

表5-80钙测定方法的比较 339

五、镉 341

表5-81镉测定方法的比较 341

六、铬 343

表5-82铬测定方法的比较 344

七、铜 346

表6-42铅标准系列(一) 346

表5-83铜测定方法的比较 347

八、铁 349

表5-84铁测定方法的比较 349

九、汞 350

表5-85汞测定方法的比较 351

图5-20测汞装置示意图 353

十、钾 355

表5-86钾及钠测定方法的比较 355

十一、镁 356

表5-87镁测定方法的比较 357

表5-88锰测定方法的比较 358

十二、锰 358

十三、钠 359

十四、镍 360

表5-89镍测定方法的比较 361

十五、铅 363

表5-90铅测定方法的比较 363

表5-91锑测定方法的比较 365

十六、锑 365

图5-21锑化氢发生吸收装置 366

十七、硒 367

表5-92硒测定方法的比较 367

十八、锌 369

表5-93锌测定方法的比较 370

一、硫酸盐 372

§5.6 水中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372

表5-94水中硫酸盐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373

表5-95水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375

二、硫化物 375

三、氯化物 378

表5-96水中氯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378

四、氟化物 379

表5-97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380

五、碘化物 381

表5-98水中碘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382

六、氰化物 382

表5-99水中氰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383

七、氨氮 385

表5-100水中氨氮测定方法的比较 386

百分比 388

八、非离子氨 388

表5-101氨的水溶液中非离子氨的摩尔 388

表5-102水中硝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 389

九、硝酸盐 389

十、亚硝酸盐 390

表5-103水中亚硝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 391

表5-104水中余氯测定方法的比较 392

十一、余氯 392

表5-105永久性余氯标准比色管配制表 393

十二、需氯量 395

图5-22需氯量曲线 395

十三、磷酸盐和总磷 396

图5-23各种形式磷测定的流程图 396

表5-106水中磷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 397

§5.7 水中有机物质的测定 400

一、化学需氧量(COD) 400

表5-107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需氧量 401

表5-108COD测定方法比较 402

图5-24加热回流装置 403

表5-109水样取用量和试剂用量表 404

二、高锰酸盐指数 404

表5-110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方法的比较 405

图5-25有机物质好氧生物分解的两个阶段 407

三、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407

表5-111生化需氧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408

表5-112BOD5与试验稀释比 410

表5-113由高锰酸盐指数求BOD5测定的 410

稀释倍数 410

四、有机物生物降解的耗氧速度常数 411

表5-114不同水样的k1值和La值(20℃) 411

图5-26图解法求k1和L8值 412

五、总有机碳(TOC) 412

表5-115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 413

六、总需氧量(TOD) 414

七、活性炭氯仿萃取物(CCE) 415

图5-27活性炭吸附装置 415

八、紫外吸收值(UVA) 416

九、油 416

表5-116水中油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417

表5-117苯的测定方法比较 420

十、苯 420

图5-28苯系物的标准色谱图 421

十一、酚类 421

表5-118酚类的测定方法比较 422

可能状况 425

表5-119水中各种氮素化合物组合的 425

十二、有机氮和凯氏氮 425

图5-29污染水中各种形式氮的变化 425

表5-120有机氮测定水样体积的选择 426

图5-30凯氏烧瓶和蒸馏器 426

表5-121含氮量转换因子 427

十三、总氮 427

表5-122总氮测定方法比较 428

表5-123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比较 429

十四、有机磷 429

表5-124滴滴涕测定方法的比较 431

十五、滴滴涕 431

十六、六六六 432

表5-125DDT-六六六混合标准液 433

十七、苯并(α)芘[B(α)P] 433

图5-31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气相色谱图 433

表5-126苯并(α)芘测定方法的比较 434

表5-12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比较 435

十八、表面活性剂 435

表5-128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比较 438

十九、聚丙烯酰胺(PAM) 439

§5.8 水中放射性的测定 440

表5-129放射性检测器 441

表5-130总α放射性测定方法的比较 442

一、总α放射性 442

二、总β放射性 444

三、个别放射性核素的测量 446

主要参考文献 447

第六章 空气质量监测 449

§6.1 空气质量标准 449

表6-1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TJ36—79) 450

(GB3095—96) 451

表6-3大气中十三类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GBJ4—73) 451

表6-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51

表6-4同我国卫生标准相对应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和毒性一览表 454

表6-5同我国卫生标准相对应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和毒性一览表 459

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471

§6.2 空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471

表6-6常用二氧化硫手工分析方法及性能比较 471

表6-7亚硫酸钠标准系列 473

图6-1吸收瓶采样系统 473

表6-8常用二氧化硫自动分析方法及性能比较 475

图6-2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结构图 478

图6-3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气路结构图 479

图6-4气相色谱法监测仪器装置示意图 480

二、空气中硫化氢的测定 481

图6-5制备硫化锌胶体溶液的装置 484

表6-9硫化氢标准系列 485

图6-6气样捕集容器(真空瓶) 485

图6-7低温浓缩装置流程 486

图6-8试样导入气相色谱仪时的流程 487

三、空气中二硫化碳的测定 487

表6-10二硫化碳标准系列 489

图6-9玻璃配气瓶 491

图6-10反向单向玻璃阀示意图 492

四、空气中硫酸雾的测定 493

图6-11负压采样箱示意图 493

表6-11硫酸雾分析方法及性能比较 494

图6-12硫酸雾速测仪 497

表6-12硫酸标准系列 497

表6-13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化学分析法 498

§6.3 空气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498

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498

表6-14废气中氮氧化物连续分析法 499

图6-13双球玻璃管 501

表6-15亚硝酸钠标准系列(一) 502

二、空气中氨的测定 504

表6-16亚硝酸钠标准系列(二) 504

表6-17废气中氨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性能 505

比较 505

一、空气中氟化物的测定 507

表6-18氯化铵标准系列 507

§6.4 空气中含卤素化合物的测定 507

比较 508

表6-19废气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及性能 508

表6-20氟化钠标准系列(一) 509

表6-21氟化钠标准系列(二) 511

二、空气中氯的测定 512

表6-22溴酸钾标准系列 514

三、空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515

表6-23废气中氯化氢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15

表6-24氯化钾标准系列(一) 516

§6.5 空气中其他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518

表6-25氯化钾标准系列(二) 518

一、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518

表6-26废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及性能 519

比较 519

及性能比较 521

表6-27环境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521

二、空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522

表6-28废气中氰化氢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23

表6-29氰化钾标准系列(一) 525

表6-30氰化钾标准系列(二) 526

§6.6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527

一、污染源排放烟尘的测定 527

图6-14普通型烟尘采样系统 528

二、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529

表6-31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校准记录 530

图615大流量采样器校准示意图 530

表6-32总悬浮颗粒物现场采样记录 531

表6-33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分析记录 531

三、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533

四、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 533

图6-16干法采样示意图 534

§6.7 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 535

一、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535

表6-34臭氧标准系列(一) 536

二、空气中臭氧的测定 537

表6-35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38

表6-36臭氧标准系列(二) 539

一、空气中汞的测定 540

§6.8 空气中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的测定 540

表6-37废气中汞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41

表6-38氯化汞标准系列 542

表6-39环境空气中汞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42

图6-17汞蒸气测定气路流程图 544

表6-40氯化汞标准系列 544

二、空气中铅的测定 544

表6-41废气中铅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45

表6-43环境空气中铅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47

表6-44铅标准系列(二) 548

三、空气中铍的测定 549

表6-45废气中铍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49

表6-47硫酸铍标准系列(二) 550

表6-46硫酸铍标准系列(一) 550

表6-48环境空气中铍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51

表6-50铍标准系列 552

表6-49石墨炉工作条件 552

四、空气中铬的测定 553

表6-51废气中铬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53

表6-52三氧化铬标准系列 554

表6-53环境空气中铬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55

表6-54铬标准系列 556

表6-55空气中铁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56

五、空气中铁的测定 556

表6-56铁标准系列 557

六、空气中砷的测定 558

图6-18砷化氢发生与吸收装置 559

表6-57空气中砷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59

七、空气中硒的测定 560

表6-58砷标准系列 560

表6-59空气中硒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61

表6-60硒标准系列 562

表6-61空气中锑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63

八、空气中锑的测定 563

表6-62锑标准系列 564

图6-19三氢化锑发生与吸收装置 564

表6-63空气中铜、锌、镉、锰及镍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65

九、空气中铜、锌、镉、锰及镍的测定 565

表6-64各元素测定范围(火焰原子吸收法) 566

表6-65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工作条件 566

条件 567

表6-67五元素混合标准系列 567

表6-66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工作 567

图6-20色谱流程图 568

一、空气中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568

§6.9 空气中有机物的测定 568

图6-23总烃色谱图 569

图6-21除烃净化空气装置 569

图6-22甲烷与空气及其他烃的分离色谱图 569

图6-24色谱流程图 570

图6-25色谱峰图 571

二、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572

表6-68甲醛标准系列 573

表6-69空气中甲醇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75

三、空气中甲醇的测定 575

图6-26甲醇色谱图 576

四、空气中丙酮的测定 576

表6-70甲醇标准系列 576

图6-27活性炭吸附采样管 577

表6-71丙酮标准系列(一) 577

五、空气中氯乙烯的测定 579

表6-72丙酮标准系列(二) 579

表6-73空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80

六、空气中丙烯醛的测定 581

图6-28氯乙烯在二硫化碳中的色谱图 581

表6-74丙烯醛标准系列 582

图6-29接浓缩柱用的六通阀工作原理图 583

七、空气中氯丁二烯的测定 584

表6-75空气中氯丁二烯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84

图6-30活性炭采样管 585

图6-31氯丁二烯在四氯化碳溶剂中的色谱图 585

八、空气中丙烯腈的测定 586

表6-76空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86

图6-32丙烯腈色谱图 587

九、空气中吡啶的测定 588

表6-77吡啶标准系列 589

图6-33吡啶色谱图 590

十、空气中环氧氯丙烷的测定 591

图6-34吸附采样管 591

图6-36环氧氯丙烷柱2色谱图 592

图6-35环氧氯丙烷柱1色谱图 592

表6-78环氧氯丙烷标准系列 594

十一、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 595

表6-79废气中苯系物的各种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95

图6-37苯系物色谱图 596

表6-80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各种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97

表6-81苯系物各品种不同浓度的配制表 598

图6-38苯系物各组分色谱图 598

表6-82各组分的比保留时间 599

表6-83废气中挥发酚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599

十二、空气中挥发酚的测定 599

表6-84酚标准系列 601

表6-85环境空气中挥发酚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602

表6-86酚标准系列 602

十三、空气中硝基苯的测定 603

表6-87空气中硝基苯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603

十四、空气中苯胺的测定 604

图6-39硝基苯等色谱图 604

表6-88苯胺标准系列 605

十五、空气中苯乙烯的测定 606

十六、空气中苯并(α)芘的测定 606

表6-89空气中苯并(α)芘的测定及性能比较 606

十七、废气中有机硫化物的测定 609

表6-90废气中有机硫化物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610

图6-40有机硫化物的色谱图 611

§6.1 0空气中农药的测定 612

表6-91空气中甲基对硫磷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612

一、空气中甲基对硫磷的测定 612

图6-41甲基对硫磷气相色谱图 613

图6-42水解管 615

表6-92甲基对硫磷标准系列 615

二、空气中敌百虫的测定 615

表6-93敌百虫标准系列 616

§6.1 1废气中沥青烟的测定 617

表6-94废气中沥青烟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617

表6-95沥青烟标准系列 618

一、废气中光气的测定 619

§6.1 2空气中光气的测定 619

表6-96废气中光气测定方法的原理及特性比较 619

二、环境空气中光气的测定 621

一、恶臭物质组分的测定 622

§6.1 3空气中恶臭的测定 622

表6-97光气标准系列 622

图6-43草酸滤膜采集氨 623

表6-98氨标准系列 623

图6-44草酸玻璃珠采样管 624

图6-45三甲胺采样装置 624

表6-99空气中三甲胺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 625

图6-46试样分解回收装置 626

图6-47气相色谱分析装置 627

图6-49气路系统图 627

图6-48样品浓缩装置 627

表6-100官能实验方法及原理 631

§6.1 4空气中石棉的测定 631

二、官能实验 631

二、氡的测定 633

图6-50空气采样示意图 633

§6.1 5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633

一、长寿命α放射性的测定 633

表6-101空气中氡的测定方法 634

图6-51双滤膜采样筒示意图 634

主要参考文献 635

第七章 固体废物监测 636

§7.1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636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636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636

表7-1美国危险废物的定义及鉴别标准 637

§7.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638

表7-2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浸出毒性 638

鉴别标准 638

一、样品的采集 638

表7-3批量大小与最少份样数 639

表7-4份样量和采样铲容量 639

图7-1采样示意图 639

表7-5所需最少的采样车数 640

图7-2车厢中的采样布点 640

图7-3废渣堆中采样点的分布 640

二、样品的制备 641

三、样品的水分测定 641

五、样品的保存和记录 641

四、样品pH值的测定 641

§7.3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642

二、易燃性试验方法 642

表7-6采样记录表 642

三、腐蚀性试验方法 642

一、急性毒性初筛试验 642

图7-4固体废物反应器 643

六、浸出毒性试验方法 643

四、反应性试验方法 643

五、遇水反应性试验方法 643

一、重金属和类金属测定 644

§7.4 浸出液中有害物质测定 644

图7-5测汞装置示意图 644

图7-6汞还原瓶示意图 645

表7-8仪器工作条件 647

表7-7五种元素的特征浓度、检测下限、最佳测定浓度范围 647

图7-7锌、镉、铅、铜的极谱图 649

表7-9各种支持电介质条件下部分金属离子的峰电位 649

图7-8氢化物发生与吸收装置示意图 651

图7-9锑化氢分离装置 659

二、无机非金属测定 663

图7-10铍量加入法曲线 663

图7-11氟化物蒸馏装置示意图 665

图7-12硫化氢吹气装置示意图 669

三、有机化合物测定 671

表7-12单标准中间液浓度 672

表7-10单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672

表7-11单贮备液浓度表 672

(SE-30) 673

(OV-225) 673

图7-14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离谱图 673

图7-13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离谱图 673

表7-13混合标样的浓度 673

表7-14各组分保留时间 674

§7.5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675

表7-15混合标样中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及峰高 675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675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676

三、热值的测定方法 677

图7-15氧弹外形图 678

图7-16氧弹剖面图 678

图7-17绝热较差时雷诺校正图 679

图7-20压片机 679

图7-18绝热良好时的雷诺校正图 679

图7-19铁丝穿在模板内 679

图7-21压好的样品 679

图7-22充气示意图 680

图7-23卡计安装示意图 680

四、渗沥水分析 681

表7-16渗沥水与一般生活污水的组成 681

表7-17渗沥水化学特性 682

图7-24典型安全填埋场示意图及渗沥水 683

采样点 683

五、渗沥试验 683

图7-25有害废物淋浸过程 684

图7-26固体废物渗沥模型试验装置 684

六、垃圾堆场蝇类孳生密度的测定 684

图7-27生活垃圾渗沥柱简图 685

七、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 686

表7-18蝇类密度调查表 686

主要参考文献 687

一、声音和噪声 688

表8-1声音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688

§8.1 噪声及其物理量度 688

第八章 噪声监测 688

二、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688

三、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690

图8-1两噪声源的叠加曲线 690

图8-2背景噪声修正曲线 690

图8-3等响曲线 691

图8-4A、B、C、D计权特性曲线 692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 693

图8-5噪声频谱图 694

表8-2常用1倍频程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和 694

截止频率 694

§8.2 噪声测量仪器 695

一、声级计 695

图8-6声级计工作方框图 695

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696

二、其他噪声测量仪器 696

图8-7PSI-2型声级计 696

§8.3 噪声标准 696

表8-3城市各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值 697

表8-4我国工业企业噪声标准 697

二、工业企业噪声标准 697

四、海洋船舶噪声级规定 698

表8-5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698

表8-6海洋船舶各舱室噪声级最大限制值 698

三、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698

六、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699

表8-8内河船舶不同舱室噪声级最大限制值 699

五、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 699

表8-7内河船舶分类表 699

七、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700

限值 700

§8.4 噪声测量方法 700

一、城市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700

表8-9机场周围区域分类及噪声标准值 700

表8-10建筑施工场界各不同施工阶段噪声 700

表8-11城市环境噪声测量数据表 702

附表A-1m(0—50)的对数值 704

附表A-2△L与△L'值 705

表8-12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记录表 706

二、工业企业噪声测量方法 706

表8-13工业企业等效连续声级记录表 707

图8-8厂界噪声测点示意图 707

三、内河航道及港口内船舶辐射噪声测量方法 707

表8-14船舶噪声测量中背景噪声修正表 708

表8-15船舶噪声测量中取近似整数的距离d所对应的△L值 709

附录C-1船舶辐射噪声测量报告 709

附录C-2船舶辐射噪声A声级测量记录 711

附录C-3辐射噪声频谱测量记录 712

四、水下噪声测量方法 712

图8-9推荐使用的一种测声系统结构及 714

布设方式 714

表8-16水下噪声测量中干扰噪声修正 715

五、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716

图8-10车外噪声测量场地示意图 717

表8-17车外噪声测量记录表 718

表8-18车内噪声测量记录表 719

图8-11驾驶室内噪声测量图 719

六、摩托车噪声测量方法 719

表8-19车内噪声频谱 719

图8-12测量场地示意图 720

表8-20摩托车行驶噪声测量记录和结果 721

表8-21摩托车排气管后方噪声测量记录和结果 722

七、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 723

表8-22飞机噪声监测记录表 724

表8-23飞机噪声计算噪度系数表 727

表8-24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 729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729

图8-13一次飞行的时间历程 729

§8.5 振动及测量方法 729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730

表8-25环境振动测量中稳态或冲击振动测量记录表 731

表8-26环境振动测量中无规则振动测量 732

记录表 732

表8-27环境振动测量中铁路振动记录表 733

主要参考文献 734

第九章 生物监测 735

表9-1生物监测的方法 735

§9.1 生物监测及监测方法 735

表9-2部分生物的忍耐指标 736

§9.2 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736

一、敏感生物、耐污生物和指示生物 736

表9-5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华东、华中、西南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南部地区)的抗污绿化树种 737

表9-3我国北部地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的抗污染绿化树种 737

表9-4我国北部地区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 737

表9-8我国南部地区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 738

表9-6我国中部地区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 738

表9-7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的抗污绿化树种 738

二、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 739

表9-9病原体在室内空气中生存的时间 740

三、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测定 740

表9-10前苏联居室空气微生物的卫生评价 740

参考表 740

表9-11日本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标准 740

图9-1采样头(滤模架) 741

图9-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过程 745

四、人体生物材料污染物含量的评价 745

一、生物指数和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746

图9-3CO接触量与COHb的关系 746

§9.3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746

表9-12贝克生物指数值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747

表9-13贝克-津田生物指数值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747

表9-14特伦特生物指数 748

二、污水生物系统 749

表9-15污水生物系统各带的化学和生物特征 749

图9-4流水式生物测试系统 750

三、生物测试 750

图9-5鱼类回避活动实验装置 751

四、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 751

图9-7沉式PFU 753

图9-8分散式PFU 753

图9-9静态毒性试验盘中PFU的布放 753

图9-10静态毒性试验试验区的布置 753

图9-6漂浮式PFU 753

图9-11动态毒性试验——流水、稀释系统 754

表9-16PFU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参数 754

图9-12污染物毒性和剂量的关系 755

§9.4 生物毒理试验 755

一、实验动物与毒性试验 755

图9-13用曲线法求LD50 756

图9-14静态染毒柜 756

二、吸入毒性试验 756

表9-17急性毒性分级表 756

图9-15灌胃姿势示意图 757

图9-16TLm的直线内插法 757

三、口服毒性试验 757

四、鱼类毒性试验 757

表9-18某毒物实验结果 758

五、利用发光细菌监测环境中有毒污染物 759

(用于工业废水) 760

表9-20测定发光强度的标准系列试管(用于气体) 760

表9-19测定发光强度的标准系列试管 760

表9-21工业废水生物毒性测定结果 761

表9-22样品EC50值同生物毒性的关系 761

六、用Ames法检测环境中致癌物 761

表9-23气体生物毒性测试结果 762

图9-17Ames试验 763

表9-24亚硝基胍(NTG)致突变性初检结果 764

§9.5 生物材料测定 764

一、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 765

浓度(%)换算表 767

表9-25肺泡中COb浓度(mg/m3)与COHb 767

二、血中铅的测定 767

图9-18COHb与COb的相关曲线 767

三、尿中铅的测定 769

四、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EP)测定 770

表9-26尿中铅标准系列管的制备 770

五、头发中总汞的测定 771

表9-27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标准系列管的制备 771

六、头发中砷化物测定 773

七、头发中铅的测定 774

§9.6 生态监测 775

一、地面监测 776

表9-28可用生态监测评估的生境属性 776

图9-20飞行高度与采样有效宽度的关系 777

二、航空监测 777

图9-19覆盖研究区域的坐标和系统勘察的 777

飞行轨迹 777

图9-21生态监测流程图 778

三、卫星监测 778

主要参考文献 779

表9-29从地球资源卫星视觉数据中可获得的结果 779

四、生态监测方案 779

第十章 自动监测 780

§10.1自动监测系统 780

一、自动监测的特点及分类 780

表10-1部分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781

图10-1几种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781

图102连续流动分析(CFA)和流动注射分析(FIA)示意图 782

图10-3连续流动和流动注射分析系统的功能 782

图10-5自动监测系统方框图 783

二、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783

图10-4遥测系统示意图 783

图10-6自动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框图 784

图10-7自动监测无线通信系统框图 784

图10-8分站组成方块图 784

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784

表10-3MKⅢ型鱼自动监测仪监测指标及 786

响应时间 786

表10-2水质自动监测项目及可选用的方法 786

图10-9水质自动监测分站监测流程框图 787

图10-10双路采水系统的水质自动监测流程示意图 787

表10-4典型中央控制室和无线电中继站基本设备 788

表10-5水质自动监测站分站的设备构成 788

表10-6不同类型水质自动监测分站的比较 789

表10-7各种型式取水口头部设计的比较 790

表10-8WHO建议的监测点数量 791

四、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791

图10-11标准监测分站图 792

表10-9Ⅰ类监测点的监测项目 792

表10-10典型技术参数 793

图10-12典型分站方框图 793

表10-12空气监测仪器校准标样制取方法 794

表10-11中、美、日空气自动监测仪器比较 794

图10-13水温自动监测仪原理图 795

§10.2自动监测仪器 795

表10-13各种监测项目对采样材料的要求 795

一、水质自动监测仪器 795

图10-14电流法电导率监测仪工作原理 796

图10-15pH连续自动监测仪原理图 796

图10-16溶解氧测定仪原理图 797

图10-17表面散射式浊度测定仪原理图 797

图10-19微生物膜传感器BOD自动测定仪 798

工作原理 798

图10-18电位滴定式COD自动滴定仪 798

工作原理 798

图10-20TOC连续自动测定仪工作流程 799

图10-21UV吸收自动测定仪工作原理 799

表10-14空气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 800

一、摄影遥测 800

二、大气自动监测仪器 800

§10.3遥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800

图10-23胶片对电磁波的感光灵敏度 801

图10-22土壤、植物和水体对电磁波的 801

反射能力 801

图10-24单镜头航空相机的结构 802

二、热红外扫描技术 802

图10-25热红外扫描系统工作过程 803

图10-26NO、NO2、SO2的吸收光谱 803

三、相关光谱技术 803

图10-27相关光谱原理图 804

图10-28相关光谱遥测仪组件 804

四、激光雷达技术 804

图10-29拉曼激光雷达示意图 805

表10-15激光雷达的种类 805

图10-30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原理图 806

主要参考文献 806

表10-16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对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806

§11.1检气管 807

一、检气管的制备 807

第十一章 简易监测和事故应急监测 807

表11-1常用检气管 808

图11-1检气管标定的标准曲线 809

二、检气管的标定及使用 809

图11-2浓度标尺 810

图11-5标准浓度表 810

图11-3不同管径检气管变色柱长度校正表 810

图11-4不同管径检气管的标准曲线 810

§11.2简易比色法 811

表11-2几种污染物的试纸比色表 811

一、试纸比色法 811

二、溶液比色法 811

图11-6检气管的基本结构 811

一、环炉技术的原理 812

表11-3几种常见气体的溶液快速法测定 812

三、人工标准色阶的制备 812

§11.3环炉技术 812

图11-7环炉法分离过程示意图 813

二、环炉仪器 813

图11-8金属质环炉 813

图11-9玻璃环炉 813

表11-4环炉法测定空气中铅的结果示例 814

三、应用实例 814

§11.4固体监测器 814

§11.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 815

表11-5世界上95个国家化学事故资料统计 815

图11-10两种固体监测器示意图 815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与特征 815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对策 816

四、化学毒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17

三、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网络 817

表11-6部分化学毒品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17

五、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0

表11-7部分有毒气体污染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0

六、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2

表11-8常见有毒气体爆炸的污染物及应急 822

监测和处置方法 822

表11-9常见毒害品爆炸的污染物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4

表11-10常见农药急性中毒的急救方法 826

七、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6

八、腐蚀性污染物质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及处置方法 827

九、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7

表11-13溢油应急监测、处置方法及比较 828

表11-11酸、碱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828

表11-12溢油量的估算 828

主要参考文献 829

第十二章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830

§12.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830

§12.2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832

一、标准和标准分析方法 832

表12-1国外水质分析方法 833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 834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835

图12-2国外方法标准化的组织机构 835

图12-1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系统图 835

四、环境标准物质 838

表12-2国际上与水环境有关的标准物质 840

技术院) 841

表12-3标准水样SKM-1643的推荐浓度 841

表12-4标准水样的稳定性试验(日本工业 841

表12-5溶液中汞的损失 842

1995年) 843

表12-6液体标准样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843

表12-7标准溶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844

1995年) 844

表12-8有机标准溶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5年) 845

测定系统 847

图12-4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准确 847

图12-3制备标准水样的一般程序 847

表12-9美国NBS气体标准物质(SRM) 848

表12-10日本工业规格(JIB)气体标准物质 850

表12-11我国气体标准物质 852

表12-12大气监测用液体标准样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5年) 852

表12-13两种环境标准物质的组成 853

表12-14固体标准样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5年) 853

一、地面水采样 854

§12.3水质监测质量保证 854

表12-15采样记录表 858

表12-16水质监测项目和水样保存方法 858

表12-17样品登记表 861

二、地下水采样 862

表12-18地下水采样点基本情况 863

表12-19地下水采样记录 865

表12-20地下水水样送检单 865

三、废水和污水采样 865

四、特殊监测项目的采样 867

五、沉积物采样 867

表12-21沉积物送样单 868

六、监测实验室基础 869

表12-2315—30℃时水的密度 871

表12-22水在10—40℃间的γ值 871

图12-5用黑白板衬观察液面示意图 872

表12-24滴定管校正值一例 872

七、数据处理及名词解释 872

图12-6乳白背蓝线量器的液面观察示意图 872

八、实验室质量保证 879

图12-7质量控制图的基本组成 882

图12-8均数控制图 883

图12-9空白试验值控制图 883

表12-25SDDC法测砷的空白试验值 883

表12-26双硫腙法测出的加标回收率 884

图12-10准确度控制图 884

图12-11均数极差控制图(?-R图) 885

图12-12均数极差控制图(实例) 885

表12-27控制图系数表 885

表12-28镉试剂法测镉含量 886

表12-29平行双样相对偏差表 887

图12-13多样控制图 887

表12-30标准溶液测量次数表 889

图12-14双样图的基本图形 890

图12-15磷酸盐分析互校实验示意图 892

九、方法验证的步骤和数据汇总格式 893

表12-31方法的检测限、浓度上限及相关系数的汇总 893

表12-32精密度测试数据汇总表(原始数据,不作处理) 894

表12-33统一样品测定数据汇总及检验结 895

果表 895

表12-35统一样品数据经检验剔除离群值后,重新计算的各项参数 896

表12-34实际样品测定数据汇总表 896

表12-36统一样品各项参数的计算结果 897

图12-16数据处理流程图 898

表12-37方法测试的最后特性参数值 900

一、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监测布点法 901

三、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 901

§12.4空气监测质量保证 901

二、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监测的布点法 901

四、污染源监测的布点法 902

五、污染源采样及采样点的布置 902

图12-17污染源调查工作程序图 903

图12-18采样系统的组成 904

六、采样系统的组成 904

七、颗粒物采样 904

图12-19污染源采样系统示意图 904

图12-20英国标准集尘器 905

图12-21大流量采样器 905

表12-38滤膜采样记录表格 906

图12-23多级喷射冲击式采样器 907

图12-22小流量滤膜采样夹 907

图12-24台架试验用采样头 908

图12-25整车试验用采样头 909

八、气体采样 909

表12-39气体采样记录表 910

图12-27吸收瓶采样系统 911

图12-26低温冷凝采样装置 911

表12-40空气采样常用的致冷剂 911

图12-29注射器采样系统(B) 912

九、监测结果表示方法 912

图12-28注射器采样系统(A) 912

表12-41几种常规污染气体的mg/m3与mL/m3的换算结果 913

表12-42常见的恶臭物质 915

表12-43恶臭强度表示法 915

十、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处理 916

表12-44煤燃烧的排放因子 917

表12-45油燃烧的排放因子 917

表12-46天然气燃烧的排放因子 917

十一、风向玫瑰图和污染玫瑰图 920

表12-4716个等分点的风向和风频表 920

图12-31某市分级风向频率图 921

图12-30风向玫瑰图 921

图12-33污染风频图 922

图12-32风向玫瑰图 922

表12-48风向分析表 922

图12-34二氧化硫污染玫瑰图 923

表12-49SO2污染与风向的关系 923

表12-50某区四个监测点的P50、P90变化率 924

图12-35监测区域SO2(0.5h平均浓度)污染玫瑰图 924

表12-51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的临界值 925

表12-52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计算表 925

表12-53Fisher氏t值表 926

图12-36皂膜流量计 927

十二、实验室质量控制 927

图12-37皂膜计体积标准示意图 927

表12-54不同温度计下水的密度 928

表12-55皂膜流量计体积校准记录表 928

表12-56转子流量计校准数据表(用皂膜计校准) 929

图12-38用皂膜计校准转子流量计装置图 929

表12-57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kPa) 930

表12-58定时钟校准表 932

图12-39定时钟校准装置图 932

图12-40用气体定量管从钢瓶中取气示意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