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发美,胡育筑主编;王新宏,白小红,严拯宇,杜迎翔,汪学昭,邱细敏,范国荣,胡育筑,赵怀清,高金波,郭兴杰,黄庆华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314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2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3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统计处理 5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
一、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5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 6
三、误差的传递 10
二、运算规则 12
一、有效数字 12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2
三、数字修约规则 13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4
一、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 14
二、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16
三、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 18
四、可疑数据的取舍 21
五、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简介 23
习题 24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27
一、滴定分析法 27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27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29
三、滴定方式 30
第二节 标准溶液 30
一、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0
二、标准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32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32
一、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依据 32
二、计算示例 34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5
一、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36
三、溶液中的平衡处理方法 41
二、副反应系数 41
习题 43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5
第一节 酸碱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45
一、质子理论的酸碱概念 45
二、一元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47
三、多元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49
四、两性物质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49
五、缓冲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50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51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51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52
三、混合指示剂 54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5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55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57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59
四、酸碱标准溶液 61
五、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62
第四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64
一、非水酸碱滴定的原理 64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69
一、药用NaOH的滴定 73
第五节 应用实例 73
二、铵盐和有机氮测定 74
三、硼酸的测定 74
四、盐酸吗啡的测定 75
习题 75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78
第一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79
一、配位平衡 79
二、EDTA配位滴定曲线 84
三、金属指示剂 86
一、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及判别式 89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89
四、配位滴定的标准溶液 89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91
三、提高滴定选择性 93
第三节 应用实例 95
一、配位滴定方式 95
二、应用实例 96
习题 97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9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99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99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03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105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106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06
二、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110
三、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111
第三节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112
一、碘量法 112
二、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16
第四节 应用实例 120
一、碘量法 120
二、高锰酸钾法 122
五、重铬酸钾法 123
四、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123
三、亚硝酸钠法 123
习题 124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26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126
一、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126
二、银量法的终点指示方法 128
三、银量法的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33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133
一、沉淀重量法 134
二、挥发重量法 145
三、萃取重量法 147
习题 150
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 152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概述 152
第二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52
一、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152
二、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154
三、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55
第三节 直接电位分析法 158
一、溶液pH的测定 158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64
三、超微电极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69
一、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170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170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70
三、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172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73
一、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73
二、永停滴定法的应用 174
习题 175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8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78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78
二、电磁波谱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9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80
一、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81
二、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法 182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184
一、辐射源 184
二、分光系统 184
三、辐射的检测 186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86
习题 188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89
一、电子的跃迁类型 189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89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术语 190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91
四、影响紫外吸收带的主要因素 192
五、朗伯-比尔定律 194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196
七、透光率测量误差 198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9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99
二、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和类型 202
一、定性鉴别 205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205
二、单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206
三、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207
四、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11
第四节 光电比色分析法 213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 213
二、测定方法与应用实例 214
习题 215
第十一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17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18
一、分子的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218
二、分子的振动形式 218
三、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22
四、吸收峰的位置 223
五、特征峰和相关峰 226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吸收光谱 226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226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229
三、醇和酚、醚类化合物 231
四、羰基类化合物 232
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235
第三节 红外吸收光谱仪 236
一、光栅红外光谱仪 236
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38
一、试样的制备 239
三、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39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39
二、红外光谱解析 240
第五节 近红外光谱简介 242
一、近红外光谱的产生 242
二、近红外光谱的测量方法 242
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43
四、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 243
习题 243
二、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246
一、共振吸收线 246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46
第十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46
三、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248
四、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249
五、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50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51
一、光源 252
二、原子化器 252
三、单色器 253
一、样品处理 254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254
第三节 实验技术 254
四、检测系统 254
三、干扰及其抑制 256
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257
一、定量分析方法 257
二、应用实例 258
习题 258
第十三章 发光分析法 260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 260
一、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60
二、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69
三、荧光分光光度计 271
一、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272
第二节 化学发光分析法 272
二、化学发光检测仪器 273
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 273
第三节 发光分析法发展前景 275
习题 276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77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277
一、原子核的自旋 277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78
三、自旋弛豫 280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281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81
二、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282
三、溶剂和试样测定 282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82
一、屏蔽效应 282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283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84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286
第四节 偶合常数 288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88
二、偶合常数 291
三、自旋系统 292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95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295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295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298
一、核磁共振碳谱 298
二、相关谱 301
习题 302
第十五章 质谱法 305
第一节 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305
一、高真空系统和样品导入系统 305
二、离子源 306
三、质量分析器 307
四、离子检测器 309
五、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309
第二节 质谱和主要离子类型 310
一、质谱 310
二、主要离子类型 311
三、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313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315
一、分子离子峰的确认 315
三、分子式的确定 316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16
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16
第四节 综合解析 324
习题 328
第十六章 色谱法概论 332
第一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概念 332
一、色谱过程 332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333
三、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 336
第二节 色谱法的基本类型 338
一、色谱法的分类 338
二、分配色谱法 339
三、吸附色谱法 340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341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342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344
一、塔板理论 344
二、速率理论 347
三、色谱分离方程 349
习题 350
第十七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353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353
一、薄层色谱法的有关概念 353
二、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54
三、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355
四、薄层色谱法实验步骤 357
五、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359
六、高效薄层色谱法 360
七、薄层扫描法简介 361
第二节 纸色谱法 363
一、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63
二、纸色谱实验方法 363
第三节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364
一、硅胶柱色谱法 364
三、凝胶柱色谱法 365
二、聚酰胺柱色谱法 365
习题 366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法 368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368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368
二、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368
第二节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369
一、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369
二、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372
二、色谱柱 373
三、检测器 373
一、气路系统和进样系统 373
第三节 气相色谱仪 373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377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377
二、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 379
三、裂解和衍生化 380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81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的特点 381
二、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382
第六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83
一、定性分析方法 383
二、定量分析方法 384
第七节 气相色谱新技术 386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386
二、全二维气相色谱 388
习题 388
第十九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90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390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390
二、VanDeemter方程式的表现形式 391
三、分离条件选择的原则 392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393
一、输液泵和洗脱方式 393
二、色谱柱和进样器 394
三、检测器 396
第三节 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399
一、吸附色谱法 399
四、数据处理及色谱工作站 399
二、键合相色谱法 400
三、分子排阻色谱法 402
四、其他色谱法 403
第四节 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403
一、固定相 404
二、流动相 406
第五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408
二、定量分析方法 409
一、定性分析方法 409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410
一、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究 410
二、多维色谱新技术的研究 411
习题 411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413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413
一、电泳和电泳淌度 413
二、电渗和电渗淌度 414
三、表观淌度和迁移时间 416
四、分离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417
五、分离度 418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仪和实验方法 419
一、毛细管电泳仪 419
二、实验方法 419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主要分离模式及应用 423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423
二、胶束电动色谱 427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428
四、毛细管电色谱 428
五、非水毛细管电泳 429
习题 429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30
附录 430
附录二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432
附录三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433
附录四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434
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436
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39
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表 443
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448
附录九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449
附录十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454
附录十一气相色谱法常用固定液 456
主要参考文献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