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戏曲音韵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地方戏曲音韵研究
  • 游汝杰主编;戴黎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718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地方戏-音韵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方戏曲音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地方戏曲的语言问题 1

1.1 方言与声腔 1

1.2 方言地理和戏曲地理 2

1.3 戏曲语言与方言的关系 4

1.4 戏曲语言的特点 7

附表 本书所见部分剧种和方言的关系 14

2 昆剧音韵研究 16

导言 16

2.1 昆剧概述 18

2.1.1 昆剧发源地之考证 19

2.1.2 昆剧发展简史 21

2.1.3 地域文化和昆剧流派 24

2.2 昆剧韵白的方言层次 30

2.2.1 昆剧韵白音系分析 31

2.2.2 昆剧韵白与昆山方言之比较 33

2.2.3 昆剧韵白与苏州方言之比较 36

2.2.4 昆剧韵白与北京方言之比较 39

2.2.5 昆剧韵白与古音之比较 41

2.2.6 昆剧韵白是南北方言融合的产物 48

2.3 昆剧音韵特点 56

2.3.1 昆剧音韵若干概念及特点 56

2.3.2 昆剧韵辙及其语音特色 63

2.3.3 《中原音韵》、《韵学骊珠》及“十三辙”之比较 70

2.4 昆剧字调与乐调 72

2.4.1 单字调在腔格中的体现 73

2.4.2 连读调在腔格中的体现 78

2.5.1 《牡丹亭》韵白三大版本之比较 91

2.5 昆剧音韵个案比较与分析 91

2.5.2 《桃花扇》中字调与乐调的统计分析 98

2.6 昆剧的语言学思考 107

2.6.1 昆剧语言的“南北之辨” 107

2.6.2 昆剧语言的“雅俗之争” 110

2.6.3 昆剧语言的发展之路 112

附录 114

(一)全国各大昆剧剧团简介 114

(二)昆剧韵白韵谱 121

(三)昆剧兴盛时期流播地区示意图 132

导言 134

3 越剧音韵研究 134

3.1 作为方言艺术的越剧 136

3.1.1 越剧发展简史 136

3.1.2 越剧原生地之剡溪文化 139

3.1.3 越剧的嵊州方言特色 141

3.2 越剧字音与嵊州方言音系比较 149

3.2.1 嵊州方言音系 150

3.2.2 越剧音系 152

3.2.3 嵊州方言音系、越剧音系与古音比较 162

3.2.4 越剧与嵊州方言异同 172

3.3 越剧音韵特色 184

3.3.1 越剧五音 184

3.3.2 越剧韵辙 186

3.4 《红楼梦》个案分析 193

3.4.1 分析背景 193

3.4.2 分析方法 195

3.4.3 分析结果及原因浅析 196

3.5 越剧字调和乐调关系 208

3.5.1 唱腔重正字调 208

3.5.2 唱腔处理四声的规律 210

3.5.3 由“梁兄”一词考连读变调与乐调 219

3.6 结论 222

附录 226

(一)嵊州方言同音字表 226

(二)部分越剧名家的籍贯、生平及传人情况简介 236

4 京剧传统戏字韵研究 238

导言 238

4.1 京剧传统戏字韵的声韵调 239

4.1.1 声母 239

4.1.2 韵母 240

4.1.3 声调 242

4.1.4 音韵特点 242

4.2 京剧传统戏韵白多字组节律特征 243

4.2.1 两字组 244

4.2.2 三字组 248

4.2.3 京剧传统戏字韵变调特征讨论 261

4.3 京剧传统戏字韵声韵调系统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 270

4.3.1 声母的比较 270

4.3.2 韵母的比较 273

4.4 京剧传统戏有关字韵的常用术语分析 278

4.3.3 声调的比较 278

4.4.1 京剧传统戏与京剧现代戏 279

4.4.2 湖广音 281

4.4.3 中州韵 282

4.4.4 上口字 285

4.5 京剧传统戏字韵同音字汇 285

4.6 余论 305

5 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韵研究 307

导言 307

5.1 综论 309

5.1.1 安庆方言 309

5.1.2 黄梅戏简介 327

5.1.3 方言与地方戏曲 328

5.2 安庆方言与黄梅戏声腔 334

5.2.1 戏曲声腔的产生 334

5.2.2 安庆方言内部差异 335

5.2.3 黄梅戏声腔分类 338

5.3.1 黄梅戏“十三字韵”与韵谱 341

5.3 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韵 341

5.3.2 黄梅戏音韵规律的安庆语音特色 355

5.3.3 《天仙配》舞台音韵分析 362

5.4 安庆方言字调与黄梅戏乐调 367

5.4.1 单字音调之进行 368

5.4.2 前后字音调关系 371

5.5 黄梅戏词汇、语法现象举隅 376

5.5.1 黄梅戏常见安庆方言词汇 376

5.5.2 黄梅戏所见安庆方言语法特征 378

5.6.1 各大剧种兴衰警示 382

5.6 黄梅戏发展的语言学思考 382

5.6.2 黄梅戏发展过程中的语言问题 386

6 沪剧音韵研究 392

6.1 沪剧概说 392

6.1.1 沪剧的主要发展阶段 392

6.1.2 沪剧与地域文化 395

6.1.3 沪剧的流派 396

6.1.4 沪剧唱腔述要 397

6.1.5 沪剧的创新之路 400

6.2.1 沪剧音系 401

6.2 沪剧韵白的方音与相关音系之比较 401

6.2.2 沪剧音系与当代上海音系的比较 403

6.2.3 沪剧音系与当代苏州音系的比较 406

6.2.4 咬字特点 408

6.3 沪剧音频分析举例 409

6.3.1 时长分析 411

6.3.2 音强与音高分析 415

6.3.3 字调和乐调分析 416

(一)沪剧剧目一览 419

附录 419

(二)沪剧历史明星 421

(三)沪剧角色分类 422

7 莆仙方言与莆仙戏音韵研究 424

7.1 福建省地方剧种及方言简介 424

7.2 莆仙戏语言的特征 428

7.2.1 莆仙戏语言所使用的音系 429

7.2.2 从文白读的角度考察莆仙戏的语言 432

7.2.3 从用韵的角度考察莆仙戏的语言 434

7.2.4 莆仙戏语言的词汇、语法与莆仙话的比较 440

8.1 湖南花鼓戏概况 446

8 湖南花鼓戏音韵研究 446

8.2 长沙花鼓戏及其音韵分析 448

8.2.1 长沙花鼓戏简介 448

8.2.2 长沙花鼓戏音韵分析 449

8.2.3 长沙花鼓戏音系与长沙话的异同 451

8.3 邵阳花鼓戏及其音韵分析 453

8.3.1 邵阳花鼓戏简介 453

8.3.2 邵东花鼓戏音系 455

9.1.1 山西戏曲艺术的悠久历史 463

9.1 山西戏曲概况 463

9 上党梆子与长治方言 463

9.1.2 四大梆子简介 464

9.1.3 地方小戏 467

9.2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音韵分析 468

9.2.1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简介 468

9.2.2 《三关排宴》的音系 469

9.2.3 《三关排宴》唱词记音 470

9.2.4 《三关排宴》的主要音韵特点 492

9.2.5 《三关排宴》的音系与晋城方言音系、长治方言音系的比较 49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