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黄世德,梁生旺主编;张洁,王兆伦,彭新君,许腊英,江滨,叶晓雯,李彦冰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641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目录 1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2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2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2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
(一)化学分析 2
(二)仪器分析 3
四、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3
(一)有机定性分析 4
(二)无机定性分析 4
第三节 定性分析简介 4
一、有机定性分析和无机定性分析 4
五、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4
二、分析反应和反应的条件 5
(一)分析反应 5
(二)分析反应的条件 5
三、反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6
(一)反应的灵敏度 6
(二)反应的选择性 7
四、空白试验与对照试验 7
(一)试样的分解 8
二、试样的制备 8
一、取样 8
第四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8
(二)试样的分离处理 9
三、含量测定 9
四、数据处理 9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现状和展望 10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12
第一节 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12
一、系统误差 12
(一)方法误差 12
(二)仪器和试剂误差 12
一、准确度与误差 13
(一)绝对误差 13
(三)操作误差 13
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 13
二、偶然误差 13
(二)相对误差 14
二、精密度与偏差 14
(一)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 14
(二)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 14
(三)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 15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6
(一)系统误差的传递 17
四、误差的传递 17
(二)偶然误差的传递 18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9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9
(二)减少测量误差 19
(三)减小偶然误差的影响 19
(四)检验并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20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21
一、有效数字 21
二、计算规则 22
(一)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2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2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23
一、基本概念 24
(一)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24
(二)t分布 24
二、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5
三、差别检验 26
(一)F检验 26
(二)t检验 28
四、离群值的取舍 29
(一)舍弃商法(Q检验法) 30
(二)G检验(Grubbs)法 30
一、相关系数 31
第五节 相关与回归简介 31
二、回归 32
第三章 重量分析法 35
第一节 概述 35
第二节 挥发重量法 35
第三节 萃取重量法 37
第四节 沉淀重量法 38
一、试样的称取和溶解 38
二、沉淀的制备 39
(一)沉淀剂的选择及用量 39
(二)沉淀法对沉淀的要求 39
(三)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40
(四)沉淀的纯度 42
(五)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44
三、沉淀的过滤、洗涤、干燥和灼烧 47
(一)过滤 47
(二)洗涤 48
(三)干燥和灼烧 48
四、分析结果的计算 49
(一)换算因数的计算 49
(二)沉淀剂用量计算 50
(三)待测物含量计算 50
(一)酸碱滴定法 53
一、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53
第四章 滴定分析概论 53
第一节 概述 53
(二)沉淀滴定法 54
(三)配位滴定法 54
(四)氧化还原滴定法 54
二、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54
(一)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54
(二)反应速度要快 54
(二)返滴定法 55
(四)间接滴定法 55
(三)置换滴定法 55
(一)直接滴定法 55
三、滴定方式 55
(三)有简便可靠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55
第二节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56
一、基准物质 56
(一)基准物质的条件 56
(二)常用的基准物质 56
(一)物质的量浓度 57
四、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57
(一)用基准物质标定 57
(二)与标准溶液比较 57
(二)间接配制法 57
(一)直接配制法 57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57
三、标准溶液的标定 57
(二)滴定度 58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计算 59
一、滴定分析的计算基础 59
二、待测物含量的计算 62
第二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65
(一)质子理论的酸碱概念 65
一、酸碱质子理论 65
第一节 概述 65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65
(二)溶剂合质子概念 66
(三)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 67
(四)共轭酸碱对离解常数的关系 68
二、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 69
(一)酸的浓度、酸度和平衡浓度 69
(二)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 69
三、酸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72
(一)强酸(强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73
(二)一元弱酸(弱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73
(三)多元酸(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74
(四)两性物质溶液H+浓度的计算 75
(五)缓冲溶液H+浓度的计算 76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77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77
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78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80
第四节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82
一、强酸、强碱滴定 82
(一)滴定曲线 82
(二)指示剂的选择 84
(三)浓度对突跃范围的影响 84
(一)滴定曲线 85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85
(二)指示剂的选择 86
(三)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87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88
(一)多元酸的滴定 88
(二)多元碱的滴定 90
四、滴定误差(终点误差) 91
(一)强酸(碱)的滴定误差 91
(二)弱酸(碱)的滴定误差 91
(一)0.1mol/L HCl溶液的配制 93
(二)0.1mol/L HCl溶液的标定 93
一、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3
第五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3
二、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4
(一)0.1mol/L NaOH溶液的配制 94
(二)0.1mol/L NaOH溶液的标定 94
第六节 应用实例 95
一、直接滴定 95
(一)乌头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95
(二)颠茄酊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95
(三)药用NaOH含量的测定——双指示剂(滴定)法 96
(一)硼酸含量的测定 97
二、间接滴定 97
(二)苦参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98
(三)有机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测定——凯氏(Kjeldahl)定氮法 98
第六章 非水滴定法 102
第一节 概述 102
第二节 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102
一、溶剂的离解性 102
二、溶剂的酸碱性 104
三、溶剂的极性 105
四、溶剂的拉平与区分效应 107
五、溶剂化效应 108
二、溶剂的选择 110
(二)非质子性溶剂 110
(一)质子性溶剂 110
第三节 溶剂的分类和选择 110
一、溶剂的分类 110
第四节 非水滴定法的应用 111
一、碱的滴定 111
(一)溶剂 111
(二)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12
(三)指示剂 113
(四)应用实例 114
(二)标淮溶液与基准物质 115
(三)指示剂 115
(一)溶剂 115
二、酸的滴定 115
(四)应用实例 116
第五节 线性滴定法简介 117
一、松下 宽函数式 117
二、应用实例 119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第二节 银量法 121
一、莫尔法 121
(一)原理 121
(二)滴定条件 122
(一)原理 123
(三)应用范围 123
二、佛尔哈特法 123
(二)滴定条件 124
(三)应用范围 124
三、法扬司法 125
(一)原理 125
(二)滴定条件 125
(三)应用范围 126
第三节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126
一、0.1mol/L AgN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26
一、中药中无机卤化物和有机氢卤酸盐的测定 127
第四节 应用实例 127
二、0.1mol/L NH4SCN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27
二、有机卤化物的测定 128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一、配位滴定法 131
二、配位滴定中常用配位剂 131
第二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132
一、EDTA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32
二、金属-EDTA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133
(一)稳定常数 134
一、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134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34
(二)累积平衡常数 135
二、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35
(一)酸度的影响 136
(二)其他配位剂的影响 138
(三)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138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140
一、滴定曲线 140
(一)金属离子浓度对滴定突跃的影响 141
(二)条件稳定常数对滴定突跃的影响 141
二、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141
(三)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142
三、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与条件的选择 143
(一)缓冲溶液的作用 143
(二)配位滴定的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143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145
一、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必备条件 145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45
(二)金属指示剂必备的条件 145
二、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146
三、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 146
(二)钙指示剂(calcon,NN) 147
(一)铬黑T(eriochrome black T,EBT) 147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147
(三)PAN 148
(四)二甲酚橙(xylenol orange,XO) 148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148
一、消除干扰的条件 148
(一)当单独存在M或N一种离子时 148
(二)当溶液中两种离子M和N共存时 148
二、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150
(一)控制酸度 150
(二)掩蔽干扰离子 150
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 153
二、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 153
(四)选择其他配位剂 153
第七节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53
(三)分离干扰离子 153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54
一、配位滴定方式 154
(一)直接滴定法 154
(二)间接滴定法 154
(三)返滴定法 155
(四)置换滴定法 155
二、应用实例 156
一、电极电位与Nernst方程式 159
第二节 氧化还原平衡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59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63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64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166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66
二、终点的确定方法 168
(一)仪器分析法 168
(二)指示剂法 168
(二)间接碘量法 170
(一)直接碘量法 170
一、碘量法原理与特点 170
第四节 碘量法 170
二、滴定条件 171
(一)酸度条件 171
(二)碘量法误差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 172
三、指示剂 172
(一)I2自身作指示剂 172
(二)淀粉指示剂 172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73
(一)I2标准溶液 173
(二)Na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74
(三)高温超导材料钇钡铜氧化合物中铜的测定 175
(二)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 175
(一)中药胆矾中CuSO4·5H2O的测定——间接碘量法 175
五、应用实例 175
第五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简介 176
一、高锰酸钾法 176
(一)概述 176
(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77
(三)应用实例 177
二、重铬酸钾法 178
(一)概述 178
三、溴酸钾法及溴量法 179
(一)概述 179
(二)应用实例 179
(二)应用实例 180
四、铈量法 180
(一)概述 180
(二)应用实例 181
五、亚硝酸钠法 181
第六节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82
第十章 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186
第一节 概述 186
第二节 电化学电池 187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 187
一、参比电极 188
第三节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188
二、液接电位 188
(一)饱和甘汞电极 189
(二)双盐桥饱和甘汞电极 189
(三)银-氯化银电极 190
二、指示电极 190
(一)第一类电极 190
(二)第二类电极 190
(三)第三类电极 191
(四)惰性金属电极 192
(五)离子选择电极 192
三、复合电极和微电极 192
第四节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193
第五节 直接电位法 194
一、氢离子活度的测定 194
(一)pH玻璃电极 194
(二)测量原理、方法和仪器 196
二、其他阴、阳离子活(浓)度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 198
(一)离子选择电极的基本构造与电极电位 198
(二)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 198
(三)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 201
(四)定量分析的条件和方法 203
三、直接电位法的测量误差 205
四、直接电位法测量化学平衡常数 205
一、原理及装置 206
第六节 电位滴定法 206
二、终点确定方法 207
(一)E—V曲线法 207
(二)△E/△V—?曲线法(一级微商法) 207
(三)△E2/△V2—V曲线法(二级微商法) 207
三、应用实例 208
第七节 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209
一、原理及装置 210
二、终点确定方法 210
(一)可逆电对滴定可逆电对 210
二、应用实例 211
(三)可逆电对滴定不可逆电对 211
(二)不可逆电对滴定可逆电对 211
附录一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214
附录二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219
附录三 配位滴定的有关常数 221
附录四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228
附录五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表 229
附录六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230
附录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234
附录八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237
附录九 相对原子质量表 238
参考文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