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兽医免疫学 兽医专业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南京农业大学,杜念兴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6119·877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兽医免疫学 兽医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免疫的概念 1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1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2
(三)免疫的辩证观 2
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3
(一)免疫学的诞生 3
(二)免疫学的开拓 3
(三)免疫学的发展和分枝学科的形成 4
(四)现代免疫学的重大成就 8
(一)在医学和兽医学上的应用 10
三、免疫学的应用 10
(二)在农业和生物科学上的应用 11
第一章 免疫系统 12
一、免疫器官 12
(一)一级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12
(二)二级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14
二、免疫细胞 16
(一)淋巴性细胞 16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4
(三)粒细胞 27
(一)异源性 29
二、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29
一、抗原的概念 29
第二章 抗原 29
(二)分子大小 30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的复杂性 30
(四)物理状态 31
三、抗原决定簇 31
(一)决定簇的性质 31
(二)决定簇的数量 33
(三)决定簇的大小 33
四、半抗原—载体现象 34
(二)不同抗原分子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36
(三)不同决定簇之间部分构型相同 36
(一)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 36
五、抗原的交叉性 36
六、抗原类型 37
(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37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37
(三)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37
(四)根据化学性质分类 37
七、重要的天然抗原 38
(一)微生物抗原 38
(二)高等生物的抗原 39
(二)结合抗原 40
八、人工抗原 40
(一)合成抗原 40
第三章 抗体——免疫球蛋白 42
一、概述 42
二、抗体分类 42
(一)根据抗原来源分类 42
(二)根据有无抗原刺激分类 43
(三)根据与抗原反应的性质分类 43
三、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3
(一)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44
(二)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消化片段及其功能 46
(三)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的模型 48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48
(一)IgG 48
(二)IgM 49
(三)IgA 49
(四)IgE 51
(五)IgD 52
五、免疫球蛋白的亚类 52
六、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53
(一)同种特异性 53
(三)个体基因型特异性 54
(二)同种异型特异性 54
七、单克隆抗体 55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55
(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55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展望 57
八、抗体产生的理论 58
(一)抗体产生理论的发展过程 58
(二)克隆选择学说 59
九、抗体多样性的基因控制 60
(一)编码免疫球蛋白肽链的基因群 60
(二)轻链基因的重排和连接 61
(三)重链基因的重排和连接 63
第四章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65
一、防御屏障 65
(一)外部屏障 65
(二)内部屏障 66
二、炎症和吞噬作用 66
三、补体系统 68
(一)补体的概念、组成和性质 68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69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70
(四)补体的调节 71
(一)干扰素的产生 72
四、干扰素 72
(二)干扰素的特性 73
(三)干扰素的作用 73
五、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73
(一)遗传因素 74
(二)年龄因素 75
(三)环境因素及应激作用 75
六、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 75
(一)微生物疫苗类增强剂 75
(三)化学免疫增强剂 76
(二)生物制剂类增强剂 76
(四)中草药的免疫增强作用 77
第五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 78
一、概述 78
(一)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78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78
二、细胞免疫应答 79
(一)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 79
(二)巨噬细胞传递抗原 80
(三)T细胞活化 80
(四)细胞毒作用 80
(五)淋巴因子 81
(六)白细胞介素 84
(七)细胞免疫效应 84
(八)免疫性细胞伤害反应 86
三、体液免疫应答 87
(一)抗原的处理与传递 87
(二)B细胞的活化 87
(三)抑制性T细胞的调节 89
(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产生 89
(五)抗体分子的合成和分泌 90
(六)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91
(七)抗体的功能 92
四、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94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94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95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96
五、免疫应答的调节 96
(一)免疫细胞间的调节 97
(二)抗原抗体的调节 97
(三)免疫的遗传调节 99
(二)变态反应分类 101
(一)变态反应和变应原 101
(三)变态反应的发生阶段 101
一、概述 101
第六章 变态反应 101
二、Ⅰ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 102
(一)变应原 102
(二)致敏过程和反应机理 102
(三)控制和调节 103
(四)临床表现 104
(五)诊断和防治 105
三、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 106
(一)Ⅱ型变态反应机制 106
(二)不相容输血的反应 106
(三)初生幼畜溶血性疾病 107
(四)由药物引起的Ⅱ型变态反应 108
(五)传染病的Ⅱ型变态反应 108
四、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109
(一)Ⅲ型变态反应机制 109
(二)局部性Ⅲ型变态反应 109
(三)全身性Ⅲ型变态反应 110
五、Ⅳ型变态反应(细胞免疫变态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 111
(一)Ⅳ型变态反应机制 111
(二)传染性变态反应 111
(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112
(一)细菌抗原和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113
一、抗细菌感染免疫 113
第七章 抗感染免疫 113
(二)细胞外细菌感染的免疫 114
(三)细胞内细菌感染的免疫 115
二、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117
(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反应 117
(二)抗病毒免疫的机制 117
三、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20
(一)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120
(二)抗原生动物感染的免疫 121
(三)抗蠕虫感染的免疫 124
(一)人工被动免疫 127
一、被动免疫 127
第八章 人工免疫 127
(二)母源抗体的被动保护 128
二、人工主动免疫 129
(一)概述 129
(二)活苗 129
(三)死苗 130
(四)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 131
(五)基因工程疫苗 131
(六)合成肽疫苗 132
(七)多价苗和联苗 132
(二)免疫程序 133
三、疫苗的使用 133
(一)免疫途径 133
(三)免疫失败 134
(四)免疫接种的副反应 135
四、疫苗鉴定和疫苗生产的控制 136
(一)稳定性试验 136
(二)安全性试验 136
(三)免疫性试验 136
(四)其它试验 136
(二)胚胎抗原 138
(一)正常组织和器官抗原的丢失 138
一、肿瘤抗原 138
第九章 肿瘤免疫 138
(三)肿瘤特异抗原 139
(四)肿瘤的病毒抗原 139
二、肿瘤免疫的机制 140
(一)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140
(二)免疫监视及免疫促进 141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 141
三、肿瘤的免疫诊断 142
(一)检测胚胎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 142
(一)非特异性免疫预防和治疗 143
四、肿瘤的免疫预防和治疗 143
(二)免疫功能状态与预后诊断 143
(二)特异性免疫预防和治疗 144
第十章 动物的血型 146
一、概述 146
(一)血型的概念 146
(二)血型分类和表示法 146
(三)血清蛋白型的分类和表示法 147
(四)血型抗体 148
(五)血型分类的血清学方法 148
(一)猪的血型 149
二、主要畜禽的血型 149
(二)牛的血型 153
(三)马的血型 155
(四)绵羊的血型 156
(五)鸡的血型 157
三、血型的应用 158
(一)在血统登记上应用 158
(二)用于亲子鉴定 158
(三)血型与初生幼畜溶血症 159
(四)输血 160
(五)亲缘关系的检测 160
(六)血型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61
第十一章 免疫遗传与移植免疫 162
一、免疫反应的调节和组织相容性基因 162
(一)主要组织相容抗原 162
(二)MHC及其产物的免疫调节 162
二、移植免疫 163
(一)移植的类型 164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64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65
(四)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止 166
(五)不被排斥的移植物 166
(六)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67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 168
一、自身免疫 168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168
(二)自身免疫的发生机制 168
(三)家畜的自身免疫病 170
(四)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治疗 171
二、免疫缺陷 172
(一)免疫缺陷的类型 172
(二)免疫缺陷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73
(三)家畜的免疫缺陷症 174
一、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176
第十三章 血清学反应概述 176
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77
(一)特异性和交叉性 177
(二)结合力和离解力 177
(三)抗原抗体的结合比例 179
(四)反应的二阶段性 179
(五)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180
四、血清学试验的发展趋向 181
(六)血型鉴定 181
(五)微生物鉴定和抗原分型 181
(四)抗原组成的分析 181
(三)抗原或抗体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 181
(二)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定量 181
(一)抗原或抗体的快速检测 181
三、血清学试验的应用 181
第十四章 凝聚性试验 183
一、凝集试验 183
(一)直接凝集试验 183
(二)间接凝集试验 184
(三)间接血凝试验 186
(四)抗球蛋白试验 192
二、沉淀试验 193
(一)环状沉淀试验 193
(五)协同凝集试验 193
(二)絮状沉淀试验 194
(三)免疫浊度法 194
(四)免疫扩散 194
(五)免疫电泳 197
(六)对流免疫电泳 198
(七)火箭免疫电泳 199
(八)抗原抗体交叉电泳 200
(九)标本的照相、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200
(一)原理 201
一、荧光抗体技术 201
第十五章 标记抗体技术 201
(二)荧光抗体的制备 204
(三)荧光抗体染色 208
(四)荧光显微镜检查 209
(五)荧光抗体技术的应用 210
二、免疫酶技术 211
(一)原理 212
(二)用于标记的酶 212
(三)抗体的酶标记 214
(四)免疫酶技术的类型 216
(五)免疫酶组化染色法 217
(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218
(七)限量抗原底物珠法 222
(八)均质酶免疫测定 223
三、放射免疫测定 226
(一)原理 226
(二)抗原准备 228
(三)抗血清制备 231
(四)同位素标记 232
(五)标记抗原鉴定 234
(六)液相放射免疫测定 234
(七)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236
(八)放射对流免疫电泳测定 237
(九)其它放射免疫技术 239
(十)放射免疫测定的应用 239
四、免疫电镜技术 240
(一)铁蛋白标记抗体技术 240
(二)酶标记抗体技术 240
(三)重金属标记抗体技术 240
(四)血蓝蛋白标记抗体技术 241
(五)病毒的电镜凝集试验 241
五、葡萄球菌A蛋白及其在免疫学上的应用 241
(一)SPA的发现和由来 241
(三)SPA的生物学特性 242
(二)SPA的理化特性 242
(四)SPA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243
第十六章 有补体参与的试验 247
一、溶解试验 247
(一)溶血试验 247
(二)被动溶血试验 249
(三)溶菌试验 250
(四)抗体、补体细胞毒试验 250
二、补体结合试验 251
(一)材料的准备和滴定 251
(二)正式试验 253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 254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 255
(五)其它补体结合试验方法 255
三、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256
(一)材料准备 256
(二)正式试验 258
(三)注意事项 258
四、团集试验和团集性补体吸收试验 259
(一)团集试验 259
(二)团集性补体结合试验 260
(二)半数剂量的计算 261
(一)毒价的单位 261
一、毒价滴定 261
第十七章 中和试验 261
二、终点法中和试验 263
(一)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263
(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263
三、空斑减少试验 264
四、动态中和试验 264
第十八章 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267
一、玫瑰花环试验 267
(一)E玫瑰花环试验 267
(二)EAC和EA玫瑰花环试验 269
二、酸性α醋酸萘酯酶测定(酯酶染色法) 271
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72
(一)概述 272
(二)形态学检查法 273
(三)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 274
四、移动抑制试验 274
(一)概述 274
(二)毛细管法 275
(三)琼脂糖平皿法 276
五、淋巴细胞细胞毒试验 276
附录 免疫学常用缩写略语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