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 张宏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246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石器时代考古-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1

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 1

第一章 史前考古学方法论 1

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3

第二节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4

一、考古地层学 4

图1-1 文化层形成过程示意图 6

图1-3 案板遗址灰坑打破关系图 9

图1-2 案板遗址GNX区T1南壁剖面图 9

二、考古类型学 10

图1-4 柳湾M1350随葬器物共存关系图 10

图1-5 仰韶文化尖底瓶演变图 15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16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 20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20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21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22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3

第二章 史前环境论 25

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及其研究方法 25

一、何谓环境考古学 25

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理论 26

三、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28

第二节 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 34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4

二、文化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6

三、遗址分析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 37

四、文化传播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 38

五、考古学研究对古环境研究的作用 39

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41

第三节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41

图2-1 中国三级阶梯地形示意图 42

二、中国史前时期的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 43

一、人类起源于古猿类 50

第三章 史前人类论 50

第一节 中国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50

二、关于腊玛古猿的系统位置的研究 52

第二节 中国直立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56

一、关于中国直立人来源的研究 56

二、古人类体质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59

第三节 中国智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62

一、现代智人及人种起源的理论 62

图3-1 现代人多中心起源说模式图 63

图3-2 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模式图 64

图3-3 mtDNA分析树状图 64

二、中国现代人起源的研究 65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研究 70

一、东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 70

二、西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 71

三、华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 72

四、华中区居民的体质特征 75

五、华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 76

第四章 史前文化分期与区系论 78

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的年代概念 78

一、相对年代 78

一、世界史前考古分期 79

第二节 史前考古分期 79

二、绝对年代 79

二、中国史前考古分期 81

一、史前文化区的划分 84

第三节 中国史前文化分区 84

二、东北区 85

三、西北区 87

四、华北区 89

五、华中区 92

六、华南区 95

七、西南区 97

第五章 史前技术论 101

第一节 用火与造火技术 101

一、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 101

图5-1 撞击取火 103

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03

图5-2 钻木取火 104

图5-3 锯竹取火 104

一、旧石器的制作技术 105

第二节 旧石器的制作技术 105

图5-4 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 107

图5-5 锤击法 107

图5-6 碰砧法 108

图5-7 砸击法 108

图5-8 击钎法 108

图5-9 胸压法 109

二、旧石器的主要类型 110

图5-10 压制法 110

图5-11 石锤 110

图5-12 石砧 110

图5-13 刮削器 111

图5-14 砍砸器 111

图5-15 尖状器 112

图5-16 雕刻器、石锥、石球 112

第三节 新石器的制作技术 113

一、新石器的制作技术 113

图5-17 下川细石器 113

图5-18 锯割石材 114

图5-19 管钻法 115

图5-20 琢孔法 115

图5-21 石铲、石锄 116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16

图5-22 石刀、石镰 117

图5-23 石磨盘与石磨棒 117

图5-24 砍伐器与木材加工石器 118

图5-26 石矛与石镞 119

图5-25 石楔使用示意图 119

一、陶器的制法 120

第四节 陶器制作技术 120

图5-27 泥条盘筑法 121

图5-28 模制陶鬲 122

图5-29 刮磨陶坯 123

图5-30 拍打滚压施纹 123

图5-31 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 124

图5-32 姜寨绘画工具 125

图5-33 半坡陶窑复原图 125

二、陶器的分类 126

图5-34 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127

图5-35 各类陶器图 128

第五节 铜器制作技术的萌芽 128

图5-36 仰韶、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图 129

一、史前铜器的发现 129

图5-37 龙山时代的铜器(一) 131

图5-38 龙山时代的铜器(二) 133

二、史前铜器的材质类型 133

三、史前铜器的制作技术 135

第六章 史前经济论 13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经济 139

一、初级阶段的采集—狩猎经济 139

二、发展中的采集—狩猎经济 141

三、高级阶段的采集—狩猎经济 143

图6-1 镶嵌细石刃的镰刀 144

第二节 农业的起源的理论问题 145

一、环境决定说 146

二、人口压力说 147

三、文化自然进化说 148

第三节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 150

一、中国农业起源的文化生态背景 150

二、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 152

图6-2 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粮窖 154

三、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156

图6-3 栽培稻分布区逐级扩大形势图 161

四、家畜饲养的起源 162

图6-4 河姆渡遗址出土遗物 164

图6-5 大汶口文化猪形陶器 165

图6-6 临潼白家村遗址H25出土狗骨架 166

图6-7 三里河狗鬶 166

图6-8 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陶鸡壶 167

一、史前农业的发生期 168

第四节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过程 168

三、史前农业的发展期 169

二、史前农业的确立期 169

四、史前农业的兴盛期 170

第七章 史前聚落形态论 172

一、聚落及其构成要素 172

第一节 聚落与聚落形态考古 172

二、聚落形态考古 173

第二节 聚落的界定及房屋的分类研究 175

一、聚落单位的界定 176

二、聚落房屋的分类 177

图7-1 半坡F22圆形地面式房址复原图 178

图7-2 后李文化小荆山遗址F11平剖面图 179

图7-3 半坡F41复原图 180

图7-5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182

图7-4 偃师汤泉沟H6复原图 182

图7-6 甘肃阳坬仰韶时期F10平剖面及复原图 183

图7-8 山东龙山文化日照东海峪房址 184

图7-7 平粮台城址土坯房址 184

图7-9 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干栏式建筑遗迹平面图 185

图7-10 郑州大河村套间房址 186

图7-11 客省庄遗址F174平面图 187

图7-12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三期长排房址及复原图 188

图7-13 大地湾遗址F901平面图 188

第三节 史前聚落的起源及演变 189

一、聚落的起源 189

二、聚落的选址与平面形态 190

三、聚落形态的演变 191

图7-14 桂林庙岩洞穴遗址B区T1、T2北壁剖面图 192

图7-15 兴隆洼文化南台子聚落遗址房址分布示意图 195

图7-16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布局结构与遗迹分布示意图 196

图7-17 龙山时代城址分布图 198

图7-18 平粮台城址平面示意图 198

图7-19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 199

图7-20 老虎山城址地形图 200

图7-21 城头山城址平面图 201

图7-22 石家河城址地形图 202

图7-23 郫县古城址平面图 203

第八章 史前墓葬论 205

第一节 葬俗的起源 205

一、“墓”与“葬” 205

二、葬俗的起源 205

图8-1 辽宁喀左东山嘴陶塑女像 207

一、墓形的分类 208

第二节 墓葬的分类 208

图8-2 北首岭M13、M14平剖面图 210

图8-3 柳湾马厂类型M408平面图(洞室墓) 211

图8-4 旅顺老铁山积石墓M1平面图 212

二、葬式的分类 212

图8-6 史家墓地M2平面图 213

图8-5 元君庙M440平面图(多人合葬) 213

图8-7 横阵墓地布局图 214

图8-8 柳湾马厂类型M1260侧身曲肢葬 215

三、葬具的分类 216

图8-9 伊川缸 217

图8-10 汝州洪山庙M1瓮棺分布平面图 218

图8-11 红山文化内蒙古南台子M7平剖面图 219

图8-13 青海柳湾半山类型葬具结构示意图 220

图8-12 临朐朱封M1平面图 220

第三节 埋葬习俗 222

一、随葬习俗 222

图8-14 裴李岗M38随葬器物 223

图8-15 史前玉饰品 224

图8-16 良渚文化反山墓葬出土玉琮(M12∶98) 226

二、饰终习俗 227

三、割体习俗 228

四、墓祭习俗 229

图8-17 永靖大何庄东区遗迹分布图 230

第四节 埋葬制度 231

一、氏族有公共墓地的原则 231

图8-18 浙江瑶山祭坛墓地(局部)平面图 231

二、墓葬同向的原则 232

图8-19 裴李岗文化水泉墓地(局部)平面图 232

图8-20 西安半坡瓮棺群平剖面图 234

三、成人与婴幼儿分葬的原则 234

后记 23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