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学总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
  • 曹卫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435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利用 1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 1

一、植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选择 1

二、栽培作物的传播与演变 2

三、作物起源的研究 2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 4

一、栽培作物的历史考证 4

二、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 5

三、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 11

四、我国的作物产品国际贸易 17

一、作物的分类 18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与利用 18

二、作物的利用 22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24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24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24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25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征 28

一、作物栽培学的内涵 28

二、作物栽培学的特征 29

第三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 29

一、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30

二、作物栽培学的作用 30

一、作物栽培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科技成果 31

第四节 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1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也充实和补充了其他学科 32

第三章 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 34

第一节 作物的阶段发育 34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 34

二、作物器官发生与阶段发育 38

三、阶段发育在生产上的应用 40

第二节 作物的物候期与生育时期 40

一、作物的物候期 40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41

一、作物的生育期 42

第三节 作物生育期和气候生长期 42

二、气候生长期 43

第四章 作物的器官建成 46

第一节 作物种子萌发 46

一、作物种子分类 46

二、作物种子萌发过程 46

三、种子发芽的条件 47

四、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 48

第二节 作物器官发育 49

一、根的生长 49

二、茎的生长 52

三、叶的生长 53

四、花的发育 55

五、种子和果实的发育 59

第三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62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62

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63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64

第五章 作物的群体动态 66

第一节 作物群体结构 66

一、作物群体结构 66

二、作物群体功能 70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 72

二、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72

第二节 作物群体发育动力学 72

三、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关系 74

第三节 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76

一、作物个体的田间分布 76

二、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机制 77

三、群体生产力形成 79

第四节 作物生长分析 84

一、作物生长分析 84

二、叶面积和光截获 84

三、叶日积 86

四、作物群体生物量积累 86

一、源的概念 89

第一节 作物的源 89

第六章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89

二、源强的量度 91

三、影响作物源的建成和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93

第二节 作物的库 96

一、库的概念 96

二、库强的量度 97

第三节 作物的流 100

一、流的概念 100

二、流强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 100

第四节 源-库-流关系 101

二、作物的源-库-流关系 102

一、作物的源库类型 102

三、作物源-库-流理论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105

第七章 作物产量形成 107

第一节 作物产量类型 107

一、作物产量概念 107

二、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 108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110

一、产量的构成因素 110

二、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特点 110

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112

第三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 115

一、作物产量的物质来源 115

二、产量物质的接受机制 119

三、产量内容物的运输和分配 120

第四节 作物高产途径 123

一、作物产量现状和潜力 123

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125

第八章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 128

第一节 作物产品品质类型 128

一、禾谷类作物产品品质 128

二、经济作物产品品质 129

第二节 作物产品品质指标 129

一、作物产品品质指标 129

二、优质专用作物产品品质标准 130

一、作物产品品质形成过程 132

第三节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机制 132

二、作物产品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135

第四节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138

一、培育和选用优质作物品种 138

二、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138

三、改善栽培技术措施 138

第九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 141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对光照的需求 141

一、对光照强度的需求 141

二、对光质的需求 143

一、作物群体内光照的分布 144

第二节 作物群体结构和光分布 144

三、对光照时间的需求 144

二、太阳光在作物群体中的反射、透射与吸收 145

第三节 作物光合生产潜力 145

一、作物光合生产潜力 145

二、作物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147

第十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153

第一节 作物与温度关系的基本指标 153

一、三基点温度 153

二、温度临界期 154

三、积温及无霜期 154

二、温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6

一、温度对发芽、出苗与生长的影响 156

第二节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56

第三节 温度与作物分布 157

一、喜凉作物 157

二、喜温作物 159

第四节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 160

一、作物光温生产潜力 160

二、我国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 161

第五节 农艺措施对温度的影响 164

一、灌溉与温度 164

二、土壤耕作与温度 165

三、覆盖与土壤温度 166

一、土壤水 167

第十一章 作物生长与水分 167

第一节 作物与水分关系的基本指标 167

二、水势 169

三、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170

第二节 水分与作物分布 172

一、年降水总量与作物分布 172

二、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作物分布 173

三、灌溉条件与作物生产 174

第三节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74

一、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 174

二、涝渍对作物的影响 177

一、光温水生产潜力 178

第四节 作物光温水生产潜力 178

二、提高作物的光温水生产潜力的途径 179

第五节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180

一、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180

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180

第十二章 作物生长与大气 183

第一节 作物与大气的关系 183

一、作物与CO2 183

二、作物与O2 183

三、作物与大气中其他气体 184

四、作物与风 184

第二节 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85

一、CO2浓度对作物生产的直接影响 186

二、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间接影响 188

第三节 农艺措施对CO2浓度的影响 189

一、地膜覆盖对CO2浓度的影响 190

二、间作套作复合种植对CO2浓度的影响 190

三、施肥与CO2浓度 191

四、无土栽培 191

第四节 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91

一、大气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191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作物的影响 192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作物的间接伤害 194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96

第十三章 作物生长与矿质营养 196

第一节 作物对矿质营养的需求 196

二、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197

第二节 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199

一、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200

二、矿质营养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203

第三节 养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4

一、氮素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4

二、磷素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5

三、缺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5

六、缺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6

七、缺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6

四、缺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6

五、缺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6

八、缺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7

九、锰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7

十、铜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7

十一、锌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8

十二、钼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8

十三、氯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08

第四节 农艺措施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208

一、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209

四、轮作换茬,调节土壤肥力 210

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 210

三、合理灌排,以水促肥 210

第十四章 作物生长与土壤 212

第一节 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 212

一、土壤物理特性与作物生长 212

二、土壤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 221

第二节 土壤质量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 225

一、土壤质量的提出与发展 225

二、我国土壤质量的现状及其对作物生产力、农业生产的影响 226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 228

四、提高我国土壤质量的紧迫性、对策与措施 228

一、土壤障碍发生的原因及现状 231

第三节 土壤障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1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2

三、土壤连作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3

四、土壤酸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4

五、土壤养分缺乏与过剩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4

第四节 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40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240

二、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41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与生物修复 241

一、作物空间区划的目的意义 243

二、作物空间区划的分区依据 243

第一节 作物空间区划 243

第十五章 作物区划与布局技术 243

三、作物空间区划的划分方法 244

四、中国种植业区划体系 246

第二节 作物种植布局 250

一、作物布局 250

二、作物种植方式 253

第三节 作物群体互作 254

一、作物的群体特征 254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255

三、作物复合群体理论与技术 257

第四节 作物品种搭配 259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260

二、品种选择的原则 260

三、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 261

第十六章 土壤耕作技术 262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利用 262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 262

二、淋溶土 264

三、雏形土 265

四、均腐土 265

五、人为土 266

六、盐碱土 266

第二节 土壤生产力培育 268

一、土壤生产力表现的形式 269

二、影响土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269

三、土壤生产力培育的措施 270

第三节 土壤耕作方法 271

一、翻耕法 272

二、深松耕法 272

三、旋耕法 273

四、覆盖耕作法 273

五、少免耕法 274

第四节 少免耕技术 275

一、概念与由来 275

二、少免耕的优缺点 277

三、技术原理 278

四、应用条件与展望 279

二、种子预处理 281

一、种子精选 281

第十七章 播种移栽技术 281

第一节 种子处理 281

第二节 播种技术 285

一、播种期的确定 285

二、播种量的确定 286

三、播种方法 287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 288

一、育苗方式 288

二、苗床管理 291

第四节 合理密植 294

一、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 294

三、移栽技术 294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 295

三、合理密植的方式 296

第十八章 覆盖栽培技术 297

第一节 覆盖栽培的类型 297

一、砂石覆盖栽培 297

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 298

三、秸秆覆盖栽培 298

四、作物全程覆盖栽培 299

五、作物生育期间覆盖栽培 299

第二节 覆盖的生态效应与增产机理 299

一、覆盖的生态效应 300

二、覆盖的增产机理 307

一、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小麦栽培 308

第三节 覆盖栽培管理 308

二、垄盖膜际精播小麦栽培 309

三、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小麦栽培 310

四、旱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12

五、砂田的栽培管理 315

第四节 覆盖物的污染防治 316

一、农业污染问题 316

二、覆盖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316

第一节 养分作用规律与施肥原则 318

一、养分作用规律 318

第十九章 肥料运筹技术 318

二、施肥原则 319

第二节 作物肥料运筹 320

一、影响肥效的因素 321

二、作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322

三、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 322

第三节 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 325

一、肥料种类 325

二、施用技术 327

第二十章 水分管理技术 330

第一节 作物的需水规律与合理灌溉指标 330

一、作物需水规律 330

二、合理灌溉指标 331

三、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 332

第二节 作物灌溉技术 333

一、农田灌溉 333

二、地面灌溉技术 334

三、喷灌技术 336

四、微灌技术 337

第三节 节水栽培技术 338

一、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 338

二、农业节水的途径 339

三、节水栽培技术 340

四、节水灌溉模式 342

一、排涝的标准 344

第四节 涝渍害防治 344

二、排水的方式 345

三、排水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45

四、栽培措施对涝渍害的作用 346

第二十一章 灾害防控技术 347

第一节 病虫害防治 347

一、病虫害的预测 347

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48

第二节 杂草防控 349

一、农业防控 349

二、化学防控 349

四、生物技术在农田杂草防控中的应用 350

三、生物防控 350

第三节 气象灾害防控 351

一、干旱 351

二、洪涝和渍涝 353

三、冷害 354

四、冻害 354

五、高温热害 356

第四节 防倒伏技术 356

一、倒伏的原因 356

二、防治倒伏的措施 357

第一节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358

一、植物激素 358

第二十二章 化学调控技术 358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 359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作用 359

一、植物生长促进剂 359

二、植物生长延缓剂 361

三、植物生长抑制剂 363

第三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64

一、休眠和萌发的化学调控 364

二、营养生长的化学调控 365

三、生殖生长的化学调控 366

四、品质的化学调控 367

五、逆境反应和抗性的化学调控 368

一、严格施用浓度 369

第四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69

三、谨慎混合施用 370

四、结合良种及栽培措施 370

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 370

二、严格施用时期 370

第二十三章 数字栽培技术 371

第一节 数字栽培技术的形成、内涵和特征 371

一、数字栽培技术的形成 371

二、数字栽培技术的内涵 372

三、数字栽培技术的特征 372

第二节 数字栽培的支持技术 373

一、数据库技术 373

三、遥感监测技术 374

二、空间信息技术 374

四、系统模拟技术 376

五、人工智能技术 376

六、管理决策技术 377

七、信息服务技术 378

第三节 数字栽培的应用实例 379

一、栽培方案的数字化设计 379

二、生长动态的数字化监测 379

三、实时苗情的数字化调控 382

四、产量品质的数字化预测 382

五、农作信息的数字化服务 384

主要参考文献 38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