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生物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周云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45960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55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生物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1
目录 1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2
第二节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2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3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3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 4
五、三域系统 6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意见 7
第三节 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8
第四节 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9
二、实验植物学时期 10
一、描述植物学时期 10
第五节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10
三、现代植物学时期 12
四、中国植物科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13
第六节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14
思考与探索 15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 17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17
第一章 植物细胞与组织 17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8
(一)质膜 20
三、原生质体 20
(二)细胞质 22
(三)细胞核 30
(一)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32
四、细胞壁 32
(三)细胞壁的功能 34
(二)细胞壁的层次 34
(四)初生纹孔场、胞间连丝与纹孔 35
(五)细胞壁的形成与发育 36
(四)晶体 37
(三)脂肪与油 37
五、后含物 37
(一)淀粉 37
(二)蛋白质 37
(二)ATP 38
(一)自由能 38
第二节 细胞的新陈代谢 38
一、生命活动中的能量 38
三、细胞呼吸 39
二、酶 39
(一)植物细胞和水分的关系 41
四、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41
(二)离子和分子的跨膜转运 44
(一)分裂间期 48
一、细胞周期 48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增殖 48
二、有丝分裂 50
(四)周期性细胞、终端分化细胞与G0期细胞 50
(二)分裂期 50
(三)细胞周期的时间 50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51
(二)染色体与纺锤体 53
四、减数分裂 54
三、无丝分裂 54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55
窗口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56
(二)发生减数分裂的时间与产物 56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57
第四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与信号转导 57
四、细胞信号系统和信号转导 58
三、植物细胞的分化 58
二、植物细胞的发育 58
(一)分生组织 60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60
第五节 植物组织 60
一、组织与器官的概念 60
(二)成熟组织 61
(三)复合组织 67
思考与探索 68
(一)种子的形态和构造 71
一、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71
第二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71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 71
(二)种子的类型 73
二、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75
窗口 人工种子 75
(二)幼苗的形成和类型 76
(一)种子的寿命和休眠 76
第二节 根 77
一、根和根系 78
(一)根尖及其分区 79
二、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79
(二)根的初生结构 81
(三)侧根的发生 85
(一)维管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 86
三、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86
(三)根的次生结构 87
(二)木栓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 87
(一)根瘤 88
四、根瘤与菌根 88
五、根的功能 89
(二)菌根 89
(二)气生根 90
(一)贮藏根 90
六、根的变态 90
(一)茎的外形 91
一、茎的基本形态 91
第三节 茎 91
(二)芽的类型及构造 92
(三)茎的生长习性和分枝 93
(一)茎的顶端分生组织 94
二、茎尖及其发育 94
三、茎的解剖结构 95
(二)叶原基和芽原基 95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96
窗口 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分化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99
窗口 植物剥皮再生 110
(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11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 112
(一)地上茎的变态 113
五、茎的变态 113
四、茎的生理功能 113
(二)地下茎的变态 114
(二)叶的形态 115
(一)叶的组成 115
第四节 叶 115
一、叶的形态 115
(一)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120
二、叶的解剖结构 120
(三)禾本科植物的叶 123
(二)裸子植物的叶 123
三、叶的发育 125
四、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 126
五、落叶与离层 127
(二)叶刺 128
(一)苞片和总苞片 128
六、叶的变态 128
(六)捕虫叶 129
(五)鳞叶 129
(三)叶卷须 129
(四)叶状柄 129
第五节 营养器官内部结构上的关系 130
思考与探索 131
(一)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33
一、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33
第三章 植物的无机营养 133
第一节 植物的水分代谢 133
(二)水分在根系中的运输 134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36
(三)影响根系吸水的外界条件 136
(二)气孔蒸腾和气孔运动 137
(一)蒸腾作用的意义和指标 137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外因子 140
窗口 气孔运动的调节机理 140
(二)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141
(一)水分运输的途径 141
三、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41
第二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142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43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作用 143
(二)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素症 145
窗口 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检索表 150
(二)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151
(一)根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 151
二、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51
(二)离子的选择吸收 154
(一)对矿质元素和水分的相对吸收 154
三、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154
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同化 155
(三)单盐毒害和离子颉颃 155
(一)硝酸盐的还原 156
(三)氨的同化 157
(二)亚硝酸盐的还原 157
(一)运输的途径和速度 158
五、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58
(二)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9
(二)土壤溶液浓度 160
(一)温度和通气状况 160
六、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160
(三)土壤pH 161
思考与探索 162
第一节 引论 163
第四章 光合作用 163
一、光合作用研究简史 164
二、光合作用概述 166
一、叶绿素对光的吸收 167
第二节 光反应 167
二、光系统 170
(一)光合作用的光化学 172
三、光合电子传递系统 172
(二)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协作 173
(三)光合磷酸化作用 174
一、光合碳还原循环 175
第三节 碳反应 175
二、C4植物和光呼吸 176
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78
窗口 光合作用光能转化研究的意义 179
思考与探索 180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182
第一节 繁殖的类型 182
第五章 植物的繁殖 182
(一)同配生殖 183
三、植物的有性生殖 183
二、植物的无性生殖 183
四、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184
(三)卵式生殖 184
(二)异配生殖 184
第二节 花 185
(二)花萼和花冠 186
(一)花柄和花托 186
一、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 186
(四)雌蕊群 187
(三)雄蕊群 187
(四)子房位置的变化 190
(三)对称性的变化 190
二、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 190
(一)花部数目的变化 190
(二)排列方式的变化 190
(一)无限花序 191
三、花序 191
(二)有限花序 192
窗口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193
(一)花药的发育 195
一、花药的发育和雄配子体的形成 195
第三节 花药与胚珠的发育及配子体的形成 195
(三)花粉(雄配子体)的发育 197
(二)小孢子的产生 197
(四)成熟花粉的结构与功能 198
(一)胚珠 202
二、胚珠的发育与雌配子体的形成 202
(二)胚囊(雌配子体)的结构与发育 203
(一)传粉的方式 207
一、传粉 207
第四节 传粉与受精 207
窗口 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208
(二)传粉的媒介 208
(二)花粉管在雌蕊组织中的生长 210
(一)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 210
二、受精作用 210
窗口 自交不亲和性 211
(三)花粉管到达胚珠进入胚囊 213
(四)双受精 214
窗口 精卵识别 215
(一)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 217
三、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 217
一、胚的发育 218
第五节 种子的形成 218
(二)未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 218
(三)不定胚 218
(二)原胚阶段 219
(一)合子 219
(一)核型胚乳 220
二、胚乳 220
(三)胚的分化与成熟阶段 220
(三)沼生目型胚乳 222
(二)细胞型胚乳 222
一、果实的形成与结构 223
第六节 果实 223
三、种皮的形成 223
(三)根据果实成熟时果皮的性质分类 224
(二)根据心皮与花部的关系分类 224
二、果实的类型 224
(一)根据果实的来源分类 224
(二)适应人及动物的传播 228
(一)以果实自身的机械力量散布种子 228
三、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 228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229
(四)适应水力的传播 229
(三)适应风力的传播 229
思考与探索 230
第一节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231
第六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231
一、生长素类 232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33
(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34
(三)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235
(一)赤霉素 238
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238
(二)细胞分裂素 239
(一)脱落酸 241
三、脱落酸和乙烯 241
(二)乙烯 242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243
窗口 生长抑制物质在农业上的应用 244
(一)种子的休眠 245
一、种子萌发 245
第二节 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 245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生理变化 246
二、植物的生长和运动 247
(一)周期性 248
(二)相关性 249
(三)植物的运动 252
窗口 植物的向重力性 253
一、光 255
第三节 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55
(一)光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256
(二)光促进组织的分化 256
二、温度 257
一、低温和花的诱导 258
第四节 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 258
(一)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260
二、光周期和花的诱导 260
(二)光周期诱导 261
(四)红光、远红光的可逆现象 263
(三)光暗交替的重要性 263
(一)光敏色素 264
三、光受体 264
(三)蓝光受体 266
(二)光敏色素的作用 266
一、种子的成熟及调控 267
第五节 植物的成熟、衰老及其调控 267
二、果实的成熟及调控 268
第六节 植物生长发育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270
三、植物的衰老及调控 270
窗口 模式植物拟南芥 272
思考与探索 273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274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274
(一)人为的分类 277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277
第二节 植物的分类 277
(二)自然的分类 278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279
第三节 植物命名法 280
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81
思考与探索 282
第一节 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283
第八章 原核藻类(Prokaryotic Algae) 283
(二)细胞结构 284
(一)藻体形态 284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284
一、主要特征 284
(五)生境和分布 286
(四)繁殖方式 286
(三)异形胞 286
(二)经济价值和代表种类 287
(一)分类概况 287
二、分类及经济价值 287
窗口 蓝藻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 290
第三节 原绿生物(Prochlorophytes) 291
窗口 原核藻类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研究 293
思考与探索 294
一、藻体的形态结构 295
第一节 真核藻类概述 295
第九章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 295
窗口 真核藻类光合器的亚显微结构 296
二、细胞结构 296
三、生殖结构 297
四、鞭毛和眼点 298
(一)营养繁殖 299
五、繁殖 299
(三)孢子减数分裂 300
(二)配子减数分裂 300
(二)无性生殖 300
(三)有性生殖 300
六、真核藻类的生活史 300
(一)合子减数分裂 300
七、生境与分布 301
第二节 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分门的依据 302
一、主要特征 304
第三节 绿藻门(Chlorophyta)和轮藻门(Charophyta) 304
(一)绿藻门的代表种类 305
二、代表种类 305
窗口 衣藻与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 307
(二)轮藻门的代表种类 310
一、主要特征 312
第四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312
二、常见代表种类 314
一、主要特征 315
第五节 褐藻门(Phaeophyta) 315
二、常见重要代表种类 316
一、主要特征 318
第六节 红藻门(Rhodophyta) 318
(一)紫菜属(Porphyra) 319
二、常见重要代表种类 319
窗口 紫菜生活史和个体发育中光合特性及两种藻胆体的研究 321
(二)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Huds.)Paperfuss] 322
二、赤潮与水华 324
一、真核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324
第七节 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 324
三、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 326
(三)工业原料 327
(二)药用 327
四、真核藻类的经济价值 327
(一)食用 327
二、大型海藻 328
一、微藻 328
窗口 微藻和大型海藻的开发及应用 328
思考与探索 329
(一)配子体 331
一、植物体的形态结构 331
第十章 苔藓植物(Bryophyte) 331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331
窗口 苔藓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光合作用的比较研究 333
(二)孢子体 333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334
四、分布与生境 335
三、生活史 335
一、分类概况 336
第二节 分类概况和代表植物 336
(一)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 337
二、主要代表植物 337
(二)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 338
(三)角苔属(Anthoceros) 342
窗口 苔藓植物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343
第三节 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 343
思考与探索 345
(一)形态和营养器官 346
一、孢子体 346
第十一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 346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46
(二)维管组织 347
(三)中柱 348
(四)孢子囊和孢子 349
(一)配子体的形态和营养方式 350
二、配子体 350
四、生境和分布 351
三、生活史 351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受精 351
一、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352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代表植物 352
(一)石松属(Lycopodium) 353
二、蕨类植物的主要代表植物 353
(二)卷柏属(Selaginella) 354
(三)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 356
(四)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 357
一、药用 360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360
五、观赏价值 361
(二)农业上的用途 361
二、食用 361
三、指示植物 361
(一)土壤指示蕨类 361
(二)气候指示蕨类 361
(三)矿物指示蕨类 361
四、工农业上的用途 361
(一)工业上的用途 361
窗口 顶枝学说和陆生植物叶的起源 362
六、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362
思考与探索 364
二、具有裸露的胚珠 365
一、孢子体发达 365
第十二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365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365
五、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366
四、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366
三、孢子叶聚生成球花 366
一、孢子体和球花 367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367
六、具有多胚现象 367
二、雄配子体 368
三、雌配子体 369
五、胚胎发育和成熟 370
四、传粉和受精 370
(二)胚胎选择阶段 371
(一)原胚阶段 371
(四)种子的形成 372
(三)胚的组织分化和成熟 372
窗口 裸子植物的双受精 373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代表 375
苏铁科(Cycadaceae) 376
一、苏铁纲(Cycadopsida) 376
银杏科(Ginkgoaceae) 377
二、银杏纲(Ginkgopsida) 377
三、松杉纲(Coniferopsida) 378
(二)杉科(Taxodiaceae) 379
(一)松科(Pinaceae) 379
(三)柏科(Cupressaceae) 381
(四)松杉纲其他代表种类 383
(一)麻黄科(Ephedraceae) 384
四、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 384
(二)买麻藤科(Gnetaceae) 385
一、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386
第四节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386
思考与探索 387
四、观赏和庭院绿化 387
二、工业上的应用 387
三、食用和药用 387
二、具有雌蕊,形成果实 388
一、具有真正的花 388
第十三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388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388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 389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389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389
四、孢子体进一步的发达和分化 389
二、细胞学资料 391
一、形态学资料 391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 391
四、分子生物学资料 392
三、化学资料 392
一、花程式 393
第四节 花程式、花图式和检索表 393
五、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方面的资料 393
二、花图式 394
(二)平行检索表 395
(一)定距检索表 395
三、检索表 395
第五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396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 397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397
(二)毛茛科(Ranunculaceae) 398
(三)桑科(Moraceae) 400
(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401
(四)壳斗科(Fagaceae) 401
(六)锦葵科(Malvaceae) 403
(七)葫芦科(Cucurbitaceae) 404
(八)杨柳科(Salicaceae) 406
(九)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 407
(十)蔷薇科(Rosaceae) 408
(十一)蝶形花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409
(十二)大戟科(Euphor-biaceae) 411
(十四)芸香科(Rutaceae) 412
(十三)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412
(十五)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414
(十六)茄科(Solanaceae) 415
(十八)桔梗科(Campanula-ceae) 416
(十七)唇形科(Lamiaceae,Labiatae) 416
(十九)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 417
(一)泽泻科(Alismataceae) 419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419
(二)棕榈科(Areacaceae,Palmae) 421
(三)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422
(四)姜科(Zingiberaceae) 424
(五)百合科(Liliaceae) 425
(六)兰科(Orchidaceae) 426
一、恩格勒系统 428
第六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要 428
三、塔赫他间系统 429
二、哈钦松系统 429
四、克朗奎斯特系统 430
窗口 分支系统学简介 431
思考与探索 432
一、化石证据 433
第一节 植物进化的证据 433
第十四章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433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434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434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434
一、上升式进化 435
第二节 植物进化的方式 435
五、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435
四、趋异进化 436
三、趋同进化 436
二、下降式进化 436
六、特化或专化 437
五、平行进化 437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38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438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438
四、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439
三、隔离在植物物种形成和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439
二、综合进化论和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439
(一)植物的个体发育 440
五、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440
(一)单元论 440
(二)多元论 440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441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441
(二)植物的系统发育 441
第四节 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441
(一)原核藻类的产生 443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444
(三)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445
(四)苔藓植物的产生和发展 447
(五)原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及发展 449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451
窗口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455
思考与探索 456
第一节 黏菌、真菌和地衣的主要区别 457
第十五章 黏菌、真菌和地衣 457
(一)营养体 459
一、真菌门的主要特征 459
第二节 真菌门(Eumycota) 459
(三)细胞结构 460
(二)营养方式 460
(四)繁殖 461
(一)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463
二、真菌的主要分类群 463
(五)分布 463
(二)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464
(三)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65
(四)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470
(五)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475
三、黏菌和真菌的起源 476
(一)地衣体的组成和营养关系 477
一、地衣的主要特征 477
四、真菌的经济意义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77
(一)食用真菌 477
(二)药用真菌 477
(三)工业上的用途 477
第三节 地衣门(Lichenes) 477
(三)地衣体的结构 478
(二)地衣的形态 478
(四)地衣的繁殖 479
三、地衣的经济价值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80
二、地衣的分类 480
(五)地衣的分布 480
窗口 地衣、真菌和菌物的研究进展 481
思考与探索 482
第一节 关于环境的概念 484
第十六章 植物与环境 484
(一)大气圈 485
一、生物圈的环境 485
二、人工环境 486
(三)岩石圈和土壤圈 486
(二)水圈 486
(五)人为因子 487
(四)地形因子 487
三、生态因子的分类 487
(一)气候因子 487
(二)土壤因子 487
(三)生物因子 487
(三)耐阴植物 488
(二)阴地植物 488
第二节 植物对光因子的生态适应 488
一、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态适应类型 488
(一)阳地植物 488
(四)日中性植物 489
(三)中日照植物 489
二、植物对不同日照长度的生态适应类型 489
(一)长日照植物 489
(二)短日照植物 489
第三节 植物对温度因子的生态适应 490
(一)沉水植物 491
一、水生植物类型 491
第四节 植物对水因子的生态适应 491
(三)旱生植物 492
(二)中生植物 492
(二)浮水植物 492
(三)挺水植物 492
二、陆生植物类型 492
(一)湿生植物 492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植物的关系 493
一、土壤质地类型 493
第五节 植物对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应 493
一、种群的年龄结构 494
第六节 植物种群与环境 494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495
(三)团块分布或聚群分布 495
(一)增长型种群 495
(二)稳定型种群 495
(三)衰退型种群 495
二、种群的分布格局 495
(一)随机分布 495
(二)均匀分布或规则分布 495
四、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496
(一)垂直结构 497
一、植物群落的结构 497
第七节 植物群落与环境 497
二、植物群落的演替 498
(三)时间结构——周期性和群落季相 498
(二)水平结构 498
(一)水生演替系列 499
(二)旱生演替系列 500
(一)热带雨林的特点 501
一、热带雨林 501
第八节 世界和中国植被的重要类型 501
(二)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 502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03
(三)我国的热带雨林 503
三、夏绿阔叶林 504
五、草原 505
四、针叶林 505
六、荒漠 507
(二)冻原的类型 508
(一)冻原植被的特点 508
七、冻原 508
(一)生物部分 509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509
第九节 生态系统 509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509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10
(二)非生物部分 5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12
(一)水循环 512
(二)碳循环 512
(三)氮循环 514
第十节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515
一、初级生产 515
二、次级生产 516
第十一节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17
思考与探索 518
第十七章 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19
第一节 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 519
第二节 我国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 520
一、我国植物资源的现状 520
三、我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521
二、我国40多年来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 521
四、植物外来种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影响 522
(一)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523
一、合理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则 523
(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523
第三节 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23
(一)建立资源数据库 524
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524
(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524
(三)永续利用 524
(五)重视资源植物基地建设 525
(四)不断从野生植物中研究和寻找新的有用的种类 525
窗口 生物技术是获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途径 525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 525
思考与探索 526
主要参考文献 527
国内外植物科学主要期刊简介 532
植物学相关网址 540
中英文名词索引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