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批评导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翻译批评导论
  • 杨晓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0011280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翻译-研究-汉、英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翻译批评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 3

第一章 翻译批评基本概念 3

1.1 什么是翻译批评 3

1.2 翻译批评的性质 4

目录 5

前言:翻译批评理性化探索 5

1.2.1 翻译批评与译作鉴赏 5

1.2.2 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 5

1.2.3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 7

1.3 翻译批评的种类 10

1.3.1 从翻译的定义范围上看 10

1.3.2 从翻译方向上看 11

1.3.3 从作品体裁上看 15

第二章 翻译批评基本原则 20

2.1 翻译批评的目的和功能 20

2.2 翻译批评的意义 21

2.3.1 各家主要论述及归纳 25

2.3 翻译批评的原则 25

2.3.2 溯源:翻译批评原则的针对性 28

2.3.3 翻译批评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31

2.3.4 提高客观性的途径 36

2.3.4.1 态度的客观 36

2.3.4.2 标准的客观 36

2.3.4.3 方法的客观 37

第三章 翻译批评的主体、客体和参照系 42

3.1 翻译批评的视角 42

3.2.1 由不同批评主体形成的三种批评类型 43

3.2 翻译批评的主体:谁来批评? 43

3.2.2 读者作为批评主体的情况 45

3.2.2.1 读者批评也决定作品的生存 45

3.2.2.2 读者批评对专家批评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0

3.2.2.3 读者批评与专家批评有互补关系 53

3.2.3 翻译家作为批评主体的情况 54

3.2.4 专家、读者、译者:一个都不能少 55

3.2.5 翻译批评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56

3.2.5.2 语言文学修养 57

3.2.5.1 思想道德修养 57

3.2.5.3 理论修养 58

3.2.5.4 知识贮备 60

3.2.6 关于翻译批评主体的其他相关问题 60

3.3 翻译批评的客体:批评什么? 60

3.3.1 译作 61

3.3.2 译者 63

3.3.2.1 某一部作品的多个译者比较 64

3.3.2.2 某一译者研究 65

3.3.2.3 对译者群的研究 65

3.3.2.4 一般意义上的译者总体研究 65

3.3.3 其他 66

3.4 批评的参照系:根据什么? 67

第四章 翻译批评的层次和方法 70

4.1 翻译层次说和翻译批评的层次 70

4.1.1 翻译层次说 70

4.1.1.2 许钧的翻译层次说 71

4.1.1.1 传统的翻译层次说 71

4.1.1.3 吴新祥、李宏安的翻译层次说 74

4.1.1.4 张泽乾的翻译层次说 75

4.1.1.5 刘宓庆的翻译层次说 77

4.1.2 层次说与翻译研究方法论意识 78

4.1.3 翻译批评的层次 80

4.2 翻译批评的方法 82

4.2.1 一种归纳 82

4.2.2 译本比较的方法 84

4.2.3 三种主要的翻译批评方法 86

4.2.3.1 印象式批评方法 86

4.2.3.2 综合性批评方法 87

4.2.3.3 文本分析批评方法 89

第二编 翻译标准研究 97

第五章 翻译批评的依据:翻译标准 97

5.1 引子:翻译标准的是与非 97

5.2 讨论的出发点 99

5.2.1 标准问题的重要性 99

5.2.2 翻译标准讨论的中心问题 100

5.2.3 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 102

5.3 翻译标准研究回顾 104

5.3.1 信达雅与三原则 105

5.3.1.1 “达”与“信”的关系 105

5.3.1.2 “雅”的“坏”事变好事 106

5.3.1.3 信达雅与Tytler三原则的关系 106

5.3.1.4 三项式及其他 108

5.3.1.5 关于Tytler三原则中的最后一条 109

5.3.1.6 翻译标准,惟“信”一字 110

5.3.2 “神似”、“化境”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111

5.3.2.1 “神似”、“化境”与传统译论 111

5.3.2.2 三种观察角度 114

5.3.2.3 许渊冲的“竞赛论” 117

5.3.2.4 域外话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119

5.3.3 对等论 127

5.3.4 功能主义翻译标准论 129

5.4 翻译的行业标准 132

5.5.1 翻译标准的中和之论 136

5.5 翻译标准的哲学观 136

5.5.2 翻译标准的辩证之论 137

5.5.3 翻译标准的多维动态之论 138

5.5.4 翻译标准的实践之论 139

第六章 翻译标准探索 142

6.1 第三种状态:多元之间的协调 142

6.1.1 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 142

6.1.2 二元:常规标准的两端 145

6.1.3 二元对立 148

6.1.4 第三种状态 150

6.1.5 结语:宏观与实质 153

6.2 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 154

6.2.1 翻译标准:无条件即无法确定标准 154

6.2.2 “条件”对翻译标准的实践意义 158

6.2.2.1 有条件即有标准 158

6.2.2.2 条件明确则标准明确 158

6.2.3 “条件”的语言学理据:“语境”对翻译产出(表达)的制约作用 160

6.2.4.1 正解奎因:翻译不确定性的理性疆界 161

6.2.4 “条件”的理论意义 161

6.2.4.2 “第三种状态”的生存基础 163

6.2.5 结语:翻译标准探讨的内敛状态与开放状态 165

6.3 翻译标准制约因素分析 166

6.3.1 概念清理 167

6.3.1.1 翻译标准和译作实际形成状况 167

6.3.1.2 制约因素、相关因素、条件、参数 168

6.3.2 体现不同研究侧重的相关因素分析 170

6.3.2.1 语境 170

6.3.2.2 对等 171

6.3.2.3 接受、目的与文化 172

6.3.2.4 规范论 174

6.3.3 四种主要类型的分析模式 178

6.3.3.1 以文本为分析基础 178

6.3.3.2 以外部因素为分析基础 182

6.3.3.3 以过程为分析基础 183

6.3.3.4 以问题为分析基础 184

6.3.4 一种基于过程的综合性模式 186

6.3.3.5 小结 186

6.3.4.1 图示 187

6.3.4.2 说明 188

6.3.4.3 性质 189

6.3.5 结语:系统化与理性化 190

第七章 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 191

7.1 引言 191

7.2 对传统译学如何看 192

7.3 传统译学中的翻译标准 193

7.4 新思路,新视角 196

7.4.1 多元和动态的观念 196

7.4.2 对接受者的明确重视 196

7.4.3 对译者作用及译语文化因素作用的重视 198

7.4.4 相关因素的协调:翻译批评标准的中和之道 201

7.5 结语 202

后记 203

参考文献总目 2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