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修辞学 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理论修辞学  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
  • 张宗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66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理论修辞学 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言语交际活动与言语修辞活动 1

第一节 言语交际活动 2

一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交际环 2

(一)交际环 2

(二)交际环的形式组合 4

1.单交际环 4

2.组合交际环 4

3.异域重合交际环 7

(一)对应关系和交际结 9

1.双向对应关系和正交际结 9

二言语交际的基本关系:交际结和交际场 9

2.单项对应关系和逆交际结 10

(二)时空关系和交际场 11

1.同时空交际场 11

2.异时空交际场 11

(三)交际结与交际场的交错组合 12

1.同时空正交际结 12

2.同时空逆交际结 12

3.异时空正交际结 12

4.异时空逆交际结 12

(一)角色对应 13

(二)话题一致 13

三交际功能的实现 13

(三)语码相同 16

第二节 言语修辞活动 18

一修辞能力 18

(一)修辞思维能力 19

1.预期效果的能力 19

2.认知语境的能力 20

3.变异创新的能力 21

(二)修辞行为能力 30

1.语言驾驭能力 30

2.资源调动配置能力 35

(一)参与事件 36

二修辞活动 36

1.事件类型 37

2.事件作用 37

(二)确认自我 40

1.确认自我的角色和身份 40

2.确认自我的修辞意图 40

(三)择取信息 40

1.相关信息 40

2.有效信息 42

(四)编码传输 42

1.选择信道 42

第三节 修辞作品 44

2.反馈调控 44

一行为修辞作品 44

(一)不以语言为基础的行为修辞作品 44

1.自主调控 44

(五)控制调整 44

2.编排信码 44

(二)以语言为基础的行为修辞作品 46

二言语修辞作品 47

(一)口语修辞作品 47

(二)书面语修辞作品 47

第四节 修辞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48

一修辞现象的本质 48

(一)修辞是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48

(二)修辞是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 50

(三)修辞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 51

(四)修辞是优化的、智慧化的生存运作 53

二修辞现象的特点 55

(一)修辞能力和修辞思维的人类共性 55

(二)修辞活动和修辞作品的民族个性 56

第五节 修辞学和修辞学的任务 60

一修辞学 60

二修辞学的任务 63

(一)研究“修” 63

(二)研究“辞” 64

第二章 修辞主体、修辞角色、修辞身份 69

第一节 修辞主体 69

一修辞主体 69

二修辞主体的固有特点 69

1.性别 70

(一)性别年龄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70

2.年龄 72

(二)民族宗教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73

1.民族 73

2.宗教 77

(三)职业地位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78

1.职业 78

2.地位 80

(四)学养经历因素对修辞活动的影响 81

1.学养 81

2.经历 85

(一)隐性临时特点 89

1.心境 89

三修辞主体的临时特点 89

2.情绪 90

3.体况 91

(二)虚拟临时特点 91

第二节 修辞角色 93

一编码角色的修辞活动 94

(一)修辞活动的环节 94

1.形成修辞意图 94

2.确定修辞策略 95

3.调用修辞环境 96

4.编发信息代码 98

(二)修辞活动原则 101

1.贯穿意图宗旨 101

2.把握对象特点 102

3.信息有效切当 102

4.形式得体和谐 103

(一)修辞活动的环节 104

1.明确接收意图 104

二解码角色的修辞活动 104

2.选择角度层次面 105

3.解析语码信息 106

4.做出恰当反应 108

(二)修辞活动的原则 110

1.把握对象的原则 110

2.慎对语码的原则 110

3.还原语境的原则 112

4.自主反馈的原则 112

一固有修辞身份和对应修辞身份 114

(一)固有修辞身份 114

三修辞活动中修辞角色的换位 114

第三节 修辞身份 114

(二)对应修辞身份 115

二、潜在的修辞身份与显现的修辞身份 115

(一)潜在的修辞身份 115

(二)显现的修辞身份 116

(三)修辞身份的错位和调整 116

1.修辞身份的借位 116

2.修辞身份的调整 117

(四)双重修辞身份 118

(五)多重修辞身份 119

(一)主导性身份 121

三修辞身份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121

(二)跟从性身份 123

(三)对等性身份 124

第三章 修辞语境 126

第一节 修辞语境的性质 126

一关于修辞语境的各种学说 126

二修辞语境是对应修辞行为的范畴 130

三修辞语境是修辞主体以外的客观存在 131

四修辞语境是修辞主体认知的存在 134

五修辞语境的系统性与开放性 136

(一)修辞语境的系统性 136

1.修辞语境结构的系统性 136

2.修辞语境功能的系统性 137

(二)修辞语境的动态开放性 138

1.客观存在不断被发现,纳入修辞语境 138

2.新的语境项目不断产生,加入修辞语境 139

3.语境项目性质不断变化,改变修辞语境 139

4.事件语境同修辞活动共变 140

六修辞学语境与语用学语境的同异 140

(一)修辞语境是行为语境,语用语境是话语语境 141

(二)修辞语境是变效语境,语用语境是变义语境 143

(三)修辞语境的灵活性和创造功能,语用语境的程序性和推导功能 144

(四)修辞语境的个别性和一次性,语用语境的类型性和复现性 146

(五)修辞语境的主观性和语用语境的客观性 147

第二节 修辞语境的系统 149

1.自然背景 150

(一)背景 150

一时空语境 150

2.人文背景 153

(二)前景 154

1.时间 154

2.地点 154

3.道具 154

二事件语境 156

(一)事件的性质决定修辞活动的总规约 156

(二)事件进程对修辞行为的约束和影响 157

(一)对象人物语境 160

1.直接对象 160

三人物语境 160

2.间接对象 161

(二)道具人物语境 163

四 文本语境 164

(一)语体语境 164

(二)上下文语境 169

1.篇章 169

2.段落 171

3.句组 172

4.句子 173

第四章 修辞域和修辞场 176

第一节 真实修辞域 176

一真实的修辞主体 176

(二)真实的聆听读解者 177

(一)真实的言说写作者 177

二真实的修辞语境 179

(一)真实的时空语境 179

(二)真实的事件语境 180

(三)真实的对象语境和真实的文本语境 180

三真实的修辞活动 181

第二节 虚拟修辞域 182

一虚拟的修辞主体 182

(一)真实人物的语言描摹 182

(二)心理人物的语言再现 183

二虚拟的修辞语境 183

(一)真实语境的语言描摹 183

(二)心理语境的语言再现 184

三虚拟的修辞活动 186

(一)真实修辞活动的语言描摹 186

(二)心理想象修辞活动的语言创造 187

第三节 真实修辞域同虚拟修辞域的关系 188

一虚拟修辞域在真实修辞域中的地位 188

二真实修辞域同虚拟修辞域的相对关系 189

(一)虚拟域的无限递归性 189

(二)虚拟域的相对真实性 190

三不同域范畴各项目间的匹配关系 192

(一)分解域范畴各层级项目 193

(二)匹配可能性的推导实例 194

四真实修辞域对虚拟修辞域的管辖约束关系 197

(一)常规管辖约束关系 197

(二)特殊管辖约束关系 198

一 有助于科学地确立辞格 201

第四节 区分真实修辞域和虚拟修辞域的意义 201

二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效果 204

第五节 修辞场 205

一修辞场范畴的区别特征 205

二修辞场范畴的层次特征 206

三修辞场范畴的图式特征 207

四修辞场范畴研究的探索 207

第五章 修辞心理思维机制 209

一动机 210

(一)言语行为动机 210

第一节 思维取向 210

1.传递信息的动机 211

2.抒发感情的动机 211

3.获取信息的动机 211

4.驱动使令的动机 211

(二)修辞行为动机 212

1.效率动机 212

2.效果动机 213

二注意和心向 215

(一)注意 215

(二)心向 216

一有序思维心理活动 217

(一)联想思维 217

第二节 思维心理 217

1.联想思维的发生 218

2.联想思维的路径 222

(二)运思 225

1.逻辑运思 226

2.似逻辑运思 229

3.非逻辑运思 231

二无序思维心理活动 232

(一)想象 232

1.再现想象 232

2.创新想象 234

(二)联觉 235

1.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联觉 236

2.视觉感知与触觉感知联觉 237

3.听觉感知打通触觉感知的联觉 238

4.视觉感知打通味觉感知的联觉 238

5.听觉感知打通味觉感知的联觉 239

6.触觉感知打通味觉感知的联觉 239

7.嗅觉感知打通视觉感知的联觉 240

8.听觉感知打通嗅觉感知的联觉 240

第三节 思维形式 242

一常规思维 242

(一)概念的常规运用 242

1.同一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 242

2.相交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 245

3.包含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 245

4.全异关系概念的把握和运用 246

(二)判断的常规运用 247

1.严格遵循判断的规则 247

2.判断类型的选择运用 248

(三)推理形式的常规运用 252

1.归纳形式的常规运用 252

2.类比形式的常规运用 253

3.演绎形式的常规运用 254

二变异思维逻辑 255

(一)概念的变异 256

1.概念本身的变异规律 257

2.概念变异使用的规律 260

(二)判断的变异 262

1.判断的变异类型 263

2.判断的变异运用 267

(三)推理的变异 269

1.直接推理的变异规律 269

2.演绎推理的变异规律 274

第六章 修辞手段 283

第一节 格手段 284

一格位 285

二格位变体 286

三格位、格位变体的基本属性 287

(一)抽象性 287

1.形式的抽象性 287

2.功能的抽象性 288

2.变异不是语言层面的现象 289

(二)变异性 289

1.变异性是格位的本质属性 289

3.变异发生在思维结构层面 290

(三)生成性 290

1.生成格位变体的能力 291

2.生成格例的能力 292

四格位和格位变体示例 294

(一)比喻格位 294

1.正喻 294

2.否喻 297

3.倒喻 298

4.较喻 301

(二)比拟格位 302

1.同位式比拟 303

2.修饰式比拟 305

3.陈述式比拟 305

4.动宾式比拟 306

5.补充式比拟 306

6.呼告比拟 307

(三)拈连格位 307

1.明拈式 307

2.暗拈式 309

7.状补同语式(X地D,D得X) 310

6.定状同语式(X的A,XD) 310

5.主谓同语式(D1的D1,D2的D2) 310

4.定中同语式(A样的A) 310

2.定谓同语式(X的A,X) 310

1.主宾同语式(A是A,X的A是A,A是X的A) 310

(四)同语格位 310

3.主定同语式(A有A的B) 310

8.定补同语式(X的A,D得X) 311

9.否定同语式(非A的A,A的非A) 311

10.关联同语式(因为A,所以A,/不但A,而且A,/如果A,就A) 311

(五)追加格位 311

1.追饰式 311

2.追心式X,X的/地M/D 312

3.追补式 312

(六)抵牾格位 313

4.追宾式D,DA,DB 313

5.追主式D,AD,BD 313

1.并列抵牾式A·(-A) 314

2.偏正抵牾式A的(-A) 314

3.中补抵牾式X得(-X) 314

4.主宾抵牾式A是(非A) 314

5.主谓抵牾式A——(非A) 314

6.关联抵牾式 314

第二节 非格手段 315

一技法 315

(一)语音形式修辞技法 316

1.押韵 316

2.同声 319

3.叠音 320

4.析音 322

5.摹音 324

6.停延 325

7.节奏 327

8.同音 330

(二)语词形式修辞技法 332

1.转类法 332

2.易序法 338

3.缩略法 340

4.借用法 342

5.异称法 345

1.问答法——设问和反问 347

(三)语句形式修辞技法 347

2.排叠法——排比和层递 348

3.总分法——并展 352

4.错易法——倒装与错综 354

(四)非语言材料运用技法 357

1.文字运用技法 357

2.标点运用技法 361

3.临时符号的创造技巧 369

二炼法 371

(一)“炼字”、“炼句”在传统修辞学中的地位 371

(二)“炼字”与“炼句”说与辞格系统的纠缠 372

(三)“炼法”中的“炼词”和“炼句” 373

1.炼词法 374

(四)炼法的分类 374

2.炼句法 375

第三节 格手段与非格手段的区别与联系 375

第七章 修辞效果和修辞评价 379

第一节 修辞效果 379

一对修辞效果的理性认识 379

(一)修辞效果是对修辞意图的实现 379

(二)修辞效果由交际双方共同创造 380

(三)言语修辞效果与言语交际效果的关系 381

二修辞效果的分级 382

(一)正效果 382

(三)负效果 386

(二)零效果 386

第二节 修辞评价与修辞效果的关系 388

一修辞评价与修辞效果的区别 388

(一)效果的客观性与评价的主观性 388

(二)效果的即时性与评价的延时性 389

(三)效果对应意图,评价另有标准 389

二修辞评价与修辞效果的纠葛 390

第三节 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391

一修辞评价主体 392

(一)复合评价主体 392

1.表达角色作为评价主体 392

2.接收角色作为评价主体 395

(二)单纯评价主体 396

(一)修辞活动的完整过程 397

二修辞评价客体 397

1.对主体修辞身份的评价 398

2.对主体修辞意图的评价 400

3.对修辞策略的评价 401

4.对修辞环节的评价 403

5.对修辞效果的评价 408

(二)修辞活动的物质成果 410

1.言语形式的修辞作品 410

2.其他形式的修辞作品 410

(一)同时空评价 412

1.正交际结交际主体的评价 412

2.逆交际结交际主体的评价 412

一评价时空 412

第四节 评价时空和评价标准 412

(二)异时空评价 413

1.淡化评价时空的修辞评价 413

2.突出评价时空的修辞评价 413

二评价标准 413

(一)评价原则不等于评价标准 414

(二)评价标准体系 414

1.多视角标准 414

2.多时空标准 414

3.多层次标准 415

4.多环节标准 415

5.多级别标准 415

参考书目 416

后记 4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