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考古通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考古通论
  • 张之恒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652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考古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考古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1

一、考古学的定义 1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1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2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3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3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3

三、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4

第三节 考古时代的划分 4

一、石器时代 5

(一)旧石器时代 5

(二)中石器时代 5

(三)新石器时代 6

(四)铜石并用时代 6

二、青铜器时代 7

三、早期铁器时代 7

第四节 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8

一、考古调查中应注重的问题 8

二、考古发掘中应注意的问题 9

(一)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或墓葬 9

(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 9

三、遗址的发掘 9

四、墓葬的发掘 10

五、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一)资料的整理 11

(二)报告或简报的编写 12

第五节 考古学的分支 12

一、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12

二、田野考古学 13

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13

第六节 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一、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 15

二、与考古动物学的关系 15

三、与考古植物学的关系 16

四、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 16

五、与民族学的关系 17

第七节 文化年代的确定 17

一、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17

二、利用自然科学测定绝对年代 18

(一)放射性碳素断代 18

(二)古地磁断代 19

(三)热释光断代 19

(四)树木年轮断代 20

(五)铀系法断代 20

第八节 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 21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 21

二、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 21

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2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24

一、金石学的萌芽期 24

二、金石学的形成期 25

三、金石学的兴盛期 26

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27

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27

(一)“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 27

(二)旧石器的发现和史前考古时代的分期 28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28

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30

一、1937年以前的中国考古学 30

(一)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中心的旧石器的调查和发掘 30

(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31

(三)商周至唐宋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32

二、1937—1949年的中国考古学 32

第四节 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33

一、考古队伍的壮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 33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 34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 34

四、商周考古学的发展 36

五、秦汉至元明考古学的发展 37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 40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 40

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 40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古猿演化为人的证据 42

(一)唯物主义、科学和宗教围绕人类起源问题的斗争 42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 43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证据 43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过程 44

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 45

(一)人和猿的界限 45

(二)关于劳动的涵义 46

(三)从猿到人的过渡 46

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47

一、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 47

二、化石的分类、形成和埋藏 51

(一)化石的分类 51

(二)化石的形成 51

(三)古脊椎动物的埋藏 51

(四)动物化石的寻找 52

三、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特征 52

(一)石器的原料 52

(二)旧石器的类型 53

(三)剥制石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 53

(四)自然力破碎的石块和石器的区别 55

四、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分布 56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57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 57

(一)直立人的体质特征 57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况 58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 58

(一)元谋猿人及其文化 58

(二)西侯度文化 60

(三)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 61

三、蓝田猿人及其文化 62

(一)地层堆积和当时的自然环境 62

(二)蓝田猿人的体质特征 62

(三)文化遗物 63

四、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64

(一)地层堆积和年代 64

(二)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 65

(三)文化遗物 67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68

一、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 69

(一)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69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 69

二、大荔人及其文化 71

三、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72

四、丁村人及其文化 74

(一)地层堆积和时代 74

(二)丁村人的体质特征 74

(三)文化遗物 75

(四)生态环境 76

(五)丁村人的生产和生活 76

五、长阳人 76

六、马坝人与桐梓人 77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78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 78

(一)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和人种的形成 78

(二)旧石器晚期文化概貌 78

二、峙峪文化 81

三、下川文化 82

四、山顶人及其文化 83

(一)遗址的堆积和年代 83

(二)体质特征 84

(三)文化遗物 85

(四)山顶洞人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 86

五、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86

六、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87

七、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87

第六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化石综述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 88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 88

(一)郧县发现的直立人化石 88

(二)沅江和澧水流域的数十处石器地点 89

(三)巫山龙骨坡发现的人类化石、石器及其时代的争议 89

(四)学术界对龙骨坡人类化石的评论 90

(五)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出土的石、骨器及其争议 90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 94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98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征 99

(二)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和社会形态 103

第四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106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106

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几种形式 106

二、传统的观点在断代上所造成的错误 107

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分 107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108

一、早期阶段 108

二、中期阶段 109

三、晚期阶段 109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史前考古 110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112

一、农牧业产生的条件 112

二、农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的使用 112

三、农业和制陶业的关系 113

第五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 114

一、黄河流域 114

二、长江流域 115

三、华南地区 117

四、北方地区 118

第五章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21

第一节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21

一、渭水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121

(一)老官台文化 122

(二)仰韶文化 123

(三)庙底沟二期文化 133

(四)客省庄二期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及陶寺类型 136

二、豫中及其周围地区 143

(一)裴李岗文化 143

(二)大河村文化 144

(三)秦王寨类型 145

(四)王湾类型 148

三、豫北、冀南和冀中地区 149

(一)南庄头类型 149

(二)磁山文化 150

(三)后岗一期文化 152

(四)大司空一期文化 155

(五)后岗二期文化 157

四、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158

第二节 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62

一、马家窑文化 163

(一)石岭下类型 163

(二)马家窑类型 164

(三)半山类型 166

(四)马厂类型 167

二、齐家文化 169

第三节 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74

一、后李文化 174

二、北辛文化 175

三、大汶口文化 177

(一)早期阶段 178

(二)中期阶段 179

(三)晚期阶段 181

四、龙山文化 184

(一)龙山文化的分布、文化特征和类型的划分 185

(二)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社会性质 186

第四节 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

一、仙人洞和玉蟾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

(一)仙人洞和吊桶环文化遗存 193

(二)玉蟾岩文化遗存 193

二、彭头山文化 194

三、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196

(一)皂市下层文化 196

(二)城背溪文化 197

四、大溪文化 199

五、屈家岭文化 201

(一)文化特征和分期 201

(二)城址 205

(三)年代和社会经济 210

六、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和桂花树三期文化 210

(一)石家河文化 210

(二)青龙泉三期文化 210

(三)桂花树三期文化 212

七、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 213

(一)宝墩文化城址及其出土物 213

(二)宝墩文化特征 217

第五节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217

一、薛家岗文化 217

二、北阴阳营文化 219

(一)第一期(北阴阳营期) 219

(二)第二期(昝庙一期) 219

(三)第三期(昝庙二期) 220

三、马家浜文化 220

(一)社会经济 221

(二)分期和年代 222

(三)马家浜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与周围诸文化的关系 224

四、崧泽文化 225

(一)早期 225

(二)中期 225

(三)晚期 226

五、良渚文化 227

(一)文化特征 227

(二)分期和年代 228

(三)聚落群和古城址 231

(四)文字符号 239

六、宁(波)绍(兴)地区的河姆渡文化 240

(一)早期阶段 240

(二)晚期阶段 244

第六节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245

一、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45

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52

(一)石峡文化 252

(二)大龙潭文化 253

(三)昙石山文化 254

第七节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256

一、新乐文化 256

二、兴隆洼文化 257

三、红山文化 258

四、富河文化 261

第六章 夏商周考古 270

第一节 概论 270

一、夏商周考古的特点 270

(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270

(二)社会大变革时期 270

(三)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 270

(四)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 270

二、夏商周考古的分期 272

(一)初期奴隶社会 272

(二)中期奴隶社会前段 272

(三)中期奴隶社会后段 272

(四)晚期奴隶社会前段 272

(五)晚期奴隶社会后段 272

第二节 夏代文化 272

一、夏代文化的探索 272

二、二里头文化 273

(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分布 273

(二)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内涵 274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化关系的探讨 278

第三节 商代文化 279

一、商代文化的年代与分期 279

(一)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 280

(二)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281

二、商代城址 281

(一)偃师商城 281

(二)郑州商城与小双桥遗址 283

(三)黄陂盘龙城 285

(四)殷墟 287

三、商代墓葬 289

(一)商代墓葬的分期与分布 289

(二)商代墓葬的类型 289

(三)商代的人殉与人牲 292

四、商代青铜器 294

(一)商代青铜器的铸造 294

(二)商代青铜器的分类 294

(三)商代青铜器的分期及其特征 295

五、商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296

(一)商代的社会经济 296

(二)商代的文化艺术 298

第四节 西周文化 299

一、先周文化的探索 299

二、西周文化的年代与分期 300

(一)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 300

(二)西周中期:约当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9世纪中叶 301

(三)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当公元前9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 302

三、两周青铜器断代 303

四、西周都城遗址 304

(一)周原遗址 304

(二)丰镐遗址 306

五、西周墓葬 307

(一)西周墓葬的特征 307

(二)列鼎制度 307

(三)重要墓葬 308

六、西周的社会经济 311

(一)农业 311

(二)手工业 311

第五节 春秋文化 312

一、春秋文化的年代与分期 312

二、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 314

(一)铁器的发明及其意义 314

(二)矿冶遗址和铸铜工艺 315

(三)金属铸币的产生 316

三、春秋都城遗址 317

(一)洛阳东周城 317

(二)侯马晋国故城和盟誓遗址 317

(三)曲阜鲁故城 319

四、春秋墓葬 320

(一)虢国墓地 321

(二)秦公陵区 322

(三)莒国春秋墓 322

(四)淅川下寺楚墓群 323

第六节 夏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324

一、北方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 324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325

(二)西团山文化 325

(三)夏家店上层文化 325

二、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 325

(一)辛店文化 325

(二)西北地区其他青铜文化 326

三、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 326

(一)三星堆遗址 326

(二)金沙遗址 328

四、南方与东南地区的青铜文化 328

(一)吴城文化 328

(二)湖熟文化 329

第七章 战国秦汉考古 333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特点 333

第二节 手工业和农业生产 334

一、手工业生产 334

(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普及 335

(二)青铜冶炼和铜器铸造 338

(三)陶器和漆器制造 348

(四)纺织和造纸 354

二、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 358

(一)战国铁农具 358

(二)汉代铁农具、牛耕与水利工程 360

第三节 都城和重要的建筑遗址 365

一、战国都城 365

(一)齐国都城临淄 365

(二)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 366

二、秦咸阳宫和阿房宫 366

(一)咸阳宫 366

(二)阿房宫 368

三、秦汉长城 368

四、西汉都城长安 369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 369

(二)城内建筑布局 370

(三)城外设施 371

五、东汉都城洛阳 373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 373

(二)城内建筑布局 374

(三)城外设施 374

第四节 埋葬制度 374

一、战国墓葬 374

(一)战国封君和贵族大墓 375

(二)战国中小型墓的分区 379

二、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 382

(一)秦始皇陵 382

(二)兵马俑坑 384

三、汉代墓葬 386

(一)汉代帝陵 386

(二)两汉诸侯王和列侯大墓 389

(三)汉代中小型墓葬的类型 395

(四)汉代墓地布置及丧葬习俗 404

第五节 货币和度量衡 407

一、货币 407

(一)战国货币 407

(二)秦代至汉初的半两钱 413

(三)汉代五铢钱 413

(四)新莽货币 414

(五)汉代金币 415

二、度量衡 416

(一)秦国的度量衡 416

(二)“钧益”砝码和楚国的衡制 417

(三)田氏三量与齐国量制 418

(四)王莽新嘉量与汉代量制 418

第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420

第一节 概述 420

第二节 城址 421

一、邺城考古 421

二、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427

三、北魏平城 434

四、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 436

五、其他城市的考古 440

第三节 墓葬 449

一、帝王陵墓 449

(一)三国帝王陵墓 449

(二)西晋帝王陵墓 451

(三)北朝帝王陵墓 452

(四)东晋、南朝帝王陵墓 458

二、中原地区墓葬 465

三、北方地区墓葬 471

四、东北地区墓葬 474

五、新疆地区墓葬 477

六、南方地区墓葬 479

(一)世家大族墓 479

(二)一般墓葬 481

第四节 遗物 488

一、瓷器 488

(一)越窑 489

(二)丰城窑 492

(三)湘阴窑 493

(四)德清窑 493

(五)北方瓷器 494

二、墓志和地券 496

(一)墓志 496

(二)地券 499

三、铜器 500

(一)概况 500

(二)铜镜 501

(三)关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 503

四、钱币 503

五、金银器 506

六、玻璃器 510

第五节 佛教遗存 511

一、早期佛教遗物 511

二、石窟寺 513

(一)石窟寺的分类 514

(二)石窟寺的分区 514

三、寺院遗迹和单体佛教造像 515

第九章 隋唐五代考古 519

第一节 城址 520

一、隋唐都城 520

(一)长安城 520

(二)洛阳城 523

(三)扬州城 526

第二节 隋唐陵墓 528

一、帝陵 528

(一)隋代帝陵 528

(二)唐代帝陵 529

(三)唐陵陪葬墓 531

(四)五代十国帝陵 532

二、隋唐墓葬 533

(一)北方地区墓葬 533

(二)南方地区的唐墓 535

第三节 隋唐五代陶瓷 536

一、隋代陶瓷 537

二、唐、五代陶瓷 538

(一)越窑 538

(二)邢窑 539

(三)长沙窑 539

(四)黄釉、黑釉、花釉瓷和绞胎瓷 540

(五)唐三彩和唐青花 540

(六)唐五代陶瓷的造型和装饰 541

第四节 其他手工制品 542

一、金银器 543

二、铜镜 543

三、织物 545

第十章 宋元明考古 547

第一节 城址 547

一、北宋东京城 548

二、南宋临安城 549

三、辽上京城 550

四、金代城址 551

(一)金上京城城址 552

(二)金中都城 552

五、元代城址 553

(一)元上都 553

(二)元大都 553

六、明代城址 555

(一)明南京城 555

(二)明北京城 556

第二节 陵墓 558

一、帝陵 558

(一)北宋帝陵 558

(二)南宋帝陵 560

(三)辽代帝陵 561

(四)西夏王陵 562

(五)金代帝陵 563

(六)元代帝陵 563

(七)明代帝陵 564

二、宋代墓葬的类型 566

(一)北方地区墓葬 567

(二)南方地区墓葬 568

三、辽金墓葬的类型 570

四、元明墓葬 571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的陶瓷 572

一、宋代陶瓷 572

(一)宋代的五大名窑 572

(二)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 575

(三)耀州窑系和磁州窑系 576

(四)别具一格的黑釉瓷器 577

(五)宋代瓷器的造型与纹饰 578

二、辽金瓷器 580

(一)辽瓷的造型和装饰 580

(二)金代的陶瓷 580

三、元代瓷器 581

(一)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581

(二)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58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