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育种学总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世杰,欧行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1160010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66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作物育种-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作物育种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及相关学科 1
第二节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一、品种的概念 2
二、优良品种的作用 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 3
一、良种的推广和普及 4
二、品种资源的收集、研究与良种评选 4
三、新品种的选育 4
四、育种理论和育种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5
五、良种繁育的成就 5
第四节 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向 6
一、关于品种资源 6
二、关于基础理论的研究 6
三、关于抗病育种 6
四、关于品质育种 7
五、关于良种繁育 7
六、关于区域试验与品种审定 7
第二章 育种目标 8
第一节 现代化农业对品种的要求 8
一、高产 8
二、稳产 10
三、早熟 10
四、优质 11
五、适应农业机械化 11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11
一、考虑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 11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栽培条件,狠抓主要矛盾 12
三、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 12
四、育种目标要考虑品种搭配 13
第三章 品种资源 14
第一节 品种资源的重要性 14
第二节 作物起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学说 16
第三节 品种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 18
一、本地的品种资源 18
二、外地的品种资源 18
三、野生植物资源 18
四、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19
第四节 品种资源的搜集 20
一、考察搜集的方法 20
二、搜集材料的整理 21
第五节 品种资源的保存 21
一、种植保存 21
二、贮藏保存 22
第六节 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和利用 23
一、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 23
二、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 24
第四章 作物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 27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27
一、有性繁殖 27
二、无性繁殖 28
第二节 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 28
第三节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30
一、自花授粉作物 30
二、异花授粉作物 31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 32
四、无性繁殖作物 32
第五章 选择与鉴定 34
第一节 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34
一、选择的意义 34
二、选择的基本原理 34
三、连续定向选择的作用 35
四、选择的基本方法 36
第二节 鉴定的方法 38
一、鉴定的作用 38
二、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38
第六章 引种 41
第一节 引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 41
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 42
第三节 引种的一般规律 44
一、气候相似论 44
二、纬度、海拔与引种的关系 44
三、作物的生态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44
第四节 引种的工作环节 46
一、引种材料的搜集 46
二、检疫工作 46
三、引种材料的选择 46
四、引种试验 47
第七章 系统育种 48
第一节 系统育种的意义和作用 48
一、优中选优,简便有效 48
二、连续选优,品种不断改良 48
第二节 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 49
一、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纯系学说 49
二、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 50
第三节 系统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50
一、选株的方法 50
二、系统育种的程序 52
第八章 杂交育种 54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原理 54
一、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 54
二、基因互作产生新的性状 54
三、基因累积产生超亲性状 55
第二节 亲本选配 55
一、两亲主要性状的优缺点要互补 55
二、选用当地推广品种作为亲本之一 56
三、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亲本 56
四、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材料作亲本 57
第三节 杂交方式和技术 57
一、杂交方式 57
二、杂交技术 59
第四节 杂交后代的处理 60
一、系谱法 60
二、混合法 64
三、派生法 65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67
一、杂交育种程序 67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68
第九章 回交育种 70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70
第二节 回交的遗传效应 71
第三节 回交育种法要点 73
一、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选择 73
二、回交育种程序 74
三、回交次数 75
四、回交中所需要的植株数 75
第四节 回交法的应用 76
一、逐步回交改良法 76
二、双回交法 76
三、回交系谱法 77
第十章 杂种优势的利用 78
第一节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生理代谢基础 78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 78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 79
三、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代谢基础 82
四、杂种二代及以后各代的杂种优势 83
第二节 作物繁殖方式与杂种优势利用 83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 83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 84
第三节 杂交种的选育 85
一、配合力的测定 85
二、亲本选配 87
第四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 89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89
二、杂交制种技术 91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93
一、质核互作不育型的遗传和应用 93
二、不育类型的细胞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特性 94
三、选育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方法 97
四、选育恢复系的方法 98
五、核不育型的应用 100
第十一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 102
第一节 营养系杂交育种的特点 102
一、营养系杂交育种的概念 102
二、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变异特点 102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组合选配 103
一、亲本和组合的选配 103
二、营养系的杂交方式 105
三、人工诱导营养系开花 106
第三节 营养系杂交育种程序与后代处理方法 107
一、甘薯杂交后代处理的基本方法 107
二、随机杂交集团选择育种程序(属混合法) 108
三、计划杂交集团育种程序(属株系法) 109
第十二章 诱变育种 111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特点 111
一、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 111
二、改良个别的单一性状比较有效 111
三、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期限 112
第二节 诱变剂的种类 112
一、射线 112
二、化学诱变 115
三、太空育种 117
四、离子束 120
第三节 诱变材料的选择 122
一、选用综合性状良好的品种 123
二、选用杂交材料,以提高变异类型和诱变效果 123
三、选用单倍体 123
四、选用多倍体 123
第四节 诱变处理后代的选育 123
一、第一代(M1)的种植和选择 124
二、第二代(M2)的种植和选择 124
第五节 有关诱变育种的一些问题 126
一、几种诱变因素效果的比较 126
二、诱变剂的特异性 127
三、诱变剂的综合处理 128
四、诱变育种的前景 129
第十三章 倍性育种 130
第一节 植物进化和多倍性 130
一、多倍体的概念与种类 130
二、植物界多倍体的由来和发展 130
第二节 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 132
一、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 132
二、植物多倍体的鉴定 135
三、多倍体育种要点 135
第三节 人工多倍体在生产上的应用 136
一、小黑麦异源多倍体 136
二、甜菜三倍体 136
三、黑麦同源多倍体 137
第四节 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137
一、产生单倍体的途径 137
二、单倍体的鉴定 140
三、育种上利用单倍体的主要优点 140
四、利用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的步骤 141
五、育种上利用单倍体的现状与问题 142
第十四章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146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 146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148
一、远缘杂交的困难 148
二、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方法 150
第三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153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 153
二、远缘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与选择特点 153
三、远缘杂种后代的稳定性 154
第十五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156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156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156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156
二、轮回选择的作用 157
三、基础群体的培育 158
四、群体中个体的鉴定 158
五、轮回选择的方法 158
第三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63
一、隐性雄性不育性在大麦、小麦等作物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63
二、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63
第四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165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165
二、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167
三、歧化选择 169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70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70
一、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 170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72
第二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174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 174
二、原生质体融合 178
三、杂种细胞的选择 181
四、杂种细胞的鉴定 183
第三节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83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84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 187
三、重组DNA的制备 188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 189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191
六、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92
第四节 分子标记与植物育种 194
一、分子标记的分类 194
二、分子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96
第十七章 抗病虫育种 203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03
一、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203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203
三、寄主和寄生物的相互关系 204
第二节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 207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207
二、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209
三、抗病性的鉴定 216
第三节 品种的抗虫性及其鉴定 218
一、抗虫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218
二、抗虫性的鉴定 221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 222
一、抗源的搜集和创新 222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 224
三、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的若干问题 229
第十八章 抗逆育种 232
第一节 抗逆育种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232
一、作物逆境的种类 232
二、抗逆性育种方法 233
第二节 抗寒性育种 234
一、抗寒性的含义 234
二、抗寒生理 234
三、抗寒性鉴定 235
四、抗寒性的选育 235
第三节 抗旱性育种 236
一、抗旱性的含义 236
二、干旱伤害与抗旱生理 236
三、抗旱鉴定的方法 237
四、抗旱性的选育 239
第四节 耐湿性育种 240
一、湿害 240
二、植物的耐湿性 241
三、耐湿性的鉴定与选育 241
第五节 耐盐性育种 242
一、盐害的表现 243
二、耐盐性的含义 244
三、耐盐机理 244
四、耐盐性的鉴定与选育 246
第六节 抗除草剂育种 246
一、选育抗除草剂作物的意义 246
二、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 247
三、除草剂抗药性形成的原因 248
四、抗除草剂的遗传学基础 248
五、选育抗除草剂作物的主要途径 248
六、我国抗除草剂作物研究进展 249
七、选育抗除草剂作物应注意的问题 249
第七节 耐热性育种 250
一、热胁迫 250
二、植物耐高温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253
三、作物耐热性的评价 254
第十九章 品质育种 260
第一节 品质育种的意义 260
一、品质的概念和品质性状 260
二、品质育种的意义 261
第二节 大田作物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特点 262
一、小麦的品质 262
二、水稻的品质 265
三、玉米的品质 268
四、棉花的品质 270
五、大豆的品质 271
六、油菜的品质 274
第三节 品质育种方法 275
一、系统选育 275
二、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275
三、诱变育种 276
四、生物技术育种 276
第二十章 品种区域化鉴定和良种繁育 278
第一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 278
一、区域试验 278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280
第二节 品种审定 280
一、审定机构 280
二、审定任务 280
三、报审品种的条件 281
四、审定程序 281
五、品种定名与登记 281
六、品种推广制度 281
第三节 良种繁育的任务和制度 282
一、良种繁育的任务 282
二、我国良种繁育工作的发展 282
三、种子“四化一供”的意义 283
四、“四化一供”的良种繁育推广体制 283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 284
第四节 品种的防杂保纯和防止退化 284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284
二、防杂保纯和防止退化的方法 286
第五节 选优提纯生产原种 287
一、繁育原种的重要意义和原种的标准 287
二、生产原种的程序和方法 288
第六节 良种加速繁殖的方法 290
一、提高繁殖系数的方法 290
二、异地、异季加代 290
第七节 种子检验 291
一、种子标准化与种子检验 291
二、种子分级标准 291
三、种子检验的方法 292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