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 严希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7467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生物工程-分离-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 1

1.1 生物(物)质 1

1.2 生物物质分离过程 1

1.3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2

1.3.1 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 2

1.3.2 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 2

1.3.3 生物产品的稳定性差 3

1.3.4 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 4

1.4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单元操作 4

1.4.1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或称不溶物的去除) 4

1.4.2 初步纯化(或称产物的提取) 6

1.4.3 高度纯化(或称产物的精制) 6

1.4.4 成品加工 6

1.5 生物技术产品及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 6

1.5.1 生物技术产品的类型 6

1.5.2 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 6

1.6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准则 8

1.7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动向 10

1.7.1 基础理论研究 10

1.7.2 提高分离过程的选择性 11

1.7.3 开发分离介质 11

1.7.4 提高分离纯化技术 11

1.7.5 使用无毒无害物质 12

1.7.6 生物分离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化研究 12

2 提取、分离和精制过程中蛋白质活性的稳定性和保存 13

2.1 前言 13

2.2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13

2.2.1 蛋白质的组织层次 13

2.2.2 三级结构 18

2.2.3 四级结构 19

2.2.4 相关的蛋白质 20

2.2.5 侧链基团和二级结构 21

2.3 蛋白质的失活 21

2.3.1 折叠与伸展 22

2.3.2 活性的可逆丧失 22

2.3.3 蛋白质的稳定 23

2.3.4 热稳定蛋白质 23

2.4 共价过程中导致的失活 24

2.4.1 活性中心上必需基团的反应 24

2.4.2 基团的化学修饰对三维结构的维系 25

2.5 对策 26

3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 27

3.1 悬浮液的基本特性 27

3.2 悬浮液的预处理 28

3.2.1 预处理的目的 29

3.2.2 预处理方法 29

3.3 悬浮液分离方法和分类 31

3.3.1 悬浮液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 31

3.3.2 固-液分离过程的分类 32

3.4 过滤法 32

3.4.1 过滤的理论基础 32

3.4.2 过滤器的设计 33

3.4.3 连续过滤器的设计 35

3.4.4 常用新型过滤器 36

3.4.5 错流过滤 41

4 细胞的破碎与分离 43

4.1 概述 43

4.2 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 44

4.2.1 细菌 44

4.2.2 真菌和酵母 45

4.2.3 藻类 46

4.3 细胞壁的破碎 46

4.3.1 破碎率的评价 46

4.3.2 细胞破碎的方法 47

4.4 基因工程表达产物后处理的特殊性 55

5 离心分离 57

5.1 离心沉降 57

5.1.1 离心沉降的原理 57

5.1.2 离心沉降的设备 58

5.1.3 离心沉降的计算 61

5.2 离心过滤 63

5.2.1 离心过滤的原理 63

5.2.2 离心过滤设备 64

5.2.3 离心过滤的计算 65

5.3 离心机的选用 66

5.4 离心机在生物工业上的应用 67

5.5 超离心法 68

5.5.1 超离心技术的原理 68

5.5.2 超离心技术的分类 69

6 膜分离过程 73

6.1 概述 73

6.2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74

6.2.1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75

6.2.2 以蒸气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75

6.2.3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75

6.2.4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76

6.3 膜及其组件 76

6.3.1 膜的定义和类型 76

6.3.2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79

6.3.3 膜组件 80

6.4 压力特性 83

6.5 浓差极化 83

6.6 膜的污染 84

6.7 膜过滤理论 85

6.7.1 微孔模型 85

6.7.2 质量传递模型 86

6.7.3 阻力模型 87

6.7.4 渗透压模型 88

6.8 过程讨论 89

6.8.1 过程方法 89

6.8.2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工作模式 90

6.8.3 超-微滤系统的工厂布置 91

6.9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简介 93

7 纳米膜过滤技术 94

7.1 概述 94

7.2 纳滤膜的性质与特点 95

7.3 纳米过滤的分离机理 98

7.4 纳滤膜的污染及解决方法 99

7.5 纳米过滤的应用 100

8 膜亲和过滤法 102

8.1 亲和膜分离技术 102

8.1.1 基本过程和操作方式 102

8.1.2 基本理论 104

8.1.3 亲和膜制备 105

8.2 亲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07

8.3 亲和膜过滤 108

8.3.1 亲和膜过滤的特点 108

8.3.2 亲和膜过滤过程及其关键问题 109

8.3.3 亲和膜过滤技术的基本理论 110

8.3.4 亲和膜过滤的应用 111

9 渗透蒸发 113

9.1 渗透蒸发的原理和特点 113

9.1.1 渗透蒸发的定义和基础知识 113

9.1.2 渗透蒸发的原理 116

9.1.3 渗透蒸发的特点 117

9.2 渗透蒸发膜及膜材料的选择 117

9.2.1 渗透蒸发膜的分类 117

9.2.2 膜材料的选择 118

9.2.3 渗透池 119

9.3 渗透蒸发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20

9.3.1 渗透蒸发的分离过程 120

9.3.2 操作条件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120

9.4 渗透蒸发的应用 121

9.4.1 渗透蒸发工艺流程实验装置 121

9.4.2 渗透蒸发膜分离的应用 121

10 溶剂萃取 124

10.1 概述 124

10.1.1 溶剂萃取的应用 124

10.1.2 生物质的萃取与传统的萃取相比较 125

10.2 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 125

10.2.1 分配定律 125

10.2.2 萃取过程取决于溶剂的特性 127

10.2.3 弱电解质的萃取过程与水相的特性 128

10.3 乳化和去乳化 130

10.3.1 乳化和去乳化的本质是表面现象 131

10.3.2 乳状液的类型及其消除 131

10.4 萃取方式和过程计算 132

10.4.1 单级萃取 132

10.4.2 多级错流萃取 133

10.4.3 多级逆流萃取 135

10.4.4 微分萃取 137

10.4.5 分馏萃取 139

10.5 离子对/反应萃取 140

10.5.1 离子对/反应萃取的一般介绍 140

10.5.2 离子对/反应萃取的应用 141

11 反胶束萃取和浊点萃取 142

11.1 反胶束萃取 142

11.1.1 反胶束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 142

11.1.2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145

11.1.3 反胶束萃取体系及其操作 148

11.1.4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应用 152

11.1.5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153

11.2 浊点萃取技术 154

11.2.1 浊点萃取 154

11.2.2 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因素 155

11.2.3 浊点萃取的应用 156

12 双水相萃取 157

12.1 双水相体系 158

12.1.1 双水相的形成 158

12.1.2 双水相系统的类型 158

12.1.3 混溶性和相平衡 160

12.2 双水相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 161

12.2.1 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161

12.2.2 表面电荷的影响 161

12.3 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 161

12.3.1 双水相中聚合物组成的影响 162

12.3.2 水相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62

12.3.3 盐类的影响 162

12.3.4 pH值的影响 163

12.3.5 温度的影响 164

12.4 双水相萃取过程的选择性 164

12.4.1 亲和双水相分配 164

12.4.2 液体离子交换剂 165

12.5 双水相系统的应用 165

12.6 成相聚合物的回收 167

12.7 双水相萃取过程的放大与设备 167

12.8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169

12.8.1 新型双水相系统的开发 169

12.8.2 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 170

12.8.3 双水相萃取技术与相关技术的集成 170

12.8.4 双水相萃取过程的开发 170

12.8.5 双水相萃取相关理论的发展 170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71

13.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171

13.1.1 纯溶剂的行为 171

13.1.2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172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热力学基础 176

13.2.1 超临界流体的相平衡 176

13.2.2 超临界流体溶解度现象的热力学分析 179

13.3 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热力学模型 181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和设备 182

13.4.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 182

13.4.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设备 183

13.5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 184

13.6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优点和缺点 186

13.7 超临界流体萃取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187

14 液膜分离法 188

14.1 液膜及其分类 188

14.1.1 液膜的定义及其组成 188

14.1.2 液膜的分类 189

14.2 液膜分离的机理 189

14.2.1 无流动载体液膜分离机理 189

14.2.2 有载体液膜分离机理 190

14.2.3 液膜萃取过程的数学模型 190

14.3 液膜材料的选择与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 194

14.3.1 液膜材料的选择 194

14.3.2 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及设备 195

14.3.3 影响液膜分离效果的因素 196

14.4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98

14.4.1 液膜分离萃取有机酸 198

14.4.2 液膜分离萃取氨基酸 199

14.4.3 液膜分离萃取抗生素 199

14.4.4 液膜分离进行酶反应 200

14.4.5 液膜分离萃取蛋白质 200

15 泡沫分离法 202

15.1 泡沫分离法的分类 202

15.2 泡沫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203

15.2.1 表面活性剂及其界面特性 203

15.2.2 Gibbs(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 203

15.2.3 气泡产生的方法、泡沫的形成与性质 204

15.3 泡沫分离的装置、操作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05

15.3.1 泡沫分离技术的实验室装置 205

15.3.2 泡沫分离的操作方式 205

15.3.3 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 206

15.4 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 207

15.4.1 泡沫液流量和泡沫塔塔径的计算 207

15.4.2 理论级数的计算 208

15.5 泡沫分离的应用 209

16 沉淀法 211

16.1 概述 211

16.2 蛋白质的溶解特性 212

16.3 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213

16.3.1 静电斥力 213

16.3.2 吸引力 213

16.4 蛋白质沉淀方法 214

16.4.1 中性盐盐析法 214

16.4.2 等电点沉淀法 217

16.4.3 有机溶剂沉淀法 218

16.4.4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219

16.4.5 聚电解质沉淀法 220

16.4.6 金属离子沉淀法 220

16.5 沉淀动力学 220

16.5.1 凝聚动力学 221

16.5.2 絮凝体的破碎 221

16.5.3 凝聚物的陈化 222

16.6 亲和沉淀 222

17 吸附与离子交换 224

17.1 概述 224

17.2 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 224

17.2.1 基本概念 224

17.2.2 吸附的类型 225

17.2.3 物理吸附力的本质 226

17.2.4 吸附等温线 227

17.3 分批式与连续式吸附 230

17.3.1 分批(间歇)式吸附 231

17.3.2 连续搅拌罐中的吸附 232

17.4 固定床吸附 233

17.5 膨胀床(EBA)吸附 234

17.5.1 概述 234

17.5.2 膨胀床吸附过程的设备与操作 235

17.5.3 膨胀床吸附过程的数学分析 236

17.5.4 膨胀床吸附技术的应用 237

17.6 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吸附 238

17.7 离子交换吸附 238

17.7.1 离子交换理论 238

17.7.2 离子交换材料 239

17.7.3 离子交换吸附技术的应用 242

17.8 其他类型的吸附 242

17.8.1 疏水作用吸附 242

17.8.2 盐析吸附 243

17.8.3 亲和吸附 243

17.8.4 染料配位体吸附 244

17.9 免疫吸附 245

17.10 固定金属亲和吸附 247

17.11 羟基磷灰石和磷酸钙凝胶吸附 247

18 色层分离法 249

18.1 概述 249

18.2 色层分离法的产生和发展 249

18.2.1 沿革 249

18.2.2 色层分离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50

18.2.3 色谱展开技术 250

18.3 色层分离的有关术语 252

18.3.1 平衡关系 252

18.3.2 局部平衡定律 254

18.4 色层分离过程理论 255

18.4.1 塔板理论 255

18.4.2 色层分离的连续描述 258

18.5 各类不同分离机制的色层分离法介绍 261

18.5.1 吸附色层分离法 261

18.5.2 疏水作用色层分离法 261

18.5.3 金属螯合色层分离法 263

18.5.4 共价作用色层分离法 264

18.5.5 聚焦色层分离法 266

18.5.6 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法 268

18.5.7 凝胶过滤色层分离法 271

18.5.8 正相与反相层析 275

18.5.9 亲和色层分离法 275

18.5.10 连续环状色层分离法 277

18.5.11 拟似移动床型色层分离法 278

18.5.12 灌注色层分离法 279

18.6 层析的放大 281

19 电泳 283

19.1 动电过程 283

19.1.1 zeta(ζ)电位是动电现象的根本原因 283

19.1.2 动电现象 284

19.2 电泳的理论基础 285

19.3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286

19.4 电泳的类型 288

19.4.1 自由界面电泳 289

19.4.2 自由溶液中的区域电泳 289

19.4.3 在不同支持物上的区带电泳 291

19.4.4 等速电泳 295

19.4.5 等电聚焦 296

19.4.6 二维电泳 298

19.4.7 免疫电泳 299

19.4.8 制备连续电泳 299

19.5 第二代液相电泳 300

19.5.1 毛细管电泳 300

19.5.2 自由流电泳 301

19.6 电泳的其他用途 301

19.6.1 电泳解吸 301

19.6.2 电泳浓缩 302

20 重组蛋白包含体体外复性 303

20.1 包含体的形成及一般特性 303

20.1.1 包含体的形成 303

20.1.2 包含体的特性 303

20.2 包含体蛋白复性的理论基础 305

20.2.1 蛋白质折叠机理 305

20.2.2 包含体复性的影响因素 307

20.3 包含体蛋白的体外复性 308

20.3.1 包含体中活性蛋白的回收步骤 308

20.3.2 包含体的复性方法 310

20.3.3 复性效果的检测与评价 313

20.4 蛋白质结构研究技术 313

20.4.1 X射线衍射技术 313

20.4.2 核磁共振技术 314

20.4.3 显微学技术 314

20.4.4 光谱技术 314

21 结晶 316

21.1 概述 316

21.2 结晶的基本原理 317

21.2.1 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度 317

21.2.2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318

21.2.3 晶核的形成 319

21.2.4 晶体的生长 321

21.3 结晶的类型 323

21.3.1 分类方法 323

21.3.2 分批(间歇)结晶 323

21.3.3 连续结晶 324

21.4 结晶过程的计算 325

21.4.1 晶粒大小分布 326

21.4.2 溶液结晶过程的数学模型 327

21.5 重结晶 330

21.6 结晶过程的预测与改善 331

21.7 结晶技术的进展 332

21.7.1 理论方面的研究 333

21.7.2 新技术的推广 333

22 成品干燥 335

22.1 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及基本计算 335

22.1.1 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 335

22.1.2 生物材料干燥时有关基本计算 336

22.2 蒸发和干燥速率 337

22.3 生物产品的干燥方法 339

22.4 对流干燥 340

22.4.1 对流干燥过程热计算 340

22.4.2 对流干燥器 340

22.5 喷雾干燥 342

22.5.1 喷雾干燥过程热计算 342

22.5.2 喷雾干燥机 343

22.6 升华干燥 343

22.6.1 升华干燥过程 343

22.6.2 升华干燥设备 344

22.7 组合干燥 346

参考文献 34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