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人类学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叶舒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933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文学研究-世界-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人类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乐黛云 1
第一编 史与论 3
第一章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文学三范式与批评史三阶段 3
第一节 从民族文学到比较文学 3
第二节 人类学想象 9
第三节 人类学与20世纪思想史转型 13
第四节 从比较文学到文学人类学 19
第五节 文学人类学研究之始——弗雷泽的造人神话分析 23
第六节 总结:文学人类学的发生谱系 34
思考题 36
第二章 20世纪文学学科的“人类学转向” 39
第一节 引论:“语言学转向”与“人类学转向” 39
第二节 学科本位与“知识/权力”的宰制 42
第三节 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文学学科开放与更新的动力 46
第四节 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相关性及互动 48
第五节 从人类学到文学:问题群的移植与对应 51
第六节 什么是文学?——朝向“文学人类学”新认识 78
第七节 从“叙事治疗”看文学人类学的应用 79
思考题 84
第三章 人类学的文学观——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 87
第一节 引论:本土文化自觉与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87
第二节 什么是“文学”——追问学科建构与知识范式合法性 89
第三节 西方“文学”、“文学史”观对本土知识系统的误导性 92
第四节 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本土文学观 94
思考题 102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民族文学 104
第一节 反思“中国”和“少数民族” 104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重构 107
第三节 学科体制的散碎与僵化阻碍知识创新 108
第四节 整合视野:多族群互动与中国文明发生 111
第五节 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113
第六节 文化并置与反观 120
第七节 总结: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中国文学观 123
思考题 124
第二编 文学发生 129
第五章 惚恍与迷狂——灵感的民族志 129
第一节 缪斯神话与诗人迷狂 130
第二节 迷狂真相:巫师苏格拉底与凭灵萨满 135
第三节 福柯的发难:谁惧怕“狂” 140
第四节 灵感民族志:《格萨尔》通神艺人 144
第五节 互为“民族志”:老子惚恍说与史威登堡通灵说 149
第六节 萨满:迷狂叙事的多元呈现——从民族志到文学志 154
第七节 总结:迷狂何为 164
思考题 168
第六章 神圣言说——汉语文学发生考 170
第一节 告与诰 171
第二节 各与格、格人与哲人 183
第三节 格与假、嘏:表演之始 190
第四节 “格”的神话:登假与升天 198
第五节 隹(唯)与若(诺) 204
第六节 总结:汉语文学的口头发生谱系 213
思考题 214
第三编 文学功能 219
第七章 文学治疗 219
第一节 现代性的祛魅:文化失忆与集体遗忘 219
第二节 后现代的巫术还原与神话治疗 222
第三节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 228
第四节 神圣治疗 242
第五节 “文学—医学—文学”的循环回归及启示 254
第六节 文学史中“受伤的治疗者” 261
第七节 总结:文学何为:人类精神的自我救援 264
思考题 266
第八章 文学禳灾 269
第一节 屠龙何为——苏美尔文学的启示 270
第二节 屠龙禳灾:赫梯文学的旁证 274
第三节 傈僳族的《祭龙神调》 276
第四节 《鲁邦大旱》和《柬大王泊旱》 279
第五节 污染—灾祸与祓禳:端午、上巳、傩 285
第六节 禳灾叙事与U型建构:《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 294
第七节 希腊禳灾仪式剧:《俄狄浦斯王》 298
第八节 中国禳灾仪式戏:《窦娥冤》 312
第九节 不惧灾祸惩罚:日本文学的乱伦主题 324
第十节 禳灾避邪与汉藏年节习俗 329
第十一节 从文学救灾传统看华夏文明 333
思考题 337
第四编 研究方法 343
第九章 文学人类学与国学方法更新——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 343
第一节 赋诗为证的稽古传统:书证的起源 344
第二节 书证作为一重证据:仓颉、图提的不同待遇 348
第三节 书证伪证说与物证的探寻 351
第四节 三重证据法的理论建构及反思 358
第五节 四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应用 366
第六节 总结:从证据法学、符号学看四重证据 373
思考题 378
第十章 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黄帝有熊与大禹熊旗之谜通解 380
第一节 一重证据:鲧禹启三代的化熊与熊化 380
第二节 二重证据:夏朝国旗:大禹中央熊旗考 385
第三节 三重证据:黄帝号有熊之谜 393
第四节 四重证据:八千年熊图腾传承 398
第五节 总结:立体释古的整合性认知 403
思考题 409
后记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