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物生理学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动物生理学  第3版
  • 杨秀平,肖向红,李大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2894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动物学-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动物生理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 1

1.1 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 2

1.1.1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2

1.1.2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3

1.1.3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 3

1.1.4 整合生理学 5

1.1.5 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 5

1.2 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 6

1.2.1 细胞外液与内环境 6

1.2.2 内环境的理化成分及内环境稳态 7

1.3 生理功能的调节及其调控 8

1.3.1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8

1.3.2 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9

第一篇 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 14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4

2.1 细胞膜的结构 15

2.1.1 细胞膜与生物膜的概念 15

2.1.2 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15

2.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5

2.2.1 被动转运 16

2.2.2 主动转运 18

2.2.3 胞吞与胞吐作用 20

2.2.4 大分子物质的跨核膜转运 21

3细胞间的通讯与信号转导 22

3.1 细胞间的通讯 23

3.1.1 细胞间的通讯的方式 23

3.1.2 细胞间通讯的信号物质——化学信使 24

3.1.3 细胞间通讯中的受体 25

3.2 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 28

3.2.1 膜结合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28

3.2.2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34

3.2.3 信号转导的共同特征 35

4神经元的电活动与兴奋性 37

4.1 概述 38

4.1.1 静息电位 38

4.1.2 动作电位 38

4.1.3 观察生物电的方法 39

4.2 生物电产生机制 39

4.2.1 细胞膜的电学特性 39

4.2.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40

4.2.3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42

4.2.4 动作电位的引起、传导及其特性 44

4.2.5 局部电位 46

4.3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46

4.3.1 兴奋、兴奋性与可兴奋细胞 46

4.3.2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47

4.3.3 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 47

4.3.4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49

5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 51

5.1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一般概念 52

5.2 经典突触及其传递 53

5.2.1 经典突触的超微结构 53

5.2.2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53

5.2.3 经典突触传递特点 54

5.3 非定向突触传递 55

5.3.1 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细微结构特征 55

5.3.2 非定向突触传递及其特征 55

5.4 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55

5.4.1 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的因素 55

5.4.2 影响突触间隙中递质清除的因素 56

5.4.3 影响突触后膜受体的因素 56

5.5 电突触传递 56

5.5.1 电突触的结构 56

5.5.2 电突触传递 57

5.6 突触整合 58

5.7 突触的可塑性 58

5.7.1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58

5.7.2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59

5.8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信使物质及其受体 59

5.8.1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 59

5.8.2 受体 62

5.8.3 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63

6肌细胞的功能 66

6.1 肌细胞概述 67

6.2 骨骼肌细胞 67

6.2.1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与分子基础 67

6.2.2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特征及神经与骨骼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69

6.2.3 骨骼肌收缩与舒张机制 70

6.2.4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71

6.2.5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影响因素 73

6.2.6 骨骼肌细胞的分类与生理特性 76

6.3 心肌细胞 76

6.3.1 心肌细胞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功能特征 76

6.3.2 心肌细胞兴奋的产生 78

6.3.3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78

6.4 平滑肌细胞 82

6.4.1 平滑肌细胞的结构与收缩功能 82

6.4.2 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 84

6.4.3 平滑肌细胞的分类 85

6.5 动物的电细胞和放电 85

第二篇 器官生理 88

7血液 88

7.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89

7.1.1 血液的组成与血量 89

7.1.2 血液的理化特性 89

7.1.3 血液的功能 91

7.2 血细胞及其功能 91

7.2.1 血细胞的生成 92

7.2.2 红细胞生理 92

7.2.3 白细胞生理 96

7.2.4 血小板生理 98

7.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99

7.3.1 血液凝固 100

7.3.2 纤维蛋白溶解 103

7.4 血型 104

7.4.1 红细胞凝集与血型 104

7.4.2 输血原则 106

7.4.3 动物的血型 107

8血液循环 108

8.1 心肌的生理特性 109

8.1.1 心肌的兴奋性 109

8.1.2 心肌的传导性 111

8.1.3 心肌的收缩特性 112

8.1.4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与心脏的起搏点 113

8.1.5 体表心电图 114

8.2 心脏的泵血功能 115

8.2.1 心脏泵血功能周期性活动 115

8.2.2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16

8.2.3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119

8.3 血管生理 119

8.3.1 血管的种类与功能 119

8.3.2 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与血压 120

8.3.3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121

8.3.4 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123

8.3.5 微循环 124

8.3.6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 125

8.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26

8.4.1 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 126

8.4.2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28

8.4.3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33

8.4.4 局部血流调节 135

8.4.5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135

8.5 器官循环 136

9呼吸 137

9.1 概述 138

9.1.1 有关呼吸器官与呼吸方式的进化 138

9.1.2 呼吸过程 138

9.2 呼吸器官的通气活动 139

9.2.1 哺乳类动物的通气活动 139

9.2.2 其他脊椎动物的通气活动 145

9.3 气体交换 146

9.3.1 气体交换原理 146

9.3.2 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148

9.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49

9.4.1 氧及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149

9.4.2 氧的运输 149

9.4.3 二氧化碳的运输 152

9.5 呼吸运动的调节 154

9.5.1 神经调节 154

9.5.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56

9.6 特殊环境下的呼吸生理 159

9.6.1 潜水动物的适应 159

9.6.2 高海拔环境中的呼吸 159

9.7 肺的吞噬与免疫功能 160

10消化与吸收 161

10.1 概述 162

10.1.1 消化的主要方式 162

10.1.2 消化道的结构与神经支配 162

10.1.3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63

10.1.4 胃肠激素 164

10.1.5 消化管的免疫功能 165

10.2 动物的摄食方式与摄食调节 165

10.2.1 摄食方式 166

10.2.2 动物摄食调节 166

10.3 口腔消化 168

10.3.1 口腔的物理性消化 168

10.3.2 口腔的化学性消化 168

10.4 单胃的消化 169

10.4.1 胃的物理性消化 170

10.4.2 胃的化学性消化 171

10.5 复胃的消化 176

10.5.1 反刍动物的复胃结构及其功能概述 176

10.5.2 复胃的物理性消化 176

10.5.3 复胃的微生物消化 177

10.5.4 复胃动物的皱胃消化特点 178

10.6 小肠的消化 179

10.6.1 小肠的物理性消化 179

10.6.2 小肠的化学性消化 180

10.6.3 肝的功能 184

10.7 大肠的消化 186

10.7.1 大肠的物理性消化 186

10.7.2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186

10.7.3 大肠的化学性消化 186

10.7.4 大肠的微生物消化 186

10.7.5 排粪 187

10.8 禽类与鱼类消化的特点 187

10.8.1 禽类消化的特点 187

10.8.2 鱼类消化的特点 187

10.9 吸收 188

10.9.1 概述 188

10.9.2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89

10.10 消化功能整体性 192

11能量代谢及体温 193

11.1 机体的能量代谢 194

11.1.1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94

11.1.2 能量代谢的测定 195

11.1.3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和能量代谢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195

11.1.4 动物的基础代谢与静止能量代谢 195

11.1.5 动物的生产代谢 195

11.2 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195

11.2.1 动物的体温 195

11.2.2 动物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196

11.2.3 体温的中枢调节 200

11.2.4 动物的休眠 202

12排泄及渗透压调节 204

12.1 肾的功能解剖特征 205

12.1.1 肾单位 205

12.1.2 球旁器 207

12.1.3 肾的血液供应 208

12.1.4 肾的神经支配 208

12.2 尿的生成 208

12.2.1 肾小球的滤过 208

12.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 210

12.2.3 鱼类肾的泌尿功能 215

12.2.4 脊椎动物含氮废物的排泄 217

12.3 尿生成的调节 217

12.3.1 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217

12.3.2 影响肾小管物质转运作用的因素 218

12.3.3 尿的浓缩与稀释 223

12.4 尿的排出 224

12.4.1 尿排放的神经支配 225

12.4.2 排尿反射 225

12.5 机体的渗透压调节 225

12.5.1 脊椎动物的其他排泄器官 227

12.5.2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228

13感觉器官与感觉 233

13.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234

13.1.1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分类 234

13.1.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34

13.2 眼的视觉功能 237

13.2.1 眼的折光与成像 238

13.2.2 视觉的形成 238

13.3 耳的听觉、平衡觉功能 243

13.3.1 触觉和压力感受器 243

13.3.2 耳的听觉功能 244

13.3.3 耳(前庭器官)的平衡功能 249

13.3.4 水生脊椎动物的毛细胞及其听觉、平衡觉 250

13.4 嗅觉与味觉器官及化学感觉 250

13.4.1 嗅觉器官与嗅觉 251

13.4.2 味觉器官与味觉 253

13.5 电磁感觉 254

14神经系统的功能 255

14.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细胞成分 256

14.1.1 神经系统的组成 256

14.1.2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256

14.2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59

14.2.1 反射活动及其反射中枢的复杂性 259

14.2.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259

14.2.3 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播 260

14.2.4 中枢抑制 261

14.2.5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264

14.3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264

14.3.1 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264

14.3.2 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267

14.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68

14.4.1 躯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268

14.4.2 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269

14.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74

14.5.1 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274

14.5.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275

14.5.3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276

14.5.4 动物的本能行为与情绪 277

14.6 脑的高级功能 278

14.6.1 学习与记忆 278

14.6.2 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 281

15内分泌 283

15.1 概述 284

15.1.1 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284

15.1.2 激素 285

15.2 下丘脑的内分泌 289

15.2.1 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289

15.2.2 下丘脑促垂体区激素及生理作用 289

15.2.3 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 290

15.3 垂体的内分泌 291

15.3.1 腺垂体激素 291

15.3.2 神经垂体激素 294

15.4 甲状腺 295

15.4.1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结构 295

15.4.2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96

15.4.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转运与代谢 297

15.4.4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98

15.4.5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99

15.5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鳃后体)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300

15.5.1 甲状旁腺与甲状旁腺激素 300

15.5.2 甲状腺C细胞和降钙素 301

15.5.3 1.25-二羟维生素D3 302

15.6 肾上腺 303

15.6.1 肾上腺皮质激素 303

15.6.2 肾上腺髓质激素 306

15.7 胰岛 307

15.7.1 胰岛素 307

15.7.2 胰高血糖素 310

15.7.3 胰岛分泌的其他激素 310

15.8 松果体、尾下垂体、斯尼氏小体 310

15.8.1 松果体 310

15.8.2 尾下垂体 311

15.8.3 斯尼氏小体 311

15.9 组织激素与功能器官内分泌 311

15.9.1 组织激素 311

15.9.2 功能器官内分泌 311

16生殖与泌乳 313

16.1 概述 314

16.1.1 动物的性决定与性分化 314

16.1.2 动物的性成熟与体成熟 314

16.1.3 关于性周期与生殖季节 315

16.2 性腺的功能与调控 316

16.2.1 睾丸 316

16.2.2 卵巢 319

16.3 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 322

16.3.1 哺乳动物的性周期 323

16.3.2 排卵与排卵后黄体 324

16.3.3 受精与授精 325

16.3.4 妊娠与分娩 326

16.4 鸟(禽)类生殖活动的特点 326

16.5 鱼类的生殖活动 328

16.5.1 鱼类的生殖活动的内分泌调控 328

16.5.2 卵泡的生长与最终成熟 331

16.5.3 排卵与产卵 334

16.5.4 鱼类的生殖周期与调控 335

16.6 泌乳 336

16.6.1 概述 336

16.6.2 乳汁的分泌 338

16.6.3 乳汁的排出 339

第三篇 整合生理 344

17动物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 344

17.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调节机体的机能 345

17.2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345

17.3 应激对免疫功能活动的调节 345

17.4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 346

18机体的酸碱平衡 347

18.1 体液中的酸性、碱性物质 348

18.2 机体内的酸、碱平衡 348

18.3 体液的缓冲体系及其缓冲作用 348

18.4 呼吸器官以改变通气率调节酸碱平衡 348

18.5 肾与肝在酸碱平衡中的协同作用 349

18.6 酸碱平衡紊乱 349

18.7 鱼类的酸碱平衡 349

19应激与适应 351

19.1 应激概述 352

19.1.1 应激的基本概念 352

19.1.2 应激的三个阶段 352

19.2 应激反应的生理学机制 353

19.3 有关应激与适应的几个案例 354

19.4 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354

主要参考文献 355

索引 3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