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远县志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清远县志
  • 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103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11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清远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照片序序凡例概述 1

卷一政区沿革第一章 置县沿革 1

第一节 建置 1

第二节 境域 1

第二章 行政区域 2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 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6

大事记 7

清城镇 13

第三章 乡镇、村落、姓氏 13

附城镇 18

洲心镇 19

龙塘镇 23

源潭镇 26

高桥镇 29

江口镇 30

升平镇 32

高田镇 34

石角镇 36

山塘镇 38

回澜镇 41

太平镇 43

秦皇镇 46

三坑镇 47

石马镇 50

南冲镇 52

珠坑镇 55

龙颈镇 56

石坎镇 58

禾云镇 60

鱼坝镇 62

沙河镇 65

新洲镇 67

浸潭镇 68

石潭镇 71

白湾镇 74

桃源镇 75

银盏林场 77

笔架林场 78

华侨农场 80

莲塘水产场 81

龙须带水库 81

第一节 地层 83

卷二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83

第二节 岩石 85

第三节 构造 86

第四节 地壳演变简介 87

第五节 矿产 88

一、铁矿二、有色金属矿三、煤四、稀土金属矿五、贵重金属矿六、特种非金属矿七、化工原料非金属矿八、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第二章 地貌 89

第一节 山岭 89

第二节 山地 93

第三节 丘陵 93

第四节 平原 93

第一节 气象 94

第三章 气候 94

一、温度二、雨量三、日照、辐射四、相对湿度和蒸发五、云、雾六、气压、风七、四季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97

一、洪涝二、旱三、大风四、寒害五、冰雹六、雷暴第四章 水文 98

第一节 水道 99

一、北江二、滨江三、潖江四、大燕河五、漫水河六、北江其他支流第二节 地表水 104

第三节 地下水 105

第四节 水文工作 106

第五章 土壤 107

第一节 水稻土 108

第二节 旱地、山地(自然土)土壤 110

第三节 洪积新生土 111

第六章 植物、动物 112

第一节 植物 112

一、树木类二、竹类三、药用植物第二节 动物 116

一、禽类二、兽类三、鱼类四、节肢、两栖、爬行类五、昆虫类第七章 自然灾异 118

卷三 人 口第一章 历代人口 137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人口 137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人口 13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 13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43

第一节 民族 143

第二节 性别、年龄 144

第三节 婚姻状况 145

第四节 文化程度 146

第五节 职业 147

第六节 平均期望寿命 148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4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49

第二节 控制措施 149

一、晚婚晚育二、优生优育三、节制生育四、控制效果卷四 农业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51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51

第二节 互助合作 153

一、互助组二、初级社三、高级社第三 节人民公社 154

第四节 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156

第二章 生产条件 157

第一节 耕地 157

第二节 耕地土壤变化 158

第三节 劳动力 159

第四节 畜力 160

第五节 农具农机 161

一、传统农具二、农业机械第三章 农业区划 163

第一节 清西南平原区 163

第三节 清北下滨江中低山区 164

第二节 清东南低丘陵区 164

第四节 清北上滨江石灰岩山区 165

第四章 主要农作物 166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67

一、水稻二、番薯三、大小麦四、玉米第二节 油料作物 169

第三节 经济作物 170

一、糖蔗二、蚕桑三、木薯四、茶叶五、大豆六、红烟七、黄麻八、中草药第四节 水果蔬菜 173

一、水果二、蔬菜第五章 农技农艺 175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75

第二节 繁育推广良种 176

一、粮食作物品种二、经济作物品种第三节 裁培技术 178

第四节 肥料、改土 181

一、肥料二、改造低产田第五节 植物保护 182

一、水稻病虫害二、其他农作物病虫害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四、病、虫、鼠、草害的防治第六章 生产效益 185

第一节 生产量 185

第二节 生产效率 189

第七章 农技队伍 190

第一节 农技推广组织 190

第二节 队伍建设 192

卷五 林业第一章 林业状况 193

第一节 林业机构 193

第二节 资源调查 194

第三节 林副特产 199

第二章 林业区划 200

第一节 清北(滨江区)水源林、用材林、经济林区 200

一、水源林、用材林亚区二、用材林、经济林亚区第二节 清南(平原区)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区 201

一、防护林、薪炭林亚区二、用材林、经济林亚区第三章 营林体制 201

第一节 国营林场 201

第二节 社、队林场 204

第三节 林业专业户、联合体 204

第四章 植树造林 205

第一节 采种育亩 205

第二节 造林绿化 207

第三节 林木抚育 212

第四节 投资补助 213

第五章 山林管护 215

第一节 防火护林 215

第二节 封山育林 218

第三节 病、虫防治 218

第四节 林政管理 219

一、以法治林二、护林队伍三、改燃节柴四、木材采伐“一本帐”五、林业“三定”第六章 采伐经营 222

第一节 木材采伐 222

第二节 木材运输 222

第三节 木材购销 223

第四节 木材加工 225

卷六 畜牧、渔业第一章 家畜饲养 227

第一节 猪 227

一、生猪饲养二、生猪品种及种苗生产第二节 牛 233

一、牛的饲养二、品种引进与改良三、草地资源第三节 羊 236

第四节 其它家畜 237

第二章 家禽饲养 237

第一节 鸡 237

一、清远麻鸡二、清远麻鸡的提纯复壮及发展三、其他鸡种的引进第二节 鹅 240

一、清远乌棕鹅二、乌棕鹅的提纯复壮及杂交利用三、鹅苗生产第三节 鸭 241

第四节 其它禽类 242

第一节 家畜疫病防治 244

一、鸽二、珍禽第三章 畜禽疫病防治 244

一、猪病的防治二、牛病的防治三、狂犬病的防治第二节 家禽疫病防治 248

第四章 渔业 249

第一节 水产资源 250

一、水域资源二、鱼类资源第二节 养殖 251

一、鱼苗生产二、放养三、养殖技术第三节 捕捞 256

一、捕捞渔业合作化和经营体制二、捕捞生产三、内河渔业管理第四节 河蚌育珠 257

卷七 水 利第一章 防洪工程 261

第一节 堤防修筑 262

第二节 主要堤围 262

第二节 机电排涝 268

一、防5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江堤二、防20年一遇洪水的江堤三、其它堤围四、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决堤情况第二章 排涝工程 268

第一节 截洪排渍 268

一、清西围电力排水站二、清东围电力排水站三、清北电力排水站四、飞水电力排水站五、黄坑电力排水站六、神石电力排水站七、黎塘大泵站八、大厂电力排水站九、大湾岗电力排水站十、大树园电力排水站十一、小型电力排水站第三章 灌溉工程 271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71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75

第三节 提水工程 281

第四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83

第一节 田间渠道整治 283

第二节 河道整治 283

第五章 石灰岩地区饮用水工程 284

第一节 缺水状况 284

第三节 水土保持 284

第二节 技术措施 285

第六章 水利管理 285

第一节 水利机构 285

第二节 施工管理 286

第三节 工程管理 286

第四节 水利科研 287

第五节 水利经费 288

第六节 水情测报 290

第七节 移民安置 290

第一节 组织领导 291

第八节 综合经营 291

第七章 防洪抗旱 291

第二节 物资器材 292

一、防汛器材二、抗旱器材第三节 防洪抢险 292

第四节 抗旱救灾 293

卷八 工 业第一章 经营体制 295

第一节 私营工业、手工业 295

第二节 完成私改后工业发展概况 298

一、国营工业二、二轻工业三、乡镇工业四、其他工业第二章 工业行业 308

第一节 陶瓷、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业 308

一、陶瓷工业二、水泥及其制品工业三、砖瓦及其他建材工业第二节 食品、饮料工业 310

一、粮油加工业二、饮料制造业三、制糖业(附造纸业)四、糖果糕点制造业五、调味品制造业六、其他食品制造业第三节 纺织、缝纫工业 313

一、纺织业二、缝纫业第四节 化学工业、塑料及橡胶制品业 315

一、化肥工业二、塑料和橡胶制品工业三、火柴工业第五节 机械及金属制品工业 317

一、机械工业二、交通设备制造及修理业三、金属制品业第六节 电力工业 319

一、电力生产二、电网建设三、电力供应第七节 木器、家具制造业 325

第八节 采矿与冶金业 326

一、采矿业二、冶金业第九节印刷工业 328

第三章 主要产品、产量 329

第一节 产品选介 329

第二节 主要产品年产量 330

第一节 改革内容概况 334

第四章 企业管理改革 334

一、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改革管理体制第二节 改革效果 335

卷九交 通运输第一章 管理机构 339

一、交通管理机构二、交通安全管理机构三、公路管理机构四、航运管理机构五、搬运装卸管理机构第二章 水路交通 340

第一节 航道 340

一、北江干流清远段航道二、滨江等河流航道三、助航设施第二节 港口 344

一、清远港二、横石港第三节 船舶 347

一、类型二、拥有量三、私营航运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四节 营运 350

一、航线二、客货运量第三章 陆路交通 352

第一节 古道 352

第二节 公路 353

第三节 桥梁、渡口 359

第四节 公路运输 364

一、车辆二、线路三、营运四、汽车站五、驾驶员职业培训第五节 公路管养 369

第四章 铁路 370

第一节 线路建设 370

第二节 客货运输 372

第五章 交通管理 373

第一节 安全监督管理 373

第三节 交通事故 374

第二节 路政管理 374

第六章 装卸搬运 37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装卸 37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装卸搬运 375

卷十 邮政电信第一章 机构 377

第一节 驿铺 377

第二节 邮政局代办所 378

第三节 电信局电话所 378

第四节 邮电局 379

第五节 微波站 380

第六节 地方电信服务公司 380

第一节 邮路 381

第二章 邮政 381

一、县间邮路二、县内邮路三、市内投递路线四、农村投递路线第二节 邮政设施 386

第三节 邮政业务 386

一、函件二、包裹三、汇兑四、报刊发行五、机要通信六、邮政储蓄七、集邮第三章 电信 388

第一节 电信电路 388

一、电报电路二、长途电话电路三、市内电话电路四、农村电话电路第二节 电信设施 395

一、交换机(总机)、电话机二、载波机三、电报机四、无线电台五、微波通信设备第三节 电信业务 397

一、电报、传真二、长途电话三、市内电话四、农村电话五、会议电话六、微波通信第四章 经营管理 400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00

第二节 经济效益 401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403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商业 403

卷十一 商业第一章 经营体制 403

第三节 其他集体商业 404

第四节 私营、个体商业 404

第二章 农副土特产品采购 405

第一节 土特产品采购 406

第二节 畜禽蛋品收购 410

一、生猪二、三鸟三、禽蛋第三节 水产品收购 413

第四节 中药材收购 414

第五节 废品回收 414

第三章 商品销售 415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416

一、肥料二、农药三、中小农具四、农机第二节 金属、建材、化工、机电设备供应 419

一、金属材料二、建筑材料三、化工产品四、机电设备第三节 石油、煤炭供应 421

一、石油二、煤三、液化石油气第四节 药品供应 423

第五节 猪肉、禽、蛋、水产品供应 424

一、猪肉二、鸡、鹅、鸭,禽蛋三、水产品第六节 糖、烟、酒供应 426

一、食糖二、酒三、卷烟第七节 日用工业品供应 427

一、棉布及棉织品二、日用百货三、五金、交电、用具第八节 集市贸易 429

第四章 粮油商业 430

第一节 粮食购销 430

第二节 食油购销 433

第三节 粮食储运 434

一、粮食仓储二、粮食运输第四节 粮食保管 435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436

第一节 饮食业 436

第二节 服务业 436

第六章 对外贸易 437

第一节 出口商品 437

第二节 经营方式 439

一、自营二、来料加工装配三、补偿贸易四、合资经营卷十二 财政税务第一章 机构 44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财政、税务机构 44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税务机构 442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443

第二章 财政 443

一、新中国成立前财政管理体制二、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管理体制第二节 财政收入 450

一、新中国成立前财政收入二、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预算内收入三、国家公债、国库券第三节 财政支出 455

一、新中国成立前财政支出二、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预算内)支出第四节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461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二、企业财务管理三、乡镇财政管理四、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第五节 财政预算外收支 465

第三章 税收 468

第一节 工商税 468

一、税制税种二、工商税收入三、税务管理四、税收减免第二节 农业税 479

一、明、清时代的田赋二、民国时期的田赋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税第三节 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486

第一节 银行 487

卷十三 金融保险第一章 金融机构 487

一、民国时期的银行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银行第二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489

第二章 货币 491

第一节 货币种类 49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货币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货币第二节 货币流通 494

第三章 存款 495

第一节 企业存款 496

第二节 财政性存款 496

第三节 农村存款 497

第四节 城镇储蓄存款 498

第五节 基本建设存款 498

第六节 信托及其他存款 499

第一节 工商业贷款 506

第四章 货款 506

第二节 农业贷款 512

第三节 乡镇企业贷款 513

第四节 农民个人贷款 514

第五章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517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517

第二节 基本建设贷款 518

第六章 外汇业务 519

第一节 外币存款 519

第二节 外贸贷款 519

第三节 外汇贷款 520

第四节 侨汇 521

第五节 外汇管理 522

第七章 结算 524

第一节 国内结算 524

第二节 国际结算 525

第三节 联行往来 526

第八章 债券金库 526

第一节 债券 526

第二节 金库 528

第三节 代理发行和兑付退赔共产风期票 529

第一节 当铺金铺 530

第九章 民间金融 530

第二节 侨利汇庄 531

第三节 钱会谷会 531

第四节 实物借贷 531

第五节 货币代用券 532

第十章 保险 532

第一节 保险机构 532

第二节 保险业务 532

一、财产保险二、人身保险三、涉外保险第三节 保险理赔 534

卷十四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535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 535

第二节 农业生产计划管理 536

第三节 工业生产计划管理 538

第四节 商品流通计划管理 539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540

第二章 统计管理 54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43

第二节 统计报表 543

第三节 统计的调查与分析 544

第三章 物价管理 545

第一节 物价管理体制 545

第二节 商品价格 546

第三节 非商品收费 555

第四节 商品比价与农产品成本调查 556

第五节 物价检查监督 558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559

第一节 市场管理 559

第二节 查处违法经营活动 562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56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568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569

第五章 标准化、计量管理 571

第一节 计量变迁 571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572

第二节 计量管理 572

第六章 土地管理 5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73

第二节 土地征用 574

第三节 清查非农业用地 576

第七章 审计工作 576

第一节 审计机构 576

第二节 审计监督 577

第三节 其他审计与调查 577

卷十五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县城建设 579

第一节 城区拓展 579

第二节 街道建设 580

第四节 水电设施 584

第三节 住宅建设 584

一、供水二、排水三、路灯与照明第五节 环境卫生与绿化 586

一、环境卫生二、绿化美化第六节 主要公共设施建筑 586

第二章 镇村建设 588

第一节 集镇建设 588

一、集镇建设概况二、主要集镇建设第二节 村庄住宅建设 593

一、村庄建设二、农村住宅建设第三章 建筑业 594

第一节 建筑队伍 594

第二节 建筑工具与建筑技艺 596

第四节 建筑管理 597

第三节 建筑设计 597

第五节 建筑安装工作量 599

第四章 房产管理 600

第一节 公产房管理 600

第二节 单位自管房 601

第三节 私房管理 601

第四节 房地产开发 602

第五章 环境保护 603

第一节 环境污染状况 603

一、水质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噪音第二节 污染治理 607

一、废水治理二、废气治理三、废渣处理四、噪音控制第三节 环境管理 60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党组织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 611

卷十六 党派群团一章 中国共产党清远县地方组织 611

一、大革命时期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抗日战争时期四、解放战争时期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 61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的县委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次党代表大会和历届县委三、县委工作机构四、基层组织第三节 历次重大运动 624

一、“三反”、“五反”运动二、反右派和反地方主义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文化大革命”运动五、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第四节 组织工作 627

一、建立机构二、党员队伍三、历次整党第五节 宣传教育工作 629

一、宣传与学习二、党校第六节 纪律检查与复查甄别 631

一、纪律检查二、复查甄别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63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33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33

一、工商业者工作二、侨务及港澳同胞工作三、对台工作四、宗教工作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清远县地方组织 633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清远县地方组织 634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3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35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第四章 中国青年党 637

第五章 群众团体 637

第一节 工人组织 637

一、民国时期的工会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会第二节 青年组织 639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清远县地方组织二、新学生社三、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清远县地方组织第三节 妇女组织 642

一、民国时期的清远县妇女组织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清远县妇女组织第四节 农会 644

一、民国时期的清远县农会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清远县农会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645

一、民国时期的清远县商会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清远县工商业联合会三、个体劳动者协会第六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646

第七节 学术团体 647

一、科学技术协会二、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卷十七 政权政协第一章 权力机关 649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 649

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选举二、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三、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51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652

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三、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四、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五、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六、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七、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八、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655

一、机构二、会务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657

第二章 政府机构 658

第一节 县署 658

第二节 县政府 659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662

一、工作机构二、区乡镇人民政府第三章 议政机构 670

第一节 民国县参议会 670

一、议员二、会务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清远县委员会 671

一、历届政协委员会会议二、工作机构三、职能活动卷十八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683

第一节 机构 683

一、公安沿革二、人民武装警察三、监所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治安活动 684

一、剿匪二、镇压反革命三、取缔反动会道门四、查禁烟赌、取缔娼妓五、改造四类分子六、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第三节 消防 688

一、消防组织二、防火三、扑救第四节 户籍管理 689

第二章 检察 690

第一节 机构 69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90

一、批捕二、起诉三、出庭公诉第三节 经济检察 691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92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92

第三章 审判 693

第一节 机构 693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94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95

第一节 机构 696

第二节 律师事务 69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96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96

第三节 公证 697

第四节 法制宣传 697

第五节 调解 698

卷十九 军事第一章 武装体制 701

第一节 军事机构 701

一、明清时期的军事机构二、民国时期的军事机构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机构第二节 地方武装 703

一、明清时期的地方武装二、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武装第三节 驻军 707

一、明清时期的驻军二、民国时期的驻军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驻军第二章 主要战事 711

第一节 讨伐驻清远的各路军阀 711

第二节 平定商团叛乱 712

第三节 弹压民团 713

第四节 农军暴动攻城 714

第五节 抗日战斗 714

一、银盏坳阻击战二、琶江民众围歼日本侵略军三、清城之战四、活捉伪军大队长何秋五、夜袭清城日军据点六、袭击日军水上运输线七、反击逆流第六节 解放战争 718

一、粉碎廖骐的围剿二、智取车头坝三、奇袭石马圩四、攻克汤塘圩五、智挫国民党军的合围六、伏击高田联防队七、解放清远第三章 军事设施防空 721

第一节 军事设施 721

一、潖江兵工厂二、碉楼三、民兵武器修理所四、民兵训练基地第二节 防空 722

一、城镇防空二、山区防空第四章 民兵兵役 723

第一节 民兵 723

一、发展概况二、武器装备三、政治教育四、军事训练五、执勤及活动第二节 兵役 72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机构 72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机构 729

一、世袭二、招募三、征兵四、志愿兵五、义务兵卷二十 民政第一章 机构 729

第二章 优抚安置 73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优抚安置 73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优抚安置 730

一、拥军优属二、牺牲病故抚恤三、革命残废抚恤四、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第三章 救灾、赈济 735

第一节 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救灾赈济 73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救灾赈济 736

第四章 社会福利 740

第一节 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社会福利 74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福利 740

第一节 结婚登记 743

一、五保户供养二、孤儿教养三、残疾人员照顾安置四、盲流人员的收容遣送五、老弱残退职工的救济六、特赦人员的救济七、殡葬改革第五章 婚姻登记 743

第二节 离婚登记 744

第六章 革命老区建设 744

第一节 革命老区分布 744

第二节 支持老区建设 748

第七章 扶贫工作 749

第一节 扶贫机构 749

第二节 扶贫措施 7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51

第二节 用工制度 751

卷二十一 劳动就业安置第一章 劳动就业 751

一、童工二、契约学徒三、职工雇用制四、固定工制五、劳动合同制六、临时工七、计划外临工第三节 就业安置 753

一、失业人员的安置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三、待业人员的安置四、落实政策人员的安置五、劳务输出第四节 精减职工与招工、补员 754

第五节 职工调动与辞退 754

第六节 职工培训 755

第七节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756

第二章 职工队伍 757

第一节 队伍变化 757

第二节 队伍结构 759

第三章 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760

第一节 工资制度 760

一、奖金二、津贴第三节 工资改革与调整 761

一、供给制二、包干制三、货币工资制四、结构工资制五、计件工资制六、浮动工资制第二节 奖金、津贴 761

第四节 劳动保险与职工福利 765

一、劳动保险二、职工福利费来源与使用范围第五节 社会劳动保险 769

一、退休基金统筹二、外出临时工因工负伤、残废、死亡救济金统筹三、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统筹第四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管理 77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771

第二节 劳动保护管理 771

第三节 安全生产管理 772

第四节 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管理 772

卷二十二 侨务第一章 华侨 775

第一节 出国历史 775

第二节 对所在国的贡献 777

第三节 华侨社团组织 778

一、马来西亚太平清远会馆二、马来西亚怡保吡叻清远会馆三、马来西亚雪兰莪清远会馆四、新加坡清远会馆五、安南(越南)清远公会第二章 港澳同胞 780

第一节 县人旅居香港概况 780

第二节 县人旅居澳门概况 780

第三节 港澳同胞社团组织 781

一、香港清远公会二、香港清远商会三、澳门清远同乡会第三章华侨与港澳同胞善举 782

第一节 支持革命斗争 782

第二节 捐资赈灾 783

第三节 捐办公益事业 783

第四节 捐资兴学 784

第五节 兴办实业 784

第一节 保护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家属的合法权益 785

第四章 侨务工作 785

第二节 接待和安置归侨、难侨 786

第三节 落实各项侨务政策 787

第四节 鼓励、扶持归侨、侨眷自办各类企业 789

第五节 协助审批出入境 789

第六节 接待、服务侨胞 789

第七节 对外宣传联络 790

卷二十三 教育第一章 旧制教育 793

第一节 学宫 793

第二节 书院 793

第四节 私塾 794

第三节 社学 794

第二章 幼儿教育 795

第一节 发展简况 795

第二节 幼教内容与设备 796

第三节 幼儿园选介 796

一、清远机关幼儿园二、清远商业幼儿园三、清城幼儿园第三章 小学教育 797

第一节 小学的兴起 79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发展 797

第三节 课程设置 800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课程设置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课程设置第四节 小学选介 8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804

一、清远师范附属小学二、清城镇太阳升小学三、石板小学四、洲心中心小学五、太平中心小学六、山塘中心小学七、维新小学八、浸潭中心小学第四章 中学教育 804

一、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设置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课程设置第三节 人才输送 807

一、普通中学二、农(林)职业中学第二节 课程设置 807

第四节 中学选介 808

一、清远中学二、清远华侨中学三、清远光明中学四、太平中学五、滨江中学第五章 专业教育 811

第一节 师范教育 811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师范教育第二节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812

一、清远县农林技术学校二、清远县卫生中等专业学校第六章 业余教育 813

第一节 工农业余教育 813

一、管理机构二、教育形式第二节 电视大学 814

一、小学的学制二、中学的学制第二节 教学改革 815

第七章 教育制度 815

第一节 学制 815

第三节 考试 816

第八章 教师队伍 816

第一节 队伍状况 816

第二节 队伍建设 819

第三节 待遇 820

第九章 管理与经费 821

第一节 行政管理 821

第二节 经费 821

一、明、清时的经费与学产二、民国时期的经费与校产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经费第三节 集资办学、勤工俭学和捐资助学 823

一、集资办学二、勤工俭学三、捐资助学卷二十四文化第一章 文化单位 825

第一节文化局、馆、站 825

一、县文化局二、县文化馆三、县博物馆四、乡镇(场)文化站第二节 文化活动场所 826

第三节 专业文艺演出团体 827

一、凤鸣粤剧团二、清远县文工团三、清远县农村文艺宣传队四、清远县文艺工作队第四节 业余文艺演出团体 828

第五节 文化专业户 829

第二章 文学艺术创作 830

第一节 文学创作 830

第三节 美术创作 834

第二节 戏曲创作 834

第四节 摄影创作 835

第五节 音乐、舞蹈创作 835

第六节 书法艺术 836

第七节 工艺美术 836

第三章 民间文艺 837

第一节 民间故事 837

第二节 民间歌谣 838

一、禾楼歌二、山歌三、童谣第三节 民间谚语 840

第四节 民间舞蹈 840

第一节 县电影公司 841

第二节 电影院 841

一、狮子舞二、龙舞三、禾楼舞四、打沙城舞、调笙舞第四章 电影事业 841

第三节 放映 842

第五章 图书档案 843

第一节 图书发行 843

第二节 图书馆 844

一、县通俗图书馆二、景瑗图书馆三、清远中学图书馆四、清远师范图书馆五、县图书馆六、图书室第三节 县档案馆、局 845

一、机构沿革二、馆藏档案及利用第六章 新闻出版 846

第一节 图书出版 846

第二节 编修县志 847

第三节 报纸出版 848

第一节 广播 849

一、民国时期县境内出版的报纸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境内出版的报纸第四节 期刊出版 849

第七章 广播电视 849

一、有线广播二、无线广播第二节 电视 850

第三节 录像放映 850

第八章 文物、古迹 851

第一节 遗址 851

第二节 古墓 852

一、春秋墓葬二、东汉墓葬三、晋墓四、南朝墓五、宋墓六、元墓七、明墓第三节 古建筑 853

一、庙宇、寺观、祠堂二、亭楼三、牌坊四、古塔、古桥五、名人故居第四节 革命纪念建筑 857

第五节 石刻、碑刻 858

一、石刻二、碑刻第六节 馆藏文物 862

第一节 名胜 864

一、石器二、陶器三、瓷器四、金属器、玉器五、硬币六、书画七、动物化石第九章 名胜、风景 864

一、飞来峡二、花尖山三、银盏温泉四、燕子岩第二节 古代名人题峡山诗选 865

第三节 清远八景 869

一、清初八景二、咸同八景三、新八景卷二十五 体育第一章 体育组织与场地设施 871

第一节 体育组织 871

一、民国时期的体育组织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组织第二节 场地设施 872

一、民国时期的场地设施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场地设施第三节 体育经费 872

第二章 群众体育 873

第一节民间传统体育 873

一、武术二、赛龙舟第二节 职工体育 875

第三节 城乡群众业余体育 875

第一节 体育教学 876

第三章 学校体育 876

第二节 学生体育运动 878

第四章 人才培养 878

第一节 县体育学校 878

第二节 人才输送 879

第五章 体育竞赛 880

第一节 县运动会 880

第二节 参加地(市)、省、全国、港、澳地区及国际比赛 881

一、民国时期的赛事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赛事三、破全国和省级记录卷二十六 卫生第一章 医疗 885

第一节 医疗单位 885

第三节 医疗技术 888

一、县人民医院二、县中医院三、镇卫生院四、农村医疗站五、其他医疗单位第二节 医疗设施 888

一、中医二、西医第四节 医疗制度 890

一、公费医疗二、劳保医疗三、合作医疗四、自费医疗第五节 卫生经费 890

第二章防疫 892

第一节 防疫机构及设施 892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893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 895

一、慢性病防治机构及设备二、麻风病防治三、结核病防治四、精神病防治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896

一、流行情况二、防治措施与效果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 900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二、丝虫病防治三、肝吸虫病防治四、狂犬病防治第三章 保健 901

第一节 卫生监督监测 901

一、爱国卫生运动二、食品卫生三、劳动、学校卫生四、疾病普查五、1982年“5·12”防病灭病第二节 妇幼保健 905

一、妇幼保健机构二、妇科病普查普治三、妇女“四期”保护与新法接生四、儿童保健第四章 药政 909

第一节管理机构 909

第二节药政管理 909

第三节麻、毒、剧药的管理 909

第四节药品质量检查监督 910

卷二十七 科技第一章 机构队伍 91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11

第二节 研究机构 911

一、民国时期的研究机构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机构第三节 科技队伍 913

第一节 科普活动 915

一、队伍构成二、职称评聘三、落实科技人员政策第二章 科技普及和推广 915

一、科技培训二、学术交流第二节 科技推广 916

一、农副业产品种改与技术二、农业技术改革、引进与推广三、工业、医药卫生技术改革四、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应用五、实施星火计划项目第三章 科技成果 918

卷二十八 方言第一章 语音 921

第一节 清远白话 921

一、声、韵、调二、声韵配合三、语音特点四、内部差异第二节 清远客家话 929

一、声、韵、调二、语音特点第三节 清远鹤话 931

一、声、韵、调二、语音特点第二章 词汇 931

第一节 常用词汇 931

第二节 词汇比较 940

第一节 构词法 952

一、词汇二、三种方言的特殊词汇第三章语法 952

一、名词构成法二、代词构词法三、形容词构词法第二节 虚词 955

第三节 语序 956

第四章 谚语 958

第一节 农谚 958

第二节 气象谚语 959

第三节 一般谚语 960

卷二十九 民情风俗第一章 人民生活 963

第一节 农民生活 963

第二章 风俗习惯 964

第一节 时令节日 964

第二节 职工生活 964

一、春节二、元宵节三、清明节四、端午节五、蕉节六、乞巧节七、盂兰节八、中秋节九、重阳节十、劳牛节十一、冬节十二、旦辰第二节 婚丧喜庆 967

一、婚姻二、丧葬三、礼仪四、迷信五、禁忌第三节 衣食住习俗 974

一、服饰二、饮食习惯三、建房习俗第三章 旅游 977

第一节 景点 977

一、飞来峡游览区二、银盏温泉三、太和洞四、其他景点第二节 设施 981

一、住宿二、交通、电讯第三节 业务 982

一、客源二、开辟旅游线路三、导游业务四、经济效益第四章 宗教 983

第二节 道教 984

第三节 基督教 984

第一节 佛教 984

第四节 天主教 986

卷三十 人物第一章 传记、简介 987

第一节 传记 987

第二节 简介 1002

第二章 烈士英名表 1005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烈士英名表 1005

一、大革命时期烈士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烈士三、抗日战争时期烈士四、解放战争时期烈士英名表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烈士英名表 1013

第三章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名录 1031

《清远县志》编纂始末 1033

《清远县志》编纂人员 1035

鸣谢 1036

精品推荐